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 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观念)
2.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现象。(化学观念)
3.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类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区分物质的性质类型。(化学观念)
4.知道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化学观念)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科学思维 )
6.初步学会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的技能。(科学探究与实践)
7.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与责任)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是指与反应物不同的物质,即反应后物质的 与变化前不同。
2.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1)基本特征: 。
(2)伴随现象: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或新物质)生成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液态的水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 研碎前、后的胆矾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块)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类型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常伴随发光、放热、 等现象 物质的 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联系 ①在物质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②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考点例题】
例1.(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中国香,延绵千年的芬芳。下列自制熏香步骤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粉碎草本 B.混合香料
C.压模成型 D.点火熏香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辽宁大连·统考模拟预测)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 B.沙里淘金 C.钻木取火 D.火上浇油
【变式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木材制成桌椅
C.粮食酿制白酒 D.冰块磨成冰沙
【变式3】(2023·辽宁本溪·统考模拟预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塑像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编制中国结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 直接感知或 测知 通过 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硬度、密度、溶解度、熔点和沸点、导热性和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活动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本质区别
2.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要注明条件。例如,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强减小而降低,高原气压小,水的沸点低。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把 101 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3.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大气压强为101kPa)
物质 颜色和状态(通常情况) 熔点/℃ 沸点/℃
水 无色液体 0 100
铁 银白色固体 1535 2750
铝 银白色固体 660.37 2467
氧气 无色气体 -218.4 -182.9
4.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例题】
例1.(2023·天津红桥·统考三模)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易挥发 B.蜡烛能燃烧 C.钨丝熔点高 D.合金硬度大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广西南宁·统考一模)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化性 B.助燃性 C.毒性 D.吸水性
【变式2】(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不易溶于水 B.能支持燃烧 C.密度比空气的大 D.无色无味
【变式3】(2023·江西·模拟预测)下列物质中,没有气味的是
A.二氧化硫 B.氨水 C.盐酸 D.水
知识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类型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 ,是变化的 ,通常用“能”“会”“可”“易”“难”“具有”等词语来表达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 ,是 的具体体现, 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用“在”“了”等字眼描述“变”的过程
示例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汽油燃烧一化学变化;汽油易挥发一物理性质;汽油挥发一一物理变化
【考点例题】
例1.(2023·江苏镇江·统考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中,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
C.二氧化硫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变式2】(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下列有关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红磷是暗红色的,具有可燃性 B.酒精属于易燃物,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
C.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能吸附色素 D.二氧化碳制成干冰,也可用于灭火
【变式3(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炼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化学性质的是
A.强度高 B.耐腐蚀 C.耐磨 D.熔点低
1.(2023·福建宁德·统考模拟预测)“一把穆阳油纸伞,千年福安梦未醒”,油纸伞是福安穆阳怀旧文化的代表,制作工艺有以下主要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作骨架 B.贴伞面 C.绘花色 D.熬桐油
2.(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O2无色无味 B.H2CO3易分解 C.铝有延展性 D.浓盐酸易挥发
3.(2023·江西吉安·校考模拟预测)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氢气作燃料利用的性质是
A.密度小 B.还原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4.(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汽车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
5.(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高熔点 C.可燃性 D.难溶于水
6.(2023·重庆·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应用所利用的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是
A.使用氧气瓶潜水 B.稀有气体做霓虹灯
C.氢气作高能燃料 D.炉具清洁剂除油污
7.(2023·云南昆明·统考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用于探空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氮气用于作保护气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
8.(2023·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蒙脱石散是一种止泻药,一般用于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下列有关蒙脱石(蒙脱石散的生产原料)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片状晶体 B.颜色白灰 C.受热易分解 D.不溶于水
9.(2023·河南濮阳·统考三模)下列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粘贴春联 B.端午节——雕刻龙舟
C.中秋节——观赏明月 D.元宵节——燃放烟花
10.(2023·广东汕头·统考二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翁亭记》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风霸高洁 B.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 D.酿泉为酒
11.(2023·广东深圳·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将燃料进行如下循环:,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物理变化
12.(2023·湖南长沙·模拟预测)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13.(2023·湖北黄冈·模拟预测)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果腐烂,食盐溶解 B.鲜肉冷冻,玻璃破碎
C.葡萄酒化,蜡烛燃烧 D.汽车爆胎,米饭煮糊
14.(2023·江苏镇江·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
15.(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6.(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17.(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己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
19.(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20.(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河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工艺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剪窗花 B.酿白酒 C.刻石雕 D.晒海盐
2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烧制陶瓷 D.海水晒盐
22.(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鞭炮 B.冰雪融化 C.玻璃破碎 D.裁剪纸张
2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淄博烧烤在全国走红。下列是制作烤肉的部分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肉块 B.将肉切片
C.用铁签串成肉串 D.点燃木炭烧烤
24.(2023·四川·统考中考真题)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下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
25.(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重庆火锅备受追捧。下列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刀切原料 B.清水洗涤 C.大火熬制 D.成品装袋
26.(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7.(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28.(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党金作马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
答案和解析
2. 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观念)
2.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现象。(化学观念)
3.知道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类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初步区分物质的性质类型。(化学观念)
4.知道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化学观念)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科学思维 )
6.初步学会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的技能。(科学探究与实践)
7.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与责任)
知识点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其他物质”是指与反应物不同的物质,即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与变化前不同。
2.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1)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或新物质)生成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液态的水 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为蓝色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 研碎前、后的胆矾 蓝色固体逐渐消失,得到蓝色溶液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无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块)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类型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概念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判断依据 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伴随现象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
联系 ①在物质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②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考点例题】
例1.(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中国香,延绵千年的芬芳。下列自制熏香步骤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粉碎草本 B.混合香料
C.压模成型 D.点火熏香
【答案】D
【解析】A、粉碎草本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混合香料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压模成型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点火熏香有燃烧发生,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辽宁大连·统考模拟预测)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粱酿酒 B.沙里淘金 C.钻木取火 D.火上浇油
【答案】B
【解析】A.高粱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沙里淘金只是进行物质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C.钻木取火,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火上浇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变式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木材制成桌椅
C.粮食酿制白酒 D.冰块磨成冰沙
【答案】C
【解析】A、红纸剪成窗花,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木材制成桌椅,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粮食酿制白酒,有乙醇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D、冰块磨成冰沙,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C。
【变式3】(2023·辽宁本溪·统考模拟预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塑像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编制中国结
【答案】C
【解析】A、雕刻塑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裁剪窗花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烧制陶瓷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编制中国结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硬度、密度、溶解度、熔点和沸点、导热性和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和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活动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2.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要注明条件。例如,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强减小而降低,高原气压小,水的沸点低。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把 101 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3.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大气压强为101kPa)
物质 颜色和状态(通常情况) 熔点/℃ 沸点/℃
水 无色液体 0 100
铁 银白色固体 1535 2750
铝 银白色固体 660.37 2467
氧气 无色气体 -218.4 -182.9
4.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例题】
例1.(2023·天津红桥·统考三模)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易挥发 B.蜡烛能燃烧 C.钨丝熔点高 D.合金硬度大
【答案】B
【解析】A、酒精易挥发,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蜡烛能燃烧,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该选项符合题意;
C、熔点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硬度属于物理性质,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广西南宁·统考一模)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化性 B.助燃性 C.毒性 D.吸水性
【答案】D
【解析】A.氧化性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助燃性在物质燃烧时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毒性需要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体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变式2】(2023·北京东城·统考二模)下列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不易溶于水 B.能支持燃烧 C.密度比空气的大 D.无色无味
【答案】B
【解析】A、不易溶于水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能支持燃烧属于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无色无味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3】(2023·江西·模拟预测)下列物质中,没有气味的是
A.二氧化硫 B.氨水 C.盐酸 D.水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B、氨水具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C、浓盐酸具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D、水没有气味,符合题意;
故选:D。
知识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类型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通常用“能”“会”“可”“易”“难”“具有”等词语来表达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变化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用“在”“了”等字眼描述“变”的过程
示例 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汽油燃烧一化学变化;汽油易挥发一物理性质;汽油挥发一一物理变化
【考点例题】
例1.(2023·江苏镇江·统考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
C.铜丝用于家中电线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答案】A
【解析】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活性炭可用于净水,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金属铜可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精选】
【变式1】(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中,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
C.二氧化硫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C
【解析】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会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C、 二氧化硫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2】(2023·陕西宝鸡·统考三模)“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下列有关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红磷是暗红色的,具有可燃性 B.酒精属于易燃物,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
C.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能吸附色素 D.二氧化碳制成干冰,也可用于灭火
【答案】D
【解析】A、红磷是暗红色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红磷具有可燃性,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A错误;
B、酒精属于易燃物,描述的是物质的类别,酒精露置于空气中易挥发,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活性炭能吸附色素,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C错误;
D、二氧化碳制成干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也可用于灭火,是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变式3(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炼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化学性质的是
A.强度高 B.耐腐蚀 C.耐磨 D.熔点低
【答案】B
【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不稳定性、还原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硬度、沸点、溶解性等。
A、强度高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青铜的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耐腐蚀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B符合题意;
C、耐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青铜的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
D、熔点低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青铜的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B。
1.(2023·福建宁德·统考模拟预测)“一把穆阳油纸伞,千年福安梦未醒”,油纸伞是福安穆阳怀旧文化的代表,制作工艺有以下主要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作骨架 B.贴伞面 C.绘花色 D.熬桐油
【答案】D
【解析】A、作骨架,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贴伞面,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绘花色,只是图案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熬桐油,发生了燃烧等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2023·北京·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O2无色无味 B.H2CO3易分解 C.铝有延展性 D.浓盐酸易挥发
【答案】B
【解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A、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变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易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变现,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铝有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变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变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3·江西吉安·校考模拟预测)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氢气作燃料利用的性质是
A.密度小 B.还原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答案】C
【解析】氢气可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生成水,故选C。
4.(2023·四川成都·统考二模)汽车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
【答案】D
【解析】A、透光性不属于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耐磨性不属于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C、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这一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不属于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D、铝合金的耐氧化性耐腐蚀性,均属于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5.(2023·山东潍坊·模拟预测)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高熔点 C.可燃性 D.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A、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熔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表现可燃性时有新物质生成,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项C。
6.(2023·重庆·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应用所利用的主要是物理性质的是
A.使用氧气瓶潜水 B.稀有气体做霓虹灯
C.氢气作高能燃料 D.炉具清洁剂除油污
【答案】B
【解析】A、使用氧气瓶潜水是因为氧气能够支持呼吸,该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B、稀有气体做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正确;
C、氢气作高能燃料是氧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炉具清洁剂除油污是氧气炉具清洁剂能够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利用了炉具清洁剂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故选B。
7.(2023·云南昆明·统考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用于探空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氮气用于作保护气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
【答案】C
【解析】A、氢气用于探空气球,是利用了其密度小于空气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正确;
B、干冰升华时吸收了大量的热,用于人工降雨,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性质,故B不正确;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作保护气,故C正确;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正确。
故选C。
8.(2023·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蒙脱石散是一种止泻药,一般用于成人及儿童的急、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下列有关蒙脱石(蒙脱石散的生产原料)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片状晶体 B.颜色白灰 C.受热易分解 D.不溶于水
【答案】C
【解析】A、片状晶体是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状态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知道的性质,故为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颜色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知道的性质,故为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受热易分解,分解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受热易分解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知道的性质,故为化学性质,故C符合题意;
D、溶解是物理变化,溶解性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知道的性质,故不溶于水为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3·河南濮阳·统考三模)下列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粘贴春联 B.端午节——雕刻龙舟
C.中秋节——观赏明月 D.元宵节——燃放烟花
【答案】D
【解析】A、粘贴春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雕刻龙舟过程中只是物体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观赏明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广东汕头·统考二模)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翁亭记》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风霸高洁 B.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 D.酿泉为酒
【答案】D
【解析】A.风霜高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水落石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临溪而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酿泉为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3·广东深圳·统考模拟预测)化学家在环境问题上提出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例如将燃料进行如下循环:,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的含义是燃料燃烧变为燃烧产物,经过太阳能或生物能又变为燃料.
(1)燃料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产物在太阳能或生物能的作用下重新变为燃料,燃料与燃烧产物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1)、(2)均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12.(2023·湖南长沙·模拟预测)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火加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曾青得铁生成铜,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银和丹砂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晴,半日晒出盐霜”,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D。
13.(2023·湖北黄冈·模拟预测)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水果腐烂,食盐溶解 B.鲜肉冷冻,玻璃破碎
C.葡萄酒化,蜡烛燃烧 D.汽车爆胎,米饭煮糊
【答案】D
【解析】A. 水果腐烂属于化学变化,食盐溶解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 鲜肉冷冻和玻璃破碎都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 葡萄酒化和蜡烛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 汽车爆胎属于物理变化,米饭煮糊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14.(2023·江苏镇江·模拟预测)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 D.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
【答案】C
【解析】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利用了石墨在纸上划过会留下痕迹的性质,该性质不需化学变化就能够实现,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容易吸收热量发生升华,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氮气用作灯泡填充气是因为氮气不活泼,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D、用大理石作建筑材料利用了大理石的特殊的颜色与硬度大的性质,颜色与硬度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C。
15.(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答案】C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述的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冰、雪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的“露”和“霜”分别是物态变化中的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植物秸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述的是月光照射,溪水流淌,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不体现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下列属于氮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 B.难溶于水 C.密度略小于空气 D.不支持燃烧
【答案】D
【解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解析】A、氮气无色无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氮气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氮气密度略小于空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氮气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7.(2023·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诗歌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下列诗句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煅烧石灰石,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结冰、下雪,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瀑布,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狂风怒号,卷走茅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18.(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己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
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D
【解析】A、己是悬崖百丈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白玉为堂金作马只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沉舟侧畔千帆过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山寺桃花始盛开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19.(2023·湖南岳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州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下列火箭发射流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吊装上塔 B.瞄准定位 C.关闭舱门 D.点火发射
【答案】D
【解析】A、吊装上塔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瞄准定位也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关闭舱门只是舱门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点火发射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20.(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河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工艺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剪窗花 B.酿白酒 C.刻石雕 D.晒海盐
【答案】B
【解析】A、剪窗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酿白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刻石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B
21.(2023·湖北武汉·统考中考真题)《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烧制陶瓷 D.海水晒盐
【答案】C
【解析】A、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伐木制舟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鞭炮 B.冰雪融化 C.玻璃破碎 D.裁剪纸张
【答案】A
【解析】A、燃放鞭炮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B、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有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有物质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D、裁剪纸张过程中只有物质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4月,淄博烧烤在全国走红。下列是制作烤肉的部分过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肉块 B.将肉切片
C.用铁签串成肉串 D.点燃木炭烧烤
【答案】D
【解析】A、清洗肉块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将肉切片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用铁签串成肉串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点燃木炭烧烤涉及木炭燃烧等,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24.(2023·四川·统考中考真题)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以下生产过程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清洗原料 B.搅拌混匀
C.入坛发酵 D.成品装瓶
【答案】C
【解析】A、清洗原料,只是洗去原料表面的灰尘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搅拌混匀,只是将原料等混合均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入坛发酵,有醋酸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成品装瓶,只是将醋装入瓶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5.(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重庆火锅备受追捧。下列火锅底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刀切原料 B.清水洗涤 C.大火熬制 D.成品装袋
【答案】C
【解析】A、刀切原料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清水洗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大火熬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成品装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2023·山东枣庄·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答案】B
【解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C.千树万树梨花开,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日照香炉生紫烟,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斗转星移、日月变换,大自然美丽而神奇。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铜雕锈蚀 B.枯木腐朽
C.冰雪消融 D.火山烈燃
【答案】C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 铜雕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 枯木腐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 冰雪消融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 火山烈燃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B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C。
28.(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党金作马 B.暗香浮动月黄昏
C.蜡炬成灰泪始干 D.日照香炉生紫烟
【答案】C
【解析】A、“白玉为党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程中涉及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D、“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光的作用,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目标导航
知识全析
性质
用途
决定
反映
精选精练
真题检测
目标导航
教材全解
性质
用途
决定
反映
精选精练
真题检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