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9桃花源记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文言文对比阅读9桃花源记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08:5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9 桃花源记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一、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①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②,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③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④、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才通人( ) ②悉如外人( )
③西山面之( ) ④偷盗讼狱(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
4.有人说【甲】文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简要分析。
5.【甲】【乙】两文展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何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6.阅读古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银山县有温泉,注①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②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民田种于山上。昔永嘉乱③,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④,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缘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回,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节选自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注】①注:流入。②周回:环绕,回环。③永嘉乱:指西晋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④经年:经过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便要还家
②处处志之
③山上周回可二十里
④缘江西北行三十里
⑤高山重障
(2)翻译句子。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B.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C.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D.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4)选文写到“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的内容,《桃花源记》中也写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内容,请分别说说两文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甲】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乙】
桃源行(节选)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丙】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
7.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8.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桃可千余树( )
(3)溯源而上( ) (4)屡陟弥高( )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10.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从语言风格上说说【乙】诗中所描写的桃源景象与【甲】文中陶渊明所描绘的有何不同。
11.陶渊明和袁中道都写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但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结合【甲】【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便扶向路 (3)诣太守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乙】
温州人李庭等,大历①六年,入山斫②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③。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④,云古莽然之墟⑤,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⑥,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⑦,人甚知礼。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⑧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②斫:用刀斧砍。③漈水:水边。④瓯闽之间:指温州和福建的交界处。⑤云古莽然之墟:天地间草木茂盛的地方。⑥连栋架险: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⑦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⑧袁晁:唐代宗时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乍见外人 (2)具以实告
1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还 家 及 复 前 踪 群 山 万 首 不 可 寻 省
16.甲、乙两篇文章都向我们描绘了“世外桃源”的美,请说说它们美在何处。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丙】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节选自陶渊明《咏荆轲》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l)才通人 才:_________(2)悉如外人 悉:______
(3)带月荷锄归 荷:______(4)志在报强嬴 报:__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根据【甲】文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地方。
20.结合【乙丙】两文内容,谈谈你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认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复行数十步 (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尝采药至衡 ( ) (4)深入忘反 ( )
2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两处停顿。
欲 还 失 道 遇 伐 薪 人 问 径 仅 得 还 家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缘溪行( ) (2)才通人( ) (3)咸来问讯( )
2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乙】
陶潜之略传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博学善属文( ) (2)时或无酒( )
2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其 亲 朋 好 事 或 载 酒 肴 而 往 亦 无 所 辞 焉 醉 则 大 适 融 然
29.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陶渊明的人物形象。
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礼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3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讲信修睦”中“信”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信步漫游 B.通风报信 C.难以置信 D.诚实守信
31.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用做安全谋划,因为无恶不作的小偷土匪已经消失,邻里之间可以畅行无阻。
B.不再有人搞阴谋,而且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
C.人们闭门不出,生活困难,恶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社会陷入混乱动荡的局面。
D.人们思想单纯,安于现状,没有胆量出来作奸犯科,社会处于和平安宁的状态。
32.根据上面两篇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材料一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①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选自《墨子》)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③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⑤,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⑥,申之以孝悌⑦之义,颁白⑧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
注:①敖:同“傲”,傲慢、轻视。②篡:掠夺。③树:种植。④衣:穿上。⑤无失其时:不要耽误牲畜繁殖的时机。⑥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⑦悌:敬爱兄长。⑧颁白:颁,同“斑”。颁白,指头发花白。
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和追求古已有之。《礼记》构想了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大同”社会,墨子则希望依靠“_____”的理念来建立“兼爱”社会;孟子主张在温饱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对人们“_____”,勾勒了“王道”社会的图景,陶渊明则虚构了一个富足安宁的“世外桃源”,成为后世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有删改)
【乙】长松怪石,去墟落不下一二十里。鸟径①缘崖,涉水于草莽间。数四②左右,两三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③之,霜月春风,日有余思④。临水时种桃梅,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⑤,酿村酒而饮之。案有诗书、庄周、太玄、楚辞、黄庭、阴符、楞严、圆觉,数十卷而已。杖藜蹑屐⑥,往来穷谷大川,听流水,看激湍,鉴澄潭,步危桥,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
(节选自《小窗幽记》,有删改)
【注释】①鸟径:鸟走的山道,形容十分狭窄的小道。②数四:指为数不多。③艺:种植。④余思:余兴。⑤薪水;打柴、汲水。⑥杖藜蹑屐;拄着拐杖,穿着木屐。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通人(仅仅、只) B.便要还家(要求)
C.鸟径缘崖(沿着,顺着) D.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全,都)
3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往来穷谷大川,听流水,看激湍。
35.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坐 茂 树 探 幽 壑 升 高 峰 不 亦 乐 乎
36.甲文第①段以①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沿途景色,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为桃花源的出现②__________________(写作手法)。乙文以③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静谧绝美的村落,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7.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从哪些方而表现了“乐”。
38.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
②便要还家
③无论魏晋
④问余何意栖碧山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桃花源记》(节选)和《山中问答》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美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④,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软。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实:事实,实际。②寿:长寿,指活得长久。③醯(xī):醋。④五味:泛指各种滋味。
39.秀秀用文言实词解释方法整理了【甲】【乙】两文中的一些实词,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序号 加点词 方法 解释
A 停数日,辞去 参考成语法:义不容辞 躲避,推脱
B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小篆甲骨文的字形像双手把一堆土放入容器中的样子。后加“辵”,表示与行动有关 派遣
C 道极险远 课内迁移法:初极狭(《桃花源记》) 非常
D 而寿益衰 查阅词典法:水漫出来;富裕,富足;增加;利益, 好处;副词,更,更加;副词,渐渐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渐渐地
A.A B.B C.C D.D
4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桃花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喜张扬的品质,鄙弃世俗生活的习性。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怎么看待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便扶向路 扶:
(3)四野俱无耕者 俱:
(4)渐复旧制 制: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45.《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二者都描写了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情景,他们的用意有何不同?
46.甲文中的桃源人与乙文中的河南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2. 仅仅、只 全、都; 面对; 案件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示例: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 4.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5.自然环境:偏僻幽深、秀美怡人;从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乙文中“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桑麻林麓,远近映带”等语句能看出(结合语句任意一点)
人文环境: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从甲文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中“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能看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存在于燕赵之间的桃花源。“是”在句中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亦燕赵间”作主语,“一桃花源也”在文中作谓语,“……也”判断句的标志,此处之前要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仅仅只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②句意:都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悉:全,都;
③句意:那里面对西山。面:名词作动词,面向;
④句意:偷窃盗贼诉讼案件。狱:案件。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有: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②重点词:信宿:两三天;尽:全,都;去:离开。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都可以听得到。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是试想如果此地荒无人烟,又怎么会有田地,家中怎么会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呢?这两句话写出了桃花源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生活安逸自足,和睦安定的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自然环境:地处偏僻,幽静安宁,风景优美。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此地眼前看到的是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整齐的房屋,耳边听到的是稀稀落落的鸡鸣狗叫的声音,环境是如此的静谧美好;结合乙文中“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可知此处依山傍水,山谷幽深,田地间种满了桑麻,和青山相互映衬,环境也是幽静深远,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
人文环境: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结合甲文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里的男女在田间耕种劳作,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也都有人照顾,显得安闲快乐;结合乙文“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可知这里的人们身处此处,过着隐居的生活,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没有剥削压迫,没有盗贼作乱,民风淳朴,和谐安宁。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乙文:蓼花庄的位置靠近束鹿,距离京城三百多里远的路程,那里面对西山,浑河环绕,腹地险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达。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户,淳朴笃诚不开化,浑然是上古之人的样子,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婚女嫁,从不超出庄里的范围。居民从他们的始祖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识字读书。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历代子孙没有一人到过城市,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世上那些争名夺利、欺凌伤害、偷盗诉讼、争强斗胜之事,亲人离别、孤苦远行的痛苦,祖祖辈辈传了数十代,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的山川风景、民风民俗,简直就是一个存在于燕赵之间的桃花源。
6.(1)①邀请。②做标记。③大约。④向西北。⑤像重重的屏障。
(2)①“(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②峡中的猿猴鸣叫声极其凄清,山谷传来它们的回声,泠泠地响个不停。
(3)A
(4)《桃花源记》一文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乙文为了交代下鱼城的来历,突出了山上资源丰富的特点。
【详解】(1)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邀请。
②句意:处处标上记号。志:做标记。
③句意: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可:大约。
④句意:向西北走三十里。西北:向西北。
⑤句意:高山像重重的屏障一样。重障:像重重的屏障。
(2)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
①足,值得;为,向,对。
②至,极;清,凄清。
(3)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上面常常有雾气缭绕,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来到这里后大多痊愈了。断句: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故选A。
(4)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
甲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的分析,应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社会战乱不断,作者以此实际上表达了对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乙文中从“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可知,写“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一句是为了交代下鱼城的来历,突出了山上资源丰富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银山县有温泉,流入大溪,夏天刚刚有点热,到了冬天就非常热。(温泉)上面常常有雾气缭绕,很多患有很久疾病的人,来到这里后大多痊愈了。
县东六十里外有座山,名叫下鱼城,四面是绝壁悬崖,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上去,都极险。山上回环曲折大约二十里,有树木和池水,农民的田种在山上。从前永嘉之乱,当地的居民登上这里来躲避乱贼,守在这里一年,食物都吃光了,就拿池中的鱼扔下去给贼人,来表示山上的食物吃不完。贼人于是撤退散去了。于是就把这里命名为下鱼城。
峡中的猿猴鸣叫声极其凄清,山谷传来它们的回声,泠泠地响个不停。赶路的人这样唱道:“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从西陵沿着江逆流而上,向西北走三十里便进入西陵峡。在山间迂回前行,高山掩映,好像阻断了通道,但是又通了。高山好像屏障一样,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7.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8. 交错相通 大约 沿着、顺着 多次 9.(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将船停在水溪边,和大家一起走进桃花源,来到桃花源洞口。 10.【甲】文中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给人朴实真切之感,【乙】诗中王维笔下的桃花源更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如“坐看红树不如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红树”与“青溪”颜色对比鲜明,画面感强;“不见人”透出宁静、安详的气氛,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举一例及意对即可) 11.【甲】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丙】文袁中道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抒发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和陶醉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与诸人”为主语,谓语“步入”,宾语“桃花源”;
故断句为:与诸人/步入/桃花源。
8.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1)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句意为:桃树恐怕有千余棵。可:大约。
(3)句意为: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溯:沿着、顺着。
(4)句意为:一次次攀登更高的地方,越走越高。屡:多次。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安适自然的样子。句意为: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句中重点词有:泊,停泊;与,和;至,到。句意:将船停在水溪边,和大家一起走进桃花源,来到桃花源洞口。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先准确地理解全词,再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效果。
【甲】文《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长于叙事,给人朴实真切之感;【乙】诗语言凝练,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让景物形象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如【甲】文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乙】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两岸桃花夹古津”,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坐看红树不如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红树”与“青溪”颜色对比鲜明,画面感强。又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文,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带有虚幻的情景。
【丙】文,以写实的笔法为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等句子描摹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12.(1)邀请 (2)沿着,顺着 (3)拜访 13.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14.(1)突然 (2)详细 15.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16.①美在自然环境。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仿佛人间仙境。②美在安静自足。人们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定,心情舒畅。③美在人情淳朴。对外人没有猜忌,热情招待。④美在神秘不可寻。两篇文章中的美景,都是在不经意间遇到的,而后来刻意去寻找,却找不到了。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2)句意: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
(3)句意:到太守那里拜访。诣:拜访。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率,率领;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就;间隔,隔断,隔绝。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突然见到李庭一行人。乍:突然。
(2)句意: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具:详细。
1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回到家后,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四个分句:“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因此可断句为: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16.本题考查信息提炼与概括。
由【甲】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乙】文“为致饮食,申以主敬”可知,文章美在人情淳朴:对外人没有猜忌,热情招待。
由【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人甚知礼”可知,美在自然环境:两篇文章都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仿佛人间仙境;美在安静自足:人们在这个小农社会里,生活安定,心情舒畅。
由【甲】文“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文“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可知,美在神秘不可寻:两篇文章中的美景,都是在不经意间遇到的,而后来刻意去寻找,却找不到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温州李庭等人,在大历六年,到深山老林里伐木取材,由于山林密集而迷了路,到了水边。当中有人烟鸡犬的声音,于是李庭他们循着声音,渡过溪水,忽然到了一个村落,村落大约坐落在温州与福建的交界处,是天地之间草木茂盛的地方,有好的农田、泉水、竹林、果树和草药,在连着的横木上架设桥梁,有三百余户人家。村落四面环绕着高山,道路曲折,掩映在茂林之中。这里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人们非常懂得礼节。有一个老人,被众人所信服,容貌很祥和,每年收几百匹布,用来为寒暑做准备。突然见到李庭一行后,也深感惊异。问他们从何而来,袁晁之乱是否已经平定,当时的朝政怎么样。李庭详细地据实回答。李庭于是说:愿意来此居住,可不可以?老人说,这里地方狭窄,住不下。接着,老人招待他们吃饭,其间他们被当作主客敬重对待。然后李庭向那里的人们道别后离开了,砍树做记号。回到家后,李庭再次入山寻找上次的踪迹,但群山万壑,再也找不着上一次到过的村落。
17. 仅仅,只。 全,都。 扛着。 报仇,报复。 1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互相听到。(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意思对即可) 19.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精神愉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0.【乙】【丙】两首诗分别代表了诗人恬淡平和和金刚怒目的风格特点。
【乙】诗代表着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表达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丙】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独具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2)句意: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 悉:全,都;
(3)句意: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扛着锄头才回家。荷:扛着;
(4)句意: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报:报仇,报复。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古今异义,这里是指交错相通;相闻:互相听到;
(2)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环境优美”;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生活愉快、社会安定”;根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
20.本题考查诗歌风格。
【乙】【丙】两首诗风格迥异,题材上看分别属于田园诗和咏史诗,分别代表了诗人平淡自然与慷慨悲壮的两种风格。
【乙】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表达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丙】诗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展现了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愈发得慷慨悲壮、独具特色,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21. 又,再 值得 曾经 同“返”,返回 22.欲 还 失 道 /遇 伐 薪 人 问 径/ 仅 得 还 家 23.(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24.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刘子骥去来寻找桃花源和石门却不得,来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社会现实。
【解析】2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复行数十步”的句意是: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复:又,再。
(2)“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句意是: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
(3)“尝采药至衡”的句意是: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4)“深入忘反”的句意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同“返”,返回。
2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的意思是: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根据句意和题目要求,正确的句读是: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云(说)、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人迹(人的踪迹)、异(对……感到惊异)之”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4.本题考查理解写作目的。
结合【甲】文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素,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是南阳当地的名士,用一个真实的人物去探寻这美好的地方,增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结果却是“未果”“欲更寻素,不复知处”,分别与【甲】文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乙】文中“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相照应,让世人感受到刘子骥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作者这样安排,流露出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25. 沿着; 仅仅,只; 全、都。 26.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27. 撰写; 有时。 28.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 29.①【甲】文中,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场面,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作者是一个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希望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人。
②【乙】文中,陶渊明所处的环境非常简陋,生活也极为贫穷。面对如此贫苦的生活,他依然与亲朋好友举杯痛饮,个性洒脱,不拘小节,自得其乐。
③【乙】文的结尾处,陶渊明虽有一把琴,却无琴弦,更不会抚琴,然而朋友相聚,他总能抚琴相和,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答对2点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沿着小河往前走。缘:沿着;
②句意为:仅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③句意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全。
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重点词语:
云:说。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遂:于是,就。间隔:断绝来往。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属:撰写;
(2)句意为:即使有时不喝酒。或:有时。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乙】文画线句“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意思是: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其亲朋好事”主谓结构,应在“事”后停顿;“或载酒肴而往”偏正结构,应在“往”后停顿;“亦无所辞焉”偏正结构,应在“焉”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陶渊明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根据【乙】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所处的环境非常简陋,生活也极为贫穷,可见其安贫乐道;结合“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亦无所辞焉,醉则大适融然”可知他为人的率真、个性洒脱、不拘小节。
根据【乙】文“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一句,虽有一把琴,却无琴弦,更不会抚琴,然而朋友相聚,他总能抚琴相和,可知,陶渊明具有高雅脱俗、悠闲自得、个性洒脱、不拘小节,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
陶潜,字元亮。陶潜自小情怀高尚,博学多才,善于文章;为人洒脱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称道。曾写有《五柳先生传》,写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他的自序是这样的,当时的人说这叫实录。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30.D 31.B 32. 天下之人皆相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3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讲信修睦”中“信”的意思是诚信。
A.随意;
B.信息;
C.相信;
D.诚信;
故选D。
31.本题考查理解句意。
划线句译为: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故选B。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材料一“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可知,墨子则希望依靠“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念来建立“兼爱”社会,这样,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这样,天下就会回产生祸患、掠夺、埋怨、愤恨。
结合材料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孟子主张在温饱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对人们“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样,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棉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以此而“王”,勾勒了一幅“王道”社会的图景。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材料一: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材料二: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够穿上丝棉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够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能够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棉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33.B 34.(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往来于极深的山和大川之中,倾听流水声,观览湍急的水流。 35.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 36. 渔人的行踪(渔人见闻、所见所感) 做铺垫(埋下伏笔) 作者的行踪(作者见闻、所见所感) 舒适、快乐(休闲自在、轻松愉悦) 37.甲文:田园之乐:土地平坦肥沃,屋舍整齐,池沼、桑树、竹林美丽葱荣,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互相可以听到;生活之乐:远离苛政,安详快乐。
乙文:田园之乐:高松怪石,环境优美,人家稀少,鸡鸣狗叫互相可以听到。竹篱笆,茅草屋,燕子居住其中,种植兰花秋菊,寒冷的季节刮起暖风;生活之乐:人们自给自足,几案上摆放经书可以阅读,身处雅境,自得其乐。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B.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故选B。
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2)穷谷,深谷;激湍,湍急的水流。
3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本句的意思是:坐在繁茂的树下,探访幽静的山壑,攀登高峰,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因此断句为: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从甲文第①段“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可知,这一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沿途景色,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
从乙文“鸟径缘崖,涉水于草莽间”“数四左右,两三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之,霜月春风,日有余思。临水时种桃梅,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酿村酒而饮之。案有诗书、庄周、太玄、楚辞、黄庭、阴符、楞严、圆觉,数十卷而已”“杖藜蹑屐,往来穷谷大川,听流水,看激湍,鉴澄潭,步危桥,坐茂树,探幽壑,升高峰,不亦乐乎”可知,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静谧绝美的村落,表达了作者悠闲快乐的心情。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甲文: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桃花源里土地平坦肥沃,屋舍整齐,池沼、桑树、竹林美丽葱荣,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互相可以听到,这是田园之乐;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里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他们远离纷争,没有苛捐杂税,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这是生活之乐。
乙文:从“长松怪石”“数四左右,两三家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竹篱草舍,燕处其间,兰菊艺之,霜月春风,日有余思”可知,这里高松怪石,环境优美,人家稀少,鸡鸣狗叫互相可以听到。竹篱笆,茅草屋,燕子居住其中,种植兰花秋菊,寒冷的季节刮起暖风,这是田园之乐;从“临水时种桃梅,儿童婢仆皆布衣短褐,以给薪水,酿村酒而饮之。案有诗书、庄周、太玄、楚辞、黄庭、阴符、楞严、圆觉,数十卷而已”可知,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几案上摆放经书可以阅读,身处雅境,自得其乐,这是生活之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青松怪石,距离村落不少于一二十里。狭窄的小径沿着山崖,涉过溪流在草莽之间蜿蜒前行。小径左右只有两三户人家遥遥相望,彼此可以听到鸡犬鸣叫之声。竹篱笆,茅草屋,燕子居住在其间,兰花秋菊种植于其中,秋月春风,每日都有余兴。在临近水的地方种上桃树、梅树,儿童、婢仆都穿着布衣、短衫,以便打柴汲水,自己酿酒而饮。几案上摆着诗书,有《庄子》《太玄》《楚辞》《黄庭经》《阴符经》《楞严经》《圆觉经》等数十卷。拄着拐杖、穿着木屐,往来于深谷大川之中,倾听流水,观览湍急的激流,在澄澈的清潭前照镜子,从危桥上走过,坐在繁茂的树下,探访幽静的山壑,攀登高峰,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38.(1)①只 ②邀请 ③更不用说 ④栖居,居住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以互相听到。
②带领自己的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花源记》(节选)描写了平阔的土地、安居乐业的人们,用意是暗示桃花源生活的美好;《山中问答》描写了忽然远逝的景色,用意是赞美山中的美景。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②句意为: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
③句意为: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无论:不必说,更不用说。
④句意为: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栖:居住。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要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互相听到。
②重要词语有: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邻;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比较性阅读。
根据《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知,《桃花源记》(节选)描写了平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安居乐业的人们等景物,暗示了桃花源内人们生活的富足、美好;
根据《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可知,《山中问答》描写了桃花随流水流去的景象;作者写花随溪水,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表达出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山中问答》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39.A 40.(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鸭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1.C 42.如: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既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世外桃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但这种社会理想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之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中国,这种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正逐步成为现实。
【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根据成语“义不容辞”可知,“辞”表示推辞。“辞去”的“辞”意为告辞;
故选A。
4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重点词有: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4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有误,桃花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珍惜自己拥有的美好生活,不希望外人来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故选C。
4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在《桃花源记》文章开端,作者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一:对于桃花源,我也认为是不存在的,只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一片乐土,因为当时作者处于动荡的东晋时代,政治昏庸,百姓流离,现实的落寞使得作者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只得借助文章,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虚构的童话世界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民风淳朴,人民自给自足,与世无争,这正是作者向往的生活。
示例二: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里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是一个似有若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43.(1)同“邀”,邀请(2)沿着(3)全,都(4)规模 44.(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桑麻茂盛,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 45.《桃花源记》用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的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46.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河南百姓是因为张全义明察秋毫,为政宽简,百姓彼此帮助。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同“邀”,邀请;
(2)句意为: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扶:沿着;
(3)句意为:四周都看不到耕地的人。俱:全,都;
(4)句意为:逐渐恢复了原来的规模。制:规模。
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今:现在。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2)蔚然:草木茂密的样子。野:田野。旷土:荒芜的土地。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记》用老人和小孩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根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用“滁人出游”的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4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②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根据【乙】“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可知,河南百姓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张全义明察秋毫,为政宽简,劝课农桑、奖罚分明,并鼓励百姓彼此帮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乙】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居民不到一百户,四周都看不到耕地的人。张全义招纳安抚流民,劝他们从事农桑。几年以后,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了原来的规模;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