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1.(2019·北京)下列倡导节约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了三个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面积为225,正方形B面积为289,则正方形C的边长为( )
A.64 B.514 C.8 D.11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且一边长为12,则底边长为( )
A.4 B.12 C.4或12 D.不存在
4.如图所示,在△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点E,交AB于点D ,CE=4,△BCD的周长等于12,则△ABC的周长为( )
A.20 B.18 C.16 D.14
5.(2020·绥化)如图,四边形 是菱形,E、F分别是 、 两边上的点,不能保证 和 一定全等的条件是( )
A. B. C. D.
6.如图所示,在Rt△ABC中,∠BAC=90°,AD⊥BC,∠C= 60°,CD=2,则BD=( )
A.2 B.3 C.6 D.8
7.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0.3,b=0.4,c=0.5 B.a= ,b= ,c=
C.a=2m2+23,b= m2+15, c=m2+8 D.a=8,b=12,c=15
8.(2018·安顺)已知 ,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BC上确定一点P,使PA+PC=BC,则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 ,∠CAB的平分线交BC于点D,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若BC=3,则DE的长为( )
A.1 B.2 C.3 D.5
10.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BC=2,BB1=1,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C1点处觅食,则蚂蚁所行路程的最小值的平方为( )
A.14 B.18 C.20 D.26
二、填空题(共30分)
11.(2018·成都)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则它的顶角的度数为 .
12.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交AC于点D,若AB=6,AC=9,则△ABD的周长是
13.如图,在Rt△ABC中,∠ACB=90°,AC=2BC,分别以点A和B为圆心,以大于 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N,作直线MN,交AC于点E,连接BE,若CE=3,则BE的长为
14.如图,已知AD=A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AEB ,你添加的条件是 (不添加任何字母和辅助线)
15.(2020·通辽)如图,在 中, ,点P在斜边 上,以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 ,则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三、解答题(共40分)
16.如图,在△ABC和△DCE中,AC= DE,∠B=∠DCE=90°,点A,C,D依次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
(1)求证:△ABC≌△DCE;
(2)连接AE,当BC=5,AC= 12时,求AE的长.
17.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40°,△ABC的外角∠CBD的平分线B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的度数;
(2)过点D作DF∥BE,交AC的延长线于点F,求∠F的度数.
1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连接AD,BE平分∠ABC交AC于点E,过点E作EF∥BC交AB于点F.
(1)若∠C=36° ,求∠BAD的度数;
(2)求证:FB=FE.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判断正确的选项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 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了三个正方形
∴SA+SC=SB,
∵正方形A面积为225,正方形B面积为289,
∴SC=289-225=64
∴正方形的边长为.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可知SA+SC=SB,代入计算可求出正方形C的面积,然后求出正方形C的边长.
3.【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当12为腰长时
∵12+12=24>20
∴12不能为腰长;
当12为底边长时,
两腰长的和为20-12=8<12,
∴底边长不存在.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情况讨论:当12为腰长时,可知两腰之和大于三角形的周长,由此可得到12不能为腰长;当12为底边长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底边长不存在.
4.【答案】A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DE垂直平分AC,CE=4
∴DC=DA,AC=2CE=8;
∵△BCD的周长等于12,
∴BC+CD+BD=12
∴BC+AD+BD=12即AB+BC=12
∴△ABC的周长为AB+BC+AC=12+8=20.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DC=DA,同时可求出AC的长;再利用△BCD的周长可求出AB+BC的值,然后求出△ABC的周长.
5.【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菱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解答】∵四边形 是菱形,
∴AB=BC=CD=DA, , ,
如果 ,
∴ ,即 ,
∵ ,
∴ (ASA),故A符合题意;
如果EC=FC,
∴BC-EC=CD-FC,即BE=DF,
∵ ,
∴ (SAS),故B符合题意;
如果AE=AF,
∵AB=DA, ,
是SSA,则不能判定 和 全等,故C不符合题意;
如果 ,
则 ,
∴ (SAS),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选项分别判断即可得解.
6.【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AD⊥BC,∠C= 60°,
∴∠DAC=30°
∴AC=2CD=2×2=4;
在Rt△ABC中,∠BAC=90°,∠C= 60°
∴∠A=90°-60°=30°,
∴BC=2AC=2×4=8;
∴BD=BC-DC=8-2=6.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AC=30°,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C的长;在Rt△ABC中,可求出∠A的度数,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的长;然后根据BD=BC-DC,代入计算求出BD的长.
7.【答案】A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解:A、∵a2+b2=0.32+0.42=0.25,c2=0.52=0.25
∴a2+b2=c2,
∴这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A符合题意;
B、∵
∴a2+b2≠c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B不符合题意;
C、∵c2+b2=(m2+15)2+(m2+8)2,a2=(2m2+23)2
∴c2+b2≠a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C不符合题意;
D、a2+b2=64+144=208,c2=225
∴a2+b2≠c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别求出较小两数的平方和较大数的平方,再比较大小,可得答案.
8.【答案】D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图-线段垂直平分线
【解析】【解答】解:D选项中作的是AB的中垂线,
∴PA=PB,
∵PB+PC=BC,
∴PA+PC=BC
故答案为:D.
【分析】A、是以点B为圆心,B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P,这样的作图只能保证BA=BP,即满足BC=BP+PC=BA+PC;B、根据图来看作的是AC的中垂线,根据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PA=PC,故只能保证BC=BP+PC=BP+PA; C、是以点C为圆心,C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P,这样的作图只能保证CA=CP,即满足BC=BP+PC=CA+BP;B、根据图来看作的是AB的中垂线,根据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PA=PB,故能保证BC=BP+PC=AP+PC.
9.【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AD平分∠BAC,DE⊥AB。DC⊥AC
∴∠BAC=2∠BAD=2∠DAC,DE=DC;
∵ 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DB,
∴∠B=∠BAD
∵∠B+∠BAC=90°即∠BAD+2∠BAD=90°
解之:∠BAD=∠DAC=30°
∴DC=AD=BD,
∵BD+CD=3
∴3DC=3
解之:DC=DE=1.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证得∠BAC=2∠BAD=2∠DAC,DE=DC;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D=DB,由此可得到∠B=∠BAD,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AC的度数;然后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
10.【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解: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展开图如下,
AC=3+2=5, CC1=1
∴
AB=3,BC1=2+1=3
∴AC12=AB2+BC12=9+9=18;
AD=2,DC1=3+1=4
∴AC12=AD2+DC12=4+16=20;
18<20<26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情况画出展开图,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C12的值,再比较大小可得答案.
11.【答案】80°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它的顶角的度数为:180°-50°×2=80°
故答案为:80°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求得结果。
12.【答案】15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
∴DB=DC,
∴△ABD的周长为AB+BD+AD=AB+AD+DC=AB+AC=6+9=15.
故答案为:15.
【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DB=DC,再证明△ABD的周长为AB+AC,代入计算可求解.
13.【答案】5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由作图可知MN垂直平分AB,
∴AE=BE=x,
∴AC=x+3,BC=,
在Rt△BCE中
BC2+CE2=BE2
∴
解之:x1=5,x2=-3(舍去)
∴BE的长为5.
故答案为:5.
【分析】由作图可知MN垂直平分AB,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AE=BE=x,由此可表示出AC,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可得到BE的长.
14.【答案】AB=AC或∠ADC=∠AEB或∠ABE=∠ACD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添加AB=AC
在△ADC和△AEB中
∴△ADC≌△AEB(SAS);
添加 ∠ADC=∠AEB
在△ADC和△AEB中
∴△ADC≌△AEB(ASA);
添加 ∠ABE=∠ACD
在△ADC和△AEB中
∴△ADC≌△AEB(AAS);
故答案为:AB=AC或∠ADC=∠AEB或∠ABE=∠ACD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隐含条件为:∠A=∠A,已知AE=AE,因此可以添加的边为:AB=AC;可以添加的角为:∠ADC=∠AEB或∠ABE=∠ACD,由此可得答案.
15.【答案】PA2+PB2=PQ2
【知识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
∵△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AB,
∴CD=AD=DB,
∵PA2=(AD-PD)2=(CD-PD)2=CD2-2CD PD+PD2,
PB2=(BD+PD)2=(CD+PD)2=CD2-2CD PD+PD2,
∴PA2+PB2=2CD2+2PD2=2(CD2+PD2),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2=CD2+PD2,
∴PA2+PB2=2PC2,
∵△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CQ=90°,
∴2PC2=PQ2,
∴PA2+PB2=PQ2,
故答案为PA2+PB2=PQ2.
【分析】把AP2和PB2都用PC和CD表示出来,结合Rt△PCD中,可找到PC和PD和CD的关系,从而可找到PA2,PB2,PQ2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16.【答案】(1)证明:∵AB∥DE,
∴∠BAC=∠D.
∵∠B=∠DCE= 90° ,AC= DE,
∴△ABC≌△DCE(AAS)
(2)解:∵△ABC≌△DCE,
∴CE= BC=5.
∵∠ACE= 90°,AC= 12,
在Rt△ACE中,
∵AC2+CE2=AE2,
∴122+52= AE2,
∴AE= 13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BAC=∠D,再利用AAS可证得结论.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CE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
17.【答案】(1)解:∵在Rt△ABC中,∠ACB=90°,∠A=40°,
∴ ∠ABC=90°-∠A= 50°.
∴ ∠CBD= 130°.
∵BE是∠CBD的平分线,
∴ ∠CBE= ∠CBD= 65°
(2)解:∵∠ACB= 90°,∠CBE=65°,
∴ ∠CEB=90°- 65°= 25°.
∵DF∥BE,
∴ ∠F=∠CEB= 25°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出∠ABC的度数,利用邻补角的定义求出∠CBD的度数,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BE的度数.
(2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EB的度数,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出∠F的度数.
18.【答案】(1)解: ∵ AB=AC,
∴∠ABC=∠C= 36°.
∴∠BAC= 180°-∠ABC-∠C= 108.
∵ 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AD平分∠BAC.
∴∠BAD= ∠BAC= 54°
(2)证明: ∵ BE平分∠ABC,
∴∠ABE=∠CBE.
∵ EF∥BC,
∴∠FEB=∠CBE.
∴∠ABE=∠FEB.
∴FB= FE.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分析】(1)利用等边对等角可求出∠ABC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AC的度数;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求出∠BAD的度数.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ABE=∠CBE;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推出∠FEB=∠CBE然后可得到∠ABE=∠FEB,利用等角对等边,可证得结论.
1 / 1【细解】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1.(2019·北京)下列倡导节约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判断正确的选项即可。
2.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了三个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面积为225,正方形B面积为289,则正方形C的边长为( )
A.64 B.514 C.8 D.11
【答案】C
【知识点】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 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了三个正方形
∴SA+SC=SB,
∵正方形A面积为225,正方形B面积为289,
∴SC=289-225=64
∴正方形的边长为.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可知SA+SC=SB,代入计算可求出正方形C的面积,然后求出正方形C的边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且一边长为12,则底边长为( )
A.4 B.12 C.4或12 D.不存在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当12为腰长时
∵12+12=24>20
∴12不能为腰长;
当12为底边长时,
两腰长的和为20-12=8<12,
∴底边长不存在.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情况讨论:当12为腰长时,可知两腰之和大于三角形的周长,由此可得到12不能为腰长;当12为底边长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底边长不存在.
4.如图所示,在△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点E,交AB于点D ,CE=4,△BCD的周长等于12,则△ABC的周长为( )
A.20 B.18 C.16 D.14
【答案】A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DE垂直平分AC,CE=4
∴DC=DA,AC=2CE=8;
∵△BCD的周长等于12,
∴BC+CD+BD=12
∴BC+AD+BD=12即AB+BC=12
∴△ABC的周长为AB+BC+AC=12+8=20.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DC=DA,同时可求出AC的长;再利用△BCD的周长可求出AB+BC的值,然后求出△ABC的周长.
5.(2020·绥化)如图,四边形 是菱形,E、F分别是 、 两边上的点,不能保证 和 一定全等的条件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菱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解答】∵四边形 是菱形,
∴AB=BC=CD=DA, , ,
如果 ,
∴ ,即 ,
∵ ,
∴ (ASA),故A符合题意;
如果EC=FC,
∴BC-EC=CD-FC,即BE=DF,
∵ ,
∴ (SAS),故B符合题意;
如果AE=AF,
∵AB=DA, ,
是SSA,则不能判定 和 全等,故C不符合题意;
如果 ,
则 ,
∴ (SAS),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选项分别判断即可得解.
6.如图所示,在Rt△ABC中,∠BAC=90°,AD⊥BC,∠C= 60°,CD=2,则BD=( )
A.2 B.3 C.6 D.8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AD⊥BC,∠C= 60°,
∴∠DAC=30°
∴AC=2CD=2×2=4;
在Rt△ABC中,∠BAC=90°,∠C= 60°
∴∠A=90°-60°=30°,
∴BC=2AC=2×4=8;
∴BD=BC-DC=8-2=6.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AC=30°,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AC的长;在Rt△ABC中,可求出∠A的度数,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BC的长;然后根据BD=BC-DC,代入计算求出BD的长.
7.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0.3,b=0.4,c=0.5 B.a= ,b= ,c=
C.a=2m2+23,b= m2+15, c=m2+8 D.a=8,b=12,c=15
【答案】A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解:A、∵a2+b2=0.32+0.42=0.25,c2=0.52=0.25
∴a2+b2=c2,
∴这三条线段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A符合题意;
B、∵
∴a2+b2≠c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B不符合题意;
C、∵c2+b2=(m2+15)2+(m2+8)2,a2=(2m2+23)2
∴c2+b2≠a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C不符合题意;
D、a2+b2=64+144=208,c2=225
∴a2+b2≠c2,
∴这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别求出较小两数的平方和较大数的平方,再比较大小,可得答案.
8.(2018·安顺)已知 ,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BC上确定一点P,使PA+PC=BC,则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图-线段垂直平分线
【解析】【解答】解:D选项中作的是AB的中垂线,
∴PA=PB,
∵PB+PC=BC,
∴PA+PC=BC
故答案为:D.
【分析】A、是以点B为圆心,B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P,这样的作图只能保证BA=BP,即满足BC=BP+PC=BA+PC;B、根据图来看作的是AC的中垂线,根据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PA=PC,故只能保证BC=BP+PC=BP+PA; C、是以点C为圆心,C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P,这样的作图只能保证CA=CP,即满足BC=BP+PC=CA+BP;B、根据图来看作的是AB的中垂线,根据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PA=PB,故能保证BC=BP+PC=AP+PC.
9.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 ,∠CAB的平分线交BC于点D,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若BC=3,则DE的长为( )
A.1 B.2 C.3 D.5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AD平分∠BAC,DE⊥AB。DC⊥AC
∴∠BAC=2∠BAD=2∠DAC,DE=DC;
∵ 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DB,
∴∠B=∠BAD
∵∠B+∠BAC=90°即∠BAD+2∠BAD=90°
解之:∠BAD=∠DAC=30°
∴DC=AD=BD,
∵BD+CD=3
∴3DC=3
解之:DC=DE=1.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可证得∠BAC=2∠BAD=2∠DAC,DE=DC;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D=DB,由此可得到∠B=∠BAD,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AC的度数;然后利用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的长,即可得到DE的长.
10.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BC=2,BB1=1,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C1点处觅食,则蚂蚁所行路程的最小值的平方为( )
A.14 B.18 C.20 D.26
【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解析】【解答】解: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展开图如下,
AC=3+2=5, CC1=1
∴
AB=3,BC1=2+1=3
∴AC12=AB2+BC12=9+9=18;
AD=2,DC1=3+1=4
∴AC12=AD2+DC12=4+16=20;
18<20<26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情况画出展开图,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C12的值,再比较大小可得答案.
二、填空题(共30分)
11.(2018·成都)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则它的顶角的度数为 .
【答案】80°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它的顶角的度数为:180°-50°×2=80°
故答案为:80°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求得结果。
12.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交AC于点D,若AB=6,AC=9,则△ABD的周长是
【答案】15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
∴DB=DC,
∴△ABD的周长为AB+BD+AD=AB+AD+DC=AB+AC=6+9=15.
故答案为:15.
【分析】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得DB=DC,再证明△ABD的周长为AB+AC,代入计算可求解.
13.如图,在Rt△ABC中,∠ACB=90°,AC=2BC,分别以点A和B为圆心,以大于 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N,作直线MN,交AC于点E,连接BE,若CE=3,则BE的长为
【答案】5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由作图可知MN垂直平分AB,
∴AE=BE=x,
∴AC=x+3,BC=,
在Rt△BCE中
BC2+CE2=BE2
∴
解之:x1=5,x2=-3(舍去)
∴BE的长为5.
故答案为:5.
【分析】由作图可知MN垂直平分AB,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AE=BE=x,由此可表示出AC,BC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可得到BE的长.
14.如图,已知AD=A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AEB ,你添加的条件是 (不添加任何字母和辅助线)
【答案】AB=AC或∠ADC=∠AEB或∠ABE=∠ACD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添加AB=AC
在△ADC和△AEB中
∴△ADC≌△AEB(SAS);
添加 ∠ADC=∠AEB
在△ADC和△AEB中
∴△ADC≌△AEB(ASA);
添加 ∠ABE=∠ACD
在△ADC和△AEB中
∴△ADC≌△AEB(AAS);
故答案为:AB=AC或∠ADC=∠AEB或∠ABE=∠ACD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隐含条件为:∠A=∠A,已知AE=AE,因此可以添加的边为:AB=AC;可以添加的角为:∠ADC=∠AEB或∠ABE=∠ACD,由此可得答案.
15.(2020·通辽)如图,在 中, ,点P在斜边 上,以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 ,则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答案】PA2+PB2=PQ2
【知识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
∵△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AB,
∴CD=AD=DB,
∵PA2=(AD-PD)2=(CD-PD)2=CD2-2CD PD+PD2,
PB2=(BD+PD)2=(CD+PD)2=CD2-2CD PD+PD2,
∴PA2+PB2=2CD2+2PD2=2(CD2+PD2),
在Rt△P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C2=CD2+PD2,
∴PA2+PB2=2PC2,
∵△CP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PCQ=90°,
∴2PC2=PQ2,
∴PA2+PB2=PQ2,
故答案为PA2+PB2=PQ2.
【分析】把AP2和PB2都用PC和CD表示出来,结合Rt△PCD中,可找到PC和PD和CD的关系,从而可找到PA2,PB2,PQ2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解答题(共40分)
16.如图,在△ABC和△DCE中,AC= DE,∠B=∠DCE=90°,点A,C,D依次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
(1)求证:△ABC≌△DCE;
(2)连接AE,当BC=5,AC= 12时,求AE的长.
【答案】(1)证明:∵AB∥DE,
∴∠BAC=∠D.
∵∠B=∠DCE= 90° ,AC= DE,
∴△ABC≌△DCE(AAS)
(2)解:∵△ABC≌△DCE,
∴CE= BC=5.
∵∠ACE= 90°,AC= 12,
在Rt△ACE中,
∵AC2+CE2=AE2,
∴122+52= AE2,
∴AE= 13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BAC=∠D,再利用AAS可证得结论.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CE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
17.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A=40°,△ABC的外角∠CBD的平分线BE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的度数;
(2)过点D作DF∥BE,交AC的延长线于点F,求∠F的度数.
【答案】(1)解:∵在Rt△ABC中,∠ACB=90°,∠A=40°,
∴ ∠ABC=90°-∠A= 50°.
∴ ∠CBD= 130°.
∵BE是∠CBD的平分线,
∴ ∠CBE= ∠CBD= 65°
(2)解:∵∠ACB= 90°,∠CBE=65°,
∴ ∠CEB=90°- 65°= 25°.
∵DF∥BE,
∴ ∠F=∠CEB= 25°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出∠ABC的度数,利用邻补角的定义求出∠CBD的度数,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CBE的度数.
(2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EB的度数,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出∠F的度数.
18.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连接AD,BE平分∠ABC交AC于点E,过点E作EF∥BC交AB于点F.
(1)若∠C=36° ,求∠BAD的度数;
(2)求证:FB=FE.
【答案】(1)解: ∵ AB=AC,
∴∠ABC=∠C= 36°.
∴∠BAC= 180°-∠ABC-∠C= 108.
∵ 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
∴AD平分∠BAC.
∴∠BAD= ∠BAC= 54°
(2)证明: ∵ BE平分∠ABC,
∴∠ABE=∠CBE.
∵ EF∥BC,
∴∠FEB=∠CBE.
∴∠ABE=∠FEB.
∴FB= FE.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分析】(1)利用等边对等角可求出∠ABC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AC的度数;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求出∠BAD的度数.
(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证得∠ABE=∠CBE;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推出∠FEB=∠CBE然后可得到∠ABE=∠FEB,利用等角对等边,可证得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