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试卷
一、基础演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跃入(yuè) 闷葫芦(mèn) 各奔东西(bēn)
B.棕色(cōng) 黑魆魆(xū) 喁喁私语(yú)
C.渗出(sèn) 随大溜(liù) 诘屈聱牙(jí)
D.揳入(xiē) 挠痒痒(láo) 抛头露面(l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铆钉 诀然 别出心裁 浮想联翩
B.石砾 安详 歪门邪道 不加思索
C.嚣鸣 锈蚀 萍水相逢 唇枪舌剑
D.罅隙 快慰 祸起萧墙 鞭辟入理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5.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二、课内精读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问题。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非常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7.赏析“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三、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9.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B.棕色,应改为:zōng
C.渗出,应改为:shèn
D挠痒痒,应改为:náo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决然;B不假思索;D偏僻入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树弯曲的形状,又写出了树的沧桑和坚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似乎”前加“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A “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错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芳草就是青草。诗词中以芳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答案】6.C
7.“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6.“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错误,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
故答案为:C。
7.“我小心地探出前额”,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是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答案】8.A
9.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以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基础性的考查。通过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考查,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诗眼的能力。解题思路:一、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二、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8.A.“夸张”应该是“拟人”。
故答案为:A。
9.诗眼为“颤动”。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 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10.【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知识点】压缩语段;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压缩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句子主干部分。在不改变句子原本含义的情况下,分析其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概括成一句话。本题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中欧贸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点评】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11.【答案】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倡导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新闻的生活理念。
首先阅读文段,划分层次;然后逐层分析,筛选关键信息;最后整合信息,使之成为一段结构完整、句子简洁流畅的语句。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点评】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要抓住核心对象的核心事件,一个完整的新闻,一般具备新闻五要素中的四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新闻标题,形式上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内容上必须体现新闻属性,应该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同步试卷
一、基础演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跃入(yuè) 闷葫芦(mèn) 各奔东西(bēn)
B.棕色(cōng) 黑魆魆(xū) 喁喁私语(yú)
C.渗出(sèn) 随大溜(liù) 诘屈聱牙(jí)
D.揳入(xiē) 挠痒痒(láo) 抛头露面(lù)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B.棕色,应改为:zōng
C.渗出,应改为:shèn
D挠痒痒,应改为:náo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铆钉 诀然 别出心裁 浮想联翩
B.石砾 安详 歪门邪道 不加思索
C.嚣鸣 锈蚀 萍水相逢 唇枪舌剑
D.罅隙 快慰 祸起萧墙 鞭辟入理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决然;B不假思索;D偏僻入理。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树弯曲的形状,又写出了树的沧桑和坚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成分残缺,“似乎”前加“他”。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5.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答案】A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
A “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错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芳草就是青草。诗词中以芳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以芳草喻所思之人: "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天涯何处无芳草"中芳草即知音的别说。由芳草年年复如引起时间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可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惜芳草就是惜人生 。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二、课内精读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问题。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非常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7.赏析“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答案】6.C
7.“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1)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6.“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错误,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
故答案为:C。
7.“我小心地探出前额”,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是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三、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9.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8.A
9.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诗歌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以基本层面的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基础性的考查。通过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考查,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诗眼的能力。解题思路:一、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二、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8.A.“夸张”应该是“拟人”。
故答案为:A。
9.诗眼为“颤动”。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 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知识点】压缩语段;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压缩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句子主干部分。在不改变句子原本含义的情况下,分析其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概括成一句话。本题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中欧贸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点评】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两种能力: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对语段的每个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信息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信息最终的指向,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答案】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倡导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新闻的生活理念。
首先阅读文段,划分层次;然后逐层分析,筛选关键信息;最后整合信息,使之成为一段结构完整、句子简洁流畅的语句。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点评】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要抓住核心对象的核心事件,一个完整的新闻,一般具备新闻五要素中的四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新闻标题,形式上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内容上必须体现新闻属性,应该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