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4.3《“探界者”钟扬》 同步精练
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收敛(li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调侃(k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婉拒(wǎn)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戛然(jiá) 屋脊(jǐ) 超负荷(hè)
【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
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
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钟扬的母亲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B.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尽管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
C.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
D.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通过”滥用,去掉“通过”“的”。B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尽管”改为“如果”。D项,介词误用,把“以”改为“根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语段中钟扬阐述了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见解。按事理逻辑顺序排列,首句应该是③,先交代清楚话题,可以排除C、D;
⑤后面应该解释“我”不畏惧的原因,接①;④②和后面的“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构成假设推理,连接紧密。可以排除A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味,提高精神境界。
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文段强调的是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塑造人的心境,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精神等。由此分析,C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文段的每一句话,分析文段有几层意思,再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相对比较简单。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把握能力。
①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符合语境。
②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符合语境。
③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回头。主要强调一种精神、气魄。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④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这里修饰“傲慢”,褒贬误用。
⑤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符合语境。
⑥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里,永远不忘。而语境意思是对人物刻画深刻,故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
钟扬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做科研要立定心志,肯下功夫。我们要有像猎犬一样灵敏的嗅觉,把握前沿;像豹子一样迅猛,立即行动; , ; , 。
【答案】像蚂蚁一样团结;坚定信念;像黄牛一样勤劳;坚持不懈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句的例句由两个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像……+四句短语”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1、像蚂蚁一样团结
2、坚定信念
3、像黄牛一样勤劳
4、坚持不懈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诗歌,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补写的诗句在內容上的地位、作用;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确定所写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并确定所写诗句的内容,要考虑手法修辞相同,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等;最后,检查所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________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难以置信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________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________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_______。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化 偶尔 复杂性 疲惫不堪 B.演变 偶尔 多样性 不堪重负
C.演变 偶然 复杂性 疲惫不堪 D.演化 偶然 多样性 不堪重负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答案】7.A
8.D
9.C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7.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
故答案为:A。
8.“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演化”。“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故答案为:D。
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
故答案为: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张烁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杨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三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他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他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杨,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杨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选自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植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品格的写照。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收集的植物的种子占西藏植物的1/3以上。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含义丰富,既是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也是指他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12.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答案】10.D
11.B
12.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他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③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⑶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
10.题干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收集的植物的种子占西藏植物的1/3以上 ”的说法错误。原文是“钟扬援藏16年来,收集的植物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而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
故答案为:D。
11.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B。
12.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可以结合“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时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等内容进行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4.3《“探界者”钟扬》 同步精练
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收敛(li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拟南芥(jiè)
B.调侃(kǎn) 撰写(zhuàn) 奠定(jiàn) 脑溢血(yì)
C.悲怆(càng) 婉拒(wǎn) 担当(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戛然(jiá) 屋脊(jǐ) 超负荷(h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钟扬的母亲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B.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尽管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
C.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
D.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以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3.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①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②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
③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
④而我们采集的种子
⑤但我毫不畏惧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①④② C.④②③⑤① D.①③⑤④②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味,提高精神境界。
D.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
钟扬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做科研要立定心志,肯下功夫。我们要有像猎犬一样灵敏的嗅觉,把握前沿;像豹子一样迅猛,立即行动;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
在地球生命________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难以置信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________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________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________。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化 偶尔 复杂性 疲惫不堪 B.演变 偶尔 多样性 不堪重负
C.演变 偶然 复杂性 疲惫不堪 D.演化 偶然 多样性 不堪重负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张烁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杨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三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他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他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杨,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杨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选自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植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品格的写照。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收集的植物的种子占西藏植物的1/3以上。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含义丰富,既是指钟扬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也是指他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12.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奇葩”的“葩”应读“pā”;
B项,“奠定”的“奠”应读“diàn”;
C项,“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毛坯房”的“坯”应读“p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2.【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A项,“通过”滥用,去掉“通过”“的”。B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尽管”改为“如果”。D项,介词误用,把“以”改为“根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答案】B
【知识点】语句连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语段中钟扬阐述了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见解。按事理逻辑顺序排列,首句应该是③,先交代清楚话题,可以排除C、D;
⑤后面应该解释“我”不畏惧的原因,接①;④②和后面的“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构成假设推理,连接紧密。可以排除A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4.【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文段强调的是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塑造人的心境,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精神等。由此分析,C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文段的每一句话,分析文段有几层意思,再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相对比较简单。
5.【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把握能力。
①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符合语境。
②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符合语境。
③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回头。主要强调一种精神、气魄。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④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这里修饰“傲慢”,褒贬误用。
⑤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符合语境。
⑥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里,永远不忘。而语境意思是对人物刻画深刻,故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答案】像蚂蚁一样团结;坚定信念;像黄牛一样勤劳;坚持不懈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本句的例句由两个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像……+四句短语”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1、像蚂蚁一样团结
2、坚定信念
3、像黄牛一样勤劳
4、坚持不懈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阅读诗歌,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补写的诗句在內容上的地位、作用;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照,确定所写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并确定所写诗句的内容,要考虑手法修辞相同,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等;最后,检查所写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
【答案】7.A
8.D
9.C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7.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这个句子在第一段末尾,并且句末的标点符号是句号,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这句话是承接、总括上文的。再从四个选项来看,选项都是概括性的语言。而A项“这五次物种大灭绝”紧承上文的“五次演化”,“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是对演化原因最恰当的分析。
故答案为:A。
8.“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搭配的对象是生命,应该用“演化”。“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偶然”着眼于意外,结合语境来看,应该用“偶然”。文段谈的是有关生物的内容,应该选用“多样性”。“不堪重负”指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故答案为:D。
9.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一层意思是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得地球承受的生态压力巨大。由此可以判断“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的主语不是“数量庞大的人口”。
故答案为:C。
【答案】10.D
11.B
12.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他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③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⑶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
10.题干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收集的植物的种子占西藏植物的1/3以上 ”的说法错误。原文是“钟扬援藏16年来,收集的植物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而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
故答案为:D。
11.题干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故答案为:B。
12.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的具体表现可以结合“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时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等内容进行概括。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