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课题 丁香结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语言应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审美创造: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重点 通过学习诗词,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巩固
我会写:德、鹊、蝉
复习:宿建德江
体会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课前导入 走进作者。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个画面。
预设: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天昏地暗 ……
提问:六月的天就像娃娃的脸,变化无常。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描写这种奇异的天气现象的。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然后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诗,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环节三:深度赏析,品读古诗。
解读课题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划分节奏
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
品读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引用比喻手法:黑云比作墨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吹散了漫天的乌云,此时从望湖楼往下望去,只见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从“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
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吧!
古诗翻译
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间就变了脸。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大雨便倾盆而下。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又把云雨吹散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像天空那样广阔。
随堂练习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描写的景物有 黑云、雨、风、湖水。
表达了诗人对 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语言应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审美创造: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新知讲解
环节一:复习巩固
德
鹊
蝉
dé
chán
què
我会写
新知讲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zhē
juǎn
sàn
新知讲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 。
描写的景物有 。
表达了诗人对 的情感。
夏季的景象
黑云、雨、风、湖水
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主旨概括
环节二:课前导入 走进作者。
新知讲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ǎo
清平乐·村居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宋]辛弃疾
课前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前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在词坛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题材广阔,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稼轩长短句》。
走进作者
新知讲解
写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词。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环节三:深度赏析,品读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xiàn
通“现”
新知讲解
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读“xiàn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音字
新知讲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横斜的树枝。
蝉叫声。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新知讲解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新知讲解
稻花香
蛙声
蝉鸣
明月
惊鹊
别枝
稻花
鹊啼
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这是一个丰收年。
感受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新知讲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
惊鹊、鸣蝉、蛙声
明月、清风
静:
动静结合:“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与“别枝惊鹊、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新知讲解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新知讲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同“现”。
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新知讲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倒装句
新知讲解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忽见”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惊喜
兴奋
新知讲解
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知讲解
想象一下,作者看到旧时茅店社林后的神态、动作和语言。齐读下阙,感受作者的喜悦。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新知讲解
对比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宿建德江》,想一想:虽然它们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新知讲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对比阅读
新知讲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新知讲解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
《宿建德江》围绕一个“愁”字,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惊鹊、鸣蝉、蛙声、明月、清风等景物,描绘了夏夜的静谧和活力,表现了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愁
喜
新知讲解
对比阅读
上阙
下阙
景美
说丰年
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焦急
惊喜
喜悦
陶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理解诗句,完成填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_________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嗅觉
听觉
乡村夜晚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随堂练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勾画出一幅江南乡村盛夏月夜图,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课堂小结
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完成本节课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