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13 10:31:3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试卷
一、A组夯实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奖(jiā) 联袂(mèi) 擎天(qíng) 泊船(pō)
B.膏肓(huāng) 菁华(jīng) 粳米(jīng) 封狼居胥(xū)
C.龃龉(jǔ yǔ) 巷(hànɡ)陌 舞榭(xiè)歌台 嫉妒(jì)
D.佛(fú)狸祠 金戈(ɡē)铁马 仓皇(huánɡ) 琵琶(pá)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句是(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3.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作者是   ,号   ,他的词风和   相近,都是   派,因此被人合称为“   ”。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借代用法的是(  )
A.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史实来影射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8.对这首词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后两句的画面具有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系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B组能力提升题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全词分析。
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三、C组思维拔尖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1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14.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
15.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泊(bó) ;
B项,正确;
C 项,嫉(jí);
D项,佛(b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名句;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项,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B项,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C项,无倒装;
D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答案】(1)辛弃疾;稼轩;苏轼;豪放;苏辛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 稼 、 觅 、 廉颇 。
故答案为:⑴
1、辛弃疾
2、稼轩
3、苏轼
4、豪放
5、苏辛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凭谁问
2、廉颇老矣
3、尚能饭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文学常识需靠平时学习中认真积累。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4.【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文学常识;名句
【解析】【分析】A项,“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B项“金戈”代指战争;
C项,“社鼓”代指祭祀;
D项,“杜康”代指酒。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借代的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解答本题,还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题的选项都来自课本,这就需要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
5.【答案】A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A项,“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正确,该句意为: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B、C、D项都偏离了主题,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于诗句的理解,需理解诗句的本意,同时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上下文的诗句分析这句诗的意思。
6.【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表述错误。此处以廉颇自况,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本词运用廉颇的典故,“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我们就能理解他要抒发的情感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中典故使用的理解:典故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增加诗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加诗词的委婉含蓄,使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显得幽曲有致。解答本题,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分析运用廉颇的典故的作用即可。
8.【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表述错误。此处以廉颇自况,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答案】9.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10.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思以及情感的分析把握。解答本题,先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再结合全词分析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作者情感能力。解答本题,需先了解本句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典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9.首先理解设题句子的意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思是“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指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风流”是指孙权的雄才大略以及其建立的功业,此处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风”都是指历史的风雨。 处在乱世之中,依然能够有承平气象,是因为他有敢于保卫国家的勇气和信念。
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句运用了典故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本句,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是说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答案】1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将诗歌文字转化成图画画面的能力,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用通俗易懂而又流畅的文字描述出来,不能凭空增减,要忠实于诗歌,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鉴赏标题的能力。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赏析标题一般要将诗歌中心思想联系起来思考。
11.答题范围是词的上阕,要求学生鉴赏上阕中描绘的形象,这类题目的答题,最好是先概括,后具体还原描绘。本词上阕描绘的是一副初春的景象,有四个地点:陌上、东邻、平岗、寒林,学生只要描述出诗歌内容,适当展开想象即可。
1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作者将“城中愁风雨的桃李”与“溪头盛开的荠菜花”作对照,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溪边春天景色的美好;作者写城里的桃树李树愁风畏雨,乡间溪头的荠菜花迎春开放,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词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实则为己赋 。
【答案】13.D
14.①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禾,自然起笔,引出下文。②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③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15.①标题“无人拣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②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暧,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③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喟。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情感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
13.D项,“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火的遗憾和痛心”错误,不是反问,而是疑问;“遗憾和痛心”错误,情感分析有误,用词过重,应是“失落感”。故答案为:D。
14.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具体上说,内容上主要就是点名了写作对象“柴禾”。结构上结合开头段落的作用来回答,如引出下文对柴禾以及孩子拣拾柴禾的事件的描写。
同时这是通过倒叙的说法,展现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增强了文本的内涵,避免了文本的平铺直叙,显得错落有致,进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第二段至第六段作者回忆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如“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过去人们对柴禾的依赖之情。但从第七段以后,作者重点描写了城市以及农村不再有柴禾的事情,如“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和失望之情。
尤其最后一段话“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表面是写柴禾想念从前,实际上是写作者对过去的想念。
所以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把过去拣柴禾的事情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试卷
一、A组夯实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嘉奖(jiā) 联袂(mèi) 擎天(qíng) 泊船(pō)
B.膏肓(huāng) 菁华(jīng) 粳米(jīng) 封狼居胥(xū)
C.龃龉(jǔ yǔ) 巷(hànɡ)陌 舞榭(xiè)歌台 嫉妒(jì)
D.佛(fú)狸祠 金戈(ɡē)铁马 仓皇(huánɡ) 琵琶(pá)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泊(bó) ;
B项,正确;
C 项,嫉(jí);
D项,佛(b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句是(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答案】C
【知识点】名句;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A项,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B项,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C项,无倒装;
D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3.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作者是   ,号   ,他的词风和   相近,都是   派,因此被人合称为“   ”。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   ?
【答案】(1)辛弃疾;稼轩;苏轼;豪放;苏辛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 稼 、 觅 、 廉颇 。
故答案为:⑴
1、辛弃疾
2、稼轩
3、苏轼
4、豪放
5、苏辛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凭谁问
2、廉颇老矣
3、尚能饭否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文学常识需靠平时学习中认真积累。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借代用法的是(  )
A.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文学常识;名句
【解析】【分析】A项,“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B项“金戈”代指战争;
C项,“社鼓”代指祭祀;
D项,“杜康”代指酒。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借代的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解答本题,还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题的选项都来自课本,这就需要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
5.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答案】A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A项,“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正确,该句意为: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B、C、D项都偏离了主题,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于诗句的理解,需理解诗句的本意,同时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上下文的诗句分析这句诗的意思。
6.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表述错误。此处以廉颇自况,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史实来影射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答案】B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本词运用廉颇的典故,“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我们就能理解他要抒发的情感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中典故使用的理解:典故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增加诗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加诗词的委婉含蓄,使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显得幽曲有致。解答本题,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分析运用廉颇的典故的作用即可。
8.对这首词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后两句的画面具有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系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项,“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表述错误。此处以廉颇自况,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二、B组能力提升题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全词分析。
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9.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
10.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思以及情感的分析把握。解答本题,先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再结合全词分析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作者情感能力。解答本题,需先了解本句运用的典故,再结合典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9.首先理解设题句子的意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思是“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指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是承平气象的象征。 “风流”是指孙权的雄才大略以及其建立的功业,此处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风”都是指历史的风雨。 处在乱世之中,依然能够有承平气象,是因为他有敢于保卫国家的勇气和信念。
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本句运用了典故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本句,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是说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案】1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将诗歌文字转化成图画画面的能力,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用通俗易懂而又流畅的文字描述出来,不能凭空增减,要忠实于诗歌,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鉴赏标题的能力。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赏析标题一般要将诗歌中心思想联系起来思考。
11.答题范围是词的上阕,要求学生鉴赏上阕中描绘的形象,这类题目的答题,最好是先概括,后具体还原描绘。本词上阕描绘的是一副初春的景象,有四个地点:陌上、东邻、平岗、寒林,学生只要描述出诗歌内容,适当展开想象即可。
12.“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作者将“城中愁风雨的桃李”与“溪头盛开的荠菜花”作对照,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溪边春天景色的美好;作者写城里的桃树李树愁风畏雨,乡间溪头的荠菜花迎春开放,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词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实则为己赋 。
三、C组思维拔尖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地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枯枝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1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柴禾不仅可以用来煮饭,还可以逼去严寒,让人熬过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B.家里、学校过冬的时候都需要孩子们拣柴禾,这使得他们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可看出孩子们对这件事很看重。
C.文章第④段写孩子放学后相约捡柴禾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成群结伙、满沟满岭捡枯枝的情形。
D.结尾富有意蕴“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
14.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
15.本文标题是“无人拣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拣柴禾”的效果。
【答案】13.D
14.①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禾,自然起笔,引出下文。②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③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15.①标题“无人拣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②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暧,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③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喟。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答题方法为:首先概括相关段落的大意,其次明确和上下文、题目、主旨的关系,然后说出情感作用,最后点明语言修辞效果。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情感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
13.D项,“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火的遗憾和痛心”错误,不是反问,而是疑问;“遗憾和痛心”错误,情感分析有误,用词过重,应是“失落感”。故答案为:D。
14.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具体上说,内容上主要就是点名了写作对象“柴禾”。结构上结合开头段落的作用来回答,如引出下文对柴禾以及孩子拣拾柴禾的事件的描写。
同时这是通过倒叙的说法,展现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增强了文本的内涵,避免了文本的平铺直叙,显得错落有致,进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第二段至第六段作者回忆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如“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过去人们对柴禾的依赖之情。但从第七段以后,作者重点描写了城市以及农村不再有柴禾的事情,如“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和失望之情。
尤其最后一段话“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表面是写柴禾想念从前,实际上是写作者对过去的想念。
所以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把过去拣柴禾的事情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