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二)
一、基础与巩固
1.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 季盛行,风向 或 的风。
【答案】冬夏;相反;近于相反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解答】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故答案为:冬夏;相反;近于相反
2. 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根据 和 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解答】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字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3.观察教科书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气温较高的是 ,夏季气温较高的是 。
(2)我国东部冬季主要受 (风向)风的影响,夏季主要受 (风向)风的影响,为典型的 气候区。
(3)我国东部冬季风来源于 ,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冬季气候 ;夏季风来源于 ,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
。
【答案】(1)太平洋;中国大陆
(2)西北;东南;季风
(3)大陆内部;寒冷干燥;海洋;高温多雨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我国夏季盛行的是偏南风,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太平洋和南面的印度洋;冬季盛行偏北风,气流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冬季风,是指季风地区冬季由大陆冷高压吹出的风。我国冬季风来自于陆地,风向为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
【解答】(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气温较高的是1太平洋,夏季气温较高的是2中国大陆 。
(2)我国东部冬季主要受西北(风向)风的影响,夏季主要受东南(风向)风的影响,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冬季风来源于大陆内部,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海洋,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1)太平洋;中国大陆(2)西北;东南;季风(3)大陆内部;寒冷干燥;海洋;高温多雨
4.阅读教科书图2-54"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 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 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
时期。
(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 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 的特点。
【答案】(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
(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将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大致如下: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像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解答】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5.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的量大大增加,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防止这种现象,下列方法中适宜的有(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是非可再生能源。
【解答】由于煤、石油等能源终有一天会使用完,同时煤等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属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从“5000 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A.冷暖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 B.气温持续下降
C.气温先下降后上升 D.无规律可言
【答案】A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解答】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特点是冷暖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拓展与提高
7.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下图,得出你的观点。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选填序号)。
【答案】(1)以下回答均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要点:要在分析图像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
(2)①④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1)由图可知,目前二氧化碳浓度是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是不成正比的,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的过去时期气温也并不是很高,因此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
(2)①火力发电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而这里的可燃物多为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不符合低碳理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②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③夏季空调温度越低消耗的能源越多,因此③符合低碳理念。④乘坐私家车出行,增多二氧化碳排放,④不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2)①④
8.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等造成威胁。
(1)某同学画了一个流程图。请你将下列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过度砍伐森林,填入图中对应空格处。
(2)全球气温上升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还会产生 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 。
【答案】(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解答】(1)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1、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4、全球气温上升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3)多植树造林,因为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或利用清洁能源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故答案为:(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二)
一、基础与巩固
1.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 季盛行,风向 或 的风。
2. 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根据 和 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3.观察教科书图2-53"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气温较高的是 ,夏季气温较高的是 。
(2)我国东部冬季主要受 (风向)风的影响,夏季主要受 (风向)风的影响,为典型的 气候区。
(3)我国东部冬季风来源于 ,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冬季气候 ;夏季风来源于 ,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
。
4.阅读教科书图2-54"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 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 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
时期。
(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 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 的特点。
5.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的量大大增加,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防止这种现象,下列方法中适宜的有(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从“5000 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
A.冷暖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 B.气温持续下降
C.气温先下降后上升 D.无规律可言
二、拓展与提高
7.近年来,“全球变暖”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下图,得出你的观点。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选填序号)。
8.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等造成威胁。
(1)某同学画了一个流程图。请你将下列影响因素: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过度砍伐森林,填入图中对应空格处。
(2)全球气温上升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还会产生 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在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3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冬夏;相反;近于相反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
【解答】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故答案为:冬夏;相反;近于相反
2.【答案】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解答】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字记载,绘制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故答案为:气温变化;竺可桢;考古发现;古代文字
3.【答案】(1)太平洋;中国大陆
(2)西北;东南;季风
(3)大陆内部;寒冷干燥;海洋;高温多雨
【知识点】风
【解析】【分析】我国夏季盛行的是偏南风,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太平洋和南面的印度洋;冬季盛行偏北风,气流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冬季风,是指季风地区冬季由大陆冷高压吹出的风。我国冬季风来自于陆地,风向为西北风,气候特点是低温少雨。
【解答】(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气温较高的是1太平洋,夏季气温较高的是2中国大陆 。
(2)我国东部冬季主要受西北(风向)风的影响,夏季主要受东南(风向)风的影响,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冬季风来源于大陆内部,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海洋,受其影响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高温多雨。
故答案为:(1)太平洋;中国大陆(2)西北;东南;季风(3)大陆内部;寒冷干燥;海洋;高温多雨
4.【答案】(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
(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将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大致如下: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像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解答】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5.【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能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是非可再生能源。
【解答】由于煤、石油等能源终有一天会使用完,同时煤等燃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属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气温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解答】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特点是冷暖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不一,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1)以下回答均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要点:要在分析图像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
(2)①④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1)由图可知,目前二氧化碳浓度是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是不成正比的,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的过去时期气温也并不是很高,因此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
(2)①火力发电利用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而这里的可燃物多为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①不符合低碳理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②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③夏季空调温度越低消耗的能源越多,因此③符合低碳理念。④乘坐私家车出行,增多二氧化碳排放,④不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1)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2)①④
8.【答案】(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
(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解答】(1)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1、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4、全球气温上升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3)多植树造林,因为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或利用清洁能源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故答案为:(1)过度砍伐森林|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2)旱涝灾害、粮食减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3)多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 利用清洁能源等(合理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