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一元一次方程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是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本章主要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它们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是第3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教科书首先提供了两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出现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体会到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并介绍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等式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本节课在描述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继续学习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为后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针对具体问题列出方程,发展数学建模的能力。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1:什么是方程?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100+x=250,3x=24等。 回顾2:什么是方程的解? 学生:使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二)新知探究 多媒体出示 问题1: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列方程来解答本题,学生尝试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问题2: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举手回答。 教师点评,板书上述两个问题所列的方程。 师:观察前面得到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都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为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x2-5=4;②-m+8=1;③x=1;④x+y=1; ⑤x+3>0;⑥2x2-2(x2-x)=1;⑦ ;⑧πx=12. 师生共同归纳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原方程化简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③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师:对2x-1=19,当x=10时,左边=19=右边,那么,x=10叫做方程2x-1=19的解. 概念学习: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新知再探 教师借助观察天平砝码的变化,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1: 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如果a=b,那么a+c=b+c,a-c=b-c. 等式的基本性质2: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如果a=b,那么ac=bc,(c≠0). 等式的基本性质3: 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 等式的基本性质4: 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 在解题过程中,根据等式的传递性,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 (四)新知巩固 例1 若关于x的方程2xm-3+4=7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解: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m-3 =1,所以m=4. 例2 检验x=1是不是下列方程的解. (1)x2-2x=-1; (2)x+2=2x+1. 例3 解方程:2x-1=19 教师规范解题过程。 练习1 说明下列变形时根据等式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 如果 5x+3=7,那么 5x=4; (2) 如果 -8x=4,那么 x=- ; (3) 如果 -5a=-5b,那么 a=b; (4) 如果 3x=2x+1,那么 x=1; (5) 如果 -0.25=x,那么 x=-0.25; (6) 如果 x=y,y=z,那么 x=z; 2.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 5x-7=8 ;(2) 27=7+4x ;(3)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经历思考和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教师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六)作业布置 必做: 课本90-91页 习题3.1第1和2题 同步练习3.1(一) 选做: 观看“皖教云”3.1第1课时视频课,进行新课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