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3马说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3马说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08: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23 马说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一、对比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驽骥①杂处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腰袅③与驽胎④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牲畜的草。③腰袅:骏马名。④驽胎(tái):劣马。
【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
1.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语 方法 解释
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语境推测法:根据上下文文意 (1) _____
不烦御 查阅词典法 ①驾驭;②控制,统领;③任用,使用;④抵御,抵挡 (2)____(填序号)
取夷路 积累迁移法 其船背稍夷 (3)______
不屡策 策之不以其道 (4) 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与例句的用法一样的是( )
例句:在当其所能而已
A.其真无马邪 B.其真不知马也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限3处)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5.根据情境,补充对话。
小义:我发现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以“马”为出发点,围绕人才问题在发表看法,但我不明白,他们发表的看法是不是完全相同。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吗?
小绣:我认为他们的看法是相同的,他们都强调_____,比如甲文说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乙文说要让驽骥并驱,才能发现哪个是良马;丙文说明白“______” (原句)的道理,就能知道哪个是人才。
小湖: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各有侧重,比如,甲文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众多,但善识者少;乙文从结尾两句可知其侧重点在于_____;丙文则是侧重于强调___,从“_____”(原句)可以看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才美不外见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胄:披铠甲戴头盔。②鬣:马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解除。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常奇之
(2)其初若不甚疾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为 马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0.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如何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①之,斩之,刈之,萌蘖②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③所被,嘆湿④所薰,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⑤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节选自管同《灵芝记》,有删改)
[注]①槱(yǒu)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萌蘖(niè):发芽。③旸(yáng):出太阳。④嘆(hàn)湿:干湿。⑤芝菌:灵芝。
1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陈之乎五都之市 B.又若续而不绝/精妙绝伦
C.不尽其用/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至土石
1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安求其能千里也?”以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心之情。
B.甲文以“伯乐相马”的典故入手,以古讽今,简陈事实,详说道理,情理并蓄。
C.乙文中,作者认为树木被制作成房梁、船只、日常器具等是幸运的,因为树木发挥出了木材的作用。
D.乙文划线句正确断句为“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
1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
14.甲文千里马与乙文树木的悲剧命运有何共同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你认为新时代应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选自柳宗元《罴说》)
【注】①貙(chū):古书中对云豹的称呼。②罴(pí):棕熊,古称“罴”。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C.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B.①罴之状,被发人立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C.①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①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18.根据【甲】文“千里马”和【乙】文“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社会中的人才提两点建议。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①、挛踠②、瘘疠③,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注释]①大风:麻风病。②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③瘘疠:脖子肿,毒疮恶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
③余悲之______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吾祖死于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C.募有能捕之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专其利三世矣 其真不知马也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0.阅读回答问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①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③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④,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⑤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⑥,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韩信:汉代名将。②亡:同“无”。③杜如晦:人名。④表昭幕府:上表请求把杜如晦留在幕府。⑤兴替治乱:国家更梦,整顿乱局。⑥拔等汇进;不断推荐能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诸将亡者以十数/投诸渤海之尾
B.萧、房之知人/水陆草木之花
C.所以为莫及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D.而后用之/朝而往,暮而归
(2)翻译句子:
①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
(4)【甲】文中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在【乙】文中谁是“伯乐”?谁又是“千里马”呢?
伯乐:__________
千里马:__________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魏文侯之时,子质仕①而获罪焉,去②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③,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选自韩婴《择而后树》)
【注】①子质:人名。仕:做官。②去:罢官。③蒺藜:有刺的植物。
2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_
(3)从今已后 已:____________ (4)吾所树堂上之士半 树: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23.【甲】【乙】两文都谈人才问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表达了什么观点?
游浮山记
【清】戴名世
浮山去县治一百里,其奇怪名天下,而县之罕有至焉。盖以其远且僻,车船辄穷日而至,以故游者弃之,类怅望不能至。其至者又多因他事过其下,偶一登览遂去,莫能尽其奇也。而负郭道旁之山无可观者,而相率游者甚众。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①;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
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辛酉之秋,与二三子者浮舟出江滨经浮山之麓,私心独喜,庶②陟而浮焉,以娱吾志。二三子者不可,曰:“去!去!及风之迅也!”先是余在舟中望见之,高不一里,广袤不二三里,若无奇焉。而其中岩壑秀丽,盖已工绝。夫以远且僻不得售其奇,而其奇又隈藏③含蓄如此,此其所以至之少也。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已而归过山中,登览二日而还。俟他日买田其间以终焉,而庶以写浮山之形容,而先为记之。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减)
【注释】①出自柳宗元《永州八证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章为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明写小丘遭遇,暗含着作者自身的贬谪遭遇。②庶:但愿。③隈藏:曲折隐藏。
2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方法 加点词 参考 解释
课内迁移法 (1)其奇怪名天下 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 (1)______
(2)车船辄穷日而至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______
查阅字典法 (3)盖已工绝 绝: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越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3)______(填序号)
语境推测法 (4)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 (4)_______
2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 尝 闻 浮 山 之 胜 欣 然 慕 之 自 以 生 此 邦 有 终 焉 之 意
26.阅读此文时,小语对文中画线处议论句所在位置,产生困惑。请结合《游浮山记》和《马说》从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两个角度,帮她解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曰:“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给饷馈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帝:指汉高祖刘邦。②子房:指张良。③饷馈:军饷。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执策而临之( )
(3)贤者疑之( ) (4)不绝粮道( )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B.其真不知马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有功者害之 何陋之有
D.有一范增而不用 人不知而不愠
2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30.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华章藻蔚①,非矇瞍②所玩;英逸之才,非浅短所识。聪鉴③不足,则俊民与庸夫一概矣。夫以玉为石者,亦将以石为玉矣;以贤为愚者,亦将以愚为贤者矣。以石为玉,未有伤也;以愚为贤者,亡之诊④也。盖诊亡者,虽存而必亡;犹脉死者,虽生而必死也。悲夫!
(节选自《抱朴子外篇·擢才》)
【注】①藻蔚:光彩鲜艳的样子。②矇瞍:盲人。③聪鉴:鉴别人物的才智。④诊:征兆。
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以贤为愚者( )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夫以玉为石者
B.而伯乐不常有 虽存而必亡
C.策之不以其道 以石为玉
D.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4.甲乙两文结尾分别在“呜呼”“悲夫”什么?都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诵读【甲】【乙】两文后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沈宣词尝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3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客许而直未及给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C.因引出 属引凄异(《三峡》)
D.问向时马 得其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3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咸 通 六 年 客 有 马 求 售 洁 白 而 毛 鬣 类 朱 甚 异 之
3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8.联系[甲]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①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③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①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②廨:官署。③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39.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
③为豫章太守______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___
4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41.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2.读准字音,是阅读古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手把文书口称敕
43.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可或缺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若泰山
C.伐薪烧炭南山中 杯水车薪 D.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心比心
44.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______,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______。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翻译:______?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45.下面是小羽同学总结的对比阅读心得,请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同样是关注现实生活的经典作品,这一文一诗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马说》运用①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未遇伯乐,比喻②______,行文之中流露着作者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之情。《卖炭翁》则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真情,特别是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的③______写法,表达了④______以及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控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6.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才美不外见
4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丰衣足食 B.策之不以其道志同道合
C.执策而临之 临危不惧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可或缺
48.请完成下面句子的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9.归类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重点句子赏析 抒发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句中“飞”“渡”“洒”“挂胃”“飘转”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①_______。 这首诗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马说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③_____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拉、抽 ① 平 鞭打 2.C 3.想要(它)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5. 要善于发现人才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让人才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人才难得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根据上下文文意可知,顿:拉、抽;
(2)句意:不烦劳人驾驭。根据查阅词典法可知,御:驾驭。故选①;
(3)句意:走平坦的道路。“其船背稍夷”意为:这只船的底部稍微平坦。根据积累迁移法可知,夷:平;
(4)句意:不用多次鞭打。“策之不以其道”意为:鞭打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根据积累迁移法可知,策:鞭打。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其”为代词,那。
A.难道,表反问语气;
B.大概,表推测;
C.代词,那;
D.它的,代指“天之苍苍”的天;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且:尚且;欲:想要;安:怎么。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
故断句为: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和【乙】“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和【丙】“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等内容可知,三篇文章内容都强调要善于发现人才;
第二空,由“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可知,【丙】诗通过相马和探水源的方法来说明寻找人才的方法;
第三空,【乙】文“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意为: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据此可知,结尾两句侧重点在于让人才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四、五空,结合【丙】诗“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可知,诗人侧重强调人才难以寻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6.(1)并列。(2)有时。(3)同“现”,表现。 7.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 8.(1)对……感到奇怪。 (2)快。 9.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0.甲文指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当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乙文中的两匹良马食量大,用精良的饲料和干净的泉水喂养,它们就充分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由此得知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并列;
(2)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3)句意为: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或对……感到奇怪;
(2)句意为: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疾:快。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意思是: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是能走远路的良材啊。“此其为马”主谓结构,应在“马”后停顿;“受大而不苟取”连动结构,应在“取”停顿;“力裕而不求逞”连动结构,应在“逞”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当吃不饱,力气不足的时候,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
根据【乙】文“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每天吃几升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可知,千里马食量大,用精良的饲料和干净的泉水喂养,它们就充分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
据此分析可知,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吃几升豆,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可饿死都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能跑两百里;卸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是能走远路的良材啊。
11.B 12.B 13.(1)唉!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这祥瑞之物的确是祥瑞的,但是从树木(的角度)来说,它是幸运的吗? 14.示例:千里马和树木的悲剧命运都是由人类的无知、狂妄、(狭隘、愚昧……)造成的。在新时代里,用人者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人才权益,珍惜人才资源;应该规范人才市场,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应该实施奖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育才环境。此外,人才也应该敏锐地感知时代的需求,积极热情地投身于时代发展;关注时事,多方位了解人才政策、获取用人信息;利用各种展示才华的渠道,在各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技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时俱进。
【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陈列,摆放/陈列,摆放;
B.断绝/独一无二;
C.竭尽/竭尽;
D.犹、尚且/犹、尚且;
故选B。
1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简陈事实,详说道理”有误,《马说》托物寓意,详说千里马的遭遇,略说道理。
故选B。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真:真的;邪:语气词,相当于“吗”;其:表示推测语气;知:认识,识得。
(2)诚:的确;瑞:祥瑞;而:表转折,但是;幸:幸运。
14.此题考查对比阅读与拓展。
甲文韩愈的《马说》一文,说的是千里马的遭遇,但实际上写的是管理者不能识别人才,对人才的不重视以致人才埋没和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感叹。韩愈以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感慨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人下、怀才不遇的处境。乙文这篇散文通过对灵芝的述说,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作者一反人们对灵芝的习惯看法,其笔下的灵芝不再是什么“瑞”物,而是“材之至不幸”的结果,从而呼吁天下的人们一定要爱惜材木,“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文章见解新奇,意蕴深远,别具一格。所以甲文千里马与乙文树木的悲剧命运都是人类的愚昧无知、狭隘狂妄造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在新时代用人单位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让其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建立温馨、和谐、协作的团队文化,让人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还应给人才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满足其物质需求,让其能够安心工作。当然,人才自己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或等待机会,或积极了解用人信息,如果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就全力以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一匹不被埋没的千里马。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凡树木的生长,不成材则罢,成材就做成栋梁,做成舟楫,做成普通的日用器具。树木种在廊庙,出现在江河湖边,陈列在五都市场,都能尽其用而不留遗憾,这就称之为有幸。其它的不被人所用,而生长在山林,种植于园囿的,在春天开花,在秋天结果,按照时令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尽用其才,而姑且满足它的生长,说有幸,亦是可以的。可是比这种情况还不如的,就作为柴来烧,以及做积存备用的木柴而被砍伐,斩割了发芽的生机,又从而去践踏它。那些机会以后想要实现也是不可能的,而它的生气却是绵绵延续而不绝;下雨加上出太阳时所遭受的,干湿气味所侵蚀的,在它将要朽败之余,在树木的枝干上就生出众多的灵芝菌菇。人看见灵芝菌菇的生长,就啧啧夸赞为“祥瑞之物”。唉!这东西的确是祥瑞之物,但是从树木来说,那是它的有幸吗?大概甚至也是它的不幸吧?
15.B 16.D 17.(1)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猎人)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18.示例:要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能坐等“伯乐”来发现;同时还要“善内”,增长自己的真才实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这样/然而;
B.都是指有时;
C.况且/将近;
D.能够/贤能;
故选B。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B.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为:动词,制造出/介词,给,把;
D.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食马者,喂马的人;其,代词,指千里马;千里,日行千里;食,同“饲”,喂。
(2)重点词:以,来,表目的;感,诱惑;伺,等到;射,射击。
18.本题考查主旨把握。
根据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自己要有真才实学,就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能等着被发现,那样就错失良机;
根据乙文“捽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可知,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很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一味地依靠外部力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乙】鹿害怕疆,绝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狐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疆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狐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19.(1) 同“饲”,喂。 鞭策,驾驭。 同情。 等待。
(2)B
(3)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②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
(4)《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句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表达出作者希望统治阶级能重视民生疾苦。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②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鞭策,驾驭。
③句意:我很同情他。悲,同情。
④句意: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俟,等待。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介词,在;
C.代词/凑足音节,不译;
D.代词,这种/表反问,难道;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①重点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食,吃;或,有时;粟,粮食。
②重点词:孰,谁;甚,比。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马说》: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句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捕蛇者说》:柳宗元被贬之后,仍然坚持他革新政治的主张,他曾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内”,因此仍极不满于唐王朝的重赋繁税,希望减轻人民负担。柳宗元被贬谪后,与下层人民有所接触,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且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之类的事迹,因此能以进步的政治观点为指导,为实际生活为素材加以构思。柳宗元写《捕蛇者说》,旨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文本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相对举而成文。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0.(1)C
(2)①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
②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
(3)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
(4) 萧何、房玄龄。 韩信、杜如晦。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形容词,众多的/代词兼介词,之于;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C.都是“比得上”的意思;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重点词有
(1)至:到;亡:逃跑;之:代词,代指韩信;
(2)欲:想要;计:谋划;者:……的人。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根据句意断句为: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指人才;
根据“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意思是萧何、房玄龄善于发现人才,也是天下无人赶得上的。可得出乙文中萧何、房玄龄是“伯乐”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意思是帝王要建立大业,决非一个谋士的计略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重用,岂不是太难了吗?据此可分析出乙文中的韩信、杜如晦是“千里马”。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刘邦骂道:“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秦王为此很忧虑。房乔说:“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经营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后遂成为一代名相。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否,关系到兴衰治乱,而萧何、房玄龄善于发现人才,也是天下无人赶得上的。帝王要建立大业,决非一个谋士的计略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重用,岂不是太难了吗?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选贤进能,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可不请自至了。
21. 有时 用马鞭驱赶 同“以” 培养 22.(1)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 23.【甲】文运用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手法,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事实;【乙】文运用类比手法,希望统治者审慎地选贤用才,使人各尽其才。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3)句意为:从今以后。已:同“以”;
(4)句意为:魏国殿堂上的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树:培养。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祗: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两马并驾;于:在;以:用;称:出名;
(2)树:栽种;阴:通“荫”,乘凉;食:吃;其实:它的果实。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马说》 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乙文:由“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可知,文章由树及人,树要种植才有收获,人要提拔、培养才能各尽其才,但前提是要“先择而后种”,即要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简主是通过春天种植桃李,夏可得阴,秋可得其实与蒺藜夏不可采叶,秋得其刺作类比,劝谏子质应该审慎地选贤用才,才能有所收获。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子质做官犯了罪,他离开魏国北上谋生,他谒见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对别人施恩德了。”简子说:“为什么呢?”子质说:“魏国殿堂上的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 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德了。”赵简子说:“噫!您的话错了,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24. 有名,出名 尽 ② 已经 25.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 26.示例:《马说》一句是放在文章末尾,是总结性议论,总结了前文千里马被埋没原因;同时点明了写作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才遭受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游浮山记》此句承上启下,以议论总结了浮山不得售的原因,以反问表达为浮山不平引出下文游浮山,充满感彩。作者将对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无人赏识的愤愤不平的情感融入其中。两个句子都是充满感情的议论句,放在不同的位置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自己思考和感情。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①采用课内迁移法。“不独子其子”句意为: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孩子。子:名词用作动词,抚育。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句意:其山千奇百怪而名扬天下。
②采用课内迁移法。“欲穷其林”句意: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车船辄穷日而至”句意:车船要走一天才能到达。穷:尽。
③“盖已工绝”句意:仿佛是鬼斧神工到了极点。绝:极。故选②。
④“既出,得其船”句意: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既:已经。“余既悔其去而不得尽其奇也”句意:我已经后悔离开而没有赏尽山的奇特景现。既:已经。
2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我曾经听说山的胜景,很高兴,并心向往之,自认为生在这里,就有终老于此的想法。“余”意为“我”,是句子的主语。“闻”“慕”“以”“有”分别意为“听说”“向往”“认为”“有”,分别充当几个分句的谓语,“欣然”修饰“慕”。故断句为:余尝闻浮山之胜/欣然慕之/自以生此邦/有终焉之意。
26.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概括。
可从写作目的和表达需要两个角度。《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在文末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写作目的上使得全文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表达需要上:在文末可以更集中地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表达情感比较直接。
《游浮山记》的“呜呼,以远且僻而其奇不得售焉;其售者又止如此,岂非其地使然哉!”此句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浮山不得售的原因,以反问表达为浮山不平,引出下文游浮山的内容。写作目的上,使得文章过渡自然。表达需要上,文章属于游记,以记叙游览事件为主,再在其中融入感情,这样使得文章所表达的对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无人赏识的愤愤不平的情感较为含蓄。故两个句子都是充满感情的议论句,放在不同的位置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自己思考和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浮山距县治一百里,因为其山千奇百怪而名扬天下,但县里的人很少有到达那里的。因为那里路远而且偏僻,车船要走一天才能到达,因此游者都放弃了,只能怅然地望着它却不能到达。能到达那里的人又多因其他的事经过那里,偶然登上去游览一下就离开,没有谁能够欣赏到所有的奇特景现。但依在域道旁的山没有什么可游览的,相互带领着去游览的人却很多。唉,因为路途远且偏僻以致奇特景致得不到推广,但得到推广的又只有这些,难道不是地理位置造成这样!
我曾经听说山的胜景,很高兴,并心向往之,自认为生在这里,就有终老于此的想法。辛酉年的秋天,我和两三个朋友划船从江滨出发,经过浮山的山脚,独自心喜,希望能爬上浮山游览,来娱乐我的心志。那几个朋友认为不可,说:“离开!离开!快要追上风的速度了。”先前,我在船上看见它,高不过一里,方圆不过二三里,好像没什么奇特的地方。但是其中岩望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到了极点。因为地处遥远且偏僻它的奇特得到推广,而它的奇特又如此含苗隐藏,这就是很少有人到这里的原因。我已经后悔离开而没有赏尽山的奇特景现。不久回来经过山中,登上此山游览两天才回。等到以后来这里买田养老,然后来写下浮山的形态,现在先这样记下它。
27. 有时 面对 怀疑 断绝 28.D 29.(1)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2)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30.甲文以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汉高祖刘邦的思考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
【解析】27.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握着马鞭面对它。临:面对;
(3)句意:怀疑有才能的人。疑:怀疑;
(4)句意: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绝:断绝。
28.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犹,尚且/副词,将近;
B.副词,表感叹语气/代词,指代桃花源中的人;
C.代词,代有功绩的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故选D。
29.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字词的含义。
(1)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显现。
(2)吾:我;用:任用;之:代词,他们;此:这;所以:原因;也:助词,表肯定语气。
3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根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千里马的遭遇,面对千里马,不用对待千里马的方式对待千里马,却还说没有千里马,实质则是不能识别千里马。本文以马为喻,谈论的是人才问题,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故本文以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
乙文中根据“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可知,刘邦能任用贤才,所以能得天下,而项羽有贤才“范增”而不用,所以失天下,充分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的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马的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够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31. 一起,一同。 贤能的人。 32.B 33.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4.甲文感叹人才被埋没,乙文感叹如果不识人才就会灭国。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愤懑、悲叹)。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一起,一同。
(2)句意:把贤者当作愚人的人。贤:贤能的人。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的马/助词,表判断;
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C.介词,按照/介词,把;
D.助词,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们的;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且,况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样;安,表反问,怎么。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呜呼”后的内容是“其真无马邪?”,其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感叹人才被埋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乙文以“悲夫”结尾,前文运用类比的手法,论述只有“聪鉴足”才能分辨“俊民、庸夫”,接下来“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盖诊亡者,虽存而必亡;犹脉死者,虽生而必死也”,把将愚人当作贤者的危害,不禁悲叹,本文强调能否是识别人才与国家存亡的关系,结尾感叹如果不识人才就会灭国;表现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参考译文:
光彩鲜艳的美丽花纹,不是盲人所能够观赏的;优秀出色的人才,不是见识浅薄的人所能够辨识的。鉴别能力如果达不到,那么俊才和庸才就没有任何区别。把美玉当作顽石的人,也会把顽石当作美玉;把贤者当作愚人的人,也会把愚人当作贤者。把顽石当作美玉,没有太大的害处;如果把愚人当作贤者,那就是亡国的征兆了。一旦出现了亡国的征兆,虽然还活着却必死无疑。就像脉象出现了死亡症状的人,虽然还活着却必死无疑。唉,真是可悲啊!
35.D 36.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 37.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8.[甲]文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潜能,就要懂得尊重、饲养和驾驭千里马。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还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解释。
A.答应/表示约数;
B.能够/有才能的人;
C.牵/延长;
D.都译为“先前的”;
故选D。
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要结合句意、词性、结构等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咸通六年”表示时间,故后面停一下;“洁白而毛鬣类朱”是对前面在卖的那匹马的形容,故前面停一下;“甚异之”是对此感到奇怪,故前面停一下。所以断句为: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
3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这句话的关键词有:其:表诘问语气,难道;邪:吗;其:表推测。
3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不能知晓马的意思,按照千里马的方式喂养、鞭策,使其被埋没,那么人才也是如此。乙文中“竟未尝乘”,他买去也不骑,就把它扔在一边;“公遂怒捶之”当马不听话的时候还打它;“度终不可禁”还把它监禁起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可知随便谁都可以使唤它,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所以说是王公遂根本不懂马,不爱惜马,让马没有发挥它的才能。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沈宣词曾经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 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想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39. 同“现”,表现 正确方法(规律) 做,担任 贤士 40.(1)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当世人的典范。 41.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正确方法(规律)。
(3)句意:担任豫章太守时。为:做、担任;
(4)句意:我礼敬贤人。贤:贤士。
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而:表转折,但是、却;通:通晓;意:意思。
(2)言:言谈;为:是;士则:读书人的准则;世范:当世人的典范。
4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千里马怀才不遇,文章以马为喻,谈论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作者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乙文“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写陈仲举刚刚到任便想去探望徐孺子,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根据“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可知,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太守运用典故,写周武王得到天下时“席不暇暖”便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来表现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借此来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点睛】【甲】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参考译文: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想要先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42.(1)pián (2)chì 43.C 44.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 45.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意对即可) 对比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意对即可)
【解析】42.本题考查字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4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有时/稍微;
B.怎么/平安稳固;
C.都是“柴”的意思;
D.语气助词,不译/把。
故选C。
4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策(鞭策),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通(通晓)”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何(什么),营(经营,这里指需求)”要理解正确。
4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
结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表面上是在围绕“伯乐”和“马”行文,实则作者想表达的是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寄托了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这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结合《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知,“一车炭,千余斤”之重和“半匹红纱一丈绫”之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控诉。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雄健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被称道。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他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6.(1)háo(2)xiàn 47.C 48.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49. 肆虐(破坏) 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 设问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合理即可)
【解析】46.考查字音。
号,háo,号叫。
见,xiàn,同“现”,显现。
47.考查一词多义。
A.喂养\食物;
B.方法\道德,道义;
C.面对\面对;
D.有时\稍微;
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祗,同“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2)且,犹,尚且。等,相等,同样。不可得,做不到。
49.考查内容理解。
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意为: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狂风对茅屋的肆虐破坏,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焦灼。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推己及人,由前文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描写转到天下如同自己一样的贫苦读书人身上。作者并没有过多感叹自身潦倒的遭遇,而是希望全天下的“寒士”都能有庇护之所。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③“其真无马邪”是问句,“其真不知马也”是作者给出的答案,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
④“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天下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因为人们不认识千里马罢了。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给人才以施展能力的机会。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