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韵(zhī) 一椽(y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点缀(zhuì)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余韵。
B.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空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
4.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北”衬“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6.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7.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8.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B.《故都的秋》对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是冉熟悉不过的,因为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把这课讲得很透彻。
C.郁达夫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革命烈士,作为他的后代,能不为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吗?
D.为了传达精细的感觉,郁达夫仿佛一直在寻觅、摸索语词,调整、选择句式,以确保文章气韵的流畅与贯通。
二、语言表达
10.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1.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语意连贯,不超过40个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篙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粵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景,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故都的秋》包含一种清、静、悲凉之美;本文描写的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D.江南的冬天,也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气,所以作者说“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江南的冬景作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幽雅的感受。
C.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D.作者描写江南雪景时,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既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14.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各图起一个名字。
15.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需认真判断每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流风余韵: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B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C项,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应为“浑然一体”。D项,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4.【答案】D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D项,应是以“南”衬“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选项涉及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应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真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6.【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故都的秋》是散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项,将“ 枣子颗儿 ”比喻为“ 橄榄 ”“ 鸽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题,需认真分析哪个选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8.【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 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认真分析每句诗,分析其中写到的意象,看是否是秋天的景物,如果是,就是描写秋季的诗句。
9.【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B.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对《故都的秋》都是再熟悉不过的”。C.语序不当, “由衷地感到自豪"中“由衷”的位置不当, “由衷"应是作“自豪”的定语,故应为“感到由衷的自豪”。D.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选择”,再“调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0.【答案】(示例)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原句结构特点:正像是 之与 , 之与 , 之与 , 之与 。这里是四组对比,第一组,“黄酒”与“白干”都是酒,但是前者酒性柔和,后者酒性浓烈;第二组,“稀饭”与“馍馍”都是主食,但是前者是稀的,后者是硬的;第三组,“鲈鱼”与“大蟹”都是鱼类,但是前者是淡水鱼,后者是海鲜;第四组,“黄犬”与“骆驼”,都是哺乳动物,前者体型较小,后者体型较大。仿写时需要考虑这些方面。
故答案为: 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11.【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分析可知,这是一段散文化的语言,是一段景物描写文字。考生可以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可以点评的角度有:“衰弱”“啼唱”“嘶叫”,运用拟人手法;“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秋蝉的嘶叫”,运用听觉描写。分析表达效果时,抓住“衰弱的残声”,注意结合景物传达的悲凉的特点。
故答案为: 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点评景物描写。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角度,恰当点评。由题干“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可知,答题关键词“表达效果”,可以从手法、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2.C
13.A
14.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15.这是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来对比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的和暖来衬托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以德国作家冬天的散步来衬托江南散步,进而侧面写江南冬景宜人。通过对比、衬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散文的内容。解答本题,先在文本中找到描写江南冬景图的段落,再分析关键句,根据内容概括出各图的名字。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这样安排材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再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
12.C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故选C。
13.A项,“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总写江南冬景与北国冬景的不同之处,突出江南冬景的可爱。然后以“寒郊散步”“江南的雨景”“江南雪景”“旱冬的快活逍遥、最受欢迎”等方面来写江南冬景的特点,最后要去亲身感受江南的冬景等。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故选A。
14.根据文本中②至⑧段内容加以概括即可。作者描绘的画面具体内容为文章第2、5、6、7、8段。各段关键词语句依次为“老翁小孩……坐着曝背谈天”“……养得住植物……芦花、红叶、乌桕树雪白的桕子、草赭色、绿意”“江南的冬日……散步”“下着微雨……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江南的雪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据此概括得出答案: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15.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很容易能确定文本中是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的是北方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让人无法忍受,文本通过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进一步的渲染出南方冬天的一种温和,进一步展示出人们无法在北国冬天的环境里感受生命的乐趣。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第二节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对比;三、四两节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写德国的散步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江南冬景的美丽和怡人。作者最后运用了诗句进一步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韵(zhī) 一椽(y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点缀(zhuì)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答案】A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解答本题,需认真判断每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余韵。
B.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空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流风余韵: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B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C项,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应为“浑然一体”。D项,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4.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北”衬“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D项,应是以“南”衬“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选项涉及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应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真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⑤句“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是对横线前的句子的进一步说明,故排在首位。②句是对⑤句中的“平常的俗语”的具体说明。④句中的“这些话语”紧承②句。①句与④句构成语意上的转折,故①句应紧跟其后。③句点明出现①句所说的情况的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6.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故都的秋》是散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7.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B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B项,将“ 枣子颗儿 ”比喻为“ 橄榄 ”“ 鸽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题,需认真分析哪个选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8.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 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认真分析每句诗,分析其中写到的意象,看是否是秋天的景物,如果是,就是描写秋季的诗句。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934年,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B.《故都的秋》对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是冉熟悉不过的,因为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把这课讲得很透彻。
C.郁达夫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革命烈士,作为他的后代,能不为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吗?
D.为了传达精细的感觉,郁达夫仿佛一直在寻觅、摸索语词,调整、选择句式,以确保文章气韵的流畅与贯通。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B.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学生对《故都的秋》都是再熟悉不过的”。C.语序不当, “由衷地感到自豪"中“由衷”的位置不当, “由衷"应是作“自豪”的定语,故应为“感到由衷的自豪”。D.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选择”,再“调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二、语言表达
10.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必须另选喻体。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答案】(示例)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原句结构特点:正像是 之与 , 之与 , 之与 , 之与 。这里是四组对比,第一组,“黄酒”与“白干”都是酒,但是前者酒性柔和,后者酒性浓烈;第二组,“稀饭”与“馍馍”都是主食,但是前者是稀的,后者是硬的;第三组,“鲈鱼”与“大蟹”都是鱼类,但是前者是淡水鱼,后者是海鲜;第四组,“黄犬”与“骆驼”,都是哺乳动物,前者体型较小,后者体型较大。仿写时需要考虑这些方面。
故答案为: 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仿写同时还要紧扣主题,还要注意选择的中心词与后面的表述的一致性。
11.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语意连贯,不超过40个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案】(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分析可知,这是一段散文化的语言,是一段景物描写文字。考生可以先指出表现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可以点评的角度有:“衰弱”“啼唱”“嘶叫”,运用拟人手法;“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秋蝉的嘶叫”,运用听觉描写。分析表达效果时,抓住“衰弱的残声”,注意结合景物传达的悲凉的特点。
故答案为: 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点评景物描写。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角度,恰当点评。由题干“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可知,答题关键词“表达效果”,可以从手法、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篙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粵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1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景,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故都的秋》包含一种清、静、悲凉之美;本文描写的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D.江南的冬天,也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蓬勃的生气,所以作者说“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1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江南的冬景作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幽雅的感受。
C.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D.作者描写江南雪景时,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既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14.文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请用最简洁的文字给各图起一个名字。
15.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12.C
13.A
14.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15.这是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来对比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的和暖来衬托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以德国作家冬天的散步来衬托江南散步,进而侧面写江南冬景宜人。通过对比、衬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概括散文的内容。解答本题,先在文本中找到描写江南冬景图的段落,再分析关键句,根据内容概括出各图的名字。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这样安排材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再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
12.C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故选C。
13.A项,“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总写江南冬景与北国冬景的不同之处,突出江南冬景的可爱。然后以“寒郊散步”“江南的雨景”“江南雪景”“旱冬的快活逍遥、最受欢迎”等方面来写江南冬景的特点,最后要去亲身感受江南的冬景等。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故选A。
14.根据文本中②至⑧段内容加以概括即可。作者描绘的画面具体内容为文章第2、5、6、7、8段。各段关键词语句依次为“老翁小孩……坐着曝背谈天”“……养得住植物……芦花、红叶、乌桕树雪白的桕子、草赭色、绿意”“江南的冬日……散步”“下着微雨……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江南的雪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据此概括得出答案:冬晨谈天图(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寒村微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冬雪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15.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很容易能确定文本中是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的是北方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让人无法忍受,文本通过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进一步的渲染出南方冬天的一种温和,进一步展示出人们无法在北国冬天的环境里感受生命的乐趣。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第二节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对比;三、四两节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写德国的散步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江南冬景的美丽和怡人。作者最后运用了诗句进一步写出了江南冬景的美和别致,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