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0 22:3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憔悴(jiāo) 六幺(yāo) 湓浦口(pén)
B.贾人(jiǎ)) 荻花(dí) 铮铮然(zhēng)
C.嘈杂(cáo) 钿头(diàn) 虾蟆陵(há)
D.呕哑(yā) 嘲哳(zā) 霓裳(cháng)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 A.“憔悴”中的“憔”应读作“qiáo”。
B.“贾人”中的“贾”应读作“gǔ”。
D.“嘲哳”中的“哳”应读作“zh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泉冷涩弦凝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C.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
D.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项,停止/与世隔绝。
B项,吩咐,叫/命名。
C项,均为“随意地”。
D项,拨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下列加粗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词义相同。
③因为,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④得志:指实现志愿;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古今词义相同。
⑤颜色,古义:容貌。今义:指色彩。
⑥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⑦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方。
⑧冷落: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古今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速) 颜色故(旧、老)
击节碎(节拍) 低眉信手(随便)
B.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将别(悲惨)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憔悴(流落)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歌以赠之(作歌)
D.却坐(退回) 轻拢(顺手下拨)
整顿衣裳(整理) 恬然自安(宁静安适的样子)
【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快”,畅快。
B项,“回灯”,重新掌灯;“慘”,悲伤。
C无误。
D项,“拢”,叩弦。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C.“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错误,选项把明暗两条线索说反了,从诗中来看,《琵琶行》中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线索,诗人的遭遇感受是一条线索;明线是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由此可知,琵琶女的演奏和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这时期的琵琶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城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了曲项琵琶的专称。通过大量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据《辽史》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起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所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武曲最初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凄凉、风格粗犷的特点。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
C.琵琶在唐代能够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这是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
D.唐代,曲项琵琶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曲的繁荣。
C.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D.在分析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时,文章是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和音乐形式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
B.假设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同时它的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那么它就有可能代替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密切。
D.元、明、清时期,词调音乐繁盛,琵琶独奏词调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有助于琵琶独奏乐曲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答案】6.D
7.C
8.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6.A项,张冠李戴。“曲调悲哀凄凉”并不是西域音乐的特点,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只能看出“粗犷”是西域音乐的特点。
B项,“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错误。由第一段的第二句可知,此时我国的音乐文化首先是传承了秦汉传统音乐。
C项,因果关系混乱,原文第二段是说“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因此是琵琶先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琵琶艺术才迎来了高峰。
故答案为:D。
7.C项,“层层递进”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在分析“器乐化演变过程”时,两方面内容是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而且,这两方面的分析也无法证明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
故答案为:C。
8.A项,“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错误。本文主要论述琵琶武曲的发展演变,较多地谈及了曲项琵琶,但不能说明其他种类的琵琶没有流传下来。
故答案为:A。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的那种羞怯神态。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滞塞难通。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   ”。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底”“咽”“舫”“唯”的书写。
故答案为:(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三、综合运用
10.阅读下面诗歌,结合诗境,分析“月”的意象,写一则80个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答案】诗人看到月亮,有感而发,写下了本诗,月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本诗是借月抒情,诗歌题目就交代了这一点。其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联,写孤单的诗人遥望明月,情不自禁就想到离散在各地的骨肉亲人,如果亲人共看明月的话,应该也会潸然泪下,思念的心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着月,刻画出一幅五地亲人共同望月的图景,以此抒发对骨肉亲人的相思之情。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题干给了我们评论的角度,就是“月”的意象。“月”这一意象自古就是“思乡”“怀人”的寄托,本诗题目中说“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可见是“月”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明确写到“月”的是最后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深夜凄惶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的亲人们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长真挚的诗思,勾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以此收结全诗,表现了亲人间的默契,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故答案为:诗人看到月亮,有感而发,写下了本诗,月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本诗是借月抒情,诗歌题目就交代了这一点。其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联,写孤单的诗人遥望明月,情不自禁就想到离散在各地的骨肉亲人,如果亲人共看明月的话,应该也会潸然泪下,思念的心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着月,刻画出一幅五地亲人共同望月的图景,以此抒发对骨肉亲人的相思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写作文学短评,要抓住评论的“点”,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手法等。写作时要有观点,有分析,自成一篇小议论文。
11.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
(1)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上联:   
下联:   
(2)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净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上联:   
下联:   
【答案】(1)①④;②③
(2)⑤②⑥;①④③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净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净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12.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答案】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漫画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用比拟手法表达出来。过程是清晰的,但不能简单地用说明性语言,因为要求运用比拟修辞,所以要让事物带上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8.3琵琶行并序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憔悴(jiāo) 六幺(yāo) 湓浦口(pén)
B.贾人(jiǎ)) 荻花(dí) 铮铮然(zhēng)
C.嘈杂(cáo) 钿头(diàn) 虾蟆陵(há)
D.呕哑(yā) 嘲哳(zā) 霓裳(cháng)
2.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泉冷涩弦凝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C.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
D.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
3.下列加粗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老大嫁作商人妇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⑧门前冷落鞍马稀
A.①⑤⑧ B.②⑥⑦ C.③④⑥ D.②④⑧
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快速) 颜色故(旧、老)
击节碎(节拍) 低眉信手(随便)
B.耳暂明(忽然,一下子)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将别(悲惨)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憔悴(流落)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歌以赠之(作歌)
D.却坐(退回) 轻拢(顺手下拨)
整顿衣裳(整理) 恬然自安(宁静安适的样子)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这时期的琵琶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城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了曲项琵琶的专称。通过大量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据《辽史》载:“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另一方面,琵琶的演奏风格比较适合歌舞表演。琵琶具有多种演奏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符合歌舞音乐节奏复杂多变、转调移调迅速的演奏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歌舞音乐伴奏中起关键作用。
宋代是琵琶武曲的衰落时期。琵琶是胡乐的代表乐器。宋代,汉人本土文化复兴,官方极力贬抑胡乐的地位,致使琵琶发展受到抑制。另外,宋代工商业逐渐繁荣,且形成了很多大都市,唐代以宫廷为主的音乐便开始走向民间,以适应新兴的城市文化需要。而且,宋代以说唱音乐为主,乐队中使用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吹奏乐器筚篥取代了原先琵琶在乐队中的地位。
元、明、清是琵琶武曲的复兴时期。宋代以后,词调音乐极其繁盛,琵琶独奏词调的器乐表演应运而生。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各种说唱、戏曲表演多用琵琶伴奏,使琵琶演奏涉及大量的民间曲牌,从而为琵琶独奏乐曲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在器乐化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各曲牌原先所具有的音乐性质、艺术情趣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各曲牌紧紧围绕套曲特定的主题发展演变,使得武套结构更加完整且内容统一。随着武套逐渐发展成熟,尽管曲牌原有的相对独立的音乐特点越来越少,但曲牌之间的联系却愈加密切。
(摘编自朱苏华《琵琶武曲的历史发展轨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武曲最初的主要内容是描述边塞生活,体现了西域音乐曲调悲哀凄凉、风格粗犷的特点。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
C.琵琶在唐代能够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这是因为唐代是琵琶艺术发展的高峰。
D.唐代,曲项琵琶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演奏家,这得益于当时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叶之”来证明琵琶在燕乐大曲伴奏乐队中的核心地位。
B.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了琵琶武曲的兴起、繁荣、衰落、复兴,重点论述了琵琶武曲的繁荣。
C.文章从两方面对器乐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层层递进,得出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的结论。
D.在分析琵琶武曲在宋代衰落的原因时,文章是从本土文化复兴、城市文化需要和音乐形式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如秦琵琶、汉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
B.假设唐代有一种乐器有较大音量,同时它的演奏风格适合歌舞表演,那么它就有可能代替琵琶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
C.由琵琶武曲在宋代的衰落可知,一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具体的音乐风尚联系密切。
D.元、明、清时期,词调音乐繁盛,琵琶独奏词调成为一种器乐表演形式,有助于琵琶独奏乐曲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的那种羞怯神态。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滞塞难通。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   ,   ”。
三、综合运用
10.阅读下面诗歌,结合诗境,分析“月”的意象,写一则80个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1.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
(1)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上联:   
下联:   
(2)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净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上联:   
下联:   
12.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悦耳动听。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
拨动琴弦,   ,于是听到悦耳的声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 A.“憔悴”中的“憔”应读作“qiáo”。
B.“贾人”中的“贾”应读作“gǔ”。
D.“嘲哳”中的“哳”应读作“zhā”。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项,停止/与世隔绝。
B项,吩咐,叫/命名。
C项,均为“随意地”。
D项,拨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词义相同。
③因为,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④得志:指实现志愿;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古今词义相同。
⑤颜色,古义:容貌。今义:指色彩。
⑥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⑦向前,古义:以前。今义:向前方。
⑧冷落: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古今词义相同。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快”,畅快。
B项,“回灯”,重新掌灯;“慘”,悲伤。
C无误。
D项,“拢”,叩弦。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C.“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错误,选项把明暗两条线索说反了,从诗中来看,《琵琶行》中歌女的遭遇、身世是一条线索,诗人的遭遇感受是一条线索;明线是从具体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揭示主题。由此可知,琵琶女的演奏和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
故答案为: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答案】6.D
7.C
8.A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6.A项,张冠李戴。“曲调悲哀凄凉”并不是西域音乐的特点,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只能看出“粗犷”是西域音乐的特点。
B项,“我国的音乐文化主要是由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融合而形成的”错误。由第一段的第二句可知,此时我国的音乐文化首先是传承了秦汉传统音乐。
C项,因果关系混乱,原文第二段是说“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因此是琵琶先成为燕乐乐队的主奏和领奏乐器,琵琶艺术才迎来了高峰。
故答案为:D。
7.C项,“层层递进”分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在分析“器乐化演变过程”时,两方面内容是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而且,这两方面的分析也无法证明琵琶武套多源于民间曲牌联套的大型声乐作品。
故答案为:C。
8.A项,“但后世流传下来的却只有曲项琵琶”错误。本文主要论述琵琶武曲的发展演变,较多地谈及了曲项琵琶,但不能说明其他种类的琵琶没有流传下来。
故答案为:A。
9.【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知识点】名句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底”“咽”“舫”“唯”的书写。
故答案为:(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不能添字、少字;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0.【答案】诗人看到月亮,有感而发,写下了本诗,月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本诗是借月抒情,诗歌题目就交代了这一点。其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联,写孤单的诗人遥望明月,情不自禁就想到离散在各地的骨肉亲人,如果亲人共看明月的话,应该也会潸然泪下,思念的心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着月,刻画出一幅五地亲人共同望月的图景,以此抒发对骨肉亲人的相思之情。
【知识点】小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题干给了我们评论的角度,就是“月”的意象。“月”这一意象自古就是“思乡”“怀人”的寄托,本诗题目中说“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可见是“月”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明确写到“月”的是最后一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深夜凄惶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的亲人们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长真挚的诗思,勾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以此收结全诗,表现了亲人间的默契,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故答案为:诗人看到月亮,有感而发,写下了本诗,月是媒介,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本诗是借月抒情,诗歌题目就交代了这一点。其次,“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一联,写孤单的诗人遥望明月,情不自禁就想到离散在各地的骨肉亲人,如果亲人共看明月的话,应该也会潸然泪下,思念的心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着月,刻画出一幅五地亲人共同望月的图景,以此抒发对骨肉亲人的相思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写作文学短评,要抓住评论的“点”,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手法等。写作时要有观点,有分析,自成一篇小议论文。
11.【答案】(1)①④;②③
(2)⑤②⑥;①④③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净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净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12.【答案】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要求是“请根据图示,在横线上补写琵琶声传入耳中的过程。要求运用比拟手法,不超过35字”,其次就是认真观察漫画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和题目要求回答问题,用比拟手法表达出来。过程是清晰的,但不能简单地用说明性语言,因为要求运用比拟修辞,所以要让事物带上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空气跟着振动,欢快地催生了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轻轻拍打耳膜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