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下 文言文对比阅读 10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一、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 徒:裸露
B.挺剑而起 挺:拔
C.举大计亦死 举:推举
D.今或闻无罪 或:有人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 丈夫之冠也
B.挺剑而起 舍生而取义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悟前狼假寐
D.吴广以为然 若听茶声然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A.如今我们这些人真心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适合很多响应的人。
B.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响应。
C.如今我们这些人真心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响应。
D.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适合很多响应的人。
(4)下列对甲乙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抗争主题。甲文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维护弱国尊严;乙文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反抗秦朝暴政。
B.聚焦生死冲突。甲文展现“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激烈对峙;乙文表现生死关头的勇敢抉择。
C.形象互为衬托。甲文有秦王的狂妄残暴与唐雎的不畏强权;乙文有陈胜的思虑周全与吴广的坚定支持。
D.语言富有表现力。甲文以排比句历数刺客壮举,慷慨激昂;乙文连用四个“死”字,表现斗争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休祲降于天
(3)长跪而谢之曰
(4)徒以有先生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乙】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②酒既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6.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
7.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
(2)至陛下
(3)寡人谕矣
(4)图穷而匕首见
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2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A.以君为长者 B.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以故荆轲逐秦王 D.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0.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11.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楚王使景鲤如①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市。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②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如:到。②昆弟:指兄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休祲降于天 ( )
(2)秦王色挠 ( )
(3)所以然者 ( )
(4)而外结交诸侯以图 (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仓鹰击于殿上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已而之细柳军
C.不与地 年与时驰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其境过清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
15.请根据【甲】【乙】两文,说说唐雎和景鲤分别是怎样说服秦王的。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______ ②休祲降于天______
③秦御史前书曰______ ④秦王怒,不许______
17.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8.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19.【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并指出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②效:献出,奉献。
2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休祲降于天 祲:_________ ⑵秦且攻魏 且:_________ ⑶燕王尚未许也 许:________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B.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臣效便计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四国攻燕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2.用“/”划分句子的停顿(划两处)。
乃 为 之 起 兵 八 万 车 二 百 乘 以 从 田 文。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4.对两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形成了对比,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映衬,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B.乙文中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C.乙文中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乙文中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本次活动中,小文也向大家分享了蕴藏在古诗文中的慷慨悲歌之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①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视之曰: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③而高成荆矣。今死而无名,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二》)
【注释】①韩王及相:韩哀侯及国相韩傀。②皮面抉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珠。③贲、育:孟贲、夏育。(这两人与后文“成荆”均为勇士)。
【丙】
望阙台①
[明]戚继光
十年②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③。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①望阙台:戚继光命名的一个高台,阙:宫闱,指皇帝居处。②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③宸(chén)銮(luán):皇帝的住处。
25.解词:
(1)联系课内积累推测加点字的意思。
课内积累 文中句子 词语释义
既加冠 父母既殁矣 既:_______
(2)联系常见成语推测加点字的意思。
含有该字的成语 文中句子 词语释义
适得其反 韩适有东孟之会 适:_______
(3)根据以下信息,推测“县购之千金”中“县”的意思:_________
A.县:xiàn县假借为“寰”,行政区划单位。
B.县:xuán从系持倒首,象悬挂的样子。本义:悬挂
C.县:xuán称量:衡量。
D.县:xuán远,悬殊。
26.观句: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结合加点词,分析人物说话时的情感。
勇哉!气矜之隆。
27.品文:
(1)结合【乙】文聂政刺韩傀的表现,探究【甲】文中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_______________。
(2)同为爱国英雄,【甲】文中的唐雎面对秦王,奋起反抗,以死相拼,而【丙】诗作者戚继光则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形象地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3)【甲】文中唐雎“孤身”出使泰国,体现了他_________的气概:【丙】诗中戚继光自称为“孤臣”蕴含了特别情感,结合诗句,我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②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③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28.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尔(抢:碰,撞。)
B.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延:伸展变长)
D.傧者更道(更:改变,改换)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长跪而谢之 齐之临淄三百闾
B.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比肩继踵而在
C.为:以君为长者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D.以:徒以有先生也 楚人以晏子短
3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的结果。
B.甲文唐雎以“布衣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显示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大义凛然。
C.唐雎和晏子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唐睢主要是靠机智取胜,晏子主要是靠勇敢取胜。
D.甲、乙两文生动地塑造了“士”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展西犒师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有删改)
【注释】①公:指鲁僖公。②玉趾:相当于“贵步”,委婉之辞。③执事:实指齐侯。④县:通“悬”。⑤载:载书,指盟约。⑥大师职之:大,同“太”。职:主。⑦率:遵循。⑧嗣世:继位。
31.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提示 释义
公使展喜犒师 【关联古诗法】王师北定中原日 (1)
将辱于敝邑 【查阅词典法】耻辱②受屈辱;③侮辱;④用于客套,意思是由于自己使对方受屈辱,可译为“屈尊” (2)
何恃而不恐 【联系成语法】恃才傲物 (3)
而谋其不协 【课内迁移法】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4)
3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谓唐雎曰/太守谓谁
B.臣未尝闻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与臣而将四矣/呼尔而与之
D.长跪而谢之曰/使人称谢
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岂 其 嗣 世 九 年 而 弃 命 废 职 其 若 先 君 何 君 必 不 然
35.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唐雎与展西性格上的共同点。
(2)唐雎劝退强敌的方式与展西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 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则人主专其利
(4)故契丹全师独克
3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首肯者久之
B.挺剑而起 而臣下无获
C.皆为身谋耳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有先生也 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
3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39.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C
(2)A
(3)B
(4)C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发动起义也是死。举,发动,实行;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B.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C.乃:副词,是/副词,才;
D.然:正确/……的样子;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句中重点词语有:诚,如果;唱,同“倡”,倡导,发起;宜,应当。句意为: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响应;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C.由乙文中“等死,死国可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以看出陈胜擅长谋划,思虑周全,“吴广以为然”可以看出吴广的坚定支持,两人是并列关系,不是互为衬托;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乙】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响应。”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2.(1)曾经;(2)吉凶的征兆;(3)道歉;(4)只,仅仅 3.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①派,派遣;②(喝酒)尽兴 5.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 6.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解析】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句意: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尝:曾经;
(2)“休祲降于天”的句意:上天就降示吉凶的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
(3)“长跪而谢之曰”的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4)“徒以有先生也”句意: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徒:只,仅仅。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布衣:平民百姓;怒:名词做动词,发怒;免冠:摘掉帽子;跣:赤脚;抢:碰,撞。
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的句意: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使:派遣;
②“酒既酣”的句意: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酣:(喝酒)尽兴。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伏:埋伏;窟室:地下室;具:准备;请:宴请。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结合两文中唐雎和专诸的语言、动作及事件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合[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可知,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再结合“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可知,唐雎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
结合[乙]“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可知,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专诸,吴国堂邑人。伍子胥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丙子年四月的一天,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等到王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毕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吴王僚手下的众人此时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放出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
7.①道歉;②到达;③明白,懂得;④见:通假字,同“现”,显现、显露 8.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9.C 10.(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1.B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2)句意为:到了台阶下。至,到达;
(3)句意为:我明白了。谕,明白;
(4)句意为: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见,同“现”,显现、显露。
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方”的意思是正,“召”是动词,做谓语,“下兵”做宾语,“以故”意思是因此,故断句为: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以”的意思:介词,因为;
A.以:介词,把;
B.以:介词,凭借;
C.以:介词,因为;
D.以:介词,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发,发作;休,吉祥;祲,不祥;
(2)第一个“使”,让;第二个“使”,使命;于,介词,在。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根据原文“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可知,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并非袖手旁观;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发怒,横尸在地的是两个人,血流五步,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恐惧颤抖,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感到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到地图之后捧着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用)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自己挣扎着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立刻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发突然,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12. 吉祥。 面露胆怯之色。 这样。 图谋。 13.D 14.(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扣留他用来换取楚国的土地。 15.【甲】文中的唐雎主要是暗示自己要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并马上付诸行动,拔剑而起;【乙】文中的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
【解析】12.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休祲降于天:上天就降示征兆。休:吉祥。
(2)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3)所以然者:之所以这样。然:这样。
(4)而外结交诸侯以图:而且还会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图:图谋。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介词,对/介词,在
B.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往
C.动词,给予/动词,跟随
D.介词,因为/介词,因为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布衣:平民;怒:发怒;亦:也;免冠:摘下帽子;徒:裸露;跣:赤脚;抢:碰撞。
(2)留:扣留;之:代词,代景鲤;以:用;市:换取。
1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甲】文中的唐雎面对秦王以秦灭韩亡魏,天子之怒流血千里的威挟,以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要离之刺庆忌等等的事例暗示自己要刺杀秦王,令秦王屈服向他道歉,大大地打击了秦王的气焰,最终保卫了安陵。
【乙】文中的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从利害的角度,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文:楚怀王派景鲤到秦国去。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把他扣留下来,用他去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不用兵力就能取得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那么我们就把景鲤杀掉,再和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扣留了景鲤。
景鲤让人给秦王传话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打算割让土地来事奉秦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秦国与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扣留我,这就在天下诸侯中显示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国和魏国又怎么会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于孤立之中,不但不会送给土地,而且还会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的,那秦国必然危险了,我看不如把我放出去。”秦王这才放了景鲤。
16. 抢:碰,撞; 休:吉祥; 前:上前(走上前); 许:答应。 17.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8.①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19.他们二人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①句意:用头撞地罢了。“抢”,古今异义,今义为“抢夺”,古义为“碰,撞”;
②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古今异义,今义为“休息”,古义为“吉祥”;
③句意: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走上前)”;
④句意:秦王发怒,不答应。“许”,本义即为“答应”。
17.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及一些固定句式。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
本句可根据句子成分断句,这是三个主谓句,一是“左右(主语)欲刃相如(谓语)”,二是“相如(主语)张目叱之(谓语)”,三是“左右(主语)皆靡(谓语)”。
据此可断句为: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尝,曾经;布衣,平民。
(2)窃,私下;好,爱好。
1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及描写方法。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写出二人的智勇双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写出二人的善辩;“挺剑而起”“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写出二人视死如归、忠君爱国。
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描写唐雎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乙文,“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描写蔺相如同样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是相同点。另外,乙文“左右皆靡”“秦王不怿,为一击缶”,通过侍从的恐惧和秦王的屈服,侧面烘托了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是侧面描写的写法,另外,“秦王不怿”“左右皆靡”属于神态描写,而甲文没有,这是不同点。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20. ⑴不祥 ⑵将要 ⑶答应。 21.A 2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23.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⑵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4.B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祲,不祥。
(2)句意:秦国将要讨伐魏国。且,将要。
(3)句意:燕王还是没有答应。许,答应。
21.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
B.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C.介词,给\介词,表比较;
D.介词,用\介词,因为;
故选A。
22.考查断句。句意: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尝,曾经。闻,听说。布衣,指平民。之,主谓之间,不译。(2)岁,收成。而,表顺承,不译。且,将要。奈何,怎么办。
2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根据乙文第一段中的“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本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有误。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乙)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25. 已经 恰好 B 26.(1)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哉”用在“勇”之后,加强了聂政姐姐面对弟弟尸体时,对于弟弟勇敢仁义举动的赞叹之情。 27. 聂政刺杀韩傀时,不顾韩傀身边的守卫众多,直冲上台阶刺杀,并且英勇地杀死了几十人体现了他作为“士”的勇敢无畏及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成功的坚定决心。唐雎以此为例,是想告诉秦王如果秦王仍旧要逼迫安陵君换地,那么唐雎就会效法这些刺客,与秦王斗争到底。借此来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是自寻死路。 繁霜 秋叶 英勇无畏 戚继光称自己是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孤”字背后暗含他希望抗倭斗争能够得到朝廷充分支持的期盼之情。
【解析】25.(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句意:已经成年了。既,已经;
句意: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既,已经。
故词语释义为已经。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注意结合给出的成语参考确定词义。
适得其反:恰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适,恰好;
句意: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适,恰好。
故词语释义为恰好。
(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句意:用千金悬购他的名字。县,同“悬”,悬挂。
故选B。
26.(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所停顿,句首发语词后应该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应该有所停顿。所以断句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句意为: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了韩哀侯,身边的人一片混乱。“抱”这个谓语动词的承受者是韩哀侯,“刺”动作的发出者是聂政,因此在“哀侯”和“聂政”中间断一处;“之”为代词,代指韩傀,为“刺”这个动作的宾语,因此在“之”后断一处;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故断句为: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本题考查语气词的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为:英勇啊!浩气壮烈!“哉”作为语气词,相当于“啊”,表感叹。在这里写出姐姐对弟弟的由衷的赞叹之情。
27.(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先分析聂政这一人物形象,再分析举例的作用。【乙】文“持兵戟而卫侍者其众”一句,表明聂政刺杀韩傀时,韩傀身边守卫众多,但他“聂政直入阶,刺杀韩傀”“击杀者数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士”的勇敢无畏及做任何事都一定要成功的坚定决心。【甲】文唐睢以此为例,就是告诫秦王,若一意孤行,坚持换地,自己就要效古人刺杀秦王。文中“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都表现了唐雎这种心理。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丙】诗中“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的意思为: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作者戚继光借用“繁霜”和“秋叶”寄托自己的报国之志。
(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甲】文中唐雎“孤身”出使秦国,面对骄横的秦王,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丙】诗中,“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两句的意思为: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孤独地遥望着京城宫阙。这里的个“孤”字表明了戚继光自己的处境,自己是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实际上是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援助,尽快完成消除倭寇之患的愿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士,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睢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末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干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哀侯及国相韩傀都在那里,他们身边有很多持着兵戟的侍卫。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跑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候,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事后,说道:“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于是她去了韩国,看着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品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道:“这是我弟弟软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而死。
28.C 29.D 30.C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的意思是: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延:邀请。不是“伸展变长”。故选C。
29.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之:代词,他/助词,的;
B.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C.为:动词,当作,作为/动词,做;
D.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故选D。
3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从【甲】文“挺剑而起”可知,唐睢主要是靠勇敢取胜的;【乙】文中的晏子主要是靠智慧取胜的。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 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31.(1)军队 (2)④ (3)依靠,凭借 (4)谋划 32.B 33.(1)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2)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4.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35.(1)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卑不亢等)(2)唐睢是针锋相对,以死相拼,他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挺剑而起”来 威胁秦王;展喜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暗示齐若攻鲁则是违背盟约,并奉承齐王盛德。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的军队。王师的师是军队的意思,师:军队;
(2)句意:将要光临敝邑。辱:用于客套,意思是由于自己使对方受屈辱,可译为“屈尊”,故选④;
(3)句意:依靠着什么而不害怕呢?恃才傲物意为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恃:依靠,凭借;
(4)句意: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替别人办事,给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尽力呢?谋:谋划;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 动词,对……说/动词,是;
B.都是副词,曾经;
C. 连词,表顺承,就/表修饰;
D.动词,道歉/动词,告知;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
(1)发:发作;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
(2)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徒:只;以:因为。
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
“岂其嗣世九年”表述了齐孝公在位九年的事实,“而弃命废职”表述了齐孝公如果发动战争,则是对先前王命的不遵从的假设,“其若先君何”是鲁国国民面对这样的假设发出齐孝公没有办法对先君交代的疑问,“君必不然”是面对以上没有办法交代的事情,所以做出他不会发动战争的判断。
故断句为: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35.(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题干是两者的性格共同点。
根据甲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见,唐雎不慌不乱之中做出四人假设,并且拔剑而起,可见唐雎是个有胆识的人;根据乙文“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可见,展西在面对齐孝公时从容镇定的说服不能发动战争的缘由;综上可将两人共同点概括为: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卑不亢等)。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甲文“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见唐睢是针锋相对,以死相拼,他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且想“挺剑而起”来威胁秦王;根据乙文“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可见展喜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暗示齐若攻鲁则是违背盟约,并奉承齐王盛德。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36.(1)曾经 (2)道歉 (3)独享(独自享用、独占) (4)攻克(战胜) 37.C 38.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君王,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 39.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尝:曾经;
(2)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3)句意: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专:独享(独自享用、独占);
(4)句意: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克:攻克(战胜)。
37.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不译;
B.表承接,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C.都为介词,都译为“为了”;
D.介词,因为/动词,认为;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若:如果;通好:互通友好;绝:断绝;尽:全部,所有的。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相同点:
根据【甲】文第一段“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等语句可知,唐雎面对秦王的“怫然怒”,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胁,唐雎不卑不亢,提出“士之怒”,用“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强迫易地的话,自己(唐雎)会效仿前人行刺杀之事,利用秦王外强中干的性格弱点以命相胁;
根据【乙】文“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可知,契丹主派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否则就出兵打仗,富弼对此不卑不亢的提出作战的利弊后,说明宋朝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点明宋朝强大不可侵犯,否则后果难料;富弼抓住一国之君必定权衡利弊的特点,打消了契丹主要求割地、作战的想法;
据此可概括相同点为: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
不同点:
采用的方式不同,唐雎是以命相逼地迫使秦王放弃易地,富弼是以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契丹主放弃割地。【甲】文中唐雎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乙】文中富弼向契丹主说明:发动战争,赢了臣子获利,输了则君主独自承担责任,况且此战不一定必胜,就算胜利也有所损失,这同样对君主不利,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点睛】【甲】参考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参考译文:
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见到契丹主。契丹主说:“大臣们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认为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应,再出兵南下也不迟。”富弼说:“北朝和中国修好,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一旦双方交战,如果胜利,功劳归大臣所有;如果失败,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因此臣子劝君王用兵,都是从自身利益考虑罢了。”契丹主惊讶说:“这是什么意思?”富弼说:“晋高祖欺骗上天背叛君主,末帝昏乱,上下离心叛乱,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但壮士健马物资也失去一大半。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即使获胜,损失的军队马匹,是群臣负责,还是人主负责?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君王,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契丹主彻底觉悟,不断地点头加以肯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