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翻译: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喻麟儿》)
【注释】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 ) (2)学学半( )
(3)苟堪励志勤读( ) (4)皆宜涉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3.【甲】文节选自______家经典论著《礼记·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选文中提出了“______”的观点。
4.【甲】【乙】文中谈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 (2)教然后知困( )
(3)学学半( ) (4)人不学,不知道(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此之谓乎
A.不知其善也 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真不知马也 D.欲穷其林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甲乙两文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文论述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 (2)已( )(3)省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圣人无常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选自《古文观止·师说》)
【注】①常:永久的,固定的。②徒:同一类的人。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反也( )
(3)闻道有先后( ) (4)如是而已( )
13.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货恶其弃于地也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5.乙文中的例子,能不能证明甲文“教学相长”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大学之教也,时教①必有正业②,退息必有居学③。不学操缦④,不能安弦⑤;不学博依⑥,不能安《诗》;不兴⑦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⑧焉修焉,息焉游⑨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教也》,有删改)
【注】①时教:因时施教。②正业:大学中规定的课业。③居学:在家休息时的学习。④操缦:拨弄琴弦,指学琴的人调弦听音。⑤安弦:懂得音乐。⑥博依:各类的比喻。⑦兴:重视。⑧藏:放在心中。⑨游:闲暇。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学学半( ) (4)不能乐学( )
1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不知其善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 B.其此之谓乎 C.乐其友而信其道 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19.【甲】文用“嘉肴”和“至道”做类比,指出___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列举学习中具体_________实例,强调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戴安道①就范宣学②,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③,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戴安道: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②范宣:东晋名儒。③咨嗟:赞叹。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学学半( ) (4)惟独好画(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的意义与其他三项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将徙于南冥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不宜劳思于此 D.货恶其弃于地也
2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23.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①多②,或失则寡③,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此四者,心⑥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则:于。②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③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④易:漫易轻忽。⑤止:故步自封。⑥心:心理。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或失则多( )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心之莫同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B.教者必知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辍耕之垄上
2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7.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作者关于“教与学”方面的观点。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勤勉之道无他
B.而力疲气竭 乃记之而去
C.虽有嘉肴 良马虽善走
D.不知其善也 在善用其精力耳
29.用“/”给下列内容断句,限断两处。
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30.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
31.甲、乙两文有哪些相同点?两篇短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3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则愿其不孤 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B.凡得学者,有亲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中心伤感,故泣耳 故虽有名马(《马说》)
D.欲书可耳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2)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3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童 子 苟 有 志 吾 徒 相 教 不 求 资 也
35.甲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邴原泣学”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邴原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甲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文】
①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②孔子学古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①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②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③然而长,眼如望羊④,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世家》
注释:①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②数,弹奏的技艺。③几,同“颀”,长,高。④望羊,仰视的样子。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③孔子适齐 适: ④与齐太师语乐 语:
37.结合原文概括两文阐发的共同主张。
38.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选自陈善《扪虱新语》)
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旨也
(2)则日见进益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知其善也 其真不知马也 B.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其翼若垂天之云
C.岁计有余者 后遂无问津者 D.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不必为己
4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4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味美 “学”同“敩”,教导 如果 粗略地阅读 2.(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3. 儒 教学相长(也) 4.①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③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④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3)句意为: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苟:如果;
(4)句意为:都应该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虽:虽然(有人认为是即使)。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善:好(处)。
(2)切:切合。宜:应该。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根据选文【甲】中心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此处填“教学相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乙】“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
根据【乙】“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可知,一种书籍须读透,再换其他种类;
根据【乙】“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时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如果能励志勤学苦读,自然可以渐渐得到进步。只读科举应试之文,不会获得实际的益处。应该增加看书的时间。凡是经史子集,都应该粗略地阅读,但必须看完一种,再换其他种类的书,切忌东抓西拉地随意翻看阅读,白白耗费时间,丝毫没有收获。读书时见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该随手摘录。如果能分门别类,积成一大本,那么写文章时就可以将其作为材料了,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5. 最好的。 困惑。 同“敩”,教导。 道理。 6.C 7.(1)认识到了自己学问的不足,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反思。
(2)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人民,总会将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8.甲文:教与学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2)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为: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
(4)句意为: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道:道理。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句意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副词,表推测,大概;
A.代词,它的;
B.代词,它的;
C.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D.代词,这;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知:认识,了解;然:这样;自反:自我反思;
(2)重点字词:是故:因此;君:统治,管理;为:作为。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侧重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乙文:根据“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念终始典于学”可知,乙文侧重于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 的《兑命》篇说:“要始终如一地注重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9. 味美 停止 反省 10.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1. 【甲】文的论点是教学相长。【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味美。
②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
③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省:反省。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
11.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从此句可知,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从而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细读【乙】文可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乙】文作者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因此谈及启示可围绕“学不可以已”来阐述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示例:阅读【乙】文我知道在学习中应该要有“学不可以已”的态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随时请教的勇气,做到认真对待学习,注重日常积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12. 味美 反思,反省 道理 这样 13.A 14.(1)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 15.不能,甲文“教学相长”的观点是指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乙文中孔子拜郯子等人为师是为了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道理,没有谈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旨:味美。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反:反思,反省。
(3)句意: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道:道理。
(4)句意:如此罢了。是:这样。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于:介词,比;
B.句意: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于:介词,在;
C.句意: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于:介词,在;
D.句意: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于:介词,在;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困:困惑;然后:这样以后;自强:自我勉励。
(2)徒:同一类的人;贤:贤能;不及:比不上。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教学相长”指的是教与学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事例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老师有很多,而且作为学生能够超越老师,没有论述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6. 味美 困惑 同“敩”,教导 乐于,对……有兴趣 17.C 18.(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2)这样即使离开了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 19. 学习 持之以恒(或恒心和毅力、勤奋和执着)
【解析】1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古今异义词,味美。
(2)句意为: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一词多义,这里指困惑。
(3)句意为:教人是学的一半。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4)句意为: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乐:词类活用,乐于,对……有兴趣。
17.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不知其善也”的“其”,代词,它的。
A.表示诘问,岂,难道;
B.大概,表示推测;
C.代词,所学的;
D.表示选择,是……还是……;
故选C。
1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知,知道;不足,不足之处;自反,反省自己。
(2)是以,这样;虽,即使;离,离开;师辅,老师和朋友;反,违背。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用“嘉肴”和“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乙文列举了“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兴其外,不能乐学”的实例,得出结论“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亲敬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违背道义。)”强调学习要专心一致,持之以恒。
【点睛】参考译文:
【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课余及休假的时候,也有课外研究。(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调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亲敬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违背道义。
20. 味美 困惑 同“敦”,教导 喜欢 21.A 22.(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范宣)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23.甲文的“教学相长”指的是学习者个人的成长和提高;乙文中的“教学相长”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意近即可)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2)句意为: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为: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同“敦”,教导。
(4)句意为: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好:喜欢。
21.本题考查理解虚词意思的能力。
A.句意为: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于:到;
B.句意为: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于:在;
C.句意为:,不应该在这方面(绘画)浪费精力。于:在;
D.句意为: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于:在。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1)虽:虽然;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2)甚:非常;以为:认为。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
甲文,依据“教学相长”可知本文阐述的道理,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虽谈到学习,但也更多地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乙文,依据“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可知,即一定能摒弃人世间诸事的闲扰,专心治学。所以,乙文也谈到了学习,依据“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可知,侧重的是学习要独立思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戴安道(戴逵)到范宣那里求学,看范宣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唯独戴逵喜欢的画画,范宣认为没用,觉得不该在这方面劳费心思。戴逵画了一幅《南都赋图》,范宣看罢赞赏不已,认为大有好处,自此开始重视绘画了。
24. 味美 困惑 有的人 优点,长处 25.C 26.(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教师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 27.【甲】文作者认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即“教学相长”;【乙】文作者认为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要善于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③句意: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的人。
④句意: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善:优点,长处。
25.本题考查一字多义。
例句: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B.之:代词,它,这里指学生的过失。
C.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之:动词,到。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故:所以;教:教学;学:学习。
(2)中重点词:知:明白,了解;救:补救。
27.本题考查主旨把握。
【甲】文根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句可知,文章开篇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乙】文“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意思是: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从中可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即“长善救失”,这就是【乙】文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28.C 29.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30.(1)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 31.甲文和乙文的内容都与劝学有关,都运用了类比说理;甲文单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足中提高,在提高中弥补以前的不足;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
【解析】28.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道理\名词,方法;
B.表转折,却\表顺承,就;
C.连词,虽然\连词,虽然;
D.形容词,好\动词,善于;
故选C。
29.考查断句。
句意: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是故:所以。困:困惑。(2)举,办,做。术,技艺。苟,如果。己,停止。必,一定。
31.第一问: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和乙文中的“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可知,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都与劝学有关。
根据甲文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作者运用类比手法,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根据乙文中的“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可知,作者同样运用类比手法,以“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类比“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强调学习需坚持不懈,才有所成就。
第二问:考查文章主旨。
根据甲文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本文强调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自我勉励,勤奋学习,获得提高。根据乙文中的“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可知,本文强调了学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2.B 33.(1)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2)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34.童 子 苟 有 志/ 吾 徒 相 教/ 不 求 资 也 35. 教学相长; 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都是代词,他;
B.名词,亲人/意动用法,把……当做亲人;
C.都是表原因,译为:因此;
D.都是动词,想要;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孤:指失去父亲;数岁:几岁;泣:哭;
(2)重点字词:伤:悲哀;感:感伤。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为: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
“童子苟有志”是一个完整句子,做条件状语,应和后文断开;“徒相教”“不求资”是两个并列的连谓短语,二者之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类比的手法,用美味的食物只有经过品尝才能知道它的味美类比最好的道理只有学习才能了解,可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勉励自己;启发我们不断学习,弥补不足;甲文“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 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强调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可见甲文揭示的道理是教学相长。
乙文:写邴原因为羡慕读书的孩子有父母,能够读书而哭泣,根据乙文“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童子苟有志”可知,邴原虽然家庭穷困,但是邴原还是有志于学习(贫不丧志、立志求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写一个冬天的时间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了,读书的时间短但是内容会背得多,侧面体现其勤奋刻苦。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佳肴,(如果) 不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 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36.①味美 ②因此 ③到,往 ④谈论 37.①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教益,才能接近“道”。甲文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乙文中孔子通过不断学习,达到音乐的高层境界。
②通过学习,人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起自我反思,然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完善自己。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乙文中孔子明确自己学习的缺失之处,通过一遍遍的反复研习,达到通透的领悟。
③教学相长,作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上反观自己,进而完善自己。甲文中强调“教学相长”;乙文中师襄子对孔子“辟席再拜”,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证明。 38.示例一 (表达方式)甲文以议论为主,着重在阐释道理;乙文以记叙为主,讲述孔子学习音乐的经过。
示例二 (写法)甲文以比喻论证开头,以“不食佳肴不知其味”说明“不学至道不知其善”;乙文则通过侧面衬托的方式,以齐人的评价、师襄子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孔子的好学精神。
示例三 (语言)甲文多对仗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乙文语言朴实无华,偶有对仗和排比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旨:味美;
(2)句意为: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故:因此,所以;
(3)句意为:孔子此时也去了齐国。适:到,往;
(4)句意为:孔子与齐国太师讨论音乐。 语:谈论。
37.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甲文】“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谈不学习就不知道最佳的道理和【乙文】“十日不进”“可以益矣”孔子通过不断学习达到音乐的高层境界等,可知,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教益,才能接近“道”。
根据【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人可以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乙文】“十日不进”“可以益矣”“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孔子明确自己学习的缺失之处,通过一遍遍的反复研习,达到通透的领悟等,可知,善于自我反思,才能完善自己。
根据【甲文】“教学相长也”的观点和【乙文】“师襄子辟席再拜”的例证,可知,作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上反观自己,进而完善自己,即“教学相长”。
38.本题考查写法理解。从表达方式、写法、语言等角度,任选一个方面,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即可。
示例: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着重在阐释道理,可知,甲文以议论为主。根据【乙文】“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学古琴师襄子,十日不进……”讲述孔子学习音乐的经过。可知,乙文以记叙为主。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文】
孔子此时也去了齐国,在齐大夫高昭子家任家臣,打算借此而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讨论音乐,听到乐队演奏《韶》乐,观摩学习。沉醉在其中,竟然三个月忘记了食肉的滋味,齐国人因此而称道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39.(1)味美。(2)长进,收益。 40.B 41.(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
(2)即使一年过去了还不曾记住一百二十个字,更何况一天呢? 42.【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侧重说明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从中受益。(意近即可)
【解析】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2)句意: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进益:长进,收益。
4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指道理/大概,表推测语气;
B.都是结构助词,的;
C.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D.动词,是/介词,表目的,为了;
故选B。
4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是故:所以。困:困惑。
(2)虽:即使。一岁:一年。尝:曾经。
4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先说出围绕“读书”叙写的侧重点,这需要找出相应内容进行理解。
甲文《虽有嘉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乙文,从“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方知陈晋之为得法”可知,说明读书要讲究方法,贪多不一定有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一百二十个字,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