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原卷版)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2023·山东东营)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
2.(2023·黑龙江牡丹江)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4.(2023·黑龙江)《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5.(2023·天津)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6.(2023·湖南衡阳)《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7.(2023·辽宁阜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8.(2023·北京)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2023·吉林长春)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10.(2023·内蒙古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11.(2023·福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2.(2023·江苏泰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13.(2023·黑龙江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23·山东滨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5.(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16.(2023·重庆)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17.(2023·江苏宿迁)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18.(2023·湖南株洲)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9.(2023·山东聊城)“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20.(2023·湖北恩施)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21.(2023·江苏泰州)《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22.(2023·辽宁锦州)我国古代某位政治家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本国的实力。他是( )
A.南朝宋文帝 B.北魏太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南朝梁武帝
23.(2023·山东济南)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4.(2023·甘肃定西)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25.(2023·湖南长沙)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商朝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明成祖迁都北京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26.(2023·贵州贵阳)下图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27.(2023·广东深圳)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28.(2023·黑龙江哈尔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29.(2023·甘肃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30.(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1.(2023·湖北荆州)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32.(2023·湖北随州)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
A.建立郡县制 B.实行“和亲” C.设置都护府 D.推行汉化措施
33.(2023·湖北宜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体现为( )
A.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34.(2023·山东临沂)“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顾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35.(2023·四川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36.(2023·湖南怀化)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改汉姓 B.穿汉服 C.通汉婚 D.用汉语
37.(2023·四川甘孜)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如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38.(2023·吉林长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颜氏家庙碑》
39.(2023·黑龙江牡丹江)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0.(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41.(2023·湖北武汉)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42.(2023·湖南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43.(2023·重庆)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钟繇和胡昭
1.(2023·黑龙江绥化)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A是 国,蜀国的建立者是 ,吴国的都城是 。
(2)图中B处发生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 。
(3)图中吴国在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即今中国台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3年中考真题分单元分题型汇编(解析版)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2023·山东东营)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 )
A.西汉形势图 B.三国鼎立形势图 C.元朝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
【答案】B
【详解】根据“魏、蜀、吴”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故选B项;西汉、元朝、明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魏、蜀、吴”不符,排除ACD项。
2.(2023·黑龙江牡丹江)东汉末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详解】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时期,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
3.(2023·新疆)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故选A项;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改善了民族关系的是诸葛亮,排除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是孙权,排除D项。
4.(2023·黑龙江)《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大军,为此后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孔明、周瑜都是孙权、刘备联军的代表人物,“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都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典故,故选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D项。
5.(2023·天津)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常来说,一个世纪是指100年,而世纪的计算方法是以公历纪年为基础。具体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上加1,如:公元208年换算成世纪就是公元3世纪初,故选C项;排除ABD项。
6.(2023·湖南衡阳)《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208年的赤壁之战。故选B项。
7.(2023·辽宁阜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故选B项;秦朝结束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朝结束的是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排除C项;元朝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排除D项。
8.(2023·北京)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区域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
9.(2023·吉林长春)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故选D项;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当时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项。
10.(2023·内蒙古通辽)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故选B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
11.(2023·福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详解】由材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民族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的开放,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文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的交融没有体现科举的进步,排除D项。
12.(2023·江苏泰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 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故选D项;东晋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南方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宋元时期,对外交往发达,排除C项。
13.(2023·黑龙江牡丹江)《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天下无事对应社会安定,时和年丰对应区自然条件优越,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使得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由此可知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
14.(2023·山东滨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还有就是人民的辛勤劳作,这证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辛勤劳动的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选B项;西晋之所以能够灭吴统一全国,一则是顺应了历史统一的大趋势,二则是西晋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东吴,前秦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东晋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苻坚的骄傲自满和东晋的战略得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这证明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民族交融,ACD三项中的历史无法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排除ACD项。
15.(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16.(2023·重庆)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幽、翼、青、并、充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沧。”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北方人南迁,依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及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由荒凉到繁盛的发展情况,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技术发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D项。
17.(2023·江苏宿迁)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可知,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属于自然环境的因素,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迁都的政治因素,排除A项;天气问题与文化和军事因素无关,排除BC项。
18.(2023·湖南株洲)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选C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
19.(2023·山东聊城)“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故选D项;汉高祖、汉文帝、晋武帝都是汉族政权的皇帝,而“去夷即华”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BC项。
20.(2023·湖北恩施)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是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故选B项;题干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排除A项;题干说明各民族之间经济上密切交往,但不能体现空前发展,排除C项;“胡”“汉”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排除D项。
21.(2023·江苏泰州)《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鲜卑族改用汉姓的史实,故选B项;说汉话、通婚姻、易汉服与题干中的改汉姓无关,排除ACD项。
22.(2023·辽宁锦州)我国古代某位政治家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本国的实力。他是( )
A.南朝宋文帝 B.北魏太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南朝梁武帝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选C项;南朝宋文帝在位时期都城在建康,没有迁都过洛阳,排除A项;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没有推行汉化措施,排除B项;南朝梁武帝在位时都城在建康,没有迁都过洛阳,排除D项。
23.(2023·山东济南)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故选D项;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24.(2023·甘肃定西)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表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加强,故选A项;边疆地区文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权的并立和边境贸易,排除CD项。
25.(2023·湖南长沙)中国历史上迁都的因素有很多,如战争、改革、环境等。下列事件中,为了推进改革、学习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A.商朝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C.明成祖迁都北京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因为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选B项;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排除A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巩固统治和明朝的战略安全,排除C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
26.(2023·贵州贵阳)下图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详解】根据手抄报内容“鲜卑族;494年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该鲜卑姓为汉姓。”可知,手抄报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故选C项;齐国管仲改革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授田于百姓;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排除B项;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排除D项。
27.(2023·广东深圳)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故选D项;“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C项。
28.(2023·黑龙江哈尔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是因为两个民族趋于一体,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故选C项;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是说民族交融,不能体现增强了北魏实力,排除D项。
29.(2023·甘肃金昌)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和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发展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故选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
30.(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详解】分析题干学习笔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并立,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又陷入分裂混战之中,进入了十六国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大批北方人南迁,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由此可知,题干学习笔记的学习主题可归纳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B项;夏商周是我国的早期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期。由此可知,“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这一主题与题干学习笔记无关,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应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应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31.(2023·湖北荆州)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32.(2023·湖北随州)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
A.建立郡县制 B.实行“和亲” C.设置都护府 D.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建立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A项;实行“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B项;唐朝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负责辖区一切事务,与题干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C项。
33.(2023·湖北宜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体现为( )
A.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B.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C.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北朝后期的北方各民族大交融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关系,排除BCD项。
34.(2023·山东临沂)“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顾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阿坚”“谢公”“4世纪”“以少胜多”,结合所学可知,“阿坚”指的是前秦君主苻坚,“谢公”指的是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故选C项;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郾城之战发生在1139年,均与“4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BD项。
35.(2023·四川宜宾)《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答案】C
【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A项;北魏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
36.(2023·湖南怀化)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改汉姓 B.穿汉服 C.通汉婚 D.用汉语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结合所学可知,“北俗之语言”即鲜卑语,这段材料表明孝文帝禁止官员在朝廷上说“北语”,属于语言方面的汉化改革,即学习说汉语,故选D项;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C项。
37.(2023·四川甘孜)王羲之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以生动多变的线条表达自己的精神意境。下列对其代表作(如图)风格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飘逸自然 B.整齐划一 C.雄浑粗犷 D.大小一致
【答案】A
【详解】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其代表作风格概括最准确的是飘逸自然,故选A项;整齐划一、雄浑粗犷、大小一致都不是《兰亭集序》的风格,排除BCD项。
38.(2023·吉林长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赋图》 D.《颜氏家庙碑》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A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有《女史藏图》和《洛神账图》,排除BC项;《颜氏家庙碑》是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碑文记述了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后裔仕途、治学经世的情况,排除D项。
39.(2023·黑龙江牡丹江)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农业科技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编纂的药物学巨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排除C项;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排除D项。
40.(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故选D项;张仲景是医学家,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B项;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C项。
41.(2023·湖北武汉)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答案】B
【详解】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故选B项;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
42.(2023·湖南怀化)“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以上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它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贾思勰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故选A项;《农政全书》是明朝时期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时间晚于《齐民要术》,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著作,对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C项;《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排除D项。
43.(2023·重庆)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钟繇和胡昭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表明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字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故选A项;东汉以后,纸的改进应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排除B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魏碑艺术有民族交融的特点,与书法家无关,排除D项。
1.(2023·黑龙江绥化)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A是 国,蜀国的建立者是 ,吴国的都城是 。
(2)图中B处发生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 。
(3)图中吴国在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 ,即今中国台湾。
【答案】(1) 魏(魏国或曹魏);刘备(刘玄德);建业
(2)赤壁之战
(3)夷洲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A是魏国,蜀国的建立者是刘备,吴国的都城是建业。
(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B处发生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战役是赤壁之战。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吴国在230年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中国台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