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4: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新结构教学评范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过程性教学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以新课标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创新,辅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如视频、史料、图片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结合学生已有的基本史实、知识观点、思维体系、价值观念等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建构,进行大胆地开放性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寓评于教,评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历史启迪,实现高质量育人。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通过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道路走不通,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人民思想正在日趋解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时代青年进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装,开启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新篇章。本课主题紧紧围绕新文化运动,课程内容线索为“背景——内容——意义”,线索简单,逻辑清晰,内容凝炼,从思想解放层面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曲折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适应能力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观察敏锐,学生在日常的爱国教育中,对本段历史有一些了解,有一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内容坚持“以学定教”,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内容的讲授,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合作探讨等多种方式,层层剖析展开课程学习,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降低理论难度,选用生动有趣的卡通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兴趣、想学习、能理解、会探究,提升课堂参与度、活跃度,培养学生勤学善思的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主要阵地、代表人物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学生通过文字史料、影视材料,获得对《新青年》杂志创办的时代背景的初步了解,认识到1915年的中国黑暗与希望并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学生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了解当时的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兼容青年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学生通过《新青年》杂志封面内容的变化,了解新文化运动使青年思想逐渐解放,中国青年睁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新文化运动是时代青年在国家外受列强侵略、内受封建压迫的背景下进行的救国救民探索,打破思想禁锢的爱国运动。学生通过此段历史的学习,能够向先烈学习,继承大胆创新、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影视资料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课件等视频资源:纪录片《重生(一)》片段、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片段图片资源:历史数据图、历史文本图、其他历史相关内容图片信息化学习平台:学习通(二)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创设问题情境,趣味讲授,摆出史料史实,小组合作探讨,巧妙点拨,总结概括。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史料研习,自主学习和小组探讨相结合,听取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培养读取信息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通过纪录片《重生(一)》片段引入新课2.展示图片,介绍图片中人物 1.观看视频,思考:视频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所创办的杂志叫什么?通过学习通讨论回答。2.观看卡通图片,探讨这些人物是谁?通过学习通讨论回答。 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导入本课,带领学生回到20世纪初,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时空观念)利用学习通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表达的机会。
一、没钱的文人要办刊——探原因 1.简述36岁陈独秀将回国办刊《青年杂志》的想法变为现实的基本史实,将学生拉回到1915年,引导学生思考1915年中国的国情。2.展示史料记载,讲述1915年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复辟帝制、大肆捕杀、尊孔复古等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黑暗时刻①:列强侵略,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3.播放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人物及观影感受,得出黑暗时刻②:北洋军阀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百姓愚昧麻木。4.展示1860年—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图,分析不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特别是1913—1919年期间,引导学生思考“短暂春天”出现原因是处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华,了解新文化运动能够兴起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救亡图存的背景—希望①。5.展示图片,引读史料,分析史料,让学生明确当时的青年代表是改革的先锋,看到了中国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思想根源,有这样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进行革新,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希望②。 1.听取教师讲授,阅读史料,联系前面学到的历史知识,思考191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按老师课前4人分组进行探讨,归纳答案,由小组代表发言分享。2.阅读史料,感受当时的中国所处的黑暗时代。3.观看影视作品,思考:视频中背对着人群的历史人物是谁?通过学习通讨论功能进行回答。通过观看视频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小组讨论,归纳答案,代表回答。4.看图分析,听取教师讲授,看图思考:1913年-1919年“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黄金时代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关系?小组讨论,归纳答案,代表发言分享。5.看图和分析代表人物话语史料,思考当时青年的思想。 承接导入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分析讲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会思考、能合作、善总结的能力。通过文字史料、影视材料,联系前文,对《新青年》杂志创办的时代背景的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了解1915年的中国亟需进行思想革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联系实际,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看到1915年的中国黑暗与希望并存,懂得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要善于找到黑暗中孕育的希望,培养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危机中探寻转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哲学思维)
二、自由的北大成阵地——看内容 1.展示并介绍图片来源,引导学生思考图中人物,分析图片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明晰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加以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任教,因此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2.展示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及北大现用校徽,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寄希望于青年成为国家民主和进步的脊梁。3.展示史料及图片,引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讲解其含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展示鲁迅《狂人日记》片段,感受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引出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②:批评旧道德和旧文化。讲解新旧道德区别。5.展示文字史料和《觉醒年代》关于文言文和白话文之辩片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文学革命是为政治革新服务,了解文言文改良要求,倡导白话文的原因,即受众不广,不利于传播新文化、新思想。6.介绍陈独秀、胡适作品,阐述作品核心思想,呈现文学革命成果,引出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7.展示两份史料图片,说明新文化运动带来思想的进步,使得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得以在中国开始传播。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看图思考,图中人物有谁?通过学习通作答。联系课内外知识,思考讨论北大办学理念?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看图找出“一校一刊”。通过学习通作答。对比前后两个北大校徽,思考北大校徽的含义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小组探讨,归纳答案,代表发言分享。3.阅读分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4.阅读片段,听取教师讲授,明确旧道德对人的残害。5.阅读史料,观看影视片段,思考:文言文与白话文,你更支持哪一方?为什么胡适在文章中尤其反对古文?小组探讨,分组回答。6.听教师教授,了解文学革命成果。7.看图文材料,理解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联系课堂内外,调动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把握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引出本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阵地。(史料实证)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激烈学生向先进学习,成为民族复兴的脊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史料、提取材料信息,提高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了解革命先烈的艰辛历程,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引出本课重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从文学革命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来,融入哲学思维,引导学生懂得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虽有曲折,但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付之于艰苦奋斗,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实现个人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三、小小的杂志蕴真理——思影响 1.展示《青年杂志》封面图,分析封面图构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封面要素选择的深意,感受杂志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希望青年人学习先驱人物品质,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为救国救民而无私奉献。2.展示《新青年》杂志目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指出早期主旨是传播新思想,启迪新文化。3.展示两张《新青年》杂志封面图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问题,指出后期的杂志旨在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4.展示文字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史料探寻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明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解放了思想,传播了民主、科学,初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5.课堂延伸展示鲁迅在《新青年》第六卷中的文字片段,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1.看图分析封面构成要素,听老师讲述,思考:《青年杂志》为什么选择这些名人作为封面的中心?他们身上蕴含着怎样的品质?小组探讨,综合答案,代表发言分享。2.看图思考,早期《新青年》主旨是什么?自由探讨,踊跃回答。3.观察对比两图的不同之处,思考封面图变化的原因,探寻办刊宗旨的改变。4.阅读史料,结合前面学习内容及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5.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身为新一代的新青年,你觉得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担负起怎样的责任?通过学习通回答。 通过《新青年》杂志封面内容的变化,了解新文化运动使青年思想逐渐解放,中国青年睁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引出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思想解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适合中国国情,新时代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引导青年学生向先烈学习,继承大胆创新、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一课从“一校一刊”、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时代青年热忱爱国、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哲人已逝,精神永存,留给了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后作业:1.同步训练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2.根据内容进行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地方打卡 跟随老师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感悟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先进中国人救过救民的英勇探索。完成同步训练和打卡任务,感受历史温度。 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当时时代情况的理解,再次学习先烈精神,学史明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特色:(1)本课以一本人尽皆知的杂志《新青年》为线索贯穿全文,思路清晰,逻辑合理,适当延伸,撷取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史实材料,辅之以大热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片段和Q版代表人物头像,教学资源丰富,且作品欣赏、图文辨析、小组探讨等多种方式结合授课,多媒体课件与学台结合使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学生乐学、善学,轻松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2)学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既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性,又学习了先烈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勤奋学习的精神,还懂得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本课学习,时代青年更应该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爱党爱国,坚定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3)在历史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维方式,拓展学生哲学思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能激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多方式处理问题,提高应对危机和挑战的能力。2.不足:本课中需要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探讨的问题相对较多,需要加强小组合作,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把控力和学生参与度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