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3张PPT)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自由诗)
古体诗(古风、古诗)
乐府
杂诗
二言
三言
四言
五言
……
近体诗(今体诗)
律诗
绝句
①《十五从军征》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过零丁洋》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 》 ⑥《天净沙·秋思》
⑦《江南逢李龟年》 ⑧《木兰诗》
⑨《约客》 ⑩《渔家傲》
《钱塘湖春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乐府:①⑧ 歌行体:② 律诗:④ 绝句:⑦⑨ 词:③⑩ 曲:⑤⑥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ā
zhǒng
lěi
dòu
zhì
chōng
gēng
yí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乐府诗
叙事性
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矛盾情境”是最好的诗的结构。
——美国批评家布鲁克斯
“矛盾情境”是指诗中看似不合常理的一个意象、一句话或一种情境,但它却在这首诗当中具有特定的真实性。
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是否存在这种矛盾情境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长达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
矛盾情境一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历经战场生死的六十五年
充满血腥风雨的六十五年
……
“始”,意思为“才”,突出从军时间太长,归乡来得何等之晚。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答非所问?
矛盾情境二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征夫艰辛生活中仅存的希望
游子归乡的心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改:“遥看是君家,家中人尽亡。”
“冢”,坟墓。“累累”,众多的样子。
哀景
委婉含蓄
哀戚悲惨的氛围
家人全无的悲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与常理相悖?
矛盾情境三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推开门的那一刹那,我见那野兔逃窜钻进狗洞以为自得其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而屋中梁下却无一人影。中庭之中杂草丛生,枯枝横斜,或许是哪里吹来的谷子在这儿生根发了芽,孱弱的枝叶举着干瘪的稻穗在风中歪倒。我踏着干枯的柴草走到井边,井水枯涸,井台的缝隙间挤满了葵菜,像是拼了命地吸食着为数不多的养分。
老兵看见如此景象的心理又是如何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舂谷采葵,饭为谁而作?
矛盾情境四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看似平静的动作背后隐含着老翁内心无法言表的痛楚,隐含着六十五年希望彻底破灭的绝望。
(________地)舂谷持作饭,
(________地)采葵持作羹。
反复地、重复地……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想起65年前……
想到65年后……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想起65年前……
想到65年后……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绝望
“无理之妙”
矛盾情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泪”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①对家园破败、亲人离去的悲痛与凄苦;
②对自己孤独无依的忧戚和悲伤;
③对未来人生的迷茫与绝望。
苦难老兵
苦难家庭
千百万个
千百万个
《十五从军征》以老兵这一典型形象,再现了千百万百姓的苦难命运,从而有力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控诉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
时代的不幸
《十五从军征》叙写了老兵“得归”返回家园所听到、看到、感到的家破人亡的情景。本诗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情境,将老兵六十五年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一切艰辛以及大半个世纪的战乱带给人们的万般磨难巧妙地浓缩在回到家中短暂时间内的所见所感之中。这首诗从表层的内容深入到人物的心理空间,再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深处,从而形成一种诗歌艺术的张力。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向东看”
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叙述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小 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PPT模板下载:www./moban/ 行业PPT模板:www./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jieri/ PPT素材下载:www./sucai/
PPT背景图片:www./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word/ Excel教程:www./excel/
资料下载:www./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kejian/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他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色彩绚丽,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与高适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并称“高岑”。
一、读诗歌韵味
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自由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明诗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读,北风之烈、雪飞之早
出人意料;延长,沉醉美景
稍慢,浪漫夸张,反衬欢乐
字字拖音,对友人不舍之情
如何读?
二、确诗歌体裁
贰
有人将此诗浓缩为四句,人甚称奇妙。妙在何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由咏雪和送别两部分组成。咏雪为送别营造环境氛围,为送别作渲染铺垫。
送别诗
这只是一首送别诗吗?
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景物:
边塞战场:
边塞地名:
边塞乐器:
哪些事物与边塞有关呢?
北风、白草、胡天
将军、角弓、都护、铁衣
瀚海、辕门、轮台
胡琴、琵琶、羌笛
边塞诗
三、赏边塞画面
叁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之景有何异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边塞之景都地域开阔
①天气之异:一个下霜,一个下雪。
②视觉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同:
异在何处?
《白雪》环境更加苦寒
一个是大雁南飞无生机;一个是生机勃勃,景色瑰丽。
②视觉之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异在何处?
一个是孤城紧闭戒备森严;一个是不怕苦寒训练热火朝天
③听觉之异:“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一个是凄凉忧思,一个是欢饮送别。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边塞之景有何异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
开阔气势、雄奇瑰丽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如此雄奇瑰丽边塞之景,你最欣赏哪句呢?
动静结合,红白映衬,有一种“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之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景之壮观,“千树万树”
比喻之新奇,“以春风喻东风”
情思之美好,“雪花像梨花那样盛开”,美意骤然迸显,让人感觉作者愉悦之心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虽为边塞诗歌,但更多的是描摹了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充满对边塞奇异风景的赞叹!
四、感时代底气
肆
【链接材料】
边塞诗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可以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可以是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也可以是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北宋是国土沦陷,收复故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朝是建功立业,开疆扩土。
同为边塞诗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情感差别?
国力昌盛的唐王朝孕育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赋予岑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开阔壮观的边塞风光给予了岑参浪漫情怀和雄健笔力,使得诗歌既意境奇特、气势雄阔又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唐王朝国力强盛,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蓬勃上进的气象。唐王朝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展示着他们的文韬武略,如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等。
【链接材料】
这就是岑参,他心中不仅有一树美丽梨花、浪漫诗情,还有一腔滚烫热情,不灭理想,所以他才能在这苦寒的边塞写出这样雄奇瑰丽的诗篇,充满对塞外奇异气候所造成的奇异风光的惊奇赞赏之情。
小结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的志向在于收复中原,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还曾率50骑兵,深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后投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但由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偏安一隅,屈辱求和,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诗词风格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为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创作背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深入探究
词人登楼望见了什么景象?暗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看见神州风光,江流滚滚。
表达了词人面对山河沦陷,内心深处的不甘与惆怅。
深入探究
面对沦陷的神州与“江流”词人又想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感?
此句承接开头第一问,面对眼前长江之景;词人不禁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既是对历史发展兴替的感叹,也是对词人自身思绪的形容,一语双关。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悠悠愁思与对于历史兴替的感慨。
深入探究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词人将镜头聚焦在了三国历史,那么他写了三国时期的哪些人呢?重点突出了谁?有何用意?
写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重点写了孙权。
为了突出孙权的英勇无畏,年少有为。(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探究主旨
本词采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请指出词人用了哪些手法并赏析其妙处。
设问
本词三问三答,第一问触景生情,道出了内心的不甘与惆怅;第二问问出了对历史的叹息和词人内心的愁思;第三问是对历史英雄的赞叹,既表明了词人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暗含了对当权者懦弱的愤懑。
用典
词中“天下英雄谁敌手”引用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这一典故,先言曹刘枭雄本色,而孙权却能与二人分庭抗争,突出了孙权的雄才大略;而“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则是引用曹操原话,直接表明了对孙权的赞扬。
孙权所处的环境以及疆域版图和南宋朝廷相似,但孙权却能主动出击,四处征战;而南宋朝廷统治者只会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不甘与愤懑,以及词人渴望能主动出击,收复山河的殷切渴望。
探究主旨
词人笔下的孙权是怎样的的形象?他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主旨
形象:年少有为,能征善战,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用意:①借古讽今——讽刺朝廷 ②借古抒怀——自己渴望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
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一样主动出击,为国家收复山河的殷切期盼,体现了词人浓烈的爱国之情。
小 结
对辛弃疾借眼前风光和对历史英雄的赞叹,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山河的殷切期盼,以及对于朝廷不思进取的愤懑和讽刺。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神州风光 千古兴亡 历史英雄
望 叹 怀 建功立业
江流滚滚 历史悠悠 讽刺朝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1279)。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抗击元军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节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小组合作完成。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合作学习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合作学习
自读诗歌,小组合作赏析诗歌颔联和颈联。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比喻。作者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2.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巧妙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结合全诗,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质疑导学
过零丁洋
叙事
步入仕途,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命运艰辛
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舍生取义,名垂青史
忧国之痛
为国捐躯
豪情壮志
抒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语文
山坡羊书
潼关怀古
·
曲牌名
题目
曲
元代
小令
套曲
(戏曲,可以演出)
(清唱曲)
(单支曲子)
(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
杂剧
散曲
“天净沙”“山坡羊”“朝天子”都是曲牌名
潼 关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潼关,当陕、豫、晋三省交通要冲,扼东西交通要隘。
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
东魏乘关中大荒,发兵10余万,准备击灭西魏,后败。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10多万,两次攻打屯兵潼关的马超。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10万,夺取潼关,
直捣长安。
南倚华山,北濒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古有“潼关固则全秦固”之说。
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
怀 古
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途中,他
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
官至礼部尚书。
以直言敢谏著称。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
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
此曲即为其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散曲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请梳理这首小令的文脉层次。
绘景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抒情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议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请从诗人所绘之景中圈画出你喜欢的
词语,想想它好在哪里。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把本
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以动写静。
“如怒”形容河水之汹涌澎湃。
1.“如聚”“如怒”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云:“晋国外河而内山。”表,外也;里,内也。
2.“山河表里”
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山河表里潼关路
·
潼关
·
帝王宫阙
(西都)
请再次朗读,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望西都,意
·
潼关
·
帝王宫阙
(西都)
踌躇(心潮起伏)
1.“望西都,意踌躇。”
一个“望”字,将视线从潼关内外的高山大河转向了古都长安,由上一部分的写景进而转入抒情。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作者遥望古都,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结合下列诗句说说你对“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理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白居易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杜甫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是主题的深化。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朝兴起,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王朝灭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知人论诗
张养浩爱民勤政,为官时直谏敢言。其所处元代,统治者杀伐残酷,故淡出官场,七聘不受。然当其一听说“关中大早”,“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时,却“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足见其拳拳为民之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仅有兴亡之叹,更是疾呼出百姓的苦难,其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人格,永垂史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觉)
水:波涛如怒(听觉)
怀古抒情
望:西都
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
主旨议论
兴、亡 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