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高考冲刺模拟试卷(六)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2.西汉《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颜师古对琅邪、即墨作注:“二县近海,财用之所处。”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海洋开发在部分地区初见成效 B.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
C.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海陆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3.下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 下表展示的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不同领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类 别 人 数
农 学 4
医 学 5
天文历法 4
地理测绘 13
数 学 0
水 利 2
综 合 2
A.科技发展注重实用 B.农业生产经验得以提升
C.政府主导科技进步 D.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5.《明神宗实录》记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后期,《西台漫记》载“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计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聚为生久矣!”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
C.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6.据统计,1867年中国出口茶叶1314千担,出口金额31123千关两;189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1939千担,出口金额为33197千关两。27年间,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反映出( )
A.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
7.下表是20世纪初孙中山和张謇的部分主张,表明两人都( )
人物 主 张
孙中山 《建国方略》:“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自西学之东来也”
张謇 《农工商标本急策》:“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农务亟宜振兴”
A.建立民主共和 B.广泛发动民众
C.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工商皆本
8.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9.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写道:“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边区( )
A.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0.如下表1950-1952年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比较,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950—1952工业增长率
中国 34.8%
日本 19.5%
西德 16.2%
美国 8.5%
法国 6.5%
英国 2.2%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1.(2021高二上·安康月考)古代雅典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每位官员经手的账目皆须接受由公众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的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众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C.规范了民主集中制程序 D.提高了城邦行政管理效率
12.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
C.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
D.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
13.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理念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诺德等人的心悦诚服,这说明了( )
A.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启蒙思想的需求与科举制的某些原则相似
D.中外思想的相互交流与互鉴
14.以下表格是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这说明了( )
年份 国 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日趋衰落
B.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自由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书中写到:“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的制度的框架”。这一观点( )
A.认为巩固工农联盟是当务之急 B.意在扩大十月革命的影响
C.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D.揭示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6.2019年出版的《全球科技通史》一书第十章目录。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科技发展
( )
A.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B.军事推动科技创新
C.科学理论趋时更新 D.信息革命加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乡约与基层治理】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社会保障网络中,除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北宋大臣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乡约》的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就是要求凡同约者在别人遭遇灾难时发挥团体的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这种约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村民朴素的社会保障的精神。《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
——摘编自史柏年《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氏乡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吕氏乡约》的意义。
18.【边疆治理与经济建设】
材料一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以“1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择矿产资源丰富以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实施的。世纪之交,党中央又一次做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
——摘编自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治理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19.【妇女地位与权利】
材料一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也便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也就是说,进入婚姻关系,这个女人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终止。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培养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私立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在婚姻自由程度上,女性在选择配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婚姻大多由家中男性亲属为其决定。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意义。
20.【工业革命与世界】
材料:书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些书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例如《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工业革命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工业革命220年》、《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重新拟定一个书名,并运用史实对书名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书名准确,表述清晰;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本题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 的差异,而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主要体现在血缘亲疏和政治地位上,材料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A。
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C.。
材料的主旨不是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于祭祀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周代的社会等级秩序规范有序,要求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可知,齐的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山川带来的防守优势,也有海洋带来的交通与经济优势,并注重开发海洋来获取财富。A正确。
出来不要你说明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排除B。
材料中齐的地理位置优越,注重开发海洋来获取财富,但是不能推断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
材料没有强调海陆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唐朝绘画艺术达到极盛,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A错误。
画中的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中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体现了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B正确。
材料未涉及民营作坊的情况,排除C。
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的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表格中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地理测绘,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等不同领域分布的人数较多,这些学科在封建时期都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据此可知,元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A正确。
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不同领域分布情况,无法看出农业生产经验,排除B。
材料只是元代官方对科技文献的统计,无法得出政府主导科技进步,排除C。
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代的科技成就。要求学生能解读表格信息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未体现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排除A。
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说明由雇佣劳动出现,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B正确。
材料“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说明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主旨。
6.【答案】C
【知识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选项题目中体现了中国茶叶在国外的价格下降,并未提到中国为国外提供茶叶原料,无法判断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排除A。
B选项只是提到中国茶叶的价格下降,而不能说明中国丧失贸易优势,排除B。
1867年到1894年27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体现出中国茶叶在国外的价格下降,国际竞争力下降,C正确。
D选项不能体现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只是体现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不合题意,排除A。
材料均未体现二人广泛发动民众,排除B。
孙中山主张“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张謇主张“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二人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 正确。
孙中山的主张中未体现工商皆本,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和张謇的部分主张,要求学生解读材料,正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二大,
根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可知,1922年还未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
当时的目标是进行民主革命,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排除B。
当时中共还未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C。
1922年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国情有了理性认识,提出了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中共二大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A正确。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排除B。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不是民主的联合政府,排除C。
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主旨。
10.【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现代。材料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增长的速度为34.8%,说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但题干问的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排除A。
根据表格中“1950-1952年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较快,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正确。
1953年才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才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分析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已维护民主制度,B正确;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公民权利;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民主制度的维护,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程序;
D错误,材料措施意在监察,无关行政效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
12.【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根据材料可知,12—13世纪,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联合起来,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说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国王权力加强,A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14-15世纪,排除B。
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排除C。
12—13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封建制度。要求学生识记历史史实的核心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A。
材料体现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帮助作用,无法体现科举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排除B。
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开,公正,平等”等原则不谋而合,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启蒙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占比的下降不能反映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日趋衰落,排除A.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英法下降,美俄上升,德国保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B正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排除C。
材料自由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现代。材料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A。
材料中亲历者强调的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
材料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没有涉及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排除C。
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的制度的框架”说明此题主要揭示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
此题题干缺少《全球科技通史》一书第十章目录。
【点评】
17.【答案】(1)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可得出,《吕氏乡约》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
根据材料“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可得出,《吕氏乡约》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
根据材料“《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可以得出,《吕氏乡约》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讲求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影响深远等。
(2)、意义:根据材料乡约主要在农村,“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根据材料《乡约》的主要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可以得出,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等。
根据材料“《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可知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等。
【点评】本题考查《吕氏乡约》的知识点,解答本题要弄清楚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民间产生的作用,还要农清楚近代中国民族发展的潮流特点。
18.【答案】(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时空是 晚清。特点:根据材料“西北史地学”可知,有思想理论指导;根据材料“海塞并重”可知,海防与塞防并重;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可知,边疆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根据材料“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可知,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根据“三线”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西部开发指的是三线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和国际角度分析。国内,中国的经济命脉答多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沿海边疆防务体系不利于备战;国际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印度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故答案为:(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晚清的边疆治理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答案】(1)变化: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代。(1)、变化: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可知,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可知,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可知,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可知,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
原因:根据材料“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及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使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文化教育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变化: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
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示例:
书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阐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迷地连成一体,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代,是历史论述题的阐释题,是开放性题。首先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的书名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因此拟定书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其次,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阐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迷地连成一体,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科学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高考冲刺模拟试卷(六)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本题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 的差异,而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主要体现在血缘亲疏和政治地位上,材料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A。
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C.。
材料的主旨不是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于祭祀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周代的社会等级秩序规范有序,要求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西汉《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颜师古对琅邪、即墨作注:“二县近海,财用之所处。”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海洋开发在部分地区初见成效 B.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
C.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海陆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可知,齐的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山川带来的防守优势,也有海洋带来的交通与经济优势,并注重开发海洋来获取财富。A正确。
出来不要你说明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排除B。
材料中齐的地理位置优越,注重开发海洋来获取财富,但是不能推断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
材料没有强调海陆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下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唐朝绘画艺术达到极盛,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A错误。
画中的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中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体现了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B正确。
材料未涉及民营作坊的情况,排除C。
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的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 下表展示的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不同领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类 别 人 数
农 学 4
医 学 5
天文历法 4
地理测绘 13
数 学 0
水 利 2
综 合 2
A.科技发展注重实用 B.农业生产经验得以提升
C.政府主导科技进步 D.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表格中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地理测绘,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等不同领域分布的人数较多,这些学科在封建时期都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据此可知,元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A正确。
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不同领域分布情况,无法看出农业生产经验,排除B。
材料只是元代官方对科技文献的统计,无法得出政府主导科技进步,排除C。
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代的科技成就。要求学生能解读表格信息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题。
5.《明神宗实录》记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后期,《西台漫记》载“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计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聚为生久矣!”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
C.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未体现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排除A。
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说明由雇佣劳动出现,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B正确。
材料“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说明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经济生活中的新现象,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主旨。
6.据统计,1867年中国出口茶叶1314千担,出口金额31123千关两;189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1939千担,出口金额为33197千关两。27年间,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反映出( )
A.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
【答案】C
【知识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近代商业贸易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选项题目中体现了中国茶叶在国外的价格下降,并未提到中国为国外提供茶叶原料,无法判断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排除A。
B选项只是提到中国茶叶的价格下降,而不能说明中国丧失贸易优势,排除B。
1867年到1894年27年间,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了近47.6%,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体现出中国茶叶在国外的价格下降,国际竞争力下降,C正确。
D选项不能体现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下表是20世纪初孙中山和张謇的部分主张,表明两人都( )
人物 主 张
孙中山 《建国方略》:“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自西学之东来也”
张謇 《农工商标本急策》:“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农务亟宜振兴”
A.建立民主共和 B.广泛发动民众
C.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工商皆本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只是体现了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不合题意,排除A。
材料均未体现二人广泛发动民众,排除B。
孙中山主张“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张謇主张“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二人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 正确。
孙中山的主张中未体现工商皆本,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和张謇的部分主张,要求学生解读材料,正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中共二大,
根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可知,1922年还未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
当时的目标是进行民主革命,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排除B。
当时中共还未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C。
1922年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国情有了理性认识,提出了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中共二大的相关史实。
9.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写道:“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边区( )
A.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A正确。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的国体,排除B。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不是民主的联合政府,排除C。
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主旨。
10.如下表1950-1952年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比较,由此可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950—1952工业增长率
中国 34.8%
日本 19.5%
西德 16.2%
美国 8.5%
法国 6.5%
英国 2.2%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中国现代。材料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增长的速度为34.8%,说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但题干问的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排除A。
根据表格中“1950-1952年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较快,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正确。
1953年才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才开始,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1高二上·安康月考)古代雅典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每位官员经手的账目皆须接受由公众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的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众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C.规范了民主集中制程序 D.提高了城邦行政管理效率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分析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已维护民主制度,B正确;
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公民权利;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民主制度的维护,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程序;
D错误,材料措施意在监察,无关行政效率;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
12.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
C.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
D.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根据材料可知,12—13世纪,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联合起来,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说明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国王权力加强,A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14-15世纪,排除B。
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排除C。
12—13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并未衰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封建制度。要求学生识记历史史实的核心素养。
13.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理念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诺德等人的心悦诚服,这说明了( )
A.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启蒙思想的需求与科举制的某些原则相似
D.中外思想的相互交流与互鉴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A。
材料体现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帮助作用,无法体现科举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排除B。
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开,公正,平等”等原则不谋而合,C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科举制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启蒙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以下表格是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这说明了( )
年份 国 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日趋衰落
B.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自由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占比的下降不能反映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日趋衰落,排除A.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英法下降,美俄上升,德国保持,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B正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与题意无关,排除C。
材料自由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书中写到:“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的制度的框架”。这一观点( )
A.认为巩固工农联盟是当务之急 B.意在扩大十月革命的影响
C.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D.揭示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现代。材料未涉及工农联盟,排除A。
材料中亲历者强调的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
材料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没有涉及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排除C。
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的制度的框架”说明此题主要揭示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16.2019年出版的《全球科技通史》一书第十章目录。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科技发展
( )
A.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B.军事推动科技创新
C.科学理论趋时更新 D.信息革命加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
此题题干缺少《全球科技通史》一书第十章目录。
【点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乡约与基层治理】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社会保障网络中,除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北宋大臣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乡约》的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就是要求凡同约者在别人遭遇灾难时发挥团体的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这种约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村民朴素的社会保障的精神。《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
——摘编自史柏年《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氏乡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吕氏乡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等。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可得出,《吕氏乡约》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
根据材料“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可得出,《吕氏乡约》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
根据材料“《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可以得出,《吕氏乡约》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讲求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影响深远等。
(2)、意义:根据材料乡约主要在农村,“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根据材料《乡约》的主要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可以得出,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等。
根据材料“《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可知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1)、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等。
【点评】本题考查《吕氏乡约》的知识点,解答本题要弄清楚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民间产生的作用,还要农清楚近代中国民族发展的潮流特点。
18.【边疆治理与经济建设】
材料一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以“1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择矿产资源丰富以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实施的。世纪之交,党中央又一次做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
——摘编自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治理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答案】(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本题时空是 晚清。特点:根据材料“西北史地学”可知,有思想理论指导;根据材料“海塞并重”可知,海防与塞防并重;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可知,边疆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根据材料“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可知,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根据“三线”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西部开发指的是三线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和国际角度分析。国内,中国的经济命脉答多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沿海边疆防务体系不利于备战;国际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印度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故答案为:(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
(2)、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晚清的边疆治理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妇女地位与权利】
材料一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也便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也就是说,进入婚姻关系,这个女人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终止。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培养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私立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在婚姻自由程度上,女性在选择配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婚姻大多由家中男性亲属为其决定。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意义。
【答案】(1)变化: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代。(1)、变化: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可知,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可知,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可知,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可知,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
原因:根据材料“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及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结合所学从工业革命使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文化教育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1)、变化: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2)、意义:有利于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
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工业革命与世界】
材料:书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些书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例如《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工业革命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工业革命220年》、《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重新拟定一个书名,并运用史实对书名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书名准确,表述清晰;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书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阐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迷地连成一体,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时空是世界近代,是历史论述题的阐释题,是开放性题。首先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的书名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因此拟定书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其次,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阐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迷地连成一体,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科学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