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课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课课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00:01:0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课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á)隙。
B.可是,即使我们能摈(bìng)弃憎(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能抛洒一滴眼泪,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C.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zhàng)得像个关公,讷(nè)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D.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chàn)。
5.(2021高一上·林州开学考)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6.(2021高一上·济南月考)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声可以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北斗。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      。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      ,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清晰,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B.生命的长度,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C.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价值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D.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盛极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不理 南辕北辙
B.盛极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度外 背道而驰
C.显赫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
D.显赫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 背道而驰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有不少的人至死都没有考虑生命价值的转化是怎么回事
B.但是有不少的人即便寿命很长也忽略了提高精神境界的问题
C.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D.只是相当多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未深入考虑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0.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13.《红烛》第七节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试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3.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说法错误。结合“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分析可知,“埋头故纸堆”是他这一时期的工作方式,是否喜欢并未明确提及,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其精神的肯定。
D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错,反映了与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而非全部知识分子。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信息在文章第⑥段到第⑧段。文章第⑥段“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写闻一多从北京到昆明的转移中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想也有了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的贪腐暴露在他眼前。第⑦段,“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反对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表现出来的专制主义思想。第⑧段,“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写闻一多受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诗歌的影响。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把握“转变”的含义,要注重筛选闻一多的变化。比如身份的变化、思想方面的变化、做法的变化等。如,闻一多开始是埋头书斋,后来是投入到民主运动中;开始是逃避现实,到后来是为现实呐喊;开始是反苏反共的,后来希望加入共产党等。“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开始成为一位斗士”由此可知闻一多从学者转变为斗士。“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由引可见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4.【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揳入”的“揳”应写作“楔”,“罅隙”的“罅”应读“xià”;
B.“摈弃”的“摈”应读“bìn”;
D.“撇在”的“撇”应读“piē”,“振颤”的“振”应为“震”。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5.【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6.【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1、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等;2、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等;3、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等。
【答案】7.D
8.B
9.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应修改:句间语序、陈述对象。从语序看,“清晰”修饰的对象应是谓语“显示”,排除A、C两项。陈述对象的确定应瞻前顾后:起始句用“是……不是……”和比喻的形式,引出话题焦点,或生命长度,或生命价值;横线后将“过客”与“北斗”进行对比,段末再收束照应,全段论述的主体和对象均是生命的价值而非生命的长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本题应注意分别从词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区别比较。
“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旺或流行,也形容一时盛况空前。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显赫一时”指在一个短时期内名声权势极大。联系后文的“潦倒”,语意上选“显赫”更妥帖。
“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句子是说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那些喧嚣不值一提,应选“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即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因前面的“其”指代的对象是“得失”,谈不上理不理睬,故选“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一般比喻“人的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与前面的“自以为……而其实”相对应,“背道而驰”则没有此意,应选“南辕北辙”。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应注意联系情境,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语意看,短文由“生命价值”到“生命转化”,再到补写句前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可确定衔接句的话题应是“生命”,而非“生命价值的转化”“精神境界”和“生与死”。
故答案为:C。
【答案】10.B
11.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12.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麦收地里无闲人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一般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等;同时要了解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最后根据文本内容,对照选项一一进行分析。题中,原文“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运用引用,“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语段中未运用夸张,排除AC,语段中未运用对偶,排除D项。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拟人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从观察顺序看,从实际生活和情理来说,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和逻辑的真实,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男人和女人面对收获时浑身憋足了劲。
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题中,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这处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第二处,根据上下文“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这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
13.【答案】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
【解析】【分析】联系前面的内容,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意愿,同样受到黑暗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故可见诗人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正如诗人所写“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希望唤起国人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故答案为: 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表现手法,再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指出写出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课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答案】1.B
2.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3.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说法错误。结合“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分析可知,“埋头故纸堆”是他这一时期的工作方式,是否喜欢并未明确提及,选项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其精神的肯定。
D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错,反映了与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而非全部知识分子。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信息在文章第⑥段到第⑧段。文章第⑥段“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写闻一多从北京到昆明的转移中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想也有了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的贪腐暴露在他眼前。第⑦段,“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反对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表现出来的专制主义思想。第⑧段,“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写闻一多受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诗歌的影响。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把握“转变”的含义,要注重筛选闻一多的变化。比如身份的变化、思想方面的变化、做法的变化等。如,闻一多开始是埋头书斋,后来是投入到民主运动中;开始是逃避现实,到后来是为现实呐喊;开始是反苏反共的,后来希望加入共产党等。“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开始成为一位斗士”由此可知闻一多从学者转变为斗士。“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由引可见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xiē)入巨石的罅(xiá)隙。
B.可是,即使我们能摈(bìng)弃憎(zēng)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能抛洒一滴眼泪,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C.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zhàng)得像个关公,讷(nè)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D.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chàn)。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A.“揳入”的“揳”应写作“楔”,“罅隙”的“罅”应读“xià”;
B.“摈弃”的“摈”应读“bìn”;
D.“撇在”的“撇”应读“piē”,“振颤”的“振”应为“震”。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5.(2021高一上·林州开学考)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答案】B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6.(2021高一上·济南月考)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1、表现手法,如各种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等;2、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等;3、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等。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声可以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有的人      ,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北斗。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      。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      ,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      。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意不清晰,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长度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B.生命的长度,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价值。
C.只有在清晰的历史的天平上,生命的价值才能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D.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盛极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不理 南辕北辙
B.盛极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度外 背道而驰
C.显赫一时 微不足道 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
D.显赫一时 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 背道而驰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有不少的人至死都没有考虑生命价值的转化是怎么回事
B.但是有不少的人即便寿命很长也忽略了提高精神境界的问题
C.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D.只是相当多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未深入考虑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答案】7.D
8.B
9.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应修改:句间语序、陈述对象。从语序看,“清晰”修饰的对象应是谓语“显示”,排除A、C两项。陈述对象的确定应瞻前顾后:起始句用“是……不是……”和比喻的形式,引出话题焦点,或生命长度,或生命价值;横线后将“过客”与“北斗”进行对比,段末再收束照应,全段论述的主体和对象均是生命的价值而非生命的长度,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本题应注意分别从词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区别比较。
“盛极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兴旺或流行,也形容一时盛况空前。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显赫一时”指在一个短时期内名声权势极大。联系后文的“潦倒”,语意上选“显赫”更妥帖。
“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句子是说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那些喧嚣不值一提,应选“不足挂齿”。
“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置之度外”指放在考虑之外,即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因前面的“其”指代的对象是“得失”,谈不上理不理睬,故选“置之度外”。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和“南辕北辙”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辕北辙”一般比喻“人的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与前面的“自以为……而其实”相对应,“背道而驰”则没有此意,应选“南辕北辙”。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应注意联系情境,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语意看,短文由“生命价值”到“生命转化”,再到补写句前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可确定衔接句的话题应是“生命”,而非“生命价值的转化”“精神境界”和“生与死”。
故答案为:C。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0.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答案】10.B
11.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12.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麦收地里无闲人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句补写;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一般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等;同时要了解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最后根据文本内容,对照选项一一进行分析。题中,原文“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运用引用,“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语段中未运用夸张,排除AC,语段中未运用对偶,排除D项。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拟人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从观察顺序看,从实际生活和情理来说,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和逻辑的真实,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男人和女人面对收获时浑身憋足了劲。
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题中,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这处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第二处,根据上下文“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这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
13.《红烛》第七节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意?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
【解析】【分析】联系前面的内容,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意愿,同样受到黑暗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故可见诗人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正如诗人所写“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希望唤起国人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故答案为: 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指出表现手法,再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指出写出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