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07: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课的重点在于“沟通”与丝绸之路,三个子目之间环环相扣,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因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代意义。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好奇心强列,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多从趣味性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历史学习时间较短,需要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培养他们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班超经营西域等交流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能通过阅读中外史料,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往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张骞及班超出西域事迹,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感悟“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分路线和意义两方面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博物馆文物 历史教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二)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扩大视野,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2.史料结合,调整教学顺序。3.自主与合作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板书设计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凿空”西域双向交流之路守护一统之路传承未来之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21年5月,京新高速临白段通车视频从2009年北京段开始修建,到2021年7月竣工。这是一条便捷又艰辛的道路,这途中有长达五百多公里的无人区。今天的国家,为了东西交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把“路“修到了新疆,可是在古时候,虽然没有京新高速,却也又可以从中原到达新疆的路,他们是如何到达新疆的呢?这条路是谁开通的,何时开通,为何开通?咱们通过这一课,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观看视频 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这条北京通往新疆的道路上
一、凿空西域 师:首先,这两个词我们都需要了解,先从简单的入手,何为西域?结合ppt的地图,请对西域下一个定义——汉代人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页下小字部分还给我们介绍了狭义和广义的西域范围。大家知道什么关于西域的诗句吗?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师:古人既然把这里描写的这么荒凉,西汉政府为什么还要与西域加强联系呢?生:结合课本回答:西汉初年,强悍的匈奴占领并控制了西域各国,大肆掠夺西域各国的财富和人民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师:没错,更有甚者,匈奴单于杀死大月氏国王,并将其头颅作为饮酒器。西域人民对匈奴痛恨至极。大月氏人西迁以后,如果能联合西方的大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还有什么?生:匈奴对汉朝不断侵扰。材料二 自高祖以来,我大汉人民屡遭匈奴侵扰。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汉书·张骞传》师:汉武帝刘彻希望能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因为此时的汉朝已经是强大的汉朝了。不再像汉初的时候需要靠和亲来维护边疆的安定了。生:张骞。师:接下来再给大家一些时间完成表格,看书找到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出发时间目的结果第一次公元前138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了解西域第二次公元前119年联络乌孙夹击匈奴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沟通西域师:就在这春风不度、再无故人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生:自然环境恶劣;(西域的环境?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胡天八月即飞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荒凉)被匈奴扣留,没有人身自由;食物匮乏;天寒地冻、酷暑难耐、长途跋涉、生命危险、迷路、野兽、语言等等师:骞一行百余人从长安起程,向西行进。一路上爬山过河,穿过沙漠,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就被匈奴骑兵发现,一行人全部被俘。单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严加管制。匈奴人没有杀掉张骞是为了从他口中套取汉朝的情报,但是张骞一直没有松口,不管匈奴人如何拉拢软化,张骞始终坚贞不屈,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整整过了十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逃走,继续向西行进。如果是你好不容易逃出来了,应该要去哪?生:回家!师:没错,但是张骞没有,他选择了继续西行,因为他牢记从长安出发时汉武帝交代给他的任务。他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帕米尔高原,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了大月氏!这相当于今天从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然而,大月氏人西迁已久,安居乐业,已不再愿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返回的途中,张骞避开了匈奴的控制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经过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北麓-莎车-于阗(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但是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首领再次宽恕了这个汉人逃兵,但张骞再次设法逃脱,回到长安。当这个男人再次看到长安城时,百感交集,长跪不起。他已经从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了饱经风霜,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他回国后,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有广博瞻望的意思。材料一: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师:你认为从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生: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忠于祖国、开拓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坚定信念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师:张骞究竟走了有多远?这不能用“千米”来衡量,因为走完这条道路的时间要以“年”来计算。张骞以超出常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属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如果张骞在困难挫折面前丧失了斗志,忘记了使命,那么他一辈子就成为一个为匈奴人放马的奴隶,他不会今天仍被我们牢记,丝绸之路何时能开通也还是个问号,所以面对挫折,我们也要像张骞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头脑。师:张骞不止一次去到了西域,那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意义?这一去带走了他13年的时间,他带回来了什么呢?生:(带回来的是他绘制的地图,未曾见过的种子带回了汉朝。匈奴人没有从他口中得知汉朝的一丝一毫,他却了解带回了很多匈奴人的生活和作战技巧。他对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也成为了日后的军事基础。)师:总结。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 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奠定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限定基础。可以说是“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师:咱们回到最开始的框题标题,为什么叫“凿空”?生:师:总结。因为是他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过渡到丝绸之路。 了解西域的范围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信息理解凿空的含义体会张骞的个人品质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双向交流之路 师:而在张骞凿空之后,这条路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材料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史记·大宛列传》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化身为中原的商人,我们都想要从这条路上交换一些商品,请大家带着这个观念看课本第69页的内容,一会咱们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说一下,如果你从长安出发,你会走哪条路去到西域,带什么东西去,带什么东西回来?学生活动师:同学们提到的路线,其实就是我们课本和学案上提到的陆海丝绸之路,我们可以发现,这条路相比于张骞通西域的道路又再次延长到很远的地方。那咱们再来落实一下他们的路线。(知识拓展,中国最早发现南海诸岛并给其命名、对其开发利用。)师:如果让你给丝绸之路换一个名字,这还是一条怎样的道路?生:这条路还是一条交流之路、贸易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财富之路、友谊之路、食物之路、技术之路、文艺之路、宗教之路…师:这条路上传递的东西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丝绸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丝绸这个商品的名称,它更像一条展开的丝状纽带,以西域为枢纽将欧洲、亚洲连接了起来。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落实丝绸之路的意义) 1、从西域与中原的交换物品得出概括2、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守护一统之路 师: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这么遥远的路途,商人们的货物安全吗?谁在保护他们的安全?张骞凿空了西域,开启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在西域和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西汉对匈奴的连续用兵和接连取胜使西汉王朝对西域的主权控制也逐渐牢固.那么,西汉政府是如何有效加强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辖的呢?材料一: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汉书·郑吉传》生:西域都护府。师:西域都护府作为中央在地方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明了新疆从西汉开始就是中国的领土。西域都护府时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呢?生:班超师:班超在西域数年,获得了西域各国的信任。是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足,不得行“。——《后汉书·班超传》师:班超奉旨回朝的路上,疏勒国举国惶恐,疏勒国王以死相求挽留汉史,无奈皇命难违,班超掩泪上路。他经过于阗国时看到那里的人民痛哭不已,甚至许多人紧紧抱住他的马蹄苦苦挽留,这促使他最终请求皇帝,继续留在艰苦的西域报效国家,守护丝路。,直到他晚年。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在大漠孤烟的西域经营了30年的老人,在得知皇帝准许他回乡的消息后,百感交集,那种故土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促使老人拖着虚弱的病体,步履蹒跚的向着东方出发。他怀着一颗赤子报国的壮志来到西域今天怀着一颗游子乡愁的思情落叶归根。而西域都会不仅是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也是保障丝路安全与畅通的守护者。 了解历史上为了守护西域政府和代表人物做出了哪些贡献?从家国情怀入手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艰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四、传承未来之路(小结) 师:我们从西汉和东汉对西域的控制可以看出,古丝路的兴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社会和平稳定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汉武帝时,我们国家凭借强大的实力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对外交往,今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古时候的丝绸之路,今天已经变成了更加便捷快速的高速公路。那么古有张骞凿空,今有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从丝绸之路的开通我们可以看出开放、进取和积极的对外交流是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从张骞、班超、耿恭、班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坚强不屈,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即便放在当下,我们也要做一个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人。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消失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但其所带来的“和平交往”和“互利共赢”的历史精神和记忆,却深深的凝结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之中。中国人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用中国的方式再次将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联系在一起,推动世界共同繁荣。这一行为,传承了丝路精神,而超越的是目的,一个是政治军事的目的,客观上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开放,一带一路是主动的开放,乐于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上合作互鉴。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正在一步一步启程。如果说凿空这条路有张骞,守护这条路有班超班勇,繁荣这条路有往来的商人,那么传承这条路就要靠在座的每一个你来完成了! 了解一带一路升华结尾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节奏紧凑,学生能够积极的跟随活动,尤其是小导游活动、为丝绸之路命名等活动极大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不足之处是还可以更好的去把握学生的学情,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学。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