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10 小石潭记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一、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
②日光下澈_____
③悄怆幽邃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疾趋_____
②而犹不忍去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贷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不臣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节选自柳宗元《钻钿潭西小丘记①》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水州期间所作。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日光下澈______
②不可久居______
③丘之小不能一亩______
④货而不售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甲】【乙】两文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①,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
(2)斗折蛇行 蛇:
(3)不可久居 居:
(4)薄暮 薄: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5.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翌 日 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 乃 山 麓 也
6.甲文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7.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①__________,对潭中景物和潭周围环境进行了描绘。
乙文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午抵达桃林村,后来途经槐林,到②_____________休息,到达③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乐之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不可久居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③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④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情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佩环,心乐之 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 驴不胜怒,蹄之
11.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殿 前 剔 牙 松 数 株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2.简要概括【甲】【乙】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为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冽(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③日光下澈( )
④悉为怪石( )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5.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
【乙文】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游西山十记(一)(有删减)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凄神寒骨( )
(2)最为胜处矣( )
17.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
19.【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20.甲文作者是_____(人名),是“___________”之一。
21.乙文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没有什么不同。
B.青溪水像跳动的珍珠溅落到雪上,这就是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不同的地方。
C.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D.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就是和其他地方泉水不同的地方。
22.阅读上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表格(请用原文回答)。
23.甲乙两文都是游记,都借景抒情,甲文作者借小石潭周边景的特点,含蓄抒发了作者___的感情。乙文则通过青溪之景,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感情。
24.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心乐之
②悄怆幽邃
③斗折蛇行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乙】
浪游记快①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②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③,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 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 卷四》)
【注释】①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②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③罅(xià):缝隙,裂缝。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山脚(遵循、沿着)
B.深仅丈许(只有)
C.未见有如君者(像)
D.怀之归寓(居住)
(5)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余 兴 发 挽 袖 卷 衣 猿 攀 而 上 直 造 其 巅。
(6)【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2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旧唐书 柳宗元传》)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险。⑦蕴:积聚。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日光下澈______
②凄神寒骨______
③与之图事______
④既罹窜逐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B.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C.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D.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3)将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柳宗元感到忧郁悲凉的原因。
【甲】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乙】
游盘山①记(节选)
(明)袁宏道②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曰悬空石,最高曰盘顶也。泉莽莽行,至是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而过,影彻底,忽与之乱。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间或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亭负壁临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盘顶如初抽笋,锐而规,上为窣诸波③,日光横射,影落塞外④,奔风忽来,翻云抹海。住足不得久,乃下。迂而僻,且无石级者,曰天门开。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险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扪萝探棘,更上下仅得度。两岩秀削立,太古⑤云岚,蚀壁皆翠。下得枰石,方广可几筵。抚松下瞰,惊定乃笑。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丙】
独秀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注释】①盘山:在北京平谷区与天津蓟州区之间。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县人,文学思想主张"性灵说"。袁宏道生活时期正值晚明最好的时期,四海升平,万物安宁。袁宏道先后七次上疏,辞官后去江南各地游玩,开启他一生中最为闲适最为愉悦的山水之行。③窣诸波:梵语"塔"。④塞外:长城。⑤太古:远古。
【任务一】字斟句酌
2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
27.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文言词汇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影彻底 成语联想法:响彻云霄 (1)
亭负壁临绝涧 课内迁移法: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2)
独秀峰尤冠其首 查找字典法:①帽子②戴帽子③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3)( )(序号)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两岩秀削立,太古云岚,蚀壁皆翠。
【任务二】情感体悟
29.【甲】【乙】都写到“游之乐”,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比较“乐”之不同。
30.【乙】【丙】都以议论结尾,但表达的游山收获不同,请比读分析。
【乙】世上无拼命人,恶得有此奇观也?
【丙】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3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3)以其境过清
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①苍醉②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③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治后之好事者焉。
(节选自[清]恽敬的(游庐山记(节选)》)
【注释】①沈沈:通”沉沉”,深邃的样子。②苍酽(yàn)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③弇(yǎn);覆盖。
3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水之征(2)皆类记之
3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
3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3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 (3)隶而从者
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①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像珠子的美玉。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荠菜。⑥舁夫:轿夫。
3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西折纤秀长曲
(2)皆浣花溪委也
3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行 三 四 里 为 青 羊 宫 溪 时 远 时 近 竹 柏 苍 然 隔 岸 阴 森 者
40.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大约 穿透 深
(2)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3) 快 离开
(4)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翠蔓,翠绿的藤蔓。
②重点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快步走去。疾:快;
②句意:还留恋不想离开。去:离开。
(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故断句为: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5)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
【甲】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美好的山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2.(1) 穿透 停留 不到 出售
(2)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3)甲文写环境的清冷幽寂,含蓄的反映自己的孤寂凄凉之情。乙文写小丘环境幽静、飞鸟走兽的悠闲自得,衬托自己的悠闲、宁静之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②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③句意:小丘很小,不到一亩。不能:不到。
④句意:想出售却卖不出去。货:出售。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可,大约;皆,都。
②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或,也许。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作者听到清脆的水声,心中快乐。根据“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看到水中欢快的鱼儿,心中快乐。根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因为受到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又勾起了被贬的孤寂凄凉之情。
根据乙文中的“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可知,经作者之手,小丘焕发了新生,展现出它本来面目,给作者带来了快乐与满足。根据“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可知,小丘环境清幽,飞鸟走兽的悠闲自得,衬托了作者内心的悠闲之意,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3.(1)穿透 (2)像蛇一样 (3)停留 (4)迫近 4.(1)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2)两岸都传来泉水的叮咚之声,路边奇怪的石头和珍奇的花草,数也数不清。 5.翌 日/饭 于 林 虑/ 亭 午 抵 桃 林 村/乃 山 麓 也。 6.“乐”的原因是听到珮环般的水声;看到潭水的清澈和游鱼的欢快;
“忧”的表面原因是“其境过清”深层原因是作者内心被贬谪的悲凉。 7. 小石潭 在环翠亭休息 到达明教院
【解析】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澈:穿透;
(2)句意:(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蛇: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3)句意: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居:停留。
(4)句意:傍晚。薄,迫近。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凄凉。邃,深。
(2)泉声夹道,两岸都传来泉水的叮咚之声。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故断为: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可知,作者因听到水声如鸣珮环,发现小石潭而“乐”;根据甲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看到水中鱼儿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相逗乐而“乐”。根据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据此可知,作者因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给人凄凉的感受,政治失意而“忧”。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首段中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可知,作者听到水声,然后砍倒竹林,就见到了小石潭。然后立足于小石潭,描写了潭中游鱼,潭水源头和潭上气氛。
根据乙文“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可知,午时到桃林村;根据“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可知,申时在环翠亭休息;根据“薄暮,至明教院”可知,傍晚到明教院。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8.(1)以……为乐 (2)在空中 (3)停留,待 9.(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10.A 11.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2.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借由景色的清幽,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闷和悲凉的心境。《极乐寺纪游》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2)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空:在空中;
(3)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待。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环合:围绕;寂寥:寂静寥落;凄神;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骨:寒气透骨;悄怆:凄凉;邃:深。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好像/好像;
B.代词,指水声/助词,的;
C.凄清/清澈;
D.美好的/承受;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
根据句意断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文首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语句可知,甲文描绘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致,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致的喜爱;联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此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忧伤。
乙文首段“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可知,道路边上的景致优美,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联系乙文第二段“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可知,作者想弃官退隐于此,赏山水之景,表现了作者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
【点睛】【甲】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参考译文: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弃官退隐),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13. 格外 大约 穿透 全,都 14.(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竹子,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5. 清澈透明 侧面(间接)描写 水流湍急 正面(直接)描写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①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②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③句意: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④句意:全都是怪石。悉:全,都。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①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②佳木,美好的树木;异竹,奇异的山竹;垂,垂下;荫,遮映,掩盖。
15.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各自写水的句子,然后来分析判断。
【甲】文:根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知,作者是以写水中鱼的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表现水的清澈,所以是侧面描写,写出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乙】文:根据“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可知,这是直接描写水的湍急,是正面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而无人知晓而惋惜!
16. (1)使……感到凄凉 (2)美好 17.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18.(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2)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 19.意对即可。甲文描述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对田园之乐的向往。
【解析】16.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凄神寒骨”的句意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2)“最为胜处矣”的句意是:真是极为美好的景致啊。胜:美好。
1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的意思是:这就是田园生活的快乐啊,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了这样的美景了,于是晚上就歇在这里。根据语句叙写的三个内容,正确的句读是: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可(大约)、许(左右)、皆(全,都)、依(凭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习农事(指做农活)、执(拿)、畚(指农具)、归(归来,回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9.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从所描写田园景色和“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可知,作者欣赏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享受田园的惬意生活,感受田园的隐逸之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经过响水闸,听见水声汩汩流淌。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茂密,水面越发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时候,莲花十里如锦,风中满是浓郁芬芳,众多美丽高贵的女子聚在此处,列坐水边,浮杯饮酒,真是极为美丽的景致啊。
沿着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内宽阔而颇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绕过,有一座高高的小桥可以坐下歇息。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有年老的僧人杵着拐杖在田间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鸣声此起彼伏。
啊,这就是田园生活的快乐啊,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了这样的美景了,于是晚上就歇在这里。
20.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21.C 22.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清;③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④碧 23. 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
【解析】20.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杰出诗人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乙文画线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的重点词语有:
之:的;跳珠:像跳跃的珍珠;溅雪:像溅落的雪片;亦:也;无以异于: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译为:青溪的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故选C。
2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描写了潭水的清澈。
《游青溪记》中“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通过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来比喻水色,说明了溪水碧绿的特点。
23.此题考查情感主旨。
《小石潭记》柳宗元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哀怨的情感。
《游青溪记》袁中道通过描写秋天壮丽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和赞叹,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时隐时现。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24.(1)①以……为乐;②幽静深远;③像蛇一样。
(2)①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3)C
(4)D
(5)余 兴 发/挽 袖 卷 衣/猿 攀 而 上/直 造 其 巅。
(6)甲文作者看到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心中喜悦,想到自己的遭遇,看到凄清的环境,心里就变得悲伤起来。乙文中作者登山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愁。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翻译。
①句意:心里感到高兴。乐,以……为乐;
②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幽静深远;
③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像蛇一样。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①蒙,覆盖;络,缠绕;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浮。
②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侧面表现水的清澈。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D.有误,句意:揣在怀里返回住所。寓,寓所,住的地方。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句意为: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句子主语为“余”,“兴发”是后面所做事情的原因,其后可以停顿;“挽袖卷衣”为我所做的事情,其后可以停顿;“猿攀而上”也是我做的事情,其后可以停顿;故可断句为: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6)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
作答此题需正确理解全文意思,然后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
甲文中作者看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听到“闻水声,如鸣珮环”,此情此景让作者心下快乐。但“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被周围的环境所触动,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心情就变得忧伤起来。
乙文中根据前文所述可知作者因为为人做保受到牵连,心中忧虑,“询虞山何处最胜”,游人告诉他“从此出西关,近剑门,亦虞山最佳处也”,后来到此处,见到“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等美好景致,心情逐渐好转。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出了西门,沿着山脚行来,高高低低行了数里路,渐见山峰屹立,石头有横纹,走近则一山从中间一分为二,两壁凹凸不平,高数十仞,走得近时需要高高仰视,好像随时要堕落下来的样子。同行的游人说:“相传山顶有洞府,多仙景,可惜没有登山的路。”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所谓洞府,深仅丈许,上有石缝,天空洞然可见。弯腰向山下望,双腿软得要掉下去。于是用肚腹贴着石壁,抓着山涯上的藤蔓才下来。游人叹服道:“厉害呀!如此好游兴,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我口渴想小饮,就邀他到山下野店饮了三杯。太阳将要落山,未能一一游遍,拾得十多块绛褐色的小石头,揣在怀里返回住所,然后背着书箱搭乘夜航船到姑苏,仍然返回锡山华家。
此是我在愁苦生活中的一次快意之游。
25.(1) 水底。 使……感到凄凉。 谋划,商量。 已经。
(2)C
(3)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4)甲文中柳宗元感到忧郁悲凉的原因是小石潭环境凄清,触发了他被贬的凄凉之情。乙文中柳宗元感到忧郁悲凉的原因是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而且被贬之地荒远。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水底。
②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感到凄凉。
③句意:和他谋划大事。谋:谋划,商量。
④句意:柳宗元已经遭贬逐。既:已经。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内心积聚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
断句: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一样。
②重点词:为,写;览,读。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可知,柳宗元因支持王叔文变法而遭牵连,被贬到很荒远的地方。
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小潭周围环境凄清,这触发了其被贬的凄凉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26.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鱼数头/尾鬣可数。
27.(1)彻:通透,直达(2)临:居高面下(3)③ 28.(1)从小潭的西南面望去,溪身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两座秀美陡峭的山岩耸立在那里,经过远古以来的风云雾岚的侵蚀,山壁都被染成了翠绿。 29.柳宗元听到水声而快乐,看到游鱼而快乐,但是这种“乐”是表象。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因为柳宗元被贬谪在永州,借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心中的“忧”便自然生发出来。所以柳宗元是以“乐”衬“忧”。
袁宏道生活时期正值晚明最好的时期,四海升平,没有仕途坎坷,相反他主动辞官,游山玩水。袁宏道看到小潭中的美景,不禁脱衣,以足试水,大呼畅快。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乐”,体现了他的率性洒脱。 30.乙文结尾的议论句(说世上如果没有冒生命危险攀登的人,怎能探得如此奇景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游历险处之后自得的心情,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解放天性的欣喜适意之感。
丙诗结尾的议论句(说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袁枚从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从自然中获得人生哲理,表达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为:白石翻卷而出,潭底全是金黄的沙,有小鱼数条,尾鳍、背鳍清晰可数。故可断句为: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空,该句意为:影子直落潭底。联系成语“响彻云霄”的意思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其中“彻”为“通透、直达”的意思,故此处“彻”意为:通透、直达。
(2)空,该句意为:亭子背靠石壁,下临绝涧。联系“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其中的“临”意为:居高面下。此处“临”意为:居高面下。
(3)空,该句意为:独秀峰(的景色)更是首屈一指。根据字典中的释义,可知本句中“冠”应为“超出众人,居第一位”的意思,故选:③。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
(1)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2)秀:秀美;削立:耸立;蚀:侵蚀;皆:全,都。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对比分析。
根据甲文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柳宗元的“乐”是听到水声而快乐,看到游鱼而快乐。联系柳宗元当时被贬永州的人生境遇可以想象,这种“乐”是表象。柳宗元寄情山水,游览小石潭,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作者借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结合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这种“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心中的“忧”便自然生发出来。所以柳宗元是以“乐”衬“忧”;根据乙文的“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可知,袁宏道的“乐”是看到小潭中的美景,不禁脱衣,以足试水,大呼畅快。联系作者生活在正处于晚明最好的时期,四海升平,没有仕途上的坎坷与不顺,反而是主动辞官,不为俗事所累,游山玩水。因而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乐”,体现了他的率性洒脱。
30.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对比分析。
乙文结尾这句话意为:世上如果没有冒生命危险攀登的人,怎能探得如此奇景呢。联系文中“从髻石取道,阔以掌,山石碍右臂,左履虚不见底,大石中绝者数。先与导僧约,遇绝险处,当大笑。每闻笑声,皆胆落”可知,这句话直接传达出作者游历险境后的自得,流露出其热爱自然,在自然中天性得到解放的欣喜适意之感;
丙诗结尾意为: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作者袁枚在孤立的山上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得出人生孤立无援也没什么值得感伤的人生哲理,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盘山高古幽奇,无所不尽其态。记述它最突出的方面:初进盘山的时候,看到了盘泉,接着看见悬空石,最高的叫盘顶。泉水奔流,又长又大,到这里便坠落成为小潭。白石翻卷而出,潭底全是金黄的沙,有小鱼数条,尾鳍、背鳍清晰可数;落花从潭面飘过,影子直落潭底,忽地与小鱼混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小鱼,哪是落花的影子。游人高兴起来,脱去衣衫,将足微微浸入水中,忽然大呼“畅快”,便都跳进水里。水深没胸,稍稍逆流而上,越过三四块石头,水声更响,连人的说话声都听不见。有时拿梨子、李子掷向水中看看怎么样,见它们只是在那里盘旋奔舞罢了。悬空石数峰高耸,一边石壁青削到地,巨石粘空而立,仿佛有神气性情。亭子背靠石壁,下临绝涧,涧水之声由下传上,与松涛之声互相应和。亭旁是上方寺,这是盘山景色最好的地方。
盘山的顶部如初生的竹笋,尖而圆,上面就是窣诸波,日光斜照,影落塞外。急风忽来,翻云扫海,我们不能站得太久,于是便往下走。下山的路径迂回荒僻,而且没有石级,叫做“天门开”。我们从髻石取道,路宽似巴掌,右臂为山石所阻,左边无处踏足,下面深不见底,行进间几次被大石挡住去路。我们事先与导游的和尚约定,遇到极危险的地方,便大笑。我们每逢听到笑声,便魂飞胆落。大家牵着藤蔓前进,在荆棘丛中探路,忽上忽下地改变着路向方才走过去。两块秀美陡峭的岩石耸立在那里,经过万古云气的侵蚀,岩壁全呈青翠之色。岩下有一块形状像棋盘的大石,面积大得可以在上面摆设几案筵席。我抚松下瞰,受惊之后才大笑。世间没有敢于拼命的人,又怎会发现这些奇异的景象呢?
31.(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3)凄清 32.(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33.(1)预兆(2)大体上 34.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 35.【甲】文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可见作者触景生情,有孤寂之感。【乙】文中“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可见作者游览时心情愉悦。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3)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3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披拂:(随风)飘拂;
(2)重点词:势,地势;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相错杂;源,源头。
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水的预兆。征:预兆。
(2)句意: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类:大体上。
3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意思为: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倾之”表示时间,应单独断开,所以第一处在“之”后断开;“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表述了所看到的白云景色,所以第二处在“起”后断开;“遂团团相衔出”是接下来的云的情状。故断句为:倾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
3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根据甲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游览最后,因为寂寥的环境过于凄清,作者的心情感到凄凉,忧伤。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此时被贬为地方小官,政治上失意。他寄情于山水,为排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乙文中“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算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意思是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征兆,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据此可知,重点描写庐山云雾的奇诡变幻之态;“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意思是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的变幻奇巧,足够使人性情安闲、愉悦如此。抒发了作者游览时对庐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
乙酉日早晨,望见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预兆,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像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36.(1)嬉戏、逗乐 (2)像北斗星一样(3)跟随 37.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38.(1)向西 (2)都 39.行 三 四 里 为 青 羊 宫/溪 时 远 时 近/竹 柏 苍 然/隔 岸 阴 森 者 40.不同点:甲文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甲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乙文以静景为主,侧重视觉描写。(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3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乐:嬉戏、逗乐;
(2)句意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一样;
(3)句意为:跟着同去的。隶:跟随。
3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凄凉;邃,深。
3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西:向西;
(2)句意为: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皆:都。
39.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句意: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所以该句停顿为: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
40.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甲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水声比作是珮环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其岸势犬牙差互”把岸边的地势比作是犬牙交错。这是比喻的手法。乙文中“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浣花溪水的形状和声音。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排比。乙文中的“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是排比。所以两文都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不同点:甲文写景有静有动,岸边树木为静,水中游鱼为动。乙文写景以静景为主,作者写万里桥,写溪水的曲折蜿蜒,写青羊宫环境清幽,都是静景,并无动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