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12:0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2022·龙岗三模)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2.(2022·金昌)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闭关锁国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3.(2021八上·中山期中)《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 年5月9日)中说到:“ 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
C.体制的不均等性 D.战略上不断失误
5.(2022·福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6.(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1860年12月,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化工业出现了,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7.(2022·福田模拟)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材料说明“运动倡导者”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8.(2021八上·峄城月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9.(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10.(2022八上·成都期中)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11.(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12.(2021·德庆模拟)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以华制华”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3.(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4.(2021·崂山一模)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下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
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
A.1914 年 B.1919年 C.1924年 D.1929 年
16.(2022八上·惠东期中)鲁迅的短片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描写了革命党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秋瑾)的血被蘸了馒头当做“药”给一个患痨病的小孩小栓吃的故事,故事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没有唤醒民众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7.(2021·广东模拟)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  )
A.发动武装革命 B.政治制度革新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
18.(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从“自强求富”到“变法维新”,再到“民主共和”,再至“德先生”与“赛先生”,这展现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一以赏之的主题是(  )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19.(2018·贵州)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20.(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它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此,它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这里“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指的是(  )
A.三民主义 B.民主科学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21.(2020·福建)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22.(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1926年,时代的最强音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军阀,除列强
C.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3.(2021·福建)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古田会议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B.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C.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曾想向俄国学习,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材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
C.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
25.(2022·自贡)下图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绘画作品。该图以人民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该会议(  )

A.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D.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6.(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下图是位于沈阳的一座纪念馆,主体建筑上有“1931”“9月”“18”“星期五”等字样,其设计是为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中国开始艰苦卓绝抗战
27.(2022·四川)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研究“西安事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应是(  )
A.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 B.当代著名电影《西安事变》
C.文学著作中对于事件的描述 D.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
28.(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如图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兵力投人统计。它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
B.日军侵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9.(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D.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30.(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毛泽东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的“天翻地覆”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解放南京
二、辨析题
31.(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的名称。
(2)你同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32.(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
(2)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创办者是谁?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动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3.(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就党的整体来说,思想还束缚在以城市起义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中……
——张荣臣《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基因》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正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真正成为一个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
——《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
(1)下面表格中是“学习强国——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专栏的部分标题,请从材料一中选择图片为标题配图,每个标题配一张图片。(只在表格中填写序号)
标题 配图
开天辟地一声雷  
星星之火可燎原  
生死攸关大转折  
风卷残云如卷席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一例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相反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内容,举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只举一例即可)
3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虎门销烟浮雕图 图2 邓世昌与致远舰 图3 李宗仁在台儿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事件的领导者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洋布盛行,土布绝迹,农民破产,故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对洋布的评价,A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土布绝迹,洋布流行”,而不是通商口岸,B不是材料主旨;
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而是强调西方商品输出,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843年开始,我国的出口关税和进口关税都有了大幅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五口通商,不符合题意;
B.闭关锁国,不符合题意;
D.战后赔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符合题意;
ABD 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4.【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犯了兵家大忌”“形同流寇”的信息说明整个运动过程中,太平军出现众多战略上失误,从而引发整个运动最终走向失败,D符合题意;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
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也是统治集团阶级局限性的体现,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体制的不均等性在题干中没有涉及,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后来维新变法的推动,所以C符合题意;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活动就开始传播西方思想,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排除A;
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之后也反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维新派提出进行维新变法,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1860年12月,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化工业出现了,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B项正确;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不正确;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不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作用的理解。
7.【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领导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目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内容,要掌握其时间、内容、影响。
8.【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他们利用中国的工人和原料,在中国制造,再卖给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设厂,这是《马关条约》规定的: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不符合题意;
D.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题干信息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9.【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林则徐、严复、陈嘉庚都强调爱国,因此他们的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D项正确;
民族团结、 政治变革 、实业救国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难度适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0.【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可知与戊戌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D选项正确;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选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B选项错误;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
11.【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在此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因此这一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B项正确;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A项不正确;
在此之前的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属于思想解放潮流,C项不正确;
维新思想没有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础,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认识。
12.【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以华制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就是“以华制华”,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辛丑条约》中的条款“以华制华”,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影响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根据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项正确;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A项不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项不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14.【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 总理衙门的设立 ,不符合题意;
B. 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不符合题意;
C.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不符合题意;
D. 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02年,依据题干“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即其他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15.【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据此计算,民国八年应为1919年,B项正确;
1914年为民国三年,A项不正确;
1924年为民国十二年,C项不正确;
1929年为民国十七年,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的基本知识,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时间换算的掌握。
16.【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A、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
B、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
C、鲁迅的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描写了革命党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秋瑾)的血被蘸了馒头当做“药”给一个患痨病的小孩小栓吃的故事,故事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体现了民众的麻木,C项正确;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在题干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解放民众思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了陈独秀的思想。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具备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目的都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D项正确;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的是“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A项不正确;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与“变法维新”都没有进行反封建斗争,B项不正确;
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只有新文化运动,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此类题目必须对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掌握。
19.【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ACD的口号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不具有反封建性,故ACD不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不符合题意;B项的“外争国权”指的是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内惩国贼”指的是惩处三个卖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因此,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时间地点、运动中心、运动主力、性质和意义。知道什么是五四精神。
20.【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C项正确;
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ABD均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1.【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叶挺独立为革命革命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据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叙述的是北伐的胜利进军。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国民革命的重大事件﹣﹣黄埔军校创立和北伐战争的情况以及意义。
22.【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6年,时代的最强音是“打倒军阀,除列强”,B项正确;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A项不正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C项不正确;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是渡江战役的口号,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时代特征的解读。
23.【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四个选项中,选项ABC均是历史史事的阐述,选项D则是在史事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评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和历史史实的比较,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的做法接连失败,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
“完全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不正确;
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B项不正确;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
25.【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的解决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不符合题意;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遵义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备选项回答。
26.【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31”“9月”“18”“星期五”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开始,D项正确;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革命运动的起点,B项不正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影响的认识。
27.【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 一手史料能够反映客观真实,是最有力的证据,当时的照片和文物属于一手史料,故选项A正确;
文学作品、电影、国民党的报道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史料以及意义。
28.【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兵力投人统计”可知,二战期间,日本陆军80%的都投入到了中国战场。因此,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题干未体现,A项不正确;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B项不正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题干中未体现,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29.【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可知,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A项正确;
BCD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作用的认识。
30.【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D项符合题意;
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A项不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的时间是1947年夏,B项不符合题意;
渡江战役不能体现“天翻地覆”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南京意义的理解。
31.【答案】(1)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2)以下两种答案,任选一方面知其然,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一:同意。理由: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同意看法,就从洋务运动消极影响出发进行作答,不同意的话,就从洋务运动积极影响角度出发进行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偏下,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相关内容的掌握。
(2)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全面认识。
32.【答案】(1)积极作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求富);利于军事工业发展。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写出一个即可。
(2)实业家:张謇;
主要动机:实业救国;或发展民族经济;或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特点:发展艰难曲折;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可知,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大生纱厂”创办者是实业家张謇;据材料二“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可知,主要动机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据材料二“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可知,主要动机是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据材料三图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可知,发展水平此起彼伏,说明时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据材料三图二“面粉业、火柴、酿酒”可知,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据据材料三图二“上海、苏州、烟台”可知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认识以及创办企业的掌握。
(2)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謇实业救国以及创办企业动机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本题考查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认识。
33.【答案】(1)①|④|③|⑥
(2)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任选一个)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3)变化: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政党转变为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
例如:大革命时期:解救劳苦大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北伐时期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国共对立时期: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心系人民,革命根据地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赢得抗战的胜利。
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结合题目关键信息“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可以得出,“开天辟地一声雷”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关,故为①;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可以得出,星星之火可燎原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有关,故为④;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以得出,生死攸关大转折与遵义会议有关,故为③;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可以得出,白风卷残云如卷席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有关,故为⑥。
(2)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1927 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可知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结合材料二关键“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相反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3)结合材料三关键信息“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组成”“以工农为主体”,可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发生的变化为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政党转变为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结合所学举例:①大革命时期,解救劳苦大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②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③北伐时期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④国共对立时期,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心系人民,革命根据地快速发展。⑤抗日战争时期,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赢得抗战的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认识。
(3)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先进品质的认识,即走群众路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4.【答案】(1)林则徐
(2)观点: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一直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论述:历史上,列强不断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侵略,中华儿女坚强勇敢反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面对大量鸦片的输入和危害,林则徐挺身而出领导了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历史上反对侵略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舰官兵奋勇杀敌而壮烈殉国。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将军指挥官兵血战台儿庄,取得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最大ー场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赴朝参战,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付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面对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图片1可知,1839年,林则徐主持了虎门销烟,体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积极,史实必须体现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这些史实的意义,如,观点: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一直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论述:历史上,列强不断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侵略,中华儿女坚强勇敢反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面对大量鸦片的输入和危害,林则徐挺身而出领导了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历史上反对侵略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舰官兵奋勇杀敌而壮烈殉国,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将军指挥官兵血战台儿庄,取得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最大ー场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赴朝参战,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付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面对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简单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掌握。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困难,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逻辑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
1.(2022·龙岗三模)学者陈旭麓指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材料主要阐述了(  )
A.洋布凭借物美价廉完全占领中国市场
B.通商口岸的开放导致民族工业受到打击
C.资本输出对中国本土纺织业造成打击
D.外国商品倾销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洋布盛行,土布绝迹,农民破产,故D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对洋布的评价,A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土布绝迹,洋布流行”,而不是通商口岸,B不是材料主旨;
材料未涉及资本输出,而是强调西方商品输出,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2·金昌)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闭关锁国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843年开始,我国的出口关税和进口关税都有了大幅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五口通商,不符合题意;
B.闭关锁国,不符合题意;
D.战后赔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3.(2021八上·中山期中)《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 年5月9日)中说到:“ 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和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C符合题意;
ABD 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可见,引发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B.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
C.体制的不均等性 D.战略上不断失误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犯了兵家大忌”“形同流寇”的信息说明整个运动过程中,太平军出现众多战略上失误,从而引发整个运动最终走向失败,D符合题意;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
领导集团内部的争斗,也是统治集团阶级局限性的体现,是其失败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体制的不均等性在题干中没有涉及,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5.(2022·福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后来维新变法的推动,所以C符合题意;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等人的活动就开始传播西方思想,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排除A;
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之后也反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维新派提出进行维新变法,排除BD;
故答案为C。
【点评】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1860年12月,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化工业出现了,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评价准确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据“1860年12月,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化工业出现了,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B项正确;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不正确;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不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作用的理解。
7.(2022·福田模拟)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材料说明“运动倡导者”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D.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领导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目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内容,要掌握其时间、内容、影响。
8.(2021八上·峄城月考)“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与《马关条约》哪项内容直接相关(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A.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他们利用中国的工人和原料,在中国制造,再卖给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设厂,这是《马关条约》规定的: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不符合题意;
D.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看懂题干信息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9.(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林则徐、严复、陈嘉庚都强调爱国,因此他们的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D项正确;
民族团结、 政治变革 、实业救国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难度适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0.(2022八上·成都期中)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可知与戊戌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D选项正确;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选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B选项错误;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
11.(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在此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因此这一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B项正确;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A项不正确;
在此之前的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属于思想解放潮流,C项不正确;
维新思想没有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础,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认识。
12.(2021·德庆模拟)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以华制华”策略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以华制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就是“以华制华”,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辛丑条约》中的条款“以华制华”,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其影响回答。
13.(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答案】B
【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根据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项正确;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A项不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项不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14.(2021·崂山一模)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总理衙门的设立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 总理衙门的设立 ,不符合题意;
B. 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不符合题意;
C.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不符合题意;
D. 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02年,依据题干“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即其他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15.(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下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
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
A.1914 年 B.1919年 C.1924年 D.1929 年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
【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据此计算,民国八年应为1919年,B项正确;
1914年为民国三年,A项不正确;
1924年为民国十二年,C项不正确;
1929年为民国十七年,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的基本知识,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时间换算的掌握。
16.(2022八上·惠东期中)鲁迅的短片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描写了革命党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秋瑾)的血被蘸了馒头当做“药”给一个患痨病的小孩小栓吃的故事,故事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没有唤醒民众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 A、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
B、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在题干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
C、鲁迅的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描写了革命党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秋瑾)的血被蘸了馒头当做“药”给一个患痨病的小孩小栓吃的故事,故事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体现了民众的麻木,C项正确;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在题干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17.(2021·广东模拟)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  )
A.发动武装革命 B.政治制度革新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解放民众思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侧重考查了陈独秀的思想。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具备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从“自强求富”到“变法维新”,再到“民主共和”,再至“德先生”与“赛先生”,这展现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一以赏之的主题是(  )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答案】D
【知识点】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文化运动,目的都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家独立和富强,D项正确;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的是“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A项不正确;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与“变法维新”都没有进行反封建斗争,B项不正确;
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只有新文化运动,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此类题目必须对相关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掌握。
19.(2018·贵州)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ACD的口号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不具有反封建性,故ACD不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不符合题意;B项的“外争国权”指的是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内惩国贼”指的是惩处三个卖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因此,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时间地点、运动中心、运动主力、性质和意义。知道什么是五四精神。
20.(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它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此,它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这里“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指的是(  )
A.三民主义 B.民主科学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C项正确;
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ABD均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1.(2020·福建)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发展 B.北伐的胜利进军
C.工农运动的高涨 D.北洋政府的覆灭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叶挺独立为革命革命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据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叙述的是北伐的胜利进军。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国民革命的重大事件﹣﹣黄埔军校创立和北伐战争的情况以及意义。
22.(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1926年,时代的最强音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军阀,除列强
C.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胜利。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声势震动全国,1926年,时代的最强音是“打倒军阀,除列强”,B项正确;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A项不正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C项不正确;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是渡江战役的口号,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时代特征的解读。
23.(2021·福建)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对古田会议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
B.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C.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四个选项中,选项ABC均是历史史事的阐述,选项D则是在史事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评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和历史史实的比较,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曾想向俄国学习,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材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
C.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
【答案】D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的做法接连失败,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D项正确;
“完全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不正确;
根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B项不正确;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革命道路的认识。
25.(2022·自贡)下图为《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绘画作品。该图以人民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该会议(  )

A.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
D.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的解决党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符合题意;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不符合题意;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建党建军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遵义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备选项回答。
26.(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下图是位于沈阳的一座纪念馆,主体建筑上有“1931”“9月”“18”“星期五”等字样,其设计是为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D.中国开始艰苦卓绝抗战
【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1931”“9月”“18”“星期五”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艰苦抗战的开始,D项正确;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革命运动的起点,B项不正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影响的认识。
27.(2022·四川)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研究“西安事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应是(  )
A.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 B.当代著名电影《西安事变》
C.文学著作中对于事件的描述 D.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
【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 一手史料能够反映客观真实,是最有力的证据,当时的照片和文物属于一手史料,故选项A正确;
文学作品、电影、国民党的报道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史料以及意义。
28.(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如图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兵力投人统计。它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
B.日军侵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兵力投人统计”可知,二战期间,日本陆军80%的都投入到了中国战场。因此,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项正确;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题干未体现,A项不正确;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B项不正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题干中未体现,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理解。
29.(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D.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可知,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A项正确;
BCD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作用的认识。
30.(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毛泽东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的“天翻地覆”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解放南京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D项符合题意;
重庆谈判的时间是1945年,A项不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的时间是1947年夏,B项不符合题意;
渡江战役不能体现“天翻地覆”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解放南京意义的理解。
二、辨析题
31.(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的名称。
(2)你同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
(2)以下两种答案,任选一方面知其然,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一:同意。理由: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它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同意看法,就从洋务运动消极影响出发进行作答,不同意的话,就从洋务运动积极影响角度出发进行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偏下,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相关内容的掌握。
(2)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全面认识。
三、综合题
32.(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
(2)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创办者是谁?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动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积极作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求富);利于军事工业发展。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写出一个即可。
(2)实业家:张謇;
主要动机:实业救国;或发展民族经济;或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特点:发展艰难曲折;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可知,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积极作用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大生纱厂”创办者是实业家张謇;据材料二“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可知,主要动机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据材料二“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可知,主要动机是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据材料三图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可知,发展水平此起彼伏,说明时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据材料三图二“面粉业、火柴、酿酒”可知,行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据据材料三图二“上海、苏州、烟台”可知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
【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影响的认识以及创办企业的掌握。
(2)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张謇实业救国以及创办企业动机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本题考查图表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认识。
33.(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就党的整体来说,思想还束缚在以城市起义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中……
——张荣臣《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红色基因》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正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党,真正成为一个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
——《中华文明与中国共产党——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
(1)下面表格中是“学习强国——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专栏的部分标题,请从材料一中选择图片为标题配图,每个标题配一张图片。(只在表格中填写序号)
标题 配图
开天辟地一声雷  
星星之火可燎原  
生死攸关大转折  
风卷残云如卷席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一例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相反的道路”是指什么道路?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内容,举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只举一例即可)
【答案】(1)①|④|③|⑥
(2)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任选一个)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3)变化: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政党转变为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
例如:大革命时期:解救劳苦大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北伐时期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国共对立时期: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心系人民,革命根据地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赢得抗战的胜利。
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知识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结合题目关键信息“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可以得出,“开天辟地一声雷”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关,故为①;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可以得出,星星之火可燎原与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有关,故为④;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可以得出,生死攸关大转折与遵义会议有关,故为③;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可以得出,白风卷残云如卷席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有关,故为⑥。
(2)结合材料二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1927 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可知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结合材料二关键“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相反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3)结合材料三关键信息“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组成”“以工农为主体”,可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发生的变化为由赞同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政党转变为以工农为主体践行群众路线的革命政党。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结合所学举例:①大革命时期,解救劳苦大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②1922—1923年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③北伐时期领导工农革命运动,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④国共对立时期,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心系人民,革命根据地快速发展。⑤抗日战争时期,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赢得抗战的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认识。
(3)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先进品质的认识,即走群众路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4.(2023八下·台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虎门销烟浮雕图 图2 邓世昌与致远舰 图3 李宗仁在台儿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事件的领导者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林则徐
(2)观点: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一直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论述:历史上,列强不断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侵略,中华儿女坚强勇敢反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面对大量鸦片的输入和危害,林则徐挺身而出领导了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历史上反对侵略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舰官兵奋勇杀敌而壮烈殉国。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将军指挥官兵血战台儿庄,取得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最大ー场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赴朝参战,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付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面对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林则徐禁烟运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图片1可知,1839年,林则徐主持了虎门销烟,体现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正确积极,史实必须体现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这些史实的意义,如,观点: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一直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论述:历史上,列强不断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面对侵略,中华儿女坚强勇敢反抗,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面对大量鸦片的输入和危害,林则徐挺身而出领导了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是中国历史上反对侵略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舰官兵奋勇杀敌而壮烈殉国,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将军指挥官兵血战台儿庄,取得当时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最大ー场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赴朝参战,正是有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付出,才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面对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简单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掌握。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困难,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逻辑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