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0曹刿论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文言文对比阅读20曹刿论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09:03: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20 曹刿论战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一、对比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1),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1)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敢加也 虚报
B.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对
C.必以信 实情
D.必将至焉 达到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何以战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出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远见卓识。
B.乙文说明鲁国能够开战的原因是统治者心中有老百姓。
C.甲乙两文都说明了只要处理好监狱问题,就能打胜仗。
D.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都采用了对话,甲文还使用了对比手法。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上①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②,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李光弼曰:“大夫③虽迫于制④书,实夺其谋也。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忠嗣曰:“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光弼曰:“向者恐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出。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⑤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上,指唐玄宗。②衅:缝隙,间隙,破绽。③大夫:中唐以前,称将帅为大夫。④制:专指王的命令。⑤沮:阻止。
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里。
(1)齐师伐我 伐:______________ (2)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_____
(3)不如俟其有衅 俟______________ (4)非光弼所及也 及:______________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吾志决矣,子勿复言。
7.【甲】【乙】两段文字都蕴藏着安邦定国的智慧,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①,不任刑罚。袁安②闻之,疑其不实,阴③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②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③阴:暗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②弗敢加也
③随恭行阡陌
④久留徒扰贤者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入见 乃不知有汉
B.战则请从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鲁恭为牟令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其人讶而起 面山而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两文在刻画曹刿和鲁恭形象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班级开展“爱国人物故事会”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
【乙】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①。原不降,命去之。谋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②。赵衰为原大夫,狐溱③为温大夫。
卫人平莒④于我。十二月,盟于洮,修卫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⑤。对曰:“昔赵衰以壶飧⑥从,径⑦,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选自《左传》)
【注释】①三日之粮;携带三日之粮。②冀: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北。③狐溱(zhēn):人名。④莒(jǔ):古时国名。⑤寺人勃鞮:人名。⑥飱(sūn):指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⑦径:指晋侯行大路,赵衰走小路,两人失散。
9.疏通故事。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古今异义 肉食者鄙 (1)_________ 【查阅字典】①浅陋;②看不起;③边远的地方;④谦辞,用于自称。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2)_________ 【联系语境】民弗从(听从,跟从)也
盟于洮 (3)_________ 【课内迁移】为坛而盟
词类活用 所亡滋多 (4)_________ 【联系成语】亡羊补牢
亡处亡气 没有 【参照注释】
10.读懂人物。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11.表演人物。请分析人物语言,完成讨论。
小余:我觉得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时,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语势强烈。表演时要注意语气,应该读出庄公那种以为凭小恩小惠就能获得民众支持的自信,从而表现他的“未能远谋”。
小姚:我同意你用这样的语气去表演。【乙】文中晋侯说“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这句话也很值得玩味。
小余:我再来试试:______________
小姚:再次同意你的解读和表演。抓住人物的语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与人物内心。
12.理解内涵。结合【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赵衰面临国家外患时的言行,说说他们的爱国精神。
13.充实活动。为了丰富故事内容,活动组从经典名著中撷取爱国人物。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人物事迹,讲讲他(她)的爱国之情。
备选人物: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C.周恩来(《红星照耀中国》) D.江姐(《红岩》)
14.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农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怒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慕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寄十余岁,予妻,有子,然寄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客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始通于汉矣。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必以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建元中为郎/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D.虽不能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翻译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3)断句(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4)请结合甲文答出鲁国取胜的原因。(答出两点即可)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说说张骞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甲】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1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18.【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间语柳并曰:“胡人(指安禄山)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萧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9.[辨其字·走进文本]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是( )
A.乃入见/洧乃按甲不出
B.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
C.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D.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
20.[明其义·把握语句]请完成下面的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
21.[解其精·理解内容]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可”“可矣”,表现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果断,善于捕捉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萧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断句正确。
C.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和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明保佑上,反映他在军事上的鄙陋。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
22.[悟其人·品味形象]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的共同之处。
行走深圳山海间,同学们反复听到一个名字。零丁洋面留有他被押解的身影,福永凤凰古村落相传为他的族人所聚居。文天祥未曾来过深圳,深圳却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鹏请你与他一起探究有关文献。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年二十举进士。咸淳①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②。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③发郡中豪杰,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④,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⑤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
(《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宋度宗赵禥(qí)的年号,下文“德祐”也是其年号。②指德祐元年元军大举进攻,朝廷下诏让天下组织兵马救援。③人名,下文“方兴”亦然。④郊外。⑤同“殉”。
【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发闾左谪戍渔阳
B.薄内地/薄暮冥冥
C.其友止之/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D.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公将战
2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尽以家赀为军费。
25.小坪梳理了甲乙两文内容中可以相互印证的部分,请你完善。
甲诗 乙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讲求平仄,格律严整。
B.甲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风中柳絮和雨中浮萍来表现国家和个人的悲惨命运。
C.“惶恐滩”“零丁洋”是现实景物,文天祥化入诗中,一语双关,巧妙表达满腔悲愤之情。
D.结合甲诗与乙文来看,文天祥做诗与做人高度统一,浑然一体,令人肃然起敬。
27.乙丙两文中都有对话描写,请结合文段分别说说它们对表现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2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①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②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③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立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节选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释】①合从:指崤山以东六国联合抗秦。从:同“纵”。②末:物体的尖端。③蚤:同“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衣食所安_____
②必以信_____
③是先生无所有也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B.民弗从也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C.譬若锥之处囊中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使遂蚤得处囊中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3)(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B.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C.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D.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5)曹刿和毛遂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进行进谏和自荐的?两人身上又具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苟營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苟營(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娃,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丙】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29.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小信未孚/亲之信之
C.渐就衰竭之故/庶竭驽钝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B.【甲】【乙】两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相同。
C.【乙】文“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文中诸葛亮三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32.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劝学”为中心,把自己“缊袍敝衣”与诸生“皆被绮绣”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唐雎不辱使命》中,将唐雎与秦王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分析对比在其中的作用。
33.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文句摘录 阅读批注 思考探究
甲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甲】文中“忠”的内涵是: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 (2)“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是:
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中“忠”的内涵是: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3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C.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骋) D.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
35.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就是目光浅陋。这句话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鲁庄公对大小的案件都尽职尽责处理,一定能取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戴,就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攻打其他国家。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敌人逃跑时的车轮痕迹,是杂乱无章还是有条不紊;登上车观察远处有没有敌人的埋伏。曹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误中敌人的计谋与埋伏。
D.“彼竭我盈,故克之。”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彼竭我盈”的关键时刻,曹刿抓住反攻的时机,所以打败敌人。
【乙】
项王兵壁垓下,汉军围之数重。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驰走。汉军令灌婴追之。走至阴陵,迷失道,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乃令其骑驰下,项王亦大呼驰下,取三胜,汉军皆披靡。
走至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令骑皆下马步行,与汉军接战。项王身被十余创,卒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有删改)
36.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37.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38.甲乙两文都论及战争,曹刿与项羽对决定战争胜负主要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二师①陈于柏举。闳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副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⑦郢:楚国都城。
3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 (2)彼竭我盈。盈_______
(3)其臣莫有死志。 莫_______ (4)而后大师继之,必克。克_______
40.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困兽犹斗,况人乎?
41.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鲁庄公赢得民心的最关键做法是“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42.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把握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4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谋划。
B.牺牲玉帛: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C.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D.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明。
(4)结合以上两个语段的内容,概述曹刿和王翦分别是如何在战争中把握时机的。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曹刿论战(节选)《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
魏文侯既卒,起①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②左洞庭③,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④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⑤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②三苗氏:苗人部落最早的统领。③洞庭:即洞庭湖。后文“彭蟲”“河济”“泰华”“伊阙”“羊肠”“孟门”“太行”“常山”“大河”皆为山河名。④夏桀:夏朝末代君王。⑤殷纣:商朝末代君王。
44.【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_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4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东临碣石( ) (2)必以分人( ) (3)顾而谓吴起( )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4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不仅点明观景的时间,也指出了具体地点。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之感,也有静态之美。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萧瑟的秋风流露出作者此刻悲凉的情绪。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作者欲借景抒怀、立下伟大志向的表现。
48.【丙】文中“由此观之”的“此”是指 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9.【甲】诗的作者、【乙】文中的曹刿、【丙】文中的吴起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甲】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乙】文中曹刿认为作战的前提是____________ 。仿照【乙】文的题目,为【丙】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②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④曰:“但引兵少却, 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蔑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陈:同“阵”,布阵。②谢玄:东晋将领。③融:即符融,前秦将领。④坚:即苻坚,前秦皇帝。⑤蹙:逼近、逼迫。⑥蔑:没有。
5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
B.小大之狱 狱:诉讼事件
C.不如遏之 遏:遏制
D.但引兵少却 但:但是
51.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决胜负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5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进行对比。
B.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都用到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C.甲文中鲁国能战胜齐国的原因是战前能取信于民,战时能把握战机。
D.乙文中秦兵大败的原因是苻坚和符融的战略指挥不当,同意让军队后退,失去战机。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4.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君 悬 军 深 入 而 置 陈 逼 水 此 乃 持 久 之 计 非 欲 速 战 者 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当权者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的意思是: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于:向。不是“对”。
故选B。
2.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何以战”中的“以”,是介词,凭借。
A.介词,用;
B.介词,凭借;
C.介词,因为;
D.表目的,来;
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甲乙两文中的“狱”是指诉讼事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必以情”,也就是民心向背。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肉食者(当权的人)、谋(谋划)、何(为什么)、间(参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狱(诉讼案件)、虽(即使)、以(根据)、断(裁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5. 讨伐,进攻,攻打 虚夸,夸大 等待 比得上 6.(1)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我的主意已决定,你不要再多说了。 7.①以民为本:甲文中鲁庄公表示要诚信处理老百姓的诉讼,体察民情;乙文中李忠嗣进言皇帝不要以大量牺牲士兵作为获取胜利的代价。②运用正确战略战术:甲文中曹刿在齐军三次击鼓,士气衰竭后发起攻击,后发制人,大获全胜;乙文中李忠嗣进言皇帝等待进攻机会不要急于攻击未被采纳,唐军没有按时攻克敌军,最终攻克了,但付出了惨重代价。③君主要善于听取建议:甲文中鲁庄公认真听取曹刿的建议最终大胜齐军;乙文中唐玄宗未听取李忠嗣的正确战略战术,最终收获的是惨胜。④臣子要敢于进谏忠言:曹刿、李忠嗣都负责地向君主提出了正确得当的建议。(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伐:讨伐,进攻,攻打;
(2)句意: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加:虚夸,夸大;
(3)句意:不如等到它有破绽时。俟:等待;
(4)句意:不我这种人能企及的。及:比得上。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
(2)志:主意;决:决定;勿:不要;复:再。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以民为本:
根据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在鲁庄公提出根据诚心处理案件后,曹刿认为鲁庄公尽了职分,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可以凭此作战,做到了体察民情,取信于民。
根据乙文“上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可知,在皇帝想要进攻吐蕃时,忠嗣进言不要以大量牺牲士兵作为获取胜利的代价。
②运用正确战略战术:
根据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在齐军三次击鼓,士气衰竭后发起攻击,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时机,战胜了齐国。
根据乙文“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可知,李忠嗣进言皇帝等待进攻机会不要急于攻击未被采纳,唐军没有按时攻克敌军,最终攻克了,但付出了惨重代价。
③君主要善于听取建议:
根据甲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等语句可知,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把握住了作战时机与追击的时机,战胜了齐国;
根据乙文“不如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等语句可知,唐玄宗未听取李忠嗣的正确战略战术,最终收获的是惨胜。
④臣子要敢于进谏忠言:
根据甲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文“石堡险固,非杀数万人不能克,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然后取之”可知,曹刿、李忠嗣都负责地向君主提出了正确得当的建议。
【点睛】【甲】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参考译文:
皇帝想让王忠嗣攻打吐蕃石堡城,王忠嗣上书说:“石堡城险要坚固,不牺牲几万人就不能攻破,我恐怕得到它不如没有它,不如等到它有破绽时,再去攻取它。”玄宗皇帝心里不高兴。将军董延光自己请求带兵攻取石堡城,皇帝命令王忠嗣来帮助他。李光弼就向王忠嗣进言说:“您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这是天子的心意,您不成功,一定归罪于您。”忠嗣说:“我怎么能用几万人的性命换得保住官职呢?我的主意已决定,你不要再多说了。”李光弼说:“以前我是恐怕因你而受到连累,所以不敢不说。现在看到你能够像古代的贤人那样做事,不我这种人能企及的。”于是恭敬地迈着小步快速退出。延光过期未能攻下(石堡城),说忠嗣阻止扰乱计划,皇上大怒贬他为汉阳太守。皇上派哥舒翰攻打石堡城,攻下了它。俘虏了敌人四百人,唐朝士兵死了几万人,果然像忠嗣说的那样。
8.(1)①参与。②虚夸,夸大。③田间小路。④只。
(2)D
(3)①衣服食物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
(4)【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胆识、爱国家的人。【乙】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的安定和民风的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
②句意:我不敢虚报。加:虚夸,夸大。
③句意:(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④句意: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徒:只。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B.连词,就/连词,却;
C.动词,做/动词,是;
D.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安:养;弗:不;以:把。
②所以:……的原因;欲:想要;之:的。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对【甲】文的翻译,可见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曹刿是一个有胆识、爱国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人。
【乙】文中“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安定和民风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我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9.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赐福,保佑 发誓,起誓 丢失,失去 10.(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诚信,是国家的珍宝,是百姓所赖以庇护的。 11.晋侯的话也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语气强烈。晋侯认为得到原但失去信用是得不偿失的,表演时要读得坚定有力,特别是“何以庇之”,用的是反问语气,更应该读出晋侯对“信”的坚守和按时撤军的决心,从而表现他的坚定与守诺。 12.曹刿在齐师攻打鲁国时能挺身而出,以平民的身份为国事忧虑,为国君分忧,能入朝谏言,指出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并主动要求一同上战场,做到了忠君与爱国的统一;赵衰与晋侯相约同行,因为与晋侯失散,即使饿了也不独享食物,他的爱国表现在于他对国君的守信与忠诚。 13.【示例一】我选A(或“保尔”),保尔积极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在与波兰白军战斗时受伤并患伤寒,但没等痊愈就回到部队。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国战斗、不怕牺牲。
【示例二】我选B(或“尼摩船长”),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持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战斗,为反对殖民战争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压迫的勇气。
【示例三】我选C(或“周恩来”),周恩来在1919年学生运动中遭遇逮捕,获释后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组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立志报国、矢志不渝为国奉献。
【示例四】我选D(或“江姐”),江姐被关押在渣滓洞时,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守党的秘密,最后英勇牺牲。她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忠诚坚定、英勇无畏。
【解析】9.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肉食者鄙”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故选①。
(2)“民弗从(听从,跟从)也”中的“从”为动词,提示我们“福”也是动词。“神弗福也”句意:神是不会赐福于你的。福:赐福,保佑。
(3)“为坛而盟”句意:(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盟:发誓,起誓。“盟于洮”句意:(鲁僖公和卫成公、莒庆)在洮地结盟;盟:发誓,起誓。
(4)“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亡:丢失、失去。“所亡滋多”句意:所失去的东西更多。亡:丢失、失去。
10.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语有:狱,案件;必,一定;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重点词语有:信,诚信;宝,珍宝;庇,庇护。
11.考查语句理解。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意思是: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连用三个四字短语,句式工整,语气强烈,用语简单而语意很明确。认为因得到原国而失信,是不值当的,会损失很多;“何以庇之?”为反问句,要读的有气势而坚定,体现其坚持守信的决心与撤军的理所当然,从而体现晋侯信守承诺的形象。
12.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在国家危难之时,身为平民百姓的曹刿认为当权者不能远谋,故而“请见”,可见其关心国事,有抗敌御侮、护卫宗国的责任感;
根据甲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在鲁庄公提出根据诚心处理案件后,曹刿认为鲁庄公尽了职分,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可以凭此作战,认识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并主动要求一同上战场,做到了忠君与爱国的统一;
乙文结尾段“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可知,赵衰与晋侯相约同行,因为与晋侯失散,即使饿了也不享用食物,他的爱国表现在于他对国君的守信与忠诚。
13.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结合阅读积累选取人物,围绕人物事迹,讲讲他(她)的爱国之情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我选A。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苏俄红军,先后当过侦察兵和骑兵。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从事共青团和肃反工作。在波耶卡窄轨铁路快要修筑完成时,保尔患上伤寒并引发了肺炎,并被误传死讯。痊愈之后,保尔重回工作岗位并加入联共。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国战斗,不畏艰苦。
示例二:我选B。尼摩船长是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压迫的勇气。
示例三:我选C。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起组织了五方名工人纠察队,从车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他的爱国之情表现在为民族矢志不渝。
示例四:我选D。江姐被送到重庆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她的爱国之情表现为忠诚坚定、英勇无畏。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冬季,晋文公率军包围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国不投降,就下令离开。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国准备投降了。”军官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所损失的东西更多。”退兵三十里,原国投降。晋文公把原伯贯迁到冀地。任命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狐榛作为温地的地方官。
卫国人调停营国和我国的关系。十二月,鲁僖公和卫成公、莒庆在洮地结盟,重温卫文公时代的旧好,同时和营国讲和。
晋文公向寺人勃提询问镇守原地的人选。勃提回答说:“以前赵衰用壶盛饮料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他一个人走在小道上,饿了也不去吃它。”所以晋文公让赵衰作为原地的地方官。
14.(1)D
(2)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3)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4)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正确指挥。
(5)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是/竟然;
B.根据/因为;
C.担任/被;
D.都是“即使”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弗,不;专,独自专有;以,把。
②重点词:遁,逃跑;无,没有;之,代词,他们,指匈奴。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
故断句为: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
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的形象,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同。
【甲】文中曹刿听说“齐师伐我”时,主动请见,和鲁庄公讨论战前的准备,并请求参与作战,在战场上他沉着指挥应战这些都体现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
【乙】张骞在“道必更匈奴中”的情况下应募出使,虽然“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骞持汉节不失”,最终“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这些都体现了张骞为国出力不计生死、始终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口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甘父一起离开陇西,出使月氏。途径匈奴,被匈奴人截获,被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孩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肯投降。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当地人)喜欢他,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的匈奴妻子以及甘父一起逃跑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没有物资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相往来了。
15.B 16.(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这是《吕氏春秋 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17.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或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故:名词,原因,缘故/连词,所以;
B.望:都是动词,“看到”的意思;
C.其: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
D.方:名词,道理/名词,方圆;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2)此:代词,这,这些。语:话。予:我。书:抄写。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意思是: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怯勇虚实”并列结构,列举了四种状态,应在“实”后停顿;“其由甚微”主谓结构,应在“微”后停顿;因此断句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题干“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的提示,找到【甲】文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战中勇气变化。
根据题干“也有类似的句子”的提示,找到【乙】文“民无常勇,亦无常怯”一句,结合意思“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可知,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类似。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人民的勇敢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怯弱。士气饱满内心就充实,内心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内心就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弱。怯弱和勇敢、空虚和充实,它们产生的原因非常微妙,不能不知晓。勇敢就可以全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脱逃。打仗得胜的,凭借自己的勇气去作战;打仗失败的,是怀着胆怯的心态去作战。怯弱和勇敢变化不定,变动急速,没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这是《吕氏春秋·决胜》里所说的一段话。我喜爱这段话,就将它抄之于此。
19.C 20.(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我反复考证(后发现),萧颖士是一位有高尚品德、坚贞节操的人。 21.C 22.①都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曹刿认为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萧颖士能看出安禄山恃宠而骄,将来必有反心。②都心怀天下。在与齐国交战之际,曹刿为君主出谋划策;萧颖士无论做官与否,或为郭纳出谋划策,或为源洧分析形势。③都对尸位素餐的当权者持否定态度。给郭纳进言献策,郭纳却轻敌自恃;“鄙”即目光短浅,直接表明了曹刿对“肉食者”的不屑。
【解析】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于是”;
B.都是“只是”;
C.类/同“嘱”,嘱托;
D.都是“拜见”;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及句式结构。注意:
(1)肉食者: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
(2)考:考证;风节:高风亮节;句式:判断句。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反映他在军事上的鄙陋”有误。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和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明保佑上,这是政治见识上的鄙陋;
故选C。
22.本题考查比较人物形象。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根据甲文 中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亡之际,曹刿主动要求进见提出自己的意见,这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人。根据乙文中的“颖士间语柳并日:‘胡人(指安禄山) 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可知,萧颖土向柳并说明天下大乱将起,应早做应对。源洧欲退保江陵时,他指出这一行为了的弊端。这说明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大势,心怀天下的人。根据甲文中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表现了他对当权者的否定。当鲁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时候,他认为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他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根据乙文中的“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可知,萧颖把当权者制定的御贼计划看成是儿戏。表现了他对当权者的否定与不屑。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祿山反叛以后,萧潁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潁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 ”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
23.C 24.(1)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文天祥把自己的家财全部充作军费。 25. 年二十举进士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26.B 27.乙文中友人阻止文天祥,引出文天祥对如今天下大势的分析,以及以身许国以求感召更多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从而表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国捐躯的一片丹心和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丙文中同样是借乡人的劝解,引出曹刿“肉食者鄙”的判断,从而表现曹刿“远谋”的特点。
【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征发”的意思;
B.都是“迫近”的意思;
C.阻止/只有;
D.都是“将要”的意思;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
(2)尽,全部;家赀,家财;为,充作。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的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可以用乙文的“年二十举进士(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来印证;
乙文“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意思是: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说明国势危亡,可以用甲诗的“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来印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最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可以用乙文的“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来印证。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甲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有误,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飘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
故选B。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乙文“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友人劝阻文天祥,引出了文天祥对如今天下大势的分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国家危急,君王有难之时,自己会不顾个人的安危,即使不自量力,也甘愿以身殉国,与敌人一搏,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
丙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点出曹刿决意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而表现曹刿“远谋”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名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多人的军队。事情报告朝廷后,(朝廷)命令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会这样。但国家养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难,征集天下军队,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28.(1) 养 诚信 这
(2)D
(3)C
(4)①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
③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5)曹刿: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应战。毛遂:希望平原君带他一起去楚国游说楚签订合纵盟约。
共同的性格品质:有责任感,有勇有谋。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安:养;
②句意为:一定对上天说实话。信:诚信;
③句意为: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是: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参与/间或,偶然;
B.听从/向;
C.用于主谓之间/到;
D.假使/假使。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此句句意为: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根据句意断句为:遂闻君将合从于楚/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①重点词:属,类;可,可以;以,凭借;
②重点词:闻,听说;愿,希望;
③重点词:相,互相;与目,使眼色示意。
(5)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及问鲁庄公“何以战”可知,曹刿是针对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应战的问题进行劝谏的。
根据乙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及毛遂的话“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可知,毛遂是希望平原君带他一起去楚国游说楚签订合纵盟约。
他们共同的性格品质是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敢于自荐,有责任感;曹刿在“三问”和毛遂在处理问题时都呈现出有勇有谋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29.B 30.(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够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2)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31.B 32.甲文中,将曹刿与乡人对国事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将曹刿与肉食者对比,突出了曹刿的目光长远;将鲁庄公前后对比,突出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乙文中,举荀營攻克逼阳,陆抗攻克西陵的事例与孙权攻打合肥、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的事例对比,突出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的重要性。 33.(1)【丙】文中“忠”的内涵是:诸葛亮报先帝知遇之恩,忠诚蜀汉,兴汉室,忠诚辅佐陛下(后主刘禅)。
(2)忠诚、诚信等,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对社会有责任感,忠于党、忠于国家。
【解析】29.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鄙:均为“鄙陋,目光短浅”;
B.信:信用/信任;
C.竭:均为“竭尽”;
D.遗:均为“给予”
故选B。
30.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句重点词语:大约,大概;无他巧妙,并无其它奥妙;常存,经常保持。
3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有误,从甲文“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看,重点强调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有利作战时机。依据乙文“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此善于用气者也”这两句话,再结合文章中列举的事例可知,乙文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强调的是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故选B。
32.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对比手法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人物的品质或事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曹刿论战》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写作手法,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将曹刿的政治远见与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对比,突出了曹刿目光长远;
乙文中苟營“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与“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进行对比,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的重要性。
3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①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中“忠”的内涵是诸葛亮报先帝知遇之恩,忠诚蜀汉,兴汉室,忠诚辅佐陛下;
②“忠”在现实社会中的意思是忠诚、忠信,即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朋友则要诚信以待,讲求信用。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34.C 35.B 36.希望大王尽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也没法渡过去。 37.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38.曹刿认为,由民心(忠之属也)决定;项羽认为,由天意(天之亡我)决定。
【解析】34.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句意: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驰:追赶;
故选C。
35.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鲁庄公对大小的案件都尽职尽责处理,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故选B。
3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急渡:尽快渡江;独:只;至:到;无以:没办法。
37.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