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习过鲁迅的作品,2021年上半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因此学生对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他们的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很清楚,对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则完全不了解。(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学中要解决三个问题:理论可视化和故事化,以及互动性。理论可视化:陈独秀敬告青年演讲、鲁迅《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片面性,这三处均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呈现,视频长度适中,分别为2分20秒、2分5秒、1分15秒。理论故事化:在解读《狂人日记》时,使用三组材料:第一组是实物史料贞节牌坊;第2组是一张剧照,以之为据展开合理想象;第3组是文字材料。故事从猜想到真实,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逐层清晰化。则对于“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社会进步”这一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互动性:1、论从史出:采用一手史料,如陈独秀的文章、鲁迅的小说、胡适的诗,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过于深奥,尽量不选取后世学术文章中定论的文字。2、趣味性:讲解“为什么要提倡白话文”时,设计了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表达同一个意思,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到“接近口语化的白话文更有利于交流”延伸: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唤起青年一代的觉醒,而电视剧《觉醒年代》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正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因此在小结之后增加一个精神传承的环节,让历史照进现实,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目标: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封建礼教对人们身心的摧残,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及其内容。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文言文与白话文在实践运用中的差异,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所采用的形式。通过新文化运动后社会的变化,了解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二)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要批判封建礼教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影视片段(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两张图片对比《我把辫子剪刀了!》《你把辫子剪了?》1.思考:心中的辫子指的是什么?材料二:袁世凯的服装变化(1912年—1915年)2.思考:袁世凯的辫子剪了吗? 思考并回答:辫子指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 衔接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得出结论:思想的改造势在必行,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讲授新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旧文化之害 1.展示“文化”的定义:思考:新文化从何而来?(1)阅读教材 P56,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主要倡导者结合课件信息,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回答:他们都有留学经历,因此受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新文化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来反对、抨击中国的旧思想。) 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划笔记、回答问题。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自学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此处刻意使用了电视剧的剧照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照片,主要考虑到学生对电视剧更熟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展示旧文化定义:封建礼教思考:为何要取缔旧文化?(1)材料一,选自陈独秀《一九一六》,谈中国的三纲,完全顺从即视为忠、孝、节。(具体见课件)(2)材料二,先自鲁迅《父亲的病》,讲述父亲的药引要用蟋蟀,还有一些奇怪的规定。(具体见课件)教师补充:后来他父亲还是病死了,这是鲁迅从医生的因素之一。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封建思想?(专制、愚昧和迷信)这样的旧思想旧文化要不要推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对陈独秀和鲁迅的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口号 用什么可以代替专制?用什么可以破除愚昧和迷信?1.播放视频(时长2分20秒):陈独秀在上海的演讲《敬告青年》2.展示图片:观察这一座雕塑,它有何寓意?(英文字母D和S,被拟人化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两位“先生”?(办报刊,写文章) 观看视频,感悟,思考。 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陈独秀的思想,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2.阵地:《新青年》 4.结合教材,了解其办报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刊物名称)教师补充解释第一卷第一期封面的法语,简介卡耐基的生平,突出陈独秀对青年人的寄望。5.展示第二卷封面:封面有何变化?(名称改为《新青年》,目录印在封面上,撰稿人中有李大钊、胡适等) 阅读教材,划笔记,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审题、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能力。
阵地:北京大学 6.这些撰稿人的人生交集在哪里?(都在北大任职)谁把他们聚集到北大来?(蔡元培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经在德国、法国的大学留学,他决心要在中国要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1916年12月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提出了什么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建于何时?(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教师讲授:北大由清政府创办,教师主要是守旧派人物,但要办一流大学就要与世界接轨,因此蔡元培邀请了这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来任教。他还请鲁迅为北大设计了校徽,沿用至今,充分体现了北大“以人为本”的理念。陈独秀1917年被蔡元培聘请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的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主要撰稿人也来自北大,因此北大和《新青年》就成为了宣传新思想最重要的阵地。 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了解北大如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宣传方式:白话文运动 1.咱也读一读《新青年》展示:《红楼梦》和《新青年》第二卷内页。尝试读一列上面的文字并比较其异同?(都使用文言文,《新青年》多了标点)只增加标点显然不够,怎样让更多人读懂文章?(使用白话文)3.阅读教材P58,谁是白话文最积极的倡导者?如何推广白话文?(胡适)请注意他们发表的文章标题。(一个是改良,一个是革命)4.展示胡适的白话诗《蝴蝶》,请学生评判(押韵,通俗易懂,但是缺乏诗意,好土!)5.课堂活动:表白大会(1)男生任务1:分组讨论,1分钟,用文言文向一位美丽的女士表达赞美或仰慕之情(2)男生任务2:思考5秒钟,分别用一、二、三、四、五个字的白话文表白。(3)女生任务1:有一位上过春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成功男士,由于校园拒绝早恋,现在要求你们残忍地拒绝他。分组讨论1分钟,用文言文。 (4)女生任务2:思考5秒钟,分别用一、二、三、四、五个字的白话文表白。6.你觉得白话文有何优点?(更通俗易懂,便于交流) 学生尝试辨认并读出文字。分析、思考学生结合教材回答文言文任务: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白话文任务:全体一齐快速回答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发现,《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在相当一段时期竟然是使用文言文撰写文章,这其实并不利于新思想向普罗大众进行宣传。教学实践中,学生在使用文言文时考虑的时间更长,有的小组甚至回答不了;而使用白话文时,全体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用词还丰富多彩,课堂气氛热烈。这一活动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白话文贴近口语,表达时无须进行思维和语言模式的转换,更有利于顺畅地交流。从而理解白话文运动对于新思想推广的必要性。
3.宣传方式:解读《狂人日记》) 白话文主是用来写情诗的吗?学生笑:(是为了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鲁迅用白话文打造的第一把刺向封建礼教的利器是什么?(鲁迅《狂人日记》)2.播放视频:众人共赏《狂人日记》(片长:2分5秒)3.这段视频中,鲁迅借狂人之口,反复强调封建礼教的什么本质?(吃人)封建礼教是怎样吃人的呢?材料一:(图片)贞节牌坊及清代立贞节牌坊的条件。配文:“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材料二:展开合理想象,为这张剧照配上解说词:这群人正在做什么,这个小姑娘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未成年配婚,通常男方有特殊情况如冲喜之类,女孩终身守寡的概率很高,而女方的父兄会把将来的贞节牌坊看作家庭荣耀,这位面露笑容的哥哥无意间成了葬送妹妹青春的帮凶)配文:“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材料三:清代《庸庵笔记》故事一则:私塾先生小解被判斩监候。配文:“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思考:封建礼教戕害的只是女性吗?(对整个社会都有危害)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斗争取得成功了吗? 学生阅读教材,划笔记,并回答观看视频思考阅读材料分组讨论 用三则材料来解读《狂人日记》,所配文字均出自学生观看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狂人日记》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这张剧照出自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无台词的一段剧情,意在留白,因此尝试让学生进行解读,教师要对一些旧婚俗进行解释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推测,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升。通过三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不仅是对于女性,而是对于整个社会造成戕害。
(三)成果 1、动摇封建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材料展示:1920年的四件事:政府通令采用标点符号,北大招收女生旁听,全国各校一二年级采用白话文,刘半农创造“她”字。2、(组图)思想解放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铺垫作用。不仅青年个人觉醒,还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即不仅剪掉个人的辫子,还要为中国剪掉辫子。 与教材结合,划笔记,感悟 呼应开头
延伸 回顾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路的历程(事业未竟,寄望青年)跨越百年,使命依然(鲁迅、习近平)共读《青春》 感悟、思考、朗读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
如果没有电视剧《觉醒年代》,我不会想到新文化运动可以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带一点活泼的方式来呈现。这一次教学与以往有几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依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后,把陈独秀的口号提前到《青年杂志》创刊,把鲁迅的《狂人日记》安排到胡陈二人的文章发表之后,成为文学革命之后当中,成为文学革命的一部分。教学重点调整为对旧文化的批判:对学生来说,理解民主与科学的重要性很容易,但对于旧文化对人的摧残并不了解,尤其是他们没学过鲁迅的杂文,完全不能理解教材中对《狂人日记》的评价,所以用了比较多的篇幅去解读鲁迅的文本。对白话文与文言文优劣的新思考:文白之争有一个典型的故事,就是胡适和黄侃比谁的电报用字更少,这个例子经常被用到教学中。按照这个思路,就无法解释今天国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文言文篇幅的做法。个人认为,白话文的优势在于由近人们日常语言表达习惯,更易于顺畅地交流。这个思考不知道对不对,有待专家和同仁指正。 不足: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但考虑到应试的需要,板书还是回归传统结构,希望假以时日,能够摸索出更为合理的教学设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