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28 09: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教学主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本章主要的化学概念: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分子;原子;原子的构成;离子;离子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学科 初中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上
单元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 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课题2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区别和联系,首次从微观角度出发,认识物质,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那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就来认识原子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课题3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在绪言中我们已经对元素有个表面浅显的认识,本节课则将元素的准确定义,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于原子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元素”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与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属于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在宏观世界中的化学,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的微观世界,学习分子和原子,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去认识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将抽象的分子和原子具体化,最后学习元素这一课题,将微观世界的表达,串联起来,完成化学微观世界的构建,帮助学生走在化学的世界里形成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的本质,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通过实验来探究分子的运动,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观看化学反应中分子中原子的分开与结合,借助动画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借助这些教学手段来将抽象具体的概念,立体具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更加全面的认识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形成;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元素概念的理解。
单元学情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斑斓的宏观世界进入到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和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
单元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区别和联系;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5.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6.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8.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9.理解元素的概念;10.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11.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达成评价
知识评价 节名 基础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分子;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离子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课题3 元素 元素;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单元实施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任务活动 当堂检测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的概念;4.原子的概念; 1.能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模型,初步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4.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观看品红扩散实验2.分子运动实验探究3.观看微观角度:水蒸发、过氧化氢分解动画。4.分组讨论,分析微观角度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校本P51页第1题、P52第2、3题 校本课时作业
新授课 2 1.知道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5.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6.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会计算;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并会计算;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5.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6.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观看原子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动画;通过观察总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分组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并总结规律。4.观看原子结构示意图表,总结相关规律。 校本P57页第1题、P58第2、3、4、5题 校本课时作业
新授课 1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能理解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1.联系日常生活,观看相关图片,总结元素概念;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3.通过阅读讨论总结元素周期表的 排布规律。 校本P65页第1-5题 校本课时作业
课时设计(课题3)
课题 课题3元素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在绪言中我们已经对元素有个表面浅显的认识,本节课则将元素的准确定义,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于原子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元素”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与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属于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元素,但是只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对于元素的准确定义还没有接触过。另外学生对原子结构也有初步了解,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但由于微观世界的抽象性,学生可能掌握得不是很好。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类比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另外,学生已经学习原子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具备“同位素”的知识储备,可能比较难理解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元素的概念;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能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4.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化学知识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与原子、物质的组成关系;
3.元素符号;
4.元素周期表;
探究能力 1.元素的分类规律;
2.元素符号的含义;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科学态度 1.保持并发展对化学的研究的兴趣,愿意分享和交流
2.保持对身边化学的研究和学习,愿意更深层次的观察和了解。
3.保持团结协作,科学严谨的精神,愿意实事求是追求化学真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对元素周期表规律的总结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但讨论时不能配合完成。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讨论交流的工作。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总结元素周期表规律。3分:能总结元素周期表规律,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总结元素周期表规律。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元素周期表规律准确、完整。3分:表述元素周期表规律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总结元素周期表规律。
总分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任务一:导入新课 课题3 元素
【多媒体导入】展示图片含碘食盐、钙片、含氟牙膏等【引导】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碘”“钙”“氟”指的是什么吗?其实这里的“碘”“钙”“氟”指的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板书】课题3 元素 学生观看多媒体。 通过生活常见物质,导入本节课元素内容,贴近生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任务二:新课讲授:元素
【提问】在上节课我们提到: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在这儿为什么要明确的提出用碳12原子作为标准呢?【讲解】碳12指的是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或8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核。这三种碳原子虽然中子数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质子数都相同,都为6,他们统称为碳元素,化学上,将质子数(核电荷数)都为6的一类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原子原子核内都有8个质子,即电荷数为8,我们将这些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总结】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可以不同,例如14C、13C、12C。而14C、13C、12C互称为同位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板书】元素:1.定义: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过渡】自然界中的物质千千万万种,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却只有一百多种,并且含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能拼出十万个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正是这一百多种元素,有无限种可能等待我们去探究去发现。【阅读】阅读课本P60,了解元素的种类及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情况。思考地壳和人体内大致含有多少种元素吗?含量较多的又是什么吗?【板书】2.元素的存在【过渡】那这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分类的呢?【讲解】根据元素的名称,可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凡是中文名称中带有“钅”字旁的为固态的金属元素(金、汞除外),带有“石”字旁的为固态非金属元素,带“气”字头的为气态非金属元素,带“氵”旁的为液态非金属元素。另外稀有气体元素也是属于非金属元素:氦、氖、氩、氪、氙。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定义、存在和分类。
任务三:新课讲授: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
【过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让我们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的变化情况。【板书】二、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讨论】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两个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讲解】1.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从宏观角度看,元素组成物质。2.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多媒体展示】图片:多种多样物质及其组成。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并总结。总结: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变。练习:水是由()和()组成,是()观概念;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和一个()组成的,是()观概念。 小组讨论积极,观察仔细。对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展示时:思维清晰,表述准确。
任务四:新课讲授:元素符号
【过渡】如果用文字来表示元素,会十分麻烦,所以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种元素,如:氢元素的符号就是H,氧元素的符号就是O。【板书】三、元素符号【阅读】阅读课本P62页,表格3-4.根据表中的符号,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板书】1.书写方法【总结】元素符号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书写时要注意,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如:C和Cu。【过渡】我们了解了元素符号的书写,那这些元素符号有什么意义呢?【板书】2.元素符号的意义【讲解】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种物质;微观意义:表示一种原子,表示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原子个数,不再表示该元素。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练习】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吗?错误的请改正。钙CA 锰 mn 氯 CL 铁fE硅 si 学生思考并练习。【练习】请说出H、2H、H2、2H2的含义。 能够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和意义。
任务五:新课讲授:元素周期表
【过渡】潮湿的商品,为了便于顾客购买,分门别类,有序摆放。碳酸钙的书籍也是如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元素有分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那这些特点和它们的化学性质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于是,科学家们为了表达、研究元素的化学性质,创立了元素周期表。【板书】四、元素周期表【讲解】首位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2月,门捷列夫编制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编制成了现在的化学周期表。【阅读】课本最后的元素周期表,能发现哪些规律呢?每一横行叫一周期,每一纵行叫一族。【讨论】1.元素周期表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共有几个周期和几个族?2.每种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叫做什么?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3.根据每种元素的图示,你能确定元素的哪些信息?4.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元素?结尾又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性联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3.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4.元素周期律。 学生认真阅读,分组讨论并总结总结:1.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2.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3.每格:包含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4.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其中稀有气体元素又称0族元素。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化学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 小组讨论积极,观察仔细。对元素周期表进行归纳总结、交流。展示时:思维清晰,表述准确。
任务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提问】学完本课题,你收获……【反馈练习】课本P41页第2题 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课堂延伸 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课题3 元素元素1.定义: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存在二、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三、元素符号:1.书写方法 2.元素符号的意义:四、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1)校本P65页练习1-5;(2)课本P66页单元小结;(3)1-20号元素符号和核外电子排布;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视频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形象的了解元素的概念,更采用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并参与总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自己探究并总结元素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此,创造一个图文声像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场景。利用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共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了元素更加了解了元素。
9.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元素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元素这一抽象概念。在整个化学课程的学习当中,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贯穿始终,所以本节课尤为重要,是学生开启化学旅程的敲门砖和工具,学生在思维上想象微观世界并不熟悉,需要耐心引导和利用大量动画模拟效果进行展示和关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元素规律的讨论总结当中,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自我意识得到满足,更有利于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世界的积极性。今后的课程中,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更加紧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