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王权衰微诸侯力政: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二 )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
二、根与叶的故事:从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一)根之新苗━━经济发展
(二)叶之繁新━━变法运动
三、思想眸新━━百花齐放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东迁雒邑(成周)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的前半部分称之为“春秋”,它的名称源于一部记述这段历史的鲁国同名史书。春秋约300年历史,上承西周历史之余绪,下开战国大变动局面之先河。在政治、社会、文化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现象。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它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一、王权衰微诸侯力政: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确立霸主地位,先后出现一批霸主国家,统称春秋五霸。五霸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材料一:(公元前605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材料二:(郑文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32年),(郑)助楚击晋。
(郑穆公)三年(公元前625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
(郑穆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07年),(楚)与宋华元伐郑。
灵公元年春(公元前605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襄公元年(公元前604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周)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王卒大败。
——《左传》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争夺霸主
分封制瓦解
矛盾重重
弑君
材料三: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材料四: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至前694年)发生了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鲁桓公杀隐公自立、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
材料五: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数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争霸背景(笔记)
春秋后期一批势力强大的卿大夫逐渐掌握实权,不断蚕食诸侯力量,形成了一批新的王国其主要的有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合称“战国七雄”。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六: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ā0)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根据史料,总结战国时代特征?
特点:春秋争霸
特点:战国兼并
战争规模更大;战争是更激烈的兼并战争;讲究战争策略等
结合材料一至六回答下列问题。
导致春秋战国大变局根源何在?
时期 春秋 战国
目的 争夺土地和人民,实现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阶级的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的统一战争
结果 都给人民带来灾难,但都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直接根源:春秋中叶以来国君权力下潜,卿大夫势力膨胀。
根本原因:铁工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带来的生产力进步。
(二 )从华夷之辩到华夏认同
华夷之争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华即是华夏族,亦称夏、诸夏,它是以上古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逐渐融合许多来自不同民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族体。华夏之名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于华夏族称“夷”,具体有蛮、夷、戎、狄等名称。
材料七: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史记 楚世家》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曾自言“我蛮夷矣”。后楚国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不再认为楚是蛮夷。反而原来是诸夏的郑国,因行为不合义礼,被视为蛮夷。
“华”与“夷”的区别是什么呢?
材料八: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九:
中国乃礼仪之邦朝拜天子(朝礼)、祭祀(祭礼)、丧葬(凶礼)、成人(冠礼)、结婚(昏礼)、敬老酒会(乡礼)……无不有着明确的礼仪规范。
——参考孔子《礼记》
礼
“华”与“夷”的区别是什么呢?
随着诸侯国间的频繁往来,秦、楚等地处偏远的民族也逐步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战国
华夏认同
二、根与叶的故事:从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一)根之新苗━━经济发展
史料十:阅读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一《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农业生产上:
税收上:
工商业:
社会结构的转变:
铁工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发展,农作物产量呈上升趋势。
从以劳役方式助耕公田到征收实物地租过渡→剥削方式转变
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明确,货币流通更加广泛,各地涌现出了一片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城市。
传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冲破,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在昔日“贵”的阶级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分离。贵贱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遭到冲击。春秋末年,人们对社会阶层的概括已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
(二)叶之繁新━━变法运动
阅读材料十一,回答问题。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11页思考变法背景
变法背景
根本原因:铁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直接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其他原因:君主要求实行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力,改变春秋后期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阅读述材料十二。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一《史记·商君列传》
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改革
阅读教材第12页,归纳商鞅变法内容,完成下表。
富国强兵
目的
性质
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
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土地私有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井田制
地方分权
贵族政治
变
奴隶社会
转型
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
生产力发展
三、思想眸新━━百花齐放
——思想上大繁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核心观念: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改良周礼
教育贡献:有教无类、著书立说
人性善;提出仁政思想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核心观念:道
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逍遥自由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中央集权;
五行“相生相克”
新兴地主阶级
没落奴隶主贵族
下层平民利益
1.表现:
三、思想眸新━━百花齐放
2.原因: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士
3.影响: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当时)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后世)
三、思想眸新━━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