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思维导图
2.落花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会写字形,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理清课文的脉络,学习“种花生”“收花生”部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朗读音频资料等。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
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花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简介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出示课件: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落了,子房柄就结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落实初读
1,同桌互读互听,协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争取做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2.出示生词。
播种 便宜 吩附 石榴 茅亭 浇水 爱慕
指名读,齐读。
提醒:“种、便”是多音字,“宜、榴”在词语中读轻声。
3.联系生活实际和文中句子,说说“居然、吩附、爱慕”的意思。
预设:
“居然”表示没想到,文中指没想到竟然能收获花生。
“吩附”表示口头指派或命令,一般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文中指妈妈吩附我们,是符合常理的。
“爱慕”就是因喜爱而向往的意思。
4.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提炼概括小标题: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按照课文讲的这些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预设:第一部分(第1一2自然段):写“我们”种花生、收花生,母亲提议过节并做准备。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们”一起吃花生、议花生。
5.种花生到收花生需要很长时间,为什么不详细写?吃花生、议花生只发生在一个晚上,为什么写得这么详细?(让学生发现主要内容要详细写)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种花生”“收花生”
1.默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I)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预设: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开辟,强调从无到有,突出荒地种植的艰难)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竟然,表示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花生竟然能收获,说明一开始我们没抱希望,能收获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侧面烘托花生生命力强)
3.指导朗读。
4.花生收获了,母亲也和我们一样高兴,于是她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回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播、慕”。
提醒,“播”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慕”是上下结构,中间的“日”要写得扁扁的,最下面是“小”字多一点。
2.教师范写,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3.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书写生字。
2.进一步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文中父亲的话,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用一段话写写身边具有某种品格的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父亲的话,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歌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及采用比较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习要求
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父亲的话,体会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人
1.听写词语
半亩 播种 浇水 吩附 茅亭 体面 爱慕 矮矮
2.回顾: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落花生的?
出示填空:围绕落花生写了( )、( )、( )、( )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重点写了( )。
3.检查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吃花生”“议花生”
1.“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作者却说实在很难得。这是为什么?
出示补充资料: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携眷搬到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他们家
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许南英公务繁忙,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团聚。
从这段介绍中,你读到哪些信息?(特别关注许地山父亲是爱国诗人,为老百姓的事奔走忙碌,没时间和家人团聚,说明他自己就是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2.那天晚上,在茅亭里,父亲和“我们”是怎么谈论花生的?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哪些人在谈论?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练习分角色朗读,汇报交流(出示课件)。
姐姐说: 。
哥哥说: 。
我说: 。
父亲说: 。
3.其中父亲的谈话对“我”的影响最大。(出示父亲说的几句话)
(1)指名读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其他同学勾画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填空,发现作比较的手法。(出示课件)
颜色 位置 印象
桃子 石榴 苹果 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上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花生 灰扑扑 矮矮地长在地上 埋在地里 挖起来才知道
(3)父亲的话是想告诉孩子们什么?结合谈话内容,同桌讨论。
预设: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提醒:课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父亲的话。
(4)出示父亲说的几句话,前后连起来读一读,想想父亲这样与孩子交谈的用意与好处。(同桌交流看法)
出示:
你们爱吃花生吗?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预设:父亲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谈眼前的真实事物一花生,目的是论人生。通过比较,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们也明白了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5)什么叫“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只重外表,不重内心)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起了个笔名叫落华生。他说:“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
(6)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
(7)说说自己学了课文以后的收获,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预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注重内心的同时,也注重仪容。最好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
三、明确写法,读写结合
1,回顾全文,巩固第一课学到的方法步骤:全文写了什么(花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对花生默默奉献品格的喜爱敬佩),怎么表达情感的(借物喻人)。
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是借花生揭示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借物喻人,由落花生好看不外显的特点,攒美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
2.小练笔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后的小练笔,试写一段话。
3.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
互相交流。
4.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写完小练笔,读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陶俦的《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的《爱莲说》。
【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不炫耀 默默奉献
(详略得当 借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