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表格式(教案4课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表格式(教案4课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28 12:1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认识时间
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主要特点有: (1)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时间。 (2)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和实际操作活动学习知识。 (3)对几时几分的认识由浅人深。当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学生认读时间相对容易;而当分针落在其他区域时,学生认识起来则有难度,例如4时50分10时40分等时刻都是认读的难点。 (4)降低了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基于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后的教材只让学生从钟面上读出5分5分地数的几时几分, (5)注重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数学思考 (6)思政内容:主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课堂常规教育。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过程中感悟时间观念,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4)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3.重点和难点 ①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②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要求: ①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②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③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上趋势。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人生观、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④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认识分和分与时的关系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②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③思维与表达 :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 ④交流与反思:小组为单位交流,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反思、总结。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难点: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3.教学准备:课件,钟表等。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出示8时,)(生回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 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教科书P90例1的主题图)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看看这幅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科书P90例1的主题图)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复习整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深入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3)钟面上有60个小格。 2.认识“分”。 (1)认识1分、几分。 (2)认识5分。 (3)读出“多少分”。 3.时与分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时和分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活动: 1.仔细观察,钟面上除时针、分针、数字以外,还有什么? 师小结:钟面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形成1个大格,一共有12个大格。 2.观察每1个大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这些黑色的线就是钟面上的刻度线,当时针、分针指向它们时,可以表示不同的时间。 3.同学们知道1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小结: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4.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用你自己的方法数数看。 教师板书:一共有60个小格。 (1)仔细观察分针的走动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吗? 5.那么分针在钟面上走2小格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 6.想一想,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分针走1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 1大格里有5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所以分针走1大格是5分。 7.读出“多少分”。同学们,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8.时针和分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小朋友们拿出闹钟拨一拨,认真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 师小结:1时=60分 9.读写时间:你知道刚才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 用两种方法表示,3时5分,10时28分。(课件出示认识3个时间并说说认的方法)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并回答。 2.有细细的黑线,还有一些小格,等等。 3.让学生自由数一数,并回答()。 4.学生动手数一数并汇报。 预设1:我一大格一大格地数,5个、10个、15个、20个……60个,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2:我这样想: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2个大格里有10个小格,10,20,30,40,50,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3:我一小格一小格地数,1,2,3,4……60,一共有60个小格。 预设4:我从12开始看,一个半圈是30个小格,所以一圈是60个小格。 5.学生回答: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2小格就是2分,走3小格就是3分,走4小格就是4分…… 6.学生思考回答。 7.可以数一数,分针从12走到2是10个小格,就是10分。 预设2:5+5=10(分)。 预设3:分针从12走到2有2个大格,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2大格就是10分。 8.学生自己观察闹钟,汇报。 9.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书写。
活动意图:认识分针指着的每个数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难点,借助于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小格的结论。看“几分”时,可以数一数,也可以连续加5,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直接计算。这让接下来的认时、分的环节变得简单,也为正确读写时间奠定基础。 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动态演示操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时与分的关系,不仅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环节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拨时间练习 反馈并请拨错的小朋友展示,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错 2.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听一段音乐。
教师活动: 1.师:拨时间练习。 2.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听一段音乐。 学生活动: 1.学生动手拨一拨并回答。 2.学生听一听,并说说感受。
活动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2)发展性作业:回家给父母拨一拨钟表。
5.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钟面: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1时=60分 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1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P91例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②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知道1时=60分。 ③思维与表达 :经历猜一猜、拨一拨、认一认、写一写等猜想、观察、操作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渗透初步的模型思想。 ④交流与反思:小组为单位交流,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反思、总结。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分。 难点: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3.教学准备:课件,钟表等。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回答以上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入新知识。
环节二: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4时5分的读法和写法。 (1)试读时间。 (2)观察时针。 (3)观察分针。 (4)小结方法。 2.认识4时30分或4时半。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课件出示钟面:4时30分) (2)认识4时30分就是4时半。 (3)小结方法。 4.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1.请大家看这个钟面,试着读出时间。(课件出示钟面:4时5分)你们都认为是4时5分,请仔细观察,时针是正指着4吗? 师小结:时针指向数字4和5之间,表示时针走过数字4,还不到数字5,应该是4时几分。 2.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是几分? 师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5小格,就是4时5分,写作4时5分。(课件出示相应电子表时间) 3.用刚才学过的方法,你们来读一读钟面上的时间。刚才同学们读出的时间是4时30分,那请你们再观察钟面,分针从12走到6所显示的阴影部分跟整个钟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是4时半。 4.请你先自己读并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钟面:4时45分) 师小结: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学生活动: 学生试着读一读,回答问题。 2、同学思考回答。 3.学生自己试着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读的,然后把它写下来。 生发现分针走过的阴影部分正好占了钟面的一半 4.学生自己读并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活动意图: 本环节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先运用4:05和4:30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几时几分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认识4时45分,同桌之间互说看时间的方法,这样既起到及时检测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1题。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 这一题学生在7:40、10:45、9:55等“几时差几分”的认读时容易出错,可能会将7:40错误地认成8:40,此时,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或在哪两个数之间。 2.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1题。 图中的小女孩作息时间很有规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一天的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 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认、读、写的方法。 2.说说在什么时刻小女孩在做什么,学生用电子表的表示方法记录钟面上显示的时间。
活动意图: 在练习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小结: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5.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2)发展性作业:画一个几时几分的钟表,明天说给同学们听。
5.板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 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间就是几时几分。
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钟表 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②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③思维与表达 :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推理解决问题。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时间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认识时间的活动经验。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难点:会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3.教学准备:课件、钟表等。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生活经验 师:你能发现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吗?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答案可能不太一样,合理即可。 教师适时选择并写出学生讲述的3个相关联的事件,如起床、上课、吃饭。
教师活动: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或者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做一些事情。下面请大家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呈现下图)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2.你能发现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吗?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 3.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很有时间观念,都会合理安排时间。你们还能举例说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吗 明明和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来看看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钟面,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发现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学生自由回答,答案可能不太一样,合理即可。 学生讲述。
活动意图: 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知识的巩固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做事的时间先后安排——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为“拓展运用”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3的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对,谁还知道了什么信息 明明7:15在晨练,9:00做完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知道明明7:15在晨练,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2.梳理信息。 师:大家真棒!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可是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起来好乱啊,怎么办呢? 师追问:按照什么顺序排列?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教师引导学生将四件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推理解决问题。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讲解)。 4.回顾与反思。 师: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检验的 5..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教师活动: 1.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2.对,谁还知道了什么信息 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知道明明7:15在晨练,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3.大家真棒!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可是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起来好乱啊,怎么办呢? 把这几件事和时间一一对应,找到踢球对应的时间段。明明7:15晨练,9:00做完作业,再去踢球,10:30去看木偶剧。明明做完作业的时间是9:00,去看木偶剧的时间是10:30,踢球的时间应该在9:00~10:30这个时间段之内。下面的三个时间分别是7:45,9:15,10:50,其中只有9:15是在9:00~10:30这个时间段之间,因此明明可能9:15去踢球。 4.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检验的 5.课堂延伸。 师:明明踢球的时间还可能有哪些呢? 6.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时间的知识去解决。认识时间对我们来说很有用处,我们也要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明明和芳芳早上一起锻炼身体,明明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2.学生自由回答。 3.同桌讨论一下。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讲解)。 4.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检验的方法就是将时间和所发生的事件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合不合理。
活动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图片中找到有关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学会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准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看起来杂乱无章,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繁杂的数学信息进行梳理,有序排列,为学生的推理提供条件。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同时体会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环节三:拓展运用,感受时间的意义 1.课件出示习题。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4题。 指名说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理由。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5题。 题中给出的是亮亮的活动时间表,请把时间和相应的活动连起来。
教师活动: 1.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4题。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4题。 先排除在这两个时间之外的7:10和12:30,剩下8:35和10:05这两个时间,8:30开始大扫除,8:30到8:35才经过5分钟,时间太仓促了也不合理,所以10:05去摘西红柿比较合适。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5题。 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3:35,它在3:30到4:00之间,这个时候他在练琴;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5:00,它在4:45到5:30之间,这个时候他在玩;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4:20,它在4:10到4:35之间,这个时候他在做作业。 学生活动: 1.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连一连。 2.指名说题意,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说理由。 3.请同学动手连一连 ,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四:课堂练习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进步?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4.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2)发展性作业:把你今天做的事情用时间连起来,将给父母听。
5.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7:15→9:00→(9:15)→10:30 晨练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时 练习课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练习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明确1时=60分。 ③思维与表达:运用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表达出来。 ④交流与反思:巩固对钟表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意义。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难点:合理推算时间。
3.教学准备:课件,钟表。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回顾,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教师活动: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看来大家掌握的时间知识还不少呢!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 本环节通过复习引入练习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3题。 2.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三”第9题。
教师活动: 1.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三”第3题。 同桌之间一人说出一个时间,另一人在钟面上拨出来;或者一人拨出一个时间,另一人读出来。练习一会儿后再交换进行。 2.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3、4题。 先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再结合情境图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判断并连线。 第一个钟面和第二个钟面上都是8:35,学生容易说成是一个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而发现不同之处:第一幅图是晚上睡觉时,窗外有月亮;第二幅图是上午 学生活动: 1.学生轮流拨钟,回答问题。 2.(1)钟面上的时刻。 (2)说一说这时的活动情况。 (3)连线。 活动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运用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6题。
教师活动: 1.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三”第6题。 学生活动: 1.(1)学生填写作息时间表。 (2)根据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同桌之间互相提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活动意图: 以探讨作息时间、故事接龙作为延伸,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4.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2)发展性作业:回家给父母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
5.板书设计 练习课
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时 练习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练习 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明确1时=60分。 ③思维与表达:运用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表达出来。 ④交流与反思:巩固对钟表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意义。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难点:合理推算时间。
3.教学准备:课件,钟表。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回顾,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教师活动: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看来大家掌握的时间知识还不少呢!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起来说一说。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 本环节通过复习引入练习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三”第7题。 师:怎样计算第(3)题? 10-3=7,7×5=35(分)。 师:第(4)题中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是走了多少时? 12时。 教师让学生明确时针走一圈表示走了12小时,并追问:走半圈呢?走2圈呢? 时针走半圈表示走了6小时,走2圈表示走了24小时。
教师活动: 1.师:第(1)题和第(2)题都是从12走到6,答案为什么不相同? 师小结:时针和分针经过同样的距离,但表示的意义不同,时针走一大格表示1小时,分针走1大格表示5分。 2.怎样计算第(3)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观察并回答。 2.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 以探讨作息时间、故事接龙作为延伸,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环节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找规律,画出最后一个钟面的时间,并记录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2.算一算。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找规律,画出最后一个钟面的时间,并记录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学生动手算一算。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自由地讲一讲。 2.小组代表回答。 3.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意图:在练习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5.作业设计 (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 (2)发展性作业:做一张钟表手抄报
6.板书设计 练习课2
7.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