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11:4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必一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8.5
1911
10.10
武昌
起义
1911
12
南北
议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战争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共和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4月)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政府建立:
性质:
国旗、纪年: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
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有何目的?体现哪些原则?有何意义?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
目的:
内容: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912-192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1)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通常来说,政权的性质由其执政党的性质决定。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⑴背景: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912-1928)
⑵历程:
1912年,同盟会联合其他政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
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宋教仁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1913年,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1915年12月,袁世凯接受所谓国民的劝进,正式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基。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起护国运动(1915—1916),蔡锷等在云南出兵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取消帝制,数月后死去。
预示着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在民国初年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课_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4张PPT)
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皖系军阀统治(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1924-1928)
府院之争
张勋复辟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讨逆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实行民主,
在“双半”性质的中国行不通。
那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军阀混战
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912-1928)
⑵历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1912-1928)
⑴背景:
⑵历程:
⑶结果:
①宋教仁案:
②二次革命:
③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2年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阁,这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
国民党发动的,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又被迫取消;
②北洋军军阀混战、割据,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问题探究1】: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①政党数量多;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②参政意识强;
③党政激烈,不受监督;
④腐化严重;
材料1: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材料2: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问题探究2: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①脱离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2.《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 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历史纵横】孙中山“革命程序”论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历史纵横 “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论”市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1)国民党“训政时期”
背景:
内容:
实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①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①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②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
1927年秋,“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正式确立。
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统治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48年11月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
(2)国民党“宪政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①内容:
②实质: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宪政只是独裁统治的外衣。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为什么说国民党实施的“训政”“宪政”在实质上依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
国民党的“训政”违背孙中山“主权在民”初衷;
《训政纲领》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代政);
“训政”剥夺了人民权利;国民党以种种借口拖延结束“训政”原本规定的时间。
1946年国民党排斥中共和民主党派,一党包办召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1948年国民党“行宪国大”及其选举结果也是非法的,实质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1935年后,国民党中央寻找各种借口一直拖延结束训政时间。
1948年,在解放战争快接近尾声,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
回望民国时期共和之路——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3月)
“二次革命”
(7—9月)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10月)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1948年
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
思考1.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
曲折反复:
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②长期实行军事独裁
①政府更替频繁;;
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去“民主”
军政
训政
宪政
3.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称:“今当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对国民政府此举的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一切不平等条款 B.缓和人民的反帝情绪
C.树立对外自主的形象 D.扩大税源,增加军费
4. (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1927
1937
1945
1949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人民政权的三个阶段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代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10月,
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据地
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革命政权(1927-1937)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革命政权(1927-1937)
背景:
内容:
性质:
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
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①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工农联盟的民主专政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指导根据地建设和革命。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旧址
苏维埃政权
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实行“三三制”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抗日战争接近尾声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背景: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政府委员由选举产生。
(3)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材料1: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2: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合作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及所学,思考“三三制”有何意义?
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措施:
意义:
★思考点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市阶级矛盾,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3)中共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不断深化
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在边区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组成上,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名额。以此为原则,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民主选举。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毛泽东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1)行政区的建立
背景:
目的:
措施:
意义: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指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史料阅读】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2)理论准备——《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内容:
意义: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合作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行政区
解放区
★问题探究: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
材料1:“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史料2: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币值),合二一十多亿美元,而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估计达四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比民族资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资产阶级所积累的财产达一百到二百亿美元,比民族资本大四倍至九倍。”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①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①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扼杀;
②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党派希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均被国民党反动派断然拒绝。
表现:
原因:
②中国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④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控制政权
5.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6.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7、【典例研析】 (2021·河北高考·9)下表为中共中央及相关组织颁发的部分文件。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C.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 D.倡导革命统一战线
8.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表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9. 中共“一大”代表的职业大多是编辑、记者、教师、学生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白由,“一大”代表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向应是
A. 两大社会矛盾正趋于汇流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加速
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D. 从效法欧美转向以俄为师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一根三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制度名称 地位 民主保障对象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全体人民
基层群众
少数民族
民主党派
【知识梳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建设,这些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体系中分别处于怎样的地位?保障的对象分别是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教材18页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发展脉络
基础
确立
挫折
完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⑴ 概念:
⑵ 发展过程: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规定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①地位和作用被削弱:1957年以后受反右派斗争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
②严重破坏和挫折:“文革”期间
《1982年宪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
优越性: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①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②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请思考:与1954年宪法相比,1982年宪法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这些新的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新进展:
重大贡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
(2)扩大职权:
(3)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
法律制度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制定机构
原则
性质
意义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制度的建立和政权组织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代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临时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原则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
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共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⑴发展脉络:
发展脉络
确立
发展
完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⑴.发展脉络: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提出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
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
⑵.基本内容:
⑶.地位: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①关系:
②性质:
③职能: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制度名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国情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历史
中国特色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政党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
西方情况 组织原则:三权分立制度 政党关系:执政党与在野党(竞争)
中国优势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动员全体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速运转;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特色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结合教材P20页,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2013
2019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⑴确立目标:
⑵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概念解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⑶特点:
⑷评价:
①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②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③确保两个实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结合”
10.“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体现了多党合
11. (2022·河南期末)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12.(2022·河南期末)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1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探究】: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雏形。
2、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辟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4、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做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
认识: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探究】: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受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国内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对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挠;经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2、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执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课堂小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政府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清政府
1912-2-12
中华民国建立1912-1-1
北洋军阀政府
1912年3月--1928.12
1912
1925
广州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
1925--1927.9
1927.3
1927.4.1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4月--1949.4.
193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陕甘宁边区政府
1931.11--
1932.
1940.3
伪满洲国
1932-1945
伪国民政府
1940-1945
政权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