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通榆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咀嚼(jiáo) 痴迷(chī) 仰之弥高(mí)
B.选聘(pìn) 孤孀(shuāng) 挚友(zhì) 鲜为人知(xiǎn)
C.衣冠(guàn) 诘问(jié) 竹篾(zuò) 目不窥园(guī)
D.纠纷(jiū) 怆然(zhuāng) 膝盖(qī) 深恶痛绝(è)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 咀嚼(jiáo) ----(jué)
C. 衣冠(guàn) -----(guān) 竹篾(zuò) ----(miè) 目不窥园(guī) -----(kuī)
D. 怆然(zhuāng) -----(chuàng) 深恶痛绝(è) -----(w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17七上·来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温存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思索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B.学校对面三、四百米处有一家网吧,有的学生考完试就来到这里“减压”,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C.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是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的痛切之言。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答案】D
【知识点】顿号;问号;引号
【解析】【分析】A句末不应用问号,改为句号;
B句去掉“三、四”之间的顿号;
C句“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后的句号应在后引号的里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王老师的到家来访,他很感激,恭恭敬敬地送上了一杯茶。
B.科学和艺术史上的大师泰斗之中少年聪慧、早早成名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少不出众、大器晚成的例子也不少见。
C.正值清风送爽时,那乐声穿水而来,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D.刘明同学的口才特别好,而且越是人多的场合他越能夸夸其谈,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答案】D
【知识点】解释;褒贬色彩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为贬义词。与句子前面的“刘明同学的口才特别好”不符。
4.(2022·昭阳模拟)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哈尼山寨的层层梯田,被翠绿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向着天空伸去。我们在月下感受梯田之壮美,望疏星点点,揽 ,听蛙声阵阵;在雨中 感受梯田之清新,眺 ,看梯田绵延,喜秧苗青青;在冬天感受清水滢滢, ;在春夏感受翡翠绿梯, ;在秋日感受辉煌灿烂, 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风光图。
①耀眼悦目②夜风入怀③气势非凡④远山迷蒙⑤波光闪烁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⑤③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容衔接。根据语境,选择相应词语。先判断描写对象较明确的词语。
“在冬天感受清水滢滢”,描写对象为“清水”,故衔接“⑤波光闪烁”,排除A;“在春夏感受翡翠绿梯”,描写绿梯,视觉上应用“①耀眼悦目”;“在秋日感受辉煌灿烂”,根据“辉煌”一词衔接“③气势非凡”排除BC。综合分析,填入横线的词语顺序为:②④⑤①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衔接。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的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5.(2019八下·灌阳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江苏省响水县一化工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其场面十分惨烈,目前死亡人数已上升至64人。
B.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C.在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语意重复,去掉“以上”;
C.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改为“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
D.前后主语不一致,把“引发”放到“国内影视从业者”前。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6.(2016八下·丰城期末)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②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③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事难以把握,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④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
⑤虽然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④② C.①③⑤④② D.①④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答案C。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④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综合读写
7.(2019·凉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2)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知识点】见解表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材料一写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材料二写过度依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材料三写手机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材料四写拥有很强的自制力的人会充分利用手机学习和娱乐。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答题时只要能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⑵ 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2022七上·)阅读。
《社戏》《安塞腰鼓》节选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就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8.结合(甲)语境,说说“依稀”的意思。
9.(乙)段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文中的词来说,安塞腰鼓是 的, 的, 的。
10.甲乙两文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1.上面的两篇文章,写作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答案】8.隐隐约约 (或模模糊糊)等 。
9.壮阔;豪迈;火烈
10.A、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想要看戏的心情。B、“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11.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 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遣词造句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关键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不能仅从词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意思,一定要联系前后文,具体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语境义。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概括文章的内容,先要浏览文章的内容,了解了大意之后,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考查阅读感悟。一篇经典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优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来谈写作风格。论文章,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主题等角度进行评论。如本道题,我们主要是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评论的。
8.本题考查遣词造句的能力。、根据特定的时间“夜晚”以及我看戏的心情“迫切”,“依稀”一词的意思为“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根据“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分析出“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迈、火热”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A.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形象的表现出船行之快,同时也表现出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安塞腰鼓”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安静时的情态,为下文写后生敲打安塞腰鼓这一情节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11.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语言、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去分析。示例一: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示例二: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12.(2017·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
(1)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2)请赏析下列句子。
①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3)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4)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说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答案】(1)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眷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救的心结,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
(2)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锄头被废弃后腐朽、锈蚀的状态。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②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无奈,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作用)。
(3)①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②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③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
(4)锄头是农业的象征,父辈们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解决家庭生活问题,农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所以说锄头是“村庄的忧伤”;锄头又代表着曾经热爱的土地,长期生活的村庄,是家的象征,所以说锄头是“村庄的温度”。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象征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感情线索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我八九岁时”“这年,我十二岁”两个时间段和“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拴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概括。(2)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①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③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示例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 (“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寂寞”“静静地倚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忧伤及寂寞。示例二: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示例三:运用白描手法,如“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第二小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这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承接上文写父亲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内容;启下:引出下文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也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4)本题中的“忧伤”指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让农人都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温度”指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或冷落的态度 。农村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这是“村庄的忧伤”;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的命运,它见证了农村的兴衰冷暖变化,反映出农村人对农村的热爱或冷落的态度,这是“村庄的温度”。
【点评】(1)本文通过描写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眷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表现了父亲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4)理解文章语句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2022七上·)阅读下列(甲)(乙)两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吴均《与施从事⑤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连接。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会有所感悟。信足:信步,漫步。荡累:消除烦恼。颐物:流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散赏:自由欣赏。⑤施从事: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13.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一处)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沉鳞竞跃
③春罗被径
④风雨如晦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16.(乙)文是如何写景的?
17.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答案】13.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消散;指水中的鱼;同“披”,覆盖;昏暗,不明
1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②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16.文章首先总写勾勒全景,然后分镜头描绘山中的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之景,春秋季节以及雨中之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
17.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夸张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按照文章写作的层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看看文章是如何写作的。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手法的把握。通译两文,理解文意,比较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
译文【乙】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鸟儿竞相飞来,千翼相连;口渴了来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磨肩擦踵,百臂相接。秋天清晨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成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前程艰难,也不更改自己的气节。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的确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句意: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主谓之间需要停顿,所以断句为: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①句意为: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②句意为: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 指水中的鱼
③句意为:绿萝覆盖了小路。被:同“披”,覆盖,铺满。
④句意为:风雨交加,天色灰暗。晦:阴暗。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①中重点词语有:自,从。未复,再没有。句意为: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之,的。竞,争着。句意为:归来的鸟,比翼竞飞。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与施从事书》这篇文章“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先总写山景,“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然后描绘山中飞鸟归林、猿猴企水、春秋季节以及风雨来时之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手法的把握。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川之景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如甲文中“高峰入云”极写山之高峻,乙文中“绝壁干天,孤峰入汉”夸饰出山的峻拔。从情感上看,两文是致的: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作者沉醉于美好大自然的愉悦之情,乙文“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
五、古诗词鉴赏
(2022七上·)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答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 ,两首诗都是作者在 (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 之情。
19.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泺、闪闪发光的样子。
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側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
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
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
2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点 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钱塘湖春行》
诗题提供的信息分析 天气情况或者季节 初晴后雨
作者的行为 踏春
诗的写作特点 从远近或高低角度变化,写出景物特点
【答案】18.西湖;杭州;对西湖的喜爱
19.C
20.春季;饮酒;运用比喻写出景物特点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对古诗的内容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赏析。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逐一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填出内容。
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钱塘湖春行》昰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所作。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ABD.正确;
C.有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故“总相宜”不是表现哪个季节都美丽,而是从晴姿雨态来写西湖美丽。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赏析。由诗歌的题目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春景;由诗歌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饮”,可知诗人饮酒赏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赞美了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
六、写作
21.(2022七上·)按下列要求写一篇作文。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晒”已经成为流行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你想与人“晒”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
要求: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意要写出所选文体的特点;字数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
晒出我的似水流年
谁念西风独自凉
一个人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除了晚风,无人陪伴。又走到熟悉的石凳,回忆起熟悉的人和事……
那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夜晚,我一个人出来散步,就在那个石凳那里,遇到了她。在那之前,我们刚刚和好,因此我觉得,那是件异常幸运的事,因为是她,所以激动。
那天,我们互相比着含花字的歌,你一首,我一首地对唱,不亦乐乎,直到我们数不清唱了多少首,直到星星眨着困倦的眼。
心中却因和她在一起而激动,无法平息。
回忆中转醒,只有我,和石凳依旧。
西风独自吹过,带走淡淡又不散的离别疡。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想起她,关于她的一切便像要喷薄而出的洪水般,无法遏制。
与她初见,是在烟雨蒙蒙的午后,她带着清新的笑走在小路上,朦胧中,与她擦肩而过,便为她倾心。
不管之后与她的交心、争执、和好,抑或现在,初见的一幕总是盘踞在心里,挥之不去。我想,不仅仅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更是因为那一秒的震撼,因为她的淡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总保持着最初的美好。那该多好!因为那样,就没有后来的争吵,没有离别之殇……只是,终还是舍不得那段回忆,若再选择一次,我定还会与她相交、相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
挥挥手,像是要甩掉对她的思念,转身,向公园更深处走去。
却忘记,那里也留下无数我们的回忆。
丁香树前,我们对峙,互不相让,却仍关心对方,只是故作掩饰。
还是丁香树前,你问我可愿做你的五瓣丁香,我未答,却想说:“只做四瓣,最后一瓣由我们的情来组成。”
……
那些点点滴滴,那些似水流年一幕幕展现眼前,那时只道是寻常,却在她转学后,找不到她的踪迹时,悔不该当初……
青春总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情,再想追,也只是惘然,指缝太宽,时间太窄,对于那些似水流年,也只有珍惜,而永远无法抓住。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你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晒”在这里是分享、展示的意思。想想你最想“晒”什么,选择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可叙事,可状物,可写景。无论写什么,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通榆期末)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 咀嚼(jiáo) 痴迷(chī) 仰之弥高(mí)
B.选聘(pìn) 孤孀(shuāng) 挚友(zhì) 鲜为人知(xiǎn)
C.衣冠(guàn) 诘问(jié) 竹篾(zuò) 目不窥园(guī)
D.纠纷(jiū) 怆然(zhuāng) 膝盖(qī) 深恶痛绝(è)
2.(2017七上·来安期末)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温存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思索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B.学校对面三、四百米处有一家网吧,有的学生考完试就来到这里“减压”,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C.中国有句古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是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人的痛切之言。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王老师的到家来访,他很感激,恭恭敬敬地送上了一杯茶。
B.科学和艺术史上的大师泰斗之中少年聪慧、早早成名的情况比比皆是,但少不出众、大器晚成的例子也不少见。
C.正值清风送爽时,那乐声穿水而来,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D.刘明同学的口才特别好,而且越是人多的场合他越能夸夸其谈,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4.(2022·昭阳模拟)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哈尼山寨的层层梯田,被翠绿秧苗绣成碧玉般的天梯,一梯一梯向着天空伸去。我们在月下感受梯田之壮美,望疏星点点,揽 ,听蛙声阵阵;在雨中 感受梯田之清新,眺 ,看梯田绵延,喜秧苗青青;在冬天感受清水滢滢, ;在春夏感受翡翠绿梯, ;在秋日感受辉煌灿烂, 梯田接地连天,天在水田里,人在彩云中,好一幅美好和谐的田园风光图。
①耀眼悦目②夜风入怀③气势非凡④远山迷蒙⑤波光闪烁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⑤③①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⑤①③
5.(2019八下·灌阳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江苏省响水县一化工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其场面十分惨烈,目前死亡人数已上升至64人。
B.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C.在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3D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6.(2016八下·丰城期末)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在成长,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②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③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事难以把握,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
④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
⑤虽然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⑤④② C.①③⑤④② D.①④②③⑤
二、综合读写
7.(2019·凉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
(2022七上·)阅读。
《社戏》《安塞腰鼓》节选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就朦胧在这水气里。(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B)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8.结合(甲)语境,说说“依稀”的意思。
9.(乙)段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文中的词来说,安塞腰鼓是 的, 的, 的。
10.甲乙两文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11.上面的两篇文章,写作风格迥异,你更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12.(2017·杭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有删改)
(1)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2)请赏析下列句子。
①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3)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4)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说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四、文言文阅读
(2022七上·)阅读下列(甲)(乙)两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吴均《与施从事⑤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连接。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会有所感悟。信足:信步,漫步。荡累:消除烦恼。颐物:流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散赏:自由欣赏。⑤施从事: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
13.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一处)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沉鳞竞跃
③春罗被径
④风雨如晦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16.(乙)文是如何写景的?
17.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五、古诗词鉴赏
(2022七上·)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答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 ,两首诗都是作者在 (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 之情。
19.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泺、闪闪发光的样子。
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側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
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
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
2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点 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钱塘湖春行》
诗题提供的信息分析 天气情况或者季节 初晴后雨
作者的行为 踏春
诗的写作特点 从远近或高低角度变化,写出景物特点
六、写作
21.(2022七上·)按下列要求写一篇作文。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晒”已经成为流行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你想与人“晒”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
要求: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意要写出所选文体的特点;字数不少于3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 咀嚼(jiáo) ----(jué)
C. 衣冠(guàn) -----(guān) 竹篾(zuò) ----(miè) 目不窥园(guī) -----(kuī)
D. 怆然(zhuāng) -----(chuàng) 深恶痛绝(è) -----(w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D
【知识点】顿号;问号;引号
【解析】【分析】A句末不应用问号,改为句号;
B句去掉“三、四”之间的顿号;
C句“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后的句号应在后引号的里边。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3.【答案】D
【知识点】解释;褒贬色彩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为贬义词。与句子前面的“刘明同学的口才特别好”不符。
4.【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容衔接。根据语境,选择相应词语。先判断描写对象较明确的词语。
“在冬天感受清水滢滢”,描写对象为“清水”,故衔接“⑤波光闪烁”,排除A;“在春夏感受翡翠绿梯”,描写绿梯,视觉上应用“①耀眼悦目”;“在秋日感受辉煌灿烂”,根据“辉煌”一词衔接“③气势非凡”排除BC。综合分析,填入横线的词语顺序为:②④⑤①③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衔接。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的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5.【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正确;
B.有误,语意重复,去掉“以上”;
C.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改为“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
D.前后主语不一致,把“引发”放到“国内影视从业者”前。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答案C。排列句子顺序: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④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点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答案】(1)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2)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知识点】见解表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1)材料一写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材料二写过度依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材料三写手机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材料四写拥有很强的自制力的人会充分利用手机学习和娱乐。据此概括作答。
(2)此题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答题时只要能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 材料针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很多手机病,毁掉了年轻人的青春;一种认为只要你自律,手机会成为你学习成长的利器。
⑵ 我同意第二个观点。有害的不是手机,而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能自律,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对手机的错误依赖,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帮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两种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8.隐隐约约 (或模模糊糊)等 。
9.壮阔;豪迈;火烈
10.A、采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急切的想要看戏的心情。B、“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11.①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②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 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遣词造句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关键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不能仅从词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意思,一定要联系前后文,具体的理解出词语的意思——语境义。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概括文章的内容,先要浏览文章的内容,了解了大意之后,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锁定相关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考查阅读感悟。一篇经典的作品,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优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来谈写作风格。论文章,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主题等角度进行评论。如本道题,我们主要是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评论的。
8.本题考查遣词造句的能力。、根据特定的时间“夜晚”以及我看戏的心情“迫切”,“依稀”一词的意思为“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根据“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句话分析出“安塞腰鼓”具有“壮阔、豪迈、火热”的特点。
10.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A.把“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形象的表现出船行之快,同时也表现出我想看戏的迫切心情。B.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安塞腰鼓”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安静时的情态,为下文写后生敲打安塞腰鼓这一情节做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11.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语言、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去分析。示例一:我更喜欢甲篇文章,因为此文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童真童趣。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示例二:我更喜欢乙篇文章,因为乙文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这种形式与文中那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内容取得完美的统一。读来真是享受至极。
12.【答案】(1)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眷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救的心结,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
(2)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锄头被废弃后腐朽、锈蚀的状态。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②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无奈,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作用)。
(3)①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②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③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
(4)锄头是农业的象征,父辈们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解决家庭生活问题,农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所以说锄头是“村庄的忧伤”;锄头又代表着曾经热爱的土地,长期生活的村庄,是家的象征,所以说锄头是“村庄的温度”。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象征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感情线索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我八九岁时”“这年,我十二岁”两个时间段和“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拴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概括。(2)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①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③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示例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 (“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寂寞”“静静地倚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忧伤及寂寞。示例二: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示例三:运用白描手法,如“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第二小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这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作用)。承上:承接上文写父亲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内容;启下:引出下文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内容。(3)本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也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写锄头就是写农村,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4)本题中的“忧伤”指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让农人都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温度”指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或冷落的态度 。农村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这是“村庄的忧伤”;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的命运,它见证了农村的兴衰冷暖变化,反映出农村人对农村的热爱或冷落的态度,这是“村庄的温度”。
【点评】(1)本文通过描写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眷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表现了父亲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4)理解文章语句中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答案】13.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消散;指水中的鱼;同“披”,覆盖;昏暗,不明
15.①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②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16.文章首先总写勾勒全景,然后分镜头描绘山中的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之景,春秋季节以及雨中之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
17.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夸张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按照文章写作的层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看看文章是如何写作的。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手法的把握。通译两文,理解文意,比较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
译文【乙】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鸟儿竞相飞来,千翼相连;口渴了来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磨肩擦踵,百臂相接。秋天清晨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成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前程艰难,也不更改自己的气节。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的确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句意: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主谓之间需要停顿,所以断句为:故鄣县/东三十五里。
1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①句意为: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②句意为: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 指水中的鱼
③句意为:绿萝覆盖了小路。被:同“披”,覆盖,铺满。
④句意为:风雨交加,天色灰暗。晦:阴暗。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①中重点词语有:自,从。未复,再没有。句意为: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之,的。竞,争着。句意为:归来的鸟,比翼竞飞。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与施从事书》这篇文章“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先总写山景,“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然后描绘山中飞鸟归林、猿猴企水、春秋季节以及风雨来时之景。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手法的把握。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川之景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特点,如甲文中“高峰入云”极写山之高峻,乙文中“绝壁干天,孤峰入汉”夸饰出山的峻拔。从情感上看,两文是致的: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作者沉醉于美好大自然的愉悦之情,乙文“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
【答案】18.西湖;杭州;对西湖的喜爱
19.C
20.春季;饮酒;运用比喻写出景物特点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对古诗的内容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赏析。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逐一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归纳,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填出内容。
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钱塘湖春行》昰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所作。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ABD.正确;
C.有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故“总相宜”不是表现哪个季节都美丽,而是从晴姿雨态来写西湖美丽。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赏析。由诗歌的题目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春景;由诗歌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饮”,可知诗人饮酒赏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赞美了西湖雨后的美丽景色。
21.【答案】【参考例文】
晒出我的似水流年
谁念西风独自凉
一个人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除了晚风,无人陪伴。又走到熟悉的石凳,回忆起熟悉的人和事……
那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夜晚,我一个人出来散步,就在那个石凳那里,遇到了她。在那之前,我们刚刚和好,因此我觉得,那是件异常幸运的事,因为是她,所以激动。
那天,我们互相比着含花字的歌,你一首,我一首地对唱,不亦乐乎,直到我们数不清唱了多少首,直到星星眨着困倦的眼。
心中却因和她在一起而激动,无法平息。
回忆中转醒,只有我,和石凳依旧。
西风独自吹过,带走淡淡又不散的离别疡。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想起她,关于她的一切便像要喷薄而出的洪水般,无法遏制。
与她初见,是在烟雨蒙蒙的午后,她带着清新的笑走在小路上,朦胧中,与她擦肩而过,便为她倾心。
不管之后与她的交心、争执、和好,抑或现在,初见的一幕总是盘踞在心里,挥之不去。我想,不仅仅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更是因为那一秒的震撼,因为她的淡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总保持着最初的美好。那该多好!因为那样,就没有后来的争吵,没有离别之殇……只是,终还是舍不得那段回忆,若再选择一次,我定还会与她相交、相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
挥挥手,像是要甩掉对她的思念,转身,向公园更深处走去。
却忘记,那里也留下无数我们的回忆。
丁香树前,我们对峙,互不相让,却仍关心对方,只是故作掩饰。
还是丁香树前,你问我可愿做你的五瓣丁香,我未答,却想说:“只做四瓣,最后一瓣由我们的情来组成。”
……
那些点点滴滴,那些似水流年一幕幕展现眼前,那时只道是寻常,却在她转学后,找不到她的踪迹时,悔不该当初……
青春总在不经意间流逝,那些情,再想追,也只是惘然,指缝太宽,时间太窄,对于那些似水流年,也只有珍惜,而永远无法抓住。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你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晒”在这里是分享、展示的意思。想想你最想“晒”什么,选择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去写。可叙事,可状物,可写景。无论写什么,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情感色彩饱满,让触动自己的那份情感也触动读者。注意恰当运用写作手法,表达上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同时考生在平时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