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重难点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新变化。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北宋的军事和财政危机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4.评价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
1.宋辽关系
(1)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3)宋辽协议
①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②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2.宋夏关系
(1)宋夏战争: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2)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三、财政危机
1.原因
(1)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知识点二 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一、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
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范围: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3.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目的: 富国强兵 。
5.内容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6.结果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
(1)背景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2)过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宋金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难点突破
一、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了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分化事权,皇权高度集中:实行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二、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
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从效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从性质看: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败因来看: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同时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综合来看:变法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课时训练
1.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宋代“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知州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通判
【解析】根据材料“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置通判辅助知州处理政事,并有监察之权,故选D项;宋代知州是地方路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具有监察权,排除A项;御史大夫是秦汉时期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宋代御史大夫仅为虚职,没有实权,排除B项;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地方监察官员,宋代刺史只有虚衔,没有实权,任者并不赴任,排除C项。
【答案】D
2.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崇文抑武 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宋朝“崇文抑武”的时代性,C项正确。
【答案】C
3.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 )
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故选B项。
【答案】B
4.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 )
A.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 B.力图保护边境贸易
C.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处于被动 D.坚持平等的民族观
【解析】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德明割据政权的合法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宋夏边境贸易和平等的民族观,故B、D两项错误;西夏攻占的甘州和西凉府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不涉及宋夏战争,故C项错误。
【答案】A
5.《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 )
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解析】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意思是治理天下如居室,能修则修,如果坏的不大就不必重新建造,表明此官员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故选C项;A项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排除;B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不能体现D项。
【答案】C
6.整理知识图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一位同学整理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的知识图谱中有所缺漏,下列选项中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强干弱枝;②庆历新政;③澶渊之盟;④靖康之变
B.①中央集权;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冗官冗兵
C.①强干弱枝;②王安石变法;③靖康之变;④绍兴和议
D.①中央集权;②庆历新政;③淝水之战;④大定之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期采取强干弱枝的方法加强中央集权 ,故①为强干弱枝;北宋中后期为了解决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实施变法,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故②为王安石变法;北宋靖康年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故③为靖康之变;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④为绍兴和议;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据材料,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