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5:0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学习主要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为主,重在帮助学生认识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方面的核心素养。本课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以及基本史实,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并发扬五四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共分三个子目,分别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三个目录环环相扣,衔接性很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的历史学习在知识层面、理解能力都不强,但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观看视频、动手制作爱国宣传单并阐述设计理念等活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道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性质及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史料、制作爱国宣传单、小组讨论等活动,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代表的相关史料的研读,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经过,感悟五四“新青年”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感悟五四“新青年”在民族危机中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毛泽东出场剪辑。讲述:青年毛泽东手中紧紧抱着的是代表当时新进思想的《新青年》杂志。毛泽东看到民不聊生的场景,他从风雨中走来,带领我们拨开云雾,走出风雨。这段视频出自《觉醒年代》,这部剧再现了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演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有人问这部剧有续集吗?其实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处在这部剧的续集之中。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剧,感受五四“新青年”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担当。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冒着风雨奔跑的人是谁?回答:青年毛泽东他看到的是怎样的场景?回答: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处于百姓水深火热之中。 以《觉醒年代》的片段迅速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历史背景展现给学生,创设基础情境。
至暗时刻·前情 讲述:首先我们来到这部剧的开端。五四运动前的中国处于新旧势力的交织和碰撞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进行黑暗统治,1915年5月,企图接受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部份条款。同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势力创办《新青年》杂志,倡导民主、科学思想。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年轻的外交家顾维钧对此充满期待:“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他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主张,极力向各国争取:“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可是,顾维钧注定会失望,英法美三巨头最终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他只能怒斥:“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提问:顾维钧的发言如此精彩,为什么中国外交在山东问题上还是遭到失败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整合与评价。总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彻底点燃国人心头的怒火,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根本原因:”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军事实力较弱,综合国力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小。 合作探究一:阅读史料,回答问题。“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团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精彩发言,使‘全场鼎沸,掌声如雷’。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首,五强代表团纷纷离席,拥向前来与颐维钧握手致贺,甚至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爵也心服口服前来握手,并鞠躬致意。——魏宏运《中国现代史》小组讨论展示结论:①政治上,中国尚未统一,国家意识形态与帝国主义背离,其利益也是不一致的。②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缓慢。③美、英、法三国主导和会,对巴黎和会的决议进行独裁。④英法因与日本曾有密约,也支持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感受五四运动前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搭建自由讨论的平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交流中掌握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破晓时分·爆发 介绍五四运动爆发的过程:1919年5月4日上午,北京高校众多学生筹备游行示威,北大学生傅斯年被选为游行总指挥;下午,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开始游行,北大学生高君宇带头火烧赵家楼;北大学生郭钦光患病参加游行,见军警逮捕学生,呕血致死,被称为“五四第一烈士”。提问:以上三则史料中可以看出这场运动的先锋是哪一群体?讲述:5月5日 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军警逮捕32名学生。5月7日,太原3000多名学生在文瀛湖集会,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展示学生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并邀请学生分享设计理念。展示五四“新青年”的爱国宣传单——北大22岁学生罗家伦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五四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观看史料,齐读挽联:“君去矣,甘将热血红青岛;吾来也,不许狂奴撼泰山!”回答:学生群体。合作探究二:假如你是五四时期青年学生,拟写一张爱国宣传单。 阅读《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感受五四运动的性质。 选取典型人物,展现五四新青年风采,使同样青春的学生收获心灵的共鸣,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爱国宣传单,更深刻地理解时人的情感。通过对比,清晰展现五四运动的口号,加深印象。
晨光普照·扩大 讲述:在这句口号的鼓舞下,6月3日,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爱国宣传活动,800多名学生被逮捕。陈独秀亲自向民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密探逮捕,激起社会各界愤慨。展示上海“三罢”斗争的图片。“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诸君不必光顾。”——上海一理发店军阀吴佩孚联合一众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释放学生……”总结:在全国各阶层强烈要求下,政府最终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至此,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取得初步胜利。 阅读史料,理解五四运动的第二阶段特点: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主力,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到上海。感受到五四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话: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习近平 锻炼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五四新青年 展示五四新青年的人生轨迹:少年不坠青云志 虽死犹生护中华。·少年:耳闻目睹列强侵华:民族情绪强烈·青年:民国初年内外形势:寻求救国新路·壮年:投身各种爱国事业:20世纪的主力总结:他们既是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扎根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展示两则材料:新人就是新学生、新工人、新农民,甚至是新官僚,只有各个阶层都改造了,整个社会才能发生质变。——陈独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 迅 提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展示李大钊《青春》(节选)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写下《青春》,提出了再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主张。他号召青年以青春的精神不断改造自我,以青春的朝气、青春的理想,唤醒百年沉睡的旧中国,建立青春之中华。讲述:李大钊是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人,他与毛泽东等众多新青年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思想和干部基础。 观看陈延年人生轨迹:17岁:自食其力,立志报国21岁:支持陈独秀宣传爱国思想23岁:赴法留学,信仰共产主义26岁:成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29岁:宁死不跪,英勇就义为纪念陈延年、陈乔年,合肥市有一条“延乔路”,路的尽头叫做“繁华大道”。合作探究三:阅读材料,结合上述人物轨迹,谈谈你认为“新青年”应具备怎样的精神?自由发言: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奉献、创新、强健体魄……小组讨论发言:参加公益活动,环保事业,志愿者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默默奉献……朗诵李大钊《青春》: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通过展现人物的人生轨迹,构建形象记忆,使人产生情感共鸣。 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结合实践经验的能力。 观看《觉醒年代》片尾,感受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甘将热血沃中华——五四“新青年”群像 总结知识,加深印象。 将本课核心知识点融入到5·4运动的数字中,加深形象记忆。
当堂达标检测 1.“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A. 维新变法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为雪心头恨,而今作禁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3.1919年5月24日,青州举行了由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万人大会,各界代表历数帝国主义罪行,一致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这表明当地的五四运动( C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B.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C.群众基础广泛 D.运动中心开始转向农村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准确的是( A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B.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业设计 必做:同步测评;选做:① 评选“最佳五四新青年”:以史实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② 跨时空对话:你想对五四“新青年”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备课思路几经修改,最终定为五四新青年群像,部分内容脱离教材,学生不熟悉,因此给学生铺垫了《觉醒年代》电视剧和“山东问题”、“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学生情绪高涨,注意给予即时性、积极性评价;今后,学生展示环节和板书设计方面还需要多下功夫。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