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08:56: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22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文】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丞相府归马。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五·卓茂传》,有改动)
1.解释加点的字。
(1)讲信修睦( )
(2)男有分( )
(3)卓茂尝出门( )
(4)顾而谓曰(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3.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全民保障,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等方面。
B.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甲文中的观点相呼应。
C.《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德编纂的,称为“大戴《礼记》”。
D.“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而去”这句断句无误。
4.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卓茂的处世为人与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的相通之处。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共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①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②、寡、孤③、独④、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注释】①亲:以为亲,亲近。②矜(ɡuā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③孤:幼而无父的人。④独:老而无子的人。⑤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⑥归:指女子出嫁。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甲文中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景色有何作用?
8.甲乙两文中都描述了人民的生活状况,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人民的生活状况。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甲文的作者是 _____(人名),乙文选自《礼记》中的《_____》篇。
(2)以下《礼记》中的句子,与其他三句表达内容不同类的是( )
A.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划线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
(4)根据乙文给我们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像甲诗中卖炭翁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会”,会“_____”;而“黄衣使者白衫儿”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会”,应该“_____”。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归:_______________
(3)由赋繁役重 由:_______________
(4)安用重法邪 安: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C.或请重法以禁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D.夫欲盛则费广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提示:画三处)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1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反映的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B.【乙】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C.【甲】文中的“大道”是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该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才干出众的人来担任。
D.【乙】文唐太宗认为,老百姓偷盗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呆若木鸡》)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 (2)男有分 ( )
(3)货恶其弃于地也( ) (4)反走矣 (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 策之不以其道
B.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真不知马也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十日而问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每个人只要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儿女,就会实现“大同”社会。
B.【甲】文最后“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一句,拿现实社会跟“大同”社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现象,在“大同”社会都将不复存在。
C.【乙】文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乙】文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 归来见天子
B.是谓大同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乐民之乐者 然则何时而乐耶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不得而非其上者 其一犬坐于前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1)“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2)“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2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请从修身立德的角度谈谈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认识。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②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屈:枯竭,穷尽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选贤与能
(2)人不独亲其亲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故制礼义以分之
2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幼有所长 两者相持而长
B.货恶其弃于地 力恶其不出于身
C.是谓大同 是礼之所以起也
D.欲而不得 故外户而不闭
26.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求 而 无 度 量 分 界 则 不 能 不 争 争 则 乱 乱 则 穷
27.根据【乙】文的阐述,说说“礼”为什么会产生?【乙】文的礼对于【甲】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8.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是故谋闭而不兴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9.翻译句子。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B.乙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C.甲文想象雄奇瑰丽,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文章气势磅礴。
D.乙文善用整齐的对偶句式,排比的修辞,文章也气势磅礴。
3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2.庄子写《北冥有鱼》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盲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二则〉》)
【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来,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腻,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恩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33.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矜寡孤独(guān) B.男有分(fèn) C.联当去奢省费(xǐng) D.国危则君丧矣(sàng)
34.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意思。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与群臣论止盗______________ (4)安用重法邪?_________________
3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36.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甲文的作者认为构成“大同”理想社会的根本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文则强调统治者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有望建成“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tiáo),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兼爱》
【注释】①篡:掠夺。
3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亲近) B.不独子其子(子女)
C.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 D.人之与人之相贼(害,残害)
3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外户而不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货恶其弃于地也 其真不知马也
C.大道之行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D.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以仁者誉之
3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40.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你认为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41.请根据甲乙两文的描述,简要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修:培养 分:职分,职守 尝:曾经(曾) 顾:回头看(看,视等均可) 2.(1)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2)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 3.C 4.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睦”,卓茂“心知非是”,仍“解以与之”,可见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气氛。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2)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3)句意:卓茂一次曾经从相府走出来时。尝:曾经。
(4)句意:他回头对那人说。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皆:都。养:供养。
(2)若:如果。非:不是。至:到。
3.考查内容理解、文学常识、断句。
C.《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故选C。
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奉行的大道理想,要求“讲信修睦”,即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根据乙文中的“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可知,卓茂明明知道这匹马是自己的,但仍把马给了对方,只是提醒对方,如果不是您的马,请到丞相府还给自己。从这个细节当中,可以看他全然信任他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哪怕自己蒙受损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卓茂一次曾经从相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卓茂问他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挽车离去。将要离开时,他回头对那人说:“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请您到丞相府还给我!”隔了几天,那位马的主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他便到丞相府归还卓茂的马。
5.(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不要说,更不必说。 6.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7.①暗示将会出现奇境(或“奇遇”);②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③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8.《桃花源记》中人民自食其力,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和睦相处,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生活和美安乐。《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天下公有,人人得到关爱,各得其所,人民生活和谐美好。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意动用法,以……为异或对……感到惊异。
(2)句意为: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甲】文①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结合“渔人甚异之”可知,暗示将会出现奇境(或“奇遇”);
结合【甲】文②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可知,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结合【甲】文③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做铺垫。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②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描绘了人民自食其力,生活富足,民风淳朴,和睦相处,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生活和美安乐的生活场景。
根据【乙】文“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可知,《大道之行也》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天下公有,人人得到关爱,各得其所,人民生活和谐美好。
两篇文章都在描绘理想社会,《桃花源记》侧重描绘生活场景;《大道之行也》侧重议论,论述大同社会不同方面(政治、社会、生活)的构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9.(1) 白居易 礼运
(2)C
(3)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4) 老有所养 尊老爱幼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卖炭翁》的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中的《礼运》篇。《礼记》是儒家经典。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A.“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强调善于探讨钻研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再从他的节和不顺的地方下手。与学习相关;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强调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学问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与学习相关;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说在这种大同社会中为政者必须具备贤良的品德和优秀的执政能力,同时与人交往注重诚信,做到和睦相处,从而创造和谐的社会气氛。与社会治理相关;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强调如果只是一个人闷着头不与外界沟通交流不联系而去学习的话,这样学习的知识广度是达不到的。就会造成个人的孤陋寡闻。与学习相关;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
故,所以,独,只、仅仅;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二个“亲”,自己的父母。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结合乙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大同社会”强调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社会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都能得到供养,所以卖炭翁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会”,会“老有所养”;结合“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可知,“大同社会”里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而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黄衣使者白衫儿”这样的人,如果生在“大同社会”,应该“尊老爱幼”。
【点睛】参考译文: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10. “与”同“举”,推举; 女子出嫁; 由于,因为; 哪里 11.B 12.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3.(1)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 14.D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解释,结合语境分析。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推举。
(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3)句意: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由:由于,因为。
(4)句意:哪里还要用严重的刑法呢?安:哪里。
11.本题考查虚词辨析。
A.结构助词,取独无义/动词,到、往;
B.代词,都译为“他的”;
C.连词,来/介词,把;
D.副词,就/动词,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意、语境、结构等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用比喻的手法,把“刻民奉君”比作“割肉充腹”,故“犹”前面停一下,“充腹”后面停一下,后面“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是这样做的结果,句式一致,故“身毙”后面停一下。
故断句为: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关键词:力:力气;恶:厌恶;为己:为了自己。
(2)关键词:故:所以;患:忧患;自:来自;常:常常。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结合乙文“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意思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的贪得无厌,老百姓吃穿等切身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所以老百姓偷盗归根到底是因为繁重的苛捐杂税,官吏们又贪得无厌,选项“是因为没有廉耻观”有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15. 同“举”,举荐。 职分,职守。 财物。 逃跑。 16.C 17.(1)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2)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18.A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举荐;
(2)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
(3)句意: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货:财物;
(4)句意:掉头就逃跑了。走:逃跑。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它;
B.代词,他的/语气助词,加强语气,可不译;
C.都是介词,在;
D.表时间的延续的连词,可不译/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却。
故选C。
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恶(厌恶),身(自己),为(为了)”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未(不行),方(正),恃(凭着)”要理解正确。
18.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A.理解分析不正确,题干“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甲】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在大同社会,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并不是说每个人只要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儿女,就会实现“大同”社会。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纪渻子为齐王养斗鸡。十天后(齐王)问道:“鸡(训练)完了吗?”(纪渻子答)道:“没有,(它还没本事)却骄傲而自负。”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十天后(齐王)又问。(纪渻子答)道:“差不多了。即使有鸡叫,(它)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鸡,它的德性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19.B 20.A 2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2. 天下为公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2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女子出嫁/回来;
B.都是“这”的意思;
C.接见/参见;
D.以……为快乐/快乐;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介词,在/介词,比;
C.连词,就/连词,却;
D.代词,他们的/代词,其中的;
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干出众;修,培养。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天下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阐明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意思是“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阐明了孟子的忧乐观;
2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蝎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告诉我们,人如果没有德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国家无德的话就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培养高尚品德,去除私心杂念,无私奉献。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齐宣王在他的雪宫接见孟子。王说:“有修养的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埋怨君主。得不到乐趣就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能跟天下同乐,跟天下同忧,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简直不可能。
24.(1)同“举”,选拔或举荐;(2)以……为亲;(3)幼而无父;(4)区分,划分。 25.C 26.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7.“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或为了平衡物质与欲望两者的关系)。大同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形态,“礼”是实现“大同”社会的一种具体手段。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选拔或举荐;
(2)句意为: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3)句意为: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孤:幼而无父;
(4)句意为: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分:区分,划分。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长:动词,成长/动词,增长;
B.于:介词,在/介词,从;
C.是:都是代词,这;
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意思是: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求而无度量分界”主谓结构,应在“界”后停顿;“则不能不争”偏正结构,应在“争”后停顿;“争则乱”主谓结构,应在“乱”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②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可知,“礼”是为了平衡物质与欲望两者的关系。
根据【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结合【乙】文中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大同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形态,“礼”是实现“大同”社会的一种具体手段。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
28.①同“举”,选举,推举;②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③因此;④大门。 29.①(大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下(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30.C 31.文章用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造反等等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总结全文。
32.任何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没有完全的自由。
【解析】2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推举出来。与:同“举”,推举;
(2)句意: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句意: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是故:因此;
(4)句意: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故:所以。
29.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2)货,财货;恶,憎恶;藏,私藏。
3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C.“多用对偶句”有误,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语言节奏明快、便读易记,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应该说是善于运用比喻,而不是“多用对偶句”;
故选C。
3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意思是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同时总结全文。
3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33.C 34. (1)通“举,选拔” (2)以……为亲 (3)讨论 (4)怎么 35.(1)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2)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 36.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减轻赋税、任用廉吏、不用重刑、克己私欲、去奢省费(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33.本题考查字音。
C.句意为:我应该消除奢侈,节省开支。省:节省;故读音为:shěng;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选拔;
(2)句意为: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3)句意为: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论:讨论;
(4)句意为:怎么用得着严厉的刑法呢?安:怎么。
3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字词: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2)重点字词:则:就;危:危急;丧:丧失(政权)。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大同”社会的根本纲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根据乙文“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来,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腻,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可知,统治者应该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不用重刑、去奢省费才有望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消除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用得着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在郊野。
(唐太宗) 皇上又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37.A 38.D 39.(1)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成年(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2)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就)是天下之害(的害处)。 40.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睡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 41.①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②人人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④社会稳定;⑤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37.本题考查实词解释辨析。
A.句意是所以人们不只是以他的亲人为亲人。亲:以……为亲。
故选A。
38.本题考查虚词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代词,指货物/恐怕;
C.取独,无义/助词,的;
D.都译为“这”;
故选D。
3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解释。注意:
(1)使:让;终:安享晚年;用:为社会效力。
(2)此:这;害:祸害。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选拔人才时要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这样有助于社会发展。
41.本题考查主旨理解。
结合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大同社会是指人人都能得到关爱,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且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结合乙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可知人人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把它当做自己的分内事,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发展,强不欺弱,众不劫寡,社会稳定就是大同社会。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者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乙】墨子说:“仁爱的人处理事物的原则,一定是做对天下有利的事,去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按这个原则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只要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