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4: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统编版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包含的内容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救国救民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抗争。本课是统编版八上第二单元中的第7课,展现的是农民阶级掀起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即义和团运动及其带来的结果。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三部分呈因果关系。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恐慌,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义和团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建构方面: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已对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急情况与其他阶级的救国道路有较初步的了解,并且已初步掌握史料解读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大致了解本课内容,但对义和团为何兴起、《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等细节缺乏了解,上课时需采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用图文材料丰富历史细节。 2.认知心理方面:尚以形象思维为主,仍然缺乏史料阅读的批判性思维,未具备较强分析能力,且好动、好奇、好表现,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史料,了解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斗争方式、局限性、导致的后果等相关史实。(史料实证) 2.结合史料,在了解义和团性质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历史解释) 3.通过文字和图片史料,了解八国联军的累累暴行和凶恶本质。(家国情怀) 4.知道《辛丑条约》,分析其影响,结合时间线索,理解中国社会性质的逐步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 二、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
教学思路
以义和团运动的兴败为线索,从农民阶级的视角出发,通过了解他们眼中的危局,理解他们选择的救国道路与带来的后果,并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1.由《打鬼烧书图》引出提问:这幅图反应了什么内容?(提示学生注意时间) 2.教师过渡: 这幅图反映出来的是清末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民众对外来宗教的抵制和对洋人的仇恨。我们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洋务运动,随后1898年又是戊戌变法,这些都是在向西方学习,但民间从1891年起就有了这些反洋教的版画出现,他们是什么想法呢? 3.引出材料: 洋人来了欺负中国人,兴神拳,兴红灯照,那是中国人起来烧洋楼,赶洋人,赶走了洋人咱中国才太平啊!洋鬼子用传教来收买人心,想霸占中国,中国人不叫他们扎根,才起来赶他们啊!打天主教是为了不叫外国人来搅乱。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下册)第817页 4.教师过渡: 当时的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们当时肯定经历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他们当时究竟眼里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事情来解决问题,而这些行动又导致了什么结果。我们从农民们的视角出发,看看不同于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农民们选择的救国道路是怎么样的。 学生仔细观察《打鬼烧书图》,获取相关信息,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打鬼烧书图》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间反洋教情绪的总爆发,并让学生从农民视角出发进入本课的学习。
所见皆疮痍——他们看到了什么(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8分钟 1.明确义和团的概念,出示《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让学生清楚山东地区已被德国占据。 2.引出材料: 材料一:教会势力很大,新县官到任拜庙完后,就要去拜神甫,神甫出入都坐轿车。普通百姓不敢和教徒发生争执,教徒常常威胁说:“奶奶的,逮你去见神甫去!”百姓不能和教徒打官司,不论什么官司,无论谁有理,总是教徒打赢,连县令也怕教会势力。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59页 提问:①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些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神甫与地方官员、教徒与普通百姓)②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洋人势力大,教徒作威作福,百姓诉苦无门) 3.教师过渡: 德人占据胶州后,随着外国教会势力渗入中国城市和农村,山东地区传教士和民众之间的冲突日趋严重,教案频发。普通民众面临着来自教会势力的新的压迫,而这种压迫又难以依靠官府、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得以解决,民众的怨恨遂愈积愈深。普通民众若想要反抗这种压迫,到最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就是以暴抗暴。但中国的老百姓有着逆来顺受的性格,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铤而走险的。所以当时肯定有另外一个助推因素,让我们看看是什么事情导致民众们奋起反抗。 4.引出材料: 材料二:光绪廿六年大旱,一年没有下雨,到秋天才下雨,八月廿日下霜,玉米刚上浆,没有成熟,因此闹起粮荒。人民吃树叶野草和棒子芯,粮价大涨,大米每斤由36文钱涨到64文钱,就开始抢粮。当时碧霞官放饭,共12口大锅,来吃饭的挤满碧霞宫,人山人海,挤死很多人。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487页 材料三:旷日持久的干旱破坏了丰收的前景,人们躁动不安,随时都可能闹起事来。他们所有的求雨活动和祈雨仪式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们大为恼火。他们说:“这肯定是洋人的错,我们应该除掉他们。” ——G·W·吉尼斯医生的叙述,见法思远编:《庚子殉难录》,第219页 提问:根据材料分析,当时还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旱灾 → 求雨失败 → 寻找罪魁祸首 → 洋教、洋人) 5.通过《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中“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的语句再次明确当时农民的心理。 观察地图,找出关键信息。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作答。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作答。 让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地点,与当时大背景相结合,培养时空观念。 教材中只对传教士作出“猖獗”的形容,通过口述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民教矛盾。 让学生认识到旱灾对农民带来的影响,理解他们将旱灾与洋人洋教进行挂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所行未三思——他们做了什么(义和团运动的经过) 6分钟 1.通过揭帖《只因鬼子闹中原》和《射猪斩羊图》,提出问题:这些揭帖宣传了义和团的哪些主张?(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进而引出“扶清灭洋”口号。 2.引出材料:义和团口号变化表与材料四 材料四:他(张老先,即赵三多的姐夫)暗中和三多书信来往,同情赵三多的起义。他劝赵三多不要顾虑:“干就干,不要怕,军队也和你一事,不干就远走高飞,别在家了。别喊‘扫清灭洋’,应是‘助清灭洋’,喊扫清,军队就不好帮忙了。” ——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63页 提问:根据材料,说说应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警惕。灭洋:吸引和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3.通过地图、欧美画报的图片与史料展示义和团的发展与活动情况。 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图片,思考问题并作答。 通过揭帖让学生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 通过补充图文材料,让学生主观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运动方式,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所为酿苦果——他们导致了什么后果(义和团运动的结果) 12分钟 1.通过漫画《首要任务》引出八国联军侵华。 2.结合地图与时间轴,梳理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义和团的抗争活动与清政府的反应。 3.提出问题: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发生义和团运动,也就不会发生八国联军侵华。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进而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 4.通过八国联军侵华相关图片与史料展现八国联军的暴行: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5.通过《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引出《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点,利用表格梳理条约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影响。 观察漫画,找出关键信息点。 结合教材,梳理史实,并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阅读史料。 阅读教材,找出条约的内容,并思考其影响。 利用地图与时间轴梳理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图文材料让学生感受联军暴行,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表格梳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留启后人——他们留下了什么启示(义和团运动的启示) 8分钟 1.通过漫画《来自东方的忧虑》引出对义和团的评价。 2.引出材料: 材料五: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美)柯文《历史三调一一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材料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未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瓜分狂潮的转向避免了中国社会在肢解中沦为殖民地,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问:根据材料,说说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消极: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农民阶级无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梳理洋务派、维新派和农民阶级的救国道路与结果,引出问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进而引出材料: 严格来说,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观察漫画,找出关键信息点。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 回顾知识,思考他们的局限性。 结合材料,反思历史,增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通过梳理三条不同的救国道路,让学生明确他们的局限,并引出孙中山,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课堂小结 3分钟 本课框架图 2.表格: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 回顾知识。 梳理知识,加强记忆。
教学反思
1.本课以义和团的兴败为线索,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农民阶级的视角出发,材料选取了较多的口述史料,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让他们直观、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情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求知欲,从中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与义和团的抗争活动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利用地图和时间轴,没有提供太多的补充材料,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地图与时间轴的作用,用必要的语言和知识补充做好衔接。 3.本课对于口述史料的挖掘及与教材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互动方面可根据具体学情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