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4: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二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对北洋水师(洋务运动)的一场考试,然而不及格的成绩也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随后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仁人志士开始在制度层面探求救国良方。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的后果。 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但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补充明治维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同时,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战争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这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知道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 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探究《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的危害及影响; 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体会民族危机下中华儿女的爱国意识和自强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为何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十年之隔的会面为何谈判的主导权易主? 设疑导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一、后者居上(海防竞逐) 通过两幅图片展示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面临相近的民族危机,不约而同进行改革,重点在于海防建设。 展示史料,提出问题: 1.阅读材料,对比中国和日本的改革目的有何不同? 概括得出: 中国:守疆保和VS日本:分割中国,称霸世界 2.对比中国和日本统治者对待海防发展态度有何不同? 概括得出: 中国:挪用军费VS日本:蓄谋已久,积极备战 3.对比1887年前后中日两国从欧洲采购军舰规模的不同。 概括得出: 中国:多,优——零增加,落后VS 日本:少,旧——数量多,先进 通过对比,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两国的发展背景。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观察数据图表, 思考三个问题,对比中日两国战前的差距。 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的能力,从而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二、惨烈一搏(甲午之战) 1.通过结构图教师讲解战争爆发导火索 2.展示表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教师讲解战争中海军的壮举,也可以请了解的同学来讲述令自己最感动的英雄事迹、场景。 其中教师重点讲解邓世昌的英雄壮举及旅顺大屠杀的悲惨史实。 3.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失败原因。 概括得出: 清王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低。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学生观看惊心动魄的黄海海战视频、观看动态旅顺大屠杀图册。 学生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训练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家国情怀 (英雄人物的敬仰,日本军国主义嗜血的本质的揭露、憎恶) 合作探究
三、国运殊途(马关之殇)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 展示图片、史料,探究《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空。 训练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虎视鹰瞵(瓜分狂潮) 展示漫画及史料“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提出问题:解读漫画,说说西方列强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概括得出: 观望,大大刺激了瓜分中国的野心。 展示《时局图》及史料“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 学生感知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 根据《时局图》讲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观察漫画,了解国际局势。 观察《时局图》,感悟民族危机。 思考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培养学生读图、解读材料和归纳的能力,从而掌握瓜分狂潮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联、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帝国主义的罪恶。
课堂小结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不约而同进行改革,开始长达三十年的海防角力,甲午之战的惨烈一搏,自此中日国运殊途,洋务重臣苦心编织的“自强求富”不过幻梦一场,原因何在?(英)赫德曾在甲午战争后这样遗憾的说到:“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巨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面对无可奈何的悲哀,落后于人的羞耻,中国人接下来会迎来真正的改革吗?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繁多,在详略取舍处理上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清晰的条理和合理的架构? 本课结尾处为下一课《戊戌变法》埋下伏笔,相较探讨国家综合实力作为本课的结尾,价值上孰优孰劣,还有待进一步思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