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9 11:00:28

内容文字预览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词语。
①作者简介:   
②临:   
③碣石:   
④澹澹:   
⑤竦峙:   
⑥星汉   
⑦幸甚至哉:   
⑧宇:   
2.填空。
(1)《观沧海》一诗除最后两句外,诗的正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的作用是   ,第二层从“   ”到“   ”,主要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借助   来表现大海的气概。全诗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
(2)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3.判断正误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4)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5)“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6)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理解性默写
(1)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    ,   。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   。   ,    。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5.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8.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 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简答题。
9.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10.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3.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15.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16.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7.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1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19.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0.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21.请分析《观沧海》课文主题。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2.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23.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4.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  )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5.作品中的大海具有   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6.诗中虚写了什么景物,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怀?
27.本诗采用哪一种思路结构,从选项中挑选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28.请写出这首诗的主旨。
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30.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3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3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3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3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3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中考汇编。
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7.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第三至八句写眼前之景,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大海   的壮丽景象。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大海气势雄浑的特点。
38.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海后各自抒发了怎样的豪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9.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2021七上·福州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到达,登上;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银河;幸运;房屋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临]到达,登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故答案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临]到达,登上;[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运;[宇]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文学常识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理解文言词语,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答案】(1)交代观沧海地点;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奇特想象;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2)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竦峙
(5)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碣石山。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⑵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岛上的树木百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上的秋风洪波。 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因此其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
⑷ “水何澹澹”意思: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这两句描写浩荡的海水、和萧瑟的秋风及宏大的波浪,属于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意思是: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这两句描写树木百草,属于静景。
⑸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根据“山岛竦峙”中“竦峙”可看出山岛的巍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中的“丛生”“丰茂”表现树木的茂盛。“,洪波涌起”的“洪”“涌起”写波浪的汹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无论是理解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感情,都离不开对诗歌人、事、景物的理解和分析,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途径。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提炼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⑷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3.【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正确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⑵ “观”字统领全篇。
⑷ 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
故答案为:⑴ 正确
⑵错误
⑶正确
⑷错误
⑸正确
⑹正确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4.【答案】(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注意“碣、沧、澹澹、竦峙”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⑶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⑸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5.【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6.【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据此分析可知D概括最全面。ABC概括不太准确,全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无论是理解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感情,都离不开对诗歌人、事、景物的理解和分析,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途径。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因此“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赏析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8.【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C 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虚写大海的句子,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9.【答案】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据此分析描绘画面,要展现出诗的意境。
故答案为: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0.【答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1.【答案】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若:好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故答案为: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点评】①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答案】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 象。“观”字统领全篇。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观”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向东)、地点(碣石山)和对象(诗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答案为: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 象。“观”字统领全篇。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3.【答案】“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何:多么。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这两句的意思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两句描写的景物是“动荡的海水”“巍峨的山岛”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4.【答案】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来抒发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15.【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营造出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16.【答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
故答案为: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17.【答案】“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
【解析】【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在这里, “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故答案为:“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8.【答案】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诗这四句联系广阔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体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故答案为: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诗句的意思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19.【答案】“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
【解析】【分析】 “若”是好像的意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20.【答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故答案为: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21.【答案】《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分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故答案为:《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来判断。
【答案】22.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渗透的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22.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24.B
25.雄伟/壮丽;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建功立业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相关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记忆作者的朝代,参与重大的事迹,重要的代表作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特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要善于通过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意象的领略把握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4.《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诗人曹操,也是三国魏国的开创者。与他有关的典故还有“青梅煮酒论英雄”。
故答案为:B。
25.从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可知大海是汹涌澎湃;雄伟壮阔的。而作者博大的政治胸襟就像纳百川的大海一样,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志向。
故答案为:
第1空、雄伟/壮丽
第2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答案】26.日月、星汉
27.A
28.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及作品虚实结合等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要看直接描写了怎样的意象,然后再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通过实写,带动了虚写什么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梳理能力。要循着作者的行文脉络去探究,看似否是时间顺序,是否是空间顺序;是否是逻辑上的总分顺序等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来判断。
26.这首诗实写了山岛、水、树木、草等;而这些都是大海的背景,而大海的磅礴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个“若”字,带出了虚写的内容:日月、星汉。
故答案为:日月、星汉。
27.起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总写;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是观沧海之所见所闻和所想,是分写;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观沧海的总体感受。即结构是“总分总”。
故答案为:A。
28.《观沧海》一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自己对大海的赞美,而大海是作者的自比,因此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的抱负和理想。
故答案为: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29.(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30.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此类题型,既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又要根据全诗所描写的景象、氛围来考虑,然后抓住关键性词句进行体会概括,力求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需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作品的主旨,然后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意语言要通顺连贯,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29.本题在阅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可以抓住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概括: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故答案为:(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30.本诗意境宏阔,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丰富。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中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答案】31.观
32.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4. “登上”
35.C
36.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诗眼的把握能力。诗眼往往在诗歌标题或首句等位置出现,要善于品味,而诗眼从词性来看,往往是形容词或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诗歌的虚实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高超的手法运用,看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诗言志,歌咏言。因此透过作品的关键语句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上下文进行分析和把握,不能凭空想当然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去思考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31.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答案为:观。
32.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登山所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日月星辰都在大海中运行,诗人用大海自比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襟怀。
故答案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 ,动词,登上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故答案为:登。
35.C.“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的说法错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发感慨,是很多古歌行体诗歌的惯常格式,与文章内容没有直接关联。
故答案为:C。
3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3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吞吐日月星辰
38.《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登飞来峰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登飞来峰》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点评】 (1)本题考查古诗词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名句记背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主要是从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去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善于根据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意象、创作意图等角度来分析和把握。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7.前八句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
第1空、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第2空、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3空、吞吐日月星辰
38.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一句是虚写,写出了大海能够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实际是作者在抒发自己要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39.【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A.有误,应该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应该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C。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40.【答案】(1)银河
(2)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星汉”指银河。
(2) A.有误,“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误。“山岛竦峙”指山岛巍然耸立,不是对峙;
B.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正确;
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句意: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不是“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故选C。
故答案为:⑴银河
⑵ C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以观苍茫的大海。
大海烟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巍然耸立。
岛上树木苍翠丛生,百草繁盛丰茂。
秋风萧萧吹起,大海涌起洪波巨浪。
荡荡海域与天相接,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
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做题时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诗句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作答。
⑵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通读全诗,整体把握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选项正误 ,然后作答。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案】41.C
4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2)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要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并且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
4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C.正确;
D.有误,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故答案为:D。
4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首先要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气势恢宏、辽阔壮观。从情与景的角度看,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胸襟抱负。
【答案】43.B
44.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诗句的意思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43.ACD.正确;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而不是“近景”,而且是全景。
故答案为:B。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四句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日月、星汉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灿烂,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作者以大海自喻,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词语。
①作者简介:   
②临:   
③碣石:   
④澹澹:   
⑤竦峙:   
⑥星汉   
⑦幸甚至哉:   
⑧宇:   
【答案】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到达,登上;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银河;幸运;房屋
【知识点】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临]到达,登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故答案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临]到达,登上;[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运;[宇]房屋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文学常识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理解文言词语,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填空。
(1)《观沧海》一诗除最后两句外,诗的正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的作用是   ,第二层从“   ”到“   ”,主要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借助   来表现大海的气概。全诗表达了诗人   的情怀。
(2)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答案】(1)交代观沧海地点;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奇特想象;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2)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竦峙
(5)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碣石山。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⑵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岛上的树木百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海上的秋风洪波。 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因此其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
⑷ “水何澹澹”意思: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思是: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这两句描写浩荡的海水、和萧瑟的秋风及宏大的波浪,属于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意思是: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这两句描写树木百草,属于静景。
⑸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根据“山岛竦峙”中“竦峙”可看出山岛的巍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中的“丛生”“丰茂”表现树木的茂盛。“,洪波涌起”的“洪”“涌起”写波浪的汹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无论是理解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感情,都离不开对诗歌人、事、景物的理解和分析,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途径。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提炼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⑷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⑸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3.判断正误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4)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5)“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6)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答案】(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正确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⑵ “观”字统领全篇。
⑷ 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
故答案为:⑴ 正确
⑵错误
⑶正确
⑷错误
⑸正确
⑹正确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4.理解性默写
(1)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    ,   。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   。   ,    。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答案】(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注意“碣、沧、澹澹、竦峙”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⑶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⑸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5.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据此分析可知D概括最全面。ABC概括不太准确,全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无论是理解诗歌内容还是思想感情,都离不开对诗歌人、事、景物的理解和分析,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途径。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因此“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赏析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的能力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8.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 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C 全诗虚写、实写结合 ,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虚写大海的句子,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二、简答题。
9.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据此分析描绘画面,要展现出诗的意境。
故答案为: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10.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若:好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故答案为: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点评】①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 象。“观”字统领全篇。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文章开头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观”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向东)、地点(碣石山)和对象(诗人)。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答案为: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 象。“观”字统领全篇。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3.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答案】“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何:多么。澹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这两句的意思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两句描写的景物是“动荡的海水”“巍峨的山岛”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通过诗人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1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答案】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曹操希望朋友为这两句诗点赞。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来抒发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15.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营造出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景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16.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答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
故答案为: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17.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
【解析】【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在这里, “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故答案为:“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本诗这四句联系广阔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体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故答案为: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诗句的意思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19.诗句中的两个“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
【解析】【分析】 “若”是好像的意思。“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若”是好像的意思,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万象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是虚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20.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诗。
【答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前一句是动态描写,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故答案为: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让人感受到了坚定和倔强。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21.请分析《观沧海》课文主题。
【答案】《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分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故答案为:《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来判断。
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2.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23.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答案】22.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渗透的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22.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4.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  )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5.作品中的大海具有   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
【答案】24.B
25.雄伟/壮丽;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建功立业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相关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记忆作者的朝代,参与重大的事迹,重要的代表作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特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要善于通过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意象的领略把握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24.《观沧海》的作者是东汉末年政治家、诗人曹操,也是三国魏国的开创者。与他有关的典故还有“青梅煮酒论英雄”。
故答案为:B。
25.从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可知大海是汹涌澎湃;雄伟壮阔的。而作者博大的政治胸襟就像纳百川的大海一样,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志向。
故答案为:
第1空、雄伟/壮丽
第2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6.诗中虚写了什么景物,借以表达作者的情怀?
27.本诗采用哪一种思路结构,从选项中挑选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28.请写出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26.日月、星汉
27.A
28.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功立业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及作品虚实结合等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要看直接描写了怎样的意象,然后再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通过实写,带动了虚写什么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和梳理能力。要循着作者的行文脉络去探究,看似否是时间顺序,是否是空间顺序;是否是逻辑上的总分顺序等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来判断。
26.这首诗实写了山岛、水、树木、草等;而这些都是大海的背景,而大海的磅礴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个“若”字,带出了虚写的内容:日月、星汉。
故答案为:日月、星汉。
27.起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总写;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句是观沧海之所见所闻和所想,是分写;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观沧海的总体感受。即结构是“总分总”。
故答案为:A。
28.《观沧海》一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自己对大海的赞美,而大海是作者的自比,因此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的抱负和理想。
故答案为: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9.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30.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答案】29.(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30.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景物特点的概括能力。此类题型,既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又要根据全诗所描写的景象、氛围来考虑,然后抓住关键性词句进行体会概括,力求准确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需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作品的主旨,然后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意语言要通顺连贯,正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29.本题在阅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可以抓住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概括: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故答案为:(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30.本诗意境宏阔,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象丰富。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中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3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3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3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3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3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31.观
32.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4. “登上”
35.C
36.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诗眼的把握能力。诗眼往往在诗歌标题或首句等位置出现,要善于品味,而诗眼从词性来看,往往是形容词或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诗歌的虚实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高超的手法运用,看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诗言志,歌咏言。因此透过作品的关键语句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上下文进行分析和把握,不能凭空想当然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回归文本去思考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要善于从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的表达作用等方面去思考作答。
31.本诗的诗眼是“观”。“观”是全诗的线索。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故答案为:观。
32.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登山所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日月星辰都在大海中运行,诗人用大海自比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襟怀。
故答案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 ,动词,登上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故答案为:登。
35.C.“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的说法错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发感慨,是很多古歌行体诗歌的惯常格式,与文章内容没有直接关联。
故答案为:C。
3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故答案为: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四、中考汇编。
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7.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第三至八句写眼前之景,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大海   的壮丽景象。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大海气势雄浑的特点。
38.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海后各自抒发了怎样的豪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3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吞吐日月星辰
38.《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译文: 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苍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登飞来峰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登飞来峰》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点评】 (1)本题考查古诗词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名句记背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主要是从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角度去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要善于根据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意象、创作意图等角度来分析和把握。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7.前八句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
第1空、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第2空、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3空、吞吐日月星辰
38.本诗的题目是“观沧海”,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这一句是虚写,写出了大海能够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实际是作者在抒发自己要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39.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分析】A.有误,应该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应该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C。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答案】(1)银河
(2)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星汉”指银河。
(2) A.有误,“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误。“山岛竦峙”指山岛巍然耸立,不是对峙;
B.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正确;
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句意: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不是“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故选C。
故答案为:⑴银河
⑵ C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以观苍茫的大海。
大海烟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巍然耸立。
岛上树木苍翠丛生,百草繁盛丰茂。
秋风萧萧吹起,大海涌起洪波巨浪。
荡荡海域与天相接,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
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做题时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诗句的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作答。
⑵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在通读全诗,整体把握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仔细揣摩选项正误 ,然后作答。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021七上·福州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1.C
4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2)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要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并且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
4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C.正确;
D.有误,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故答案为:D。
4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首先要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气势恢宏、辽阔壮观。从情与景的角度看,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胸襟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43.B
44.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解析】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这是一首古体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诗句的意思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43.ACD.正确;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而不是“近景”,而且是全景。
故答案为:B。
4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四句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日月、星汉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灿烂,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作者以大海自喻,表现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