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对比阅读9鱼我所欲也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文言文对比阅读9鱼我所欲也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09: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9 鱼我所欲也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赏罚之柄,此上①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②之若性。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上:帝王。②雠(chóu):仇恨。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人不屑也”中的“不屑”是“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的意思,说明人们普遍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即便贫困低贱的乞丐都有重义之心。
B.“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何加”是“有什么益处”的意思,孟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接受优厚的俸禄都没有益处。
C.“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概念,指出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持“本心”。
D.“久兴而不息”中的“不息”是“不停息”的意思,点出了帝王若赏罚不符合道义,则会导致百姓相互仇恨,社会风气变坏。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请简要分析甲文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
4.甲、乙两文段都谈到了“义”,但目的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注释】受辞:受审讯。 煴:没有火焰的火堆,微火。舆:抬,扛。
5.解释加点的词。
引佩刀自刺 ( ) 覆武其上 ( )
武谓惠等 (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6.翻译句子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7.选出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蹴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D.覆武其上 单于壮其节
8.问答题
选文中的苏武是否是《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贤者”?为什么?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一郡并获全。
(节选自《世说新语》)
(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吾今死矣,子可去
③贼既至
④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3)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荀巨伯所行邪?
②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4)甲文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为“贤者”?荀巨伯可称为“贤者”吗?简要阐述理由。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3)故不为苟得也 苟:
(4)今谓人曰 谓:
(5)何故 故: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2.【甲】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引出了本文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13.【甲】【乙】两文都提到了“义”,请你根据两篇文章说说“义”的内涵?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得患失
B.衣敝衣以耕 敝帚自珍
C.反,复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不拘小节
1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衣敝衣以耕(名词作动词,穿着)
C.鱼我所欲也(判断句及省略句)
D.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
16.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17.(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乙)文中赞扬了曾子_________________地高贵品质。
18.文中表现曾参生活异常艰苦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你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④之,富⑤而后使复其所⑥。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①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②请死:请求免于死难。③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④攻:指进行某项工作,文中指雕玉。⑤富:使(献玉者)富有。⑥复其所:回到自己家里。
2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 (4)献诸子罕 诸:______
(5)以示玉人 示:______
2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22.两段选文中的先贤都受到了考验,分别是【甲】文的“______”之考验和【乙】文的“______”之考验。(用原文词语填空)
23.面对物质的诱惑,孟子和子罕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请结合两段选文谈谈对你的启示。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张弘范,宋朝降将,是当时进攻广东的元军元帅。②厓(yá)山:位于广东新会,是南宋皇帝投海之处。③扞(hàn):同“捍”,防御、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2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
(3)乃教人叛父母( )
(4)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
2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6.【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27.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向为身死而不受 向: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
(3)适有之 适:______
(4)药不足辞 足:______
2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之则生(《与我所欲也》)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 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D.鱼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31.甲文批评和嘲讽的是哪类人?
32.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3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是亦不可以已乎
3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乙】
范蠡①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唱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②。……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
3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乃归相印
(2)间行以去
36.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居 家 则 致 千 金 居 官 则至 卿 相 此 布 衣 之 极 也
37.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范蠡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3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①朝还金,退请就狱②。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集释》)
【注】①造:往,到。②狱:处分。
4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金百镒奉其母/奉公守法
B.子安得此金/安得广厦千万间
C.为人臣不忠/不足为外人道也
D.王贤其母/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2.【乙】文作为补充材料,放入【甲】文横线处较为合适,请结合两文说明理由。
4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见……于……:表被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公卿失色
④卒缢杀之于蔡州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3)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原句)和甲文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契合。
(4)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请结合颜真卿的经历,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①构成排比,强化“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 4.①甲文段通过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和有的人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贪求优厚的俸禄的事例,引发人们对利与义的思考,以此劝告人们应重义轻利、坚守“本心”;②乙文段通过对比君王在赏罚时是否符合道义所造成的两种不同情况,劝谏君王在对臣民施行赏罚时要符合道义。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前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认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自己是没有益处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接受优厚的俸禄都没有益处”。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乡:同“向”,先前、从前;受:接受;穷乏者:穷困的人;得:同“德”,感恩、感激。
3.此题考查句子作用。
甲文段中反复出现“乡为身死而不受”一句,形成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以加深人们对“舍生取义”这一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作者有意重复三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过对比,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劝止之词,根据对比可知,是因为失去了固有的羞恶之心,才会出现上面的荒谬行为,突出强调了“本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的。
4.此题考查对比阅读。
同样是谈“义”,甲文段中“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正面举乞丐不吃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义重于生,反面举有的人贪求富贵而舍弃“义”的事例,引发人们对利与义的思考,劝告人们不要失去“本心”。乙文中“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开篇讲君王在行使赏罚的权力时,能够加上“义”,然后对比“有义”和“无义”两种情况下施行赏罚的结果,从而达到劝谏君王对臣民施行赏罚时要符合道义的目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文:(行使)赏罚的权力,这是帝王用来更好使用人的手段。“赏罚”前面加上“义”,那么忠心、诚信、亲近爱护的思想就会得到彰显发扬。彰显发扬得越长久,就越能助长这一思想,百姓就会安于这些思想,像是出于他们的本性,这可以称作教化的成功。教化成功,那么即使有丰厚的奖赏或是严厉的威势也不能禁止人们去实行。所以,善于进行教化的人,不依靠奖赏惩罚,也可以教化好百姓;教化好百姓,即使是实行赏罚也不能禁止人们去实行。不恰当地施行赏罚(指赏罚不符合道义)也是这样的。奸诈、虚伪、凶残混乱、贪婪、暴戾的思想就会兴起,长久兴起而不停息,百姓就会相互仇恨,这仇恨就像是出于他们的本性。
5. 引:拔; 覆:翻转; 谓:对……说; 辟:同“避”躲避。 6.(1)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命,(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
(2)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7.D 8.是。因为他舍生取义,不惧牺牲,宁可以死明志也不屈服于敌人,具有《鱼我所欲也》中“贤者”的品质。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引:拔;
(2)句意为: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覆:翻转;
(3)句意为:苏武对常惠说。谓:对……说;
(4)句意为: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辟:同“避”躲避。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屈:使……屈身。辱:使……受辱。虽:即使。生:活着。何:什么。面目:脸面。以:连词,相当于“而”。归汉:回到汉朝(或家乡)。
(2)重点词语:由是:采用某种手段。则:就。生:活命。而:却。用:采用、使用。
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B.为:介词,为了/动词,做;
C.者:代词,指生和义/助词,表判断;
D.其:都是代词;
故选D。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苏武以死明志,不屈服于敌人,结合【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苏武舍生取义,具有《鱼我所欲也》中“贤者”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
【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
9.(1)①同“避”,躲避②离开③已经④留下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3)①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②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4)根据【甲】文看,不为利所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方能称之为“贤者”,荀巨伯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舍生取义”之心。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①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去,离开。
③句意,这时匈奴已经到了。既:已经。
④句意,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止,留下。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远来相视”句意:我从远方来探望你,是主谓句,主语是荀巨伯,句意完整后需断句;
“子令吾去”句意:你却让我离开,主语是“子”即荀巨伯的朋友,句意完整后需断句;
“败义以求生”句意:(让我)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主谓句,主语是荀巨伯,结构完整,句前需断句。
故断句为: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岂,难道?
②重点词:遂,于是,就;并,都;全,保全。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甲】“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贤者”是舍生取义,不为利所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的人。【乙】“远来相视”“败义以求生”“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荀巨伯在他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鄙视“败义以求生”的行为,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用来保全朋友的生命。故而荀巨伯能称得上“贤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10.(1)通“避”,避免(2)是:这、这样(3)苟:苟且(4)谓:对……说(5)故:缘故、原因 11.(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12. 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 13.“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辟:通“避”,避免;
(2)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心。是:这、这样;
(3)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苟且;
(4)句意:现在对别人说。谓:对……说;
(5)句意:是什么原因呢?故:缘故、原因。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2)予:给、送;杀子之身:指取人性命;为:做。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二空:甲文画线句采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孟子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运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自然而然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主张,即“舍生取义”。
第三空:根据乙文“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可知,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第四空:根据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可知,最后强调万事莫贵于义。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万事莫贵于义也”可知,甲文写为了正义而不去做苟且偷生之事,乙文写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可见两文所说的“义”都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为了“义”的实现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可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愿意做(这件事)吗?”这人肯定不愿意。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意做(这件事)吗?”肯定不愿意。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残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
14.B 15.C 16.(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要求的,是别人主动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17. 舍生取义 廉洁自律、不受别人施舍 18.曾子衣敝衣以耕 19.(甲)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乙)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患:祸患,灾难/忧患,担心;
B.敝:两个词都是“破旧的”;
C.反:通“返”,返回/通“返”,往返;
D.节:节操/礼度;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C.句意为:鱼,是我所想要的。句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但句子并非省略句,所以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丧:丧失。
(2)奚:何,为什么。受:接受。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甲)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要观点。
(乙)文中“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中可知,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筛选。
根据(乙)文中“曾子衣敝衣以耕”的内容可知,此句表明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同时还需要亲自耕地,可见曾子的生活异常艰苦。
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内容概括可知,当人们面对“义”时甚至可以放弃生命,可见(甲)文要求我们要学会抉择,树立舍生而取义的价值观。
根据(乙)文中“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的语句概括可知,人要明白无功不受禄的道理,为人要廉洁自律。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20. 踩踏 同“德”,感恩,感激 停止 之于 给……看 21.(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2)我把不贪当作珍宝,你把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 22. 万钟 玉 23.选择:孟子认为不辨礼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会让人失去羞恶之心,要停止做这种事;子罕则不愿接受贵重礼物,以避免失去更珍贵的“不贪”的品质。启示:不管面对怎样的诱惑,我们都应该坚守本心、保持美好的品质。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2)句意为:是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3)句意为: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
(4)句意为:把它献给子罕。诸:之于。
(5)句意为:(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示:给……看。
2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与(给)”“弗(不)”“以(把)”“皆(都)”等。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得:万钟;
结合乙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可得:玉。
23.一问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孟子认为不辨礼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会让人失去羞恶之心,要停止做这种事;结合乙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可知,子罕则不愿接受贵重礼物,以避免失去更珍贵的“不贪”的品质。
二问考查谈启示。
甲文写人面对优厚的俸禄不能失去羞恶之心,乙文写子罕不愿接受玉,以避免失去更珍贵的“不贪”的品质,告诉我们,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做到舍利取义,以避免失去珍贵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上这块玉以求免死。”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箱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
24. 祸患,灾难 丧失 背叛 做 25.(1)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2)张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6.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 27.【甲】文:通过比喻/类比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论证,最后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采用时间顺序写作,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丧,丧失。
(3)句意:却教人背叛父母。叛,背叛。
(4)句意:作为臣子死罪都都有余。为,做。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如使,假如。之,主谓之间,不译。莫,没有。
(2)遂,于是。以,用。之,他。
26.考查比较阅读。
乙文中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源自他对于“道义”的坚守,印证了甲文中的“二者不可得兼,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被俘押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宋灭亡,范又劝其降元,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选择了以死殉国。在生命和大义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大义,印证了甲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7.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设喻说理,引出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故患有所不辟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文:根据“天祥至潮阳”“与俱入厓山”“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可知,本文运用了时间顺序。其中有文天祥与弘范的对话,这是语言描写。“乃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与之”是动作描写。“天祥泫然出涕”是神态描写,刻画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文参考译文:文天祥到了潮阳,见了张弘范,(张弘范的)左右命令文天祥跪拜,文天祥不屈服。张弘范以宾客之礼见他,带他一起到了厓山,张弘范于是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背叛父母,可以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降书),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张弘范,诗的末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含笑而止。厓山被攻破,张弘范说:“国家灭亡了,丞相您忠孝已经尽心了,能改变心意用侍奉宋朝皇帝的忠心来侍奉现今的皇上,将来就可以继续做宰相了。”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作为臣子死罪都都有余,更何况逃避死罪背叛国家有二心呢!”
28. 先前,从前 得同“德”,感激,感恩 恰好,正好 值得 29.D 30.(1)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②荆公
(2)(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了今天,竟然不接受。 31.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32.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才能保持本心。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向,先前,从前。
(2)句意: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感恩。
(3)句意:正好有这种人参。适,恰好,正好。
(4)句意:药不值得推辞。足,值得。
29.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做\介词,对,向;
B.连词,却\连词,就;
C.助词,的\代词,指土地;
D.动词,想要\动词,想要;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这种;已:停止;谓:叫做;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2)亦:也;竟:最后。受:接受。
31.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作者嘲讽的是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人,即见利忘义的人。根据“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失掉了自己的本心。
32.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甲文中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得:坚持原则,拒绝金钱的诱惑。
根据甲文中的“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得:管好自家的人,管好身边的人。
根据乙文中的“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可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保持本心。
【点睛】【甲】参考译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王荆公(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当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这病困扰您很久了,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说:“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最后还是不接受。
33.(1)祸患,灾难 (2)同“向”,先前,从前 (3)停止 34.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5.(1)于是,就(2)私下,偷偷地 36.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37.①从“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②从“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
【解析】33.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3)句意: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
34.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呼尔:呼喝,大声吆喝;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5.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于是归还了相印。乃:于是,就。
(2)句意:秘密离去。间:私下,偷偷地。
36.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37.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可知,范蠡父子二人在海边耕作,合力治理产业。不久便积累许多财产,由此可见经商能力出众;
结合“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知,范蠡认为长久做官不吉利,于是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由此可见其淡泊名利。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是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千万十万。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于是自称为陶朱公。
38.(1)同“避”,躲避 (2)益处 (3)停止 39.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40.B 41.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2.乙文中田子把在官位上得到的钱财献给母亲尽孝,但母亲拒绝,教育他不合道义的财物不应拿。这与前文所说“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何加”的观点意思相同,能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所以放在横线处很合适。
【解析】3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辟:同“避”,躲避;
(2)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
(3)句意为: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
3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
生,生命;亦,也;欲,想要;甚,胜于;故,所以;不为苟得,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40.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奉:献给/遵循;
B.安:都是“怎么”;
C.为:做/对;
D.贤:认为……有贤德/贤明;
故选B。
41.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也”为语气助词,应断开;“不义之物”是“不入于馆”的主语,“不义之物”前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4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是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作者认为不合乎礼义的财物不能被接受,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从乙文田子的母亲所说的话“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可知,田子的母亲看到田子获得不义之财,就教育他不合道义的财物不应拿。这与甲文观点意思相同,能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所以放在横线处很合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43.(1)①同“避”,躲避 ②这、这样 ③脸色 ④最终
(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
(3)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颜真卿面对敌人的百般威逼面不改色,为了心中信奉的道义而终为奸人所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为: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是:这、这样。
③句意为: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色:脸色。
④句意为: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卒:最终。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有: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②重点词语有:故:因为;尝:曾经;以正色公言: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见恶于:被……所嫉恨。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能力。首先理解“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阅读乙文,找到与之意思相同的句子,可以从颜真卿的行为表现中找。“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乙文,颜真卿是一个爱国人士,他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多次被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但是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即“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和甲文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契合。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疏通文言,结合甲文明白“舍生取义”的内涵,再结合乙文颜真卿的具体行动深刻理解。
甲文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即为了道义不惜牺牲生命。乙文,讲述了颜真卿因为“正色公言,见恶千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颜真卿去平反李希烈时,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致使这些奸人“掘坎欲坑,积薪欲焚”。颜真卿面对这样的“迫协而毫无忧于心”,最终为了忠君爱国的道义被杀害。颜真卿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 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皇帝) 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