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新课导入
《论语》十二章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背诵并默写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然的圣人)”“天之木铎(让上天都为之骄傲的宣扬教化的人或政教)”,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世影响:
如果没有出现像孔夫子这样的人物,那么浩瀚的历史长河将会如漫漫长夜一般,显得寂静且无趣。表达了无数儒家学子以及后来学者对孔夫子为我们华夏文化传承教育作出的伟大贡献的无限敬仰。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了解孔子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县长、建设部副部长、司法部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一生经历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了解孔子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约492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了解《论语》
内容上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了解《论语》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了解《论语》
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文白对译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仁:仁德
(2)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执着追求真理
君子要重义轻利
君子要善于反省,
见贤思齐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弘毅: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士不可以不: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士要以“仁”为己任
文白对译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知:同智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
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克己复礼为仁
文白对译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指讽刺时政。
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诗》的重要性
《论语》十二章
【一、四、六章】
君子与小人
【二、七、九、十章】
论“仁”
【三、八章】
论“道”的学习
【五、十一章】
修己与待人
【十二章】
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小结内容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文本探究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本探究
第七章: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写作特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说在最后: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