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五三】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五三】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0-18 14:02:11

文档简介

【五三】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按图①所示的方式对折,再按图②所示的虚线剪去一个小三角形,将余下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3.(2020七下·房县期末)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不可能是(  )
A.1 cm B.3 cm C.5 cm D.6 cm
4.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9,12,15 B.15,36,39 C.10,24,26 D.12,35,36
5.在△ABC中,∠A=21°,∠B=34°,则△ABC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6.根据下列条件,不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A.AB=5, BC=3,AC=6 B.AB=4,BC=3,C A= 50°
C.∠A=50°,∠B=60°,AB=4 D.AB=10, BC=20,∠B= 80°
7.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等边三角形的每条高线都是角平分线和中线
B.有一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D.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相等;反之,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8.如图所示,△AOD关于直线l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 ,则以下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1=∠2 B.∠3=∠4
C.l垂直平分AB,且l垂直平分CD D.AC与BD互相平分
9.如图所示,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8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20°的方向行驶8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  )
A.100海里 B.80海里 C.60海里 D.40海里
10.如图,在直角△ABC中,∠BAC=90°,AB=8,AC=6,AB边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BC于点E,连接AE,则△ACE的周长为(  )
A.16 B.15 C.14 D.13
11.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线,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 10,DE=3,则△BCE的面积等于(  )
A.6 B.9 C.15 D.18
12.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处.若AB=6,BC=9,则BF的长为(  )
A.3 B.4 C.4.5 D.5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若DE=3cm,则EC=    cm.
14.观察下列各组勾股数:①4,3,5;②6,8,10;③8,15,17;④10,24,26……分析上面各组勾股数可以发现,4=2×(1+1) ,6=2×(2+1) ,8=2×(3+1)
……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⑦组勾股数:   
15.图是某商场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手扶电梯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一楼、二楼地面的水平线,∠ABC=150°,BC的长是8 m,则乘电梯从点B到点C上升的高度h是   m.
16.如图,某自动感应门的正上方A处装着一个感应器 ,离地AB=2.5米,当人体进人感应器的感应范围内时,感应门就会自动打开.一个身高1.6米的学生CD正对门,缓慢走到离门1.2米的地方时(BC= 1.2米) ,感应门自动打开,则AD=   米
17.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5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18.(2018八上·句容月考)如图所示,在△ABC中,∠B=∠C=50°,BD=CF,BE=CD,则∠EDF的度数是   .
三、解答题(共60分)
19.如图所示,已知线段l、m及∠α,求作△ABC,使AB+BC=l,且BC=m,∠A=∠α.(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0.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如果点D、C关于直线MN对称.
⑴画出直线MN;
⑵画出与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的图形.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1.如图,E为AB的中点,CE⊥AB于点E,AD=5,CD=4, BC=3,求证:∠ACD=
90°.
22.如图14,一条河流MN旁边有两个村庄A,B,AD⊥MN于D.由于有山峰阻挡,村庄B到河边MN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河边恰好有一个地点C能到达A,B两个村庄,且∠ACB为90°,C与A,B的距离相等,测量C,D的距离为150 m,请求出村庄B到河边的距离.
23.如图,已知AB=CD,∠B=∠C,AC和BD交于点O,OE⊥AD于点E.
(1)△AOB与△DO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若OA=5
,AD= 8,求△AOD的面积
24.如图所示,△DAC、△EBC均是等边三角形,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AE交CD于点M,BD交CE于点N,连接MN.
(1)试证明AE=
BD;
(2)试证明CM=CN;
(3)△CMN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轴对称图形 是指将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所以A不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即可判断得出。
2.【答案】A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题图②中余 下的纸片实际上就是展开图形的右半部分.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判断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设第三边长为x,则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4-3<x<4+3,即1<x<7.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1<x<7,把各项代入不等式不符合的即为答案.
只有1不符合不等式,
故答案为:A.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求第三边长的范围,从而一一判断得出答案.
4.【答案】D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A.92+122=225=152,A 不符合题意;
B.152 +362=1 521=392 , B不符合题意;
C.102 +24*=676=262 ,C不符合题意;
D.122+352=1 369≠362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先求出两小边的平方和,再求出长边的平方,看是否相等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由题意得∠C=180°-∠A-∠B= 180°-21°-34°= 125°,
∴△ABC是钝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即可判断。
6.【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A.已知三边,且AB与BC两边之和大于AC,故能作出三角形,即能画出唯一△ABC;
B.∠A不是AB,BC边的夹角,故不能画出唯一△ABC;
C.AB是∠A,∠B的夹边,故可画出唯一△ABC;
D.∠B是AB,BC边的夹角,故能画出唯一△ABC,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逐项判断即可。
7.【答案】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A.符合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B.符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C.等腰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符合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的性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8.【答案】D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
【解析】【解答】∵△AOD关于直线l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1=∠2,∠3=∠4,l垂直平分AB,且l垂直平分CD,∴A、B、C中结论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有轴对称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分别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连接AC.
∵点B在点A的南偏西40°方向上,点C在点B的北偏西20°方向上,∠CBA= 60°.
又∵BC=BA= 80海里,∴△ABC为等边三角形.
∴ AC=BC=AB=80海里.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求出∠CBA= 60°,再判断△ABC为等边三角形,从而求得AC的长。
10.【答案】A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因为在直角△ABC中,∠BAC=90° ,AB=8,AC=6,所以BC2=AB2+AC2=100,所以BC=10,因为DE垂直平分AB,所以AE=BE,所以△ACE的周长=AC+CE+EA =AC+CE+BE=AC+BC= 16.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以及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
11.【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如图,作EH⊥BC于H,
∵BE平分∠ABC,CD是AB边上的高线,EH⊥BC,
∴EH=DE=3,∵BC= 10,∴△BCE的面积= BC·EH= ×10×3=15,
故答案为:C.
【分析】作EH⊥BC于H,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EH=DE=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点C'是AB边的中点,AB=6,. BC'=3,由图形折叠可知,C'F=CF=BC-BF=9-BF,在直角三角形C'BF 中,BF2+BC'2=C'F2.∴BF2+9=(9-BF)2,解得BF=4,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求出BC',再由图形折叠特征可知,C'F=CF=BC-BF=9-BF,在直角三角形C'BF 中,运用勾股定理BF2+BC'2=C'F2求解即可。
13.【答案】9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
∴BD=BC,DE=BE=BD=×BC=BC=3cm,
∴BE=3cm,BC=12cm,
∴EC=BC-BE=12-3=9cm.
故答案为:9.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BD=BC,DE=BE=BD,然后代入数据求出BE,再根据EC=BC-BE计算即可得解.
14.【答案】16,63,65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解答】解:观察前4 组数据可知:第一个数是2(n+1);第二个数是n(n+2) ;第三个数是(n+1)2+1.所以第⑦组勾股数是16,63 ,65.
【分析】根据前面的几组数可以得到每组勾股数与各组的序号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第N组数则这组数中的第一个数是2(n+1);第二个数是n(n+2) ;第三个数是(n+1)2+1,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答。
15.【答案】4
【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C作 CE⊥AB,交直线AB于E,
∴∠CBE=180°-∠CBA=30° ,BC=8 m,
∴ CE= BC=4 m,即h=4 m.
【分析】过C作 CE⊥AB,交直线AB于E,易求得∠CBE的度数,已知BC=8 m,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CE的长,即h的值。
16.【答案】1.5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过点D作 DE⊥AB于点E,
∵AB=2.5米,BE=CD=1.6米,ED=BC=1.2米,则AE=AB-BE=2.5-1.6=0.9(米).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D2 =AE2 +DE2 =0.92+1.22=1.52,
∴AD=1.5(米).
【分析】过点D作 DE⊥AB于点E,构造Rt△ADE,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即可。
17.【答案】7或11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 BC为底边,CD为AB上的中线,设AD= BD=x,BC=y,则AB=AC= 2x,
依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 1)AD+AC=15, BD+BC=12,则x+2x=15,x+y=12,解得x=5,y=7.
(2)AD+AC=12, BD+BC=15,则x+2x=12,x+y= 15,解得x=4,y=11.
综上,底边BC的长为7或11.故答案为7或11.
【分析】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设AD= BD=x,BC=y,则AB=AC= 2x,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18.【答案】50°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在△BDE与△CFD中,

∴△BDE≌△CFD(SAS),
∴∠BDE=∠CFD,
∠EDF=180°﹣(∠BDE+∠CDF)=180°﹣(∠CFD+∠CDF)=180°﹣(180°﹣∠C)=50°,
∴∠EDF=50°,
故答案是:50°.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得到△BDE≌△CFD,得到对应角相等,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EDF的度数.
19.【答案】解:如图所示 ,△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知识点】尺规作图的定义
【解析】【分析】在直线l上作出线段AB,再以AB为边作出∠A,再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作弧交角的另一边为点C,即可得到答案。
20.【答案】解:(1)如图所示,直线MN即为所求.
(2)四边形A'B'DC即为与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的图形.
【知识点】作图﹣轴对称;尺规作图的定义
【解析】【分析】(1)根据的轴对称的性质作出CD的垂直平分线即为所求做得直线MN;
(2)先找出点A、B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再与C、D顺次连接即可。
21.【答案】证明:∵E为AB的中点,CE⊥AB于点E,
∴AC= BC,
∵BC=3,∴AC=3,
又∵AD=5,CD=4,
∴AC2 +CD2 =AD2 ,
∴∠ACD= 90°.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C= BC,求得AC=3,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2.【答案】解:如图,过点 B作BE⊥MIN于点E,
∵∠ADC=∠ACB= 90° ,
∴∠A+∠ACD= 90°,∠ACD+∠BCE= 90°,
∴∠A=∠BCE.
在△ADC与△CEB中,
△ADC≌△CEB( AAS). .
∴BE=CD= 150 m,
即村庄B到河边的距离是150 m.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过点 B作BE⊥MN于点E,构造全等三角形△ADC≌△CEB,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BE=CD= 150 m。
23.【答案】(1)解:△AOB与△DOC全等.
理由:在△AOB和△DOC中,
所以△AOB≌△DOC( AAS).
(2)解:因为△AOB≌△DOC,
所以AO= DO,
因为OE⊥AD于点E.
所以AE= AD=4,△AOE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OE2 =AO2-AE2=9,所以OE=3,
所以S△AOD= ×8×3=1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DO,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AD=4,由勾股定理得到OE=3,即可得出结论。
24.【答案】(1)证明:∵△DAC、△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C= DC,EC= BC,∠ACD=∠BCE= 60°,∴∠ACD+ ∠DCE=∠BCE +∠DCE,即∠ACE=∠DCB.在△ACE和△DCB中,AC= DC,∠ACE=∠DCB, EC= BC,∴△ACE≌△DCB(SAS),∴AE= BD.
(2)证明:由(1)知△ACE≌△DCB.∵∠CAE=∠CDB,即∠CAM=∠CDN.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DCE= 180°-∠ACD-∠BCE= 180°- 60°-60°=60°,即∠DCN= 60°,∴∠ACM =
∠DCN.在OACM和ODCN中,∠CAM=∠CDN,AC=DC,∠ACM=∠DCN.∴△ACM≌△DCN( ASA),∴CM=CN.
(3)解:△CMN是等边三角形.理由:由(2)知CM= CN,∠DCN=60° ,以△CMN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由题意得出AC= DC,EC= BC,∠ACD=∠BCE= 60°,∠ACE=∠DCB,在△ACE和△DCB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AE= BD;
(2)由(1)知△ACE≌△DCB,即∠CAM=∠CDN,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得出∠DCN= 60°,在OACM和ODCN中,得出△ACM≌△DCN( ASA),即可得出CM=CN;
(3)△CMN是等边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 CN,∠DCN=60° ,即可得到结论。
1 / 1【五三】初中数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 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轴对称图形 是指将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所以A不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即可判断得出。
2.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按图①所示的方式对折,再按图②所示的虚线剪去一个小三角形,将余下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题图②中余 下的纸片实际上就是展开图形的右半部分.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判断即可。
3.(2020七下·房县期末)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不可能是(  )
A.1 cm B.3 cm C.5 cm D.6 cm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设第三边长为x,则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4-3<x<4+3,即1<x<7.
因此,本题的第三边应满足1<x<7,把各项代入不等式不符合的即为答案.
只有1不符合不等式,
故答案为:A.
【分析】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求第三边长的范围,从而一一判断得出答案.
4.以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9,12,15 B.15,36,39 C.10,24,26 D.12,35,36
【答案】D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解答】A.92+122=225=152,A 不符合题意;
B.152 +362=1 521=392 , B不符合题意;
C.102 +24*=676=262 ,C不符合题意;
D.122+352=1 369≠362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先求出两小边的平方和,再求出长边的平方,看是否相等即可。
5.在△ABC中,∠A=21°,∠B=34°,则△ABC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解析】【解答】由题意得∠C=180°-∠A-∠B= 180°-21°-34°= 125°,
∴△ABC是钝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即可判断。
6.根据下列条件,不能画出唯一△ABC的是(  )
A.AB=5, BC=3,AC=6 B.AB=4,BC=3,C A= 50°
C.∠A=50°,∠B=60°,AB=4 D.AB=10, BC=20,∠B= 80°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解答】A.已知三边,且AB与BC两边之和大于AC,故能作出三角形,即能画出唯一△ABC;
B.∠A不是AB,BC边的夹角,故不能画出唯一△ABC;
C.AB是∠A,∠B的夹边,故可画出唯一△ABC;
D.∠B是AB,BC边的夹角,故能画出唯一△ABC,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逐项判断即可。
7.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等边三角形的每条高线都是角平分线和中线
B.有一内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D.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相等;反之,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答案】C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真命题与假命题
【解析】【解答】A.符合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B.符合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C.等腰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符合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的性质.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判定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8.如图所示,△AOD关于直线l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 ,则以下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1=∠2 B.∠3=∠4
C.l垂直平分AB,且l垂直平分CD D.AC与BD互相平分
【答案】D
【知识点】轴对称的性质
【解析】【解答】∵△AOD关于直线l进行轴对称变换后得到△BOC,∴∠1=∠2,∠3=∠4,l垂直平分AB,且l垂直平分CD,∴A、B、C中结论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有轴对称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分别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9.如图所示,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8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20°的方向行驶8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  )
A.100海里 B.80海里 C.60海里 D.40海里
【答案】B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如图所示,连接AC.
∵点B在点A的南偏西40°方向上,点C在点B的北偏西20°方向上,∠CBA= 60°.
又∵BC=BA= 80海里,∴△ABC为等边三角形.
∴ AC=BC=AB=80海里.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求出∠CBA= 60°,再判断△ABC为等边三角形,从而求得AC的长。
10.如图,在直角△ABC中,∠BAC=90°,AB=8,AC=6,AB边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点D,交BC于点E,连接AE,则△ACE的周长为(  )
A.16 B.15 C.14 D.13
【答案】A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因为在直角△ABC中,∠BAC=90° ,AB=8,AC=6,所以BC2=AB2+AC2=100,所以BC=10,因为DE垂直平分AB,所以AE=BE,所以△ACE的周长=AC+CE+EA =AC+CE+BE=AC+BC= 16.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勾股定理以及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
11.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线,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 10,DE=3,则△BCE的面积等于(  )
A.6 B.9 C.15 D.18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如图,作EH⊥BC于H,
∵BE平分∠ABC,CD是AB边上的高线,EH⊥BC,
∴EH=DE=3,∵BC= 10,∴△BCE的面积= BC·EH= ×10×3=15,
故答案为:C.
【分析】作EH⊥BC于H,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EH=DE=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12.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EF折叠,使顶点C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C'处.若AB=6,BC=9,则BF的长为(  )
A.3 B.4 C.4.5 D.5
【答案】B
【知识点】勾股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解析】【解答】点C'是AB边的中点,AB=6,. BC'=3,由图形折叠可知,C'F=CF=BC-BF=9-BF,在直角三角形C'BF 中,BF2+BC'2=C'F2.∴BF2+9=(9-BF)2,解得BF=4,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求出BC',再由图形折叠特征可知,C'F=CF=BC-BF=9-BF,在直角三角形C'BF 中,运用勾股定理BF2+BC'2=C'F2求解即可。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若DE=3cm,则EC=    cm.
【答案】9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AD是△ABC的中线,AE是△ABD的中线,
∴BD=BC,DE=BE=BD=×BC=BC=3cm,
∴BE=3cm,BC=12cm,
∴EC=BC-BE=12-3=9cm.
故答案为:9.
【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BD=BC,DE=BE=BD,然后代入数据求出BE,再根据EC=BC-BE计算即可得解.
14.观察下列各组勾股数:①4,3,5;②6,8,10;③8,15,17;④10,24,26……分析上面各组勾股数可以发现,4=2×(1+1) ,6=2×(2+1) ,8=2×(3+1)
……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⑦组勾股数:   
【答案】16,63,65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解答】解:观察前4 组数据可知:第一个数是2(n+1);第二个数是n(n+2) ;第三个数是(n+1)2+1.所以第⑦组勾股数是16,63 ,65.
【分析】根据前面的几组数可以得到每组勾股数与各组的序号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第N组数则这组数中的第一个数是2(n+1);第二个数是n(n+2) ;第三个数是(n+1)2+1,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答。
15.图是某商场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手扶电梯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一楼、二楼地面的水平线,∠ABC=150°,BC的长是8 m,则乘电梯从点B到点C上升的高度h是   m.
【答案】4
【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C作 CE⊥AB,交直线AB于E,
∴∠CBE=180°-∠CBA=30° ,BC=8 m,
∴ CE= BC=4 m,即h=4 m.
【分析】过C作 CE⊥AB,交直线AB于E,易求得∠CBE的度数,已知BC=8 m,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出CE的长,即h的值。
16.如图,某自动感应门的正上方A处装着一个感应器 ,离地AB=2.5米,当人体进人感应器的感应范围内时,感应门就会自动打开.一个身高1.6米的学生CD正对门,缓慢走到离门1.2米的地方时(BC= 1.2米) ,感应门自动打开,则AD=   米
【答案】1.5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如图所示,过点D作 DE⊥AB于点E,
∵AB=2.5米,BE=CD=1.6米,ED=BC=1.2米,则AE=AB-BE=2.5-1.6=0.9(米).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D2 =AE2 +DE2 =0.92+1.22=1.52,
∴AD=1.5(米).
【分析】过点D作 DE⊥AB于点E,构造Rt△ADE,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的长即可。
17.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5两部分,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答案】7或11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 BC为底边,CD为AB上的中线,设AD= BD=x,BC=y,则AB=AC= 2x,
依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 1)AD+AC=15, BD+BC=12,则x+2x=15,x+y=12,解得x=5,y=7.
(2)AD+AC=12, BD+BC=15,则x+2x=12,x+y= 15,解得x=4,y=11.
综上,底边BC的长为7或11.故答案为7或11.
【分析】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设AD= BD=x,BC=y,则AB=AC= 2x,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出结论。
18.(2018八上·句容月考)如图所示,在△ABC中,∠B=∠C=50°,BD=CF,BE=CD,则∠EDF的度数是   .
【答案】50°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在△BDE与△CFD中,

∴△BDE≌△CFD(SAS),
∴∠BDE=∠CFD,
∠EDF=180°﹣(∠BDE+∠CDF)=180°﹣(∠CFD+∠CDF)=180°﹣(180°﹣∠C)=50°,
∴∠EDF=50°,
故答案是:50°.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得到△BDE≌△CFD,得到对应角相等,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EDF的度数.
三、解答题(共60分)
19.如图所示,已知线段l、m及∠α,求作△ABC,使AB+BC=l,且BC=m,∠A=∠α.(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解:如图所示 ,△ABC为所求作的三角形.
【知识点】尺规作图的定义
【解析】【分析】在直线l上作出线段AB,再以AB为边作出∠A,再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作弧交角的另一边为点C,即可得到答案。
20.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如果点D、C关于直线MN对称.
⑴画出直线MN;
⑵画出与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的图形.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解:(1)如图所示,直线MN即为所求.
(2)四边形A'B'DC即为与四边形ABCD关于直线MN成轴对称的图形.
【知识点】作图﹣轴对称;尺规作图的定义
【解析】【分析】(1)根据的轴对称的性质作出CD的垂直平分线即为所求做得直线MN;
(2)先找出点A、B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再与C、D顺次连接即可。
21.如图,E为AB的中点,CE⊥AB于点E,AD=5,CD=4, BC=3,求证:∠ACD=
90°.
【答案】证明:∵E为AB的中点,CE⊥AB于点E,
∴AC= BC,
∵BC=3,∴AC=3,
又∵AD=5,CD=4,
∴AC2 +CD2 =AD2 ,
∴∠ACD= 90°.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C= BC,求得AC=3,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2.如图14,一条河流MN旁边有两个村庄A,B,AD⊥MN于D.由于有山峰阻挡,村庄B到河边MN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河边恰好有一个地点C能到达A,B两个村庄,且∠ACB为90°,C与A,B的距离相等,测量C,D的距离为150 m,请求出村庄B到河边的距离.
【答案】解:如图,过点 B作BE⊥MIN于点E,
∵∠ADC=∠ACB= 90° ,
∴∠A+∠ACD= 90°,∠ACD+∠BCE= 90°,
∴∠A=∠BCE.
在△ADC与△CEB中,
△ADC≌△CEB( AAS). .
∴BE=CD= 150 m,
即村庄B到河边的距离是150 m.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过点 B作BE⊥MN于点E,构造全等三角形△ADC≌△CEB,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BE=CD= 150 m。
23.如图,已知AB=CD,∠B=∠C,AC和BD交于点O,OE⊥AD于点E.
(1)△AOB与△DOC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2)若OA=5
,AD= 8,求△AOD的面积
【答案】(1)解:△AOB与△DOC全等.
理由:在△AOB和△DOC中,
所以△AOB≌△DOC( AAS).
(2)解:因为△AOB≌△DOC,
所以AO= DO,
因为OE⊥AD于点E.
所以AE= AD=4,△AOE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OE2 =AO2-AE2=9,所以OE=3,
所以S△AOD= ×8×3=12.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O=DO,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E= AD=4,由勾股定理得到OE=3,即可得出结论。
24.如图所示,△DAC、△EBC均是等边三角形,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AE交CD于点M,BD交CE于点N,连接MN.
(1)试证明AE=
BD;
(2)试证明CM=CN;
(3)△CMN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DAC、△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C= DC,EC= BC,∠ACD=∠BCE= 60°,∴∠ACD+ ∠DCE=∠BCE +∠DCE,即∠ACE=∠DCB.在△ACE和△DCB中,AC= DC,∠ACE=∠DCB, EC= BC,∴△ACE≌△DCB(SAS),∴AE= BD.
(2)证明:由(1)知△ACE≌△DCB.∵∠CAE=∠CDB,即∠CAM=∠CDN.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DCE= 180°-∠ACD-∠BCE= 180°- 60°-60°=60°,即∠DCN= 60°,∴∠ACM =
∠DCN.在OACM和ODCN中,∠CAM=∠CDN,AC=DC,∠ACM=∠DCN.∴△ACM≌△DCN( ASA),∴CM=CN.
(3)解:△CMN是等边三角形.理由:由(2)知CM= CN,∠DCN=60° ,以△CMN是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综合
【解析】【分析】(1)由题意得出AC= DC,EC= BC,∠ACD=∠BCE= 60°,∠ACE=∠DCB,在△ACE和△DCB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AE= BD;
(2)由(1)知△ACE≌△DCB,即∠CAM=∠CDN,点A、C、B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得出∠DCN= 60°,在OACM和ODCN中,得出△ACM≌△DCN( ASA),即可得出CM=CN;
(3)△CMN是等边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M= CN,∠DCN=60° ,即可得到结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