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g)
B.默契(qiè) 憎恨(zèng) 烦琐(suǒ)
C.模样(mó) 震悚(sǒng) 粗拙(zhuó)
D.诘问(jié) 取缔(dì) 愧怍(zuò)
【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亘”应读gèn ;
B项中,“契”应读qì,“憎”应读zēng;
C项中,“模”应读mú,“拙”应读zhuō。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挚痛 斑谰 田垄 烦琐 B.竹杆 镐头 絮说 惶恐
C.惊骇 霹雳 自矜 烦燥 D.荒僻 镶嵌 门槛 忿然
【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谰”应为“斓”;
B项中,“杆”应为“竿”;
C项中,“燥”应为“躁”。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中的句子搭配不当,“发现”应为“发明”;
B项中的句子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应为“学校其他领导”;
C项中的句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就”应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九院)对吵对打。
B.“大自然把原子能禁锢着。我们有权利把它释放出来,用它去杀人吗 ”爱因斯坦说。
C.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D.欢呼吧,呵!海岸,响吧,呵!钟。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 (九院)是对“研究院”的注释, 应在“研究院”后面;
C叹号应在引号内;
D应为“ 欢呼吧,呵,海岸!响吧,呵,钟! ”
故答案为:B
【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可知②句是总写,提出论点;④句承接上句,指明他的对手是谁;①句是对论点的论证;③句是指明了①句的结果,明确了文段的逻辑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6.仔细观察下面的一幅漫画,说说它的讽刺意义。
【答案】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社会那些只顾追求物质利益而慢慢丧失自己,忽视人格的人。
【知识点】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描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揭示寓意需要在读图基础上,分析构图元素,联系现实,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首先观察画面,左侧是一个医生指着视力测试表最上方最大字体的“人格”二字,而右侧是一个双眼呈铜板状的人左右摇头,上书他说的一句话:“看不见!”接着分析画面,看不见“视力测试表”上最大字体的“人格”,象征着部分人对“人格”视而不见,甚至放弃了人格;而眼睛上的“铜板”图案,则暗示了该人看不见“人格”的原因,是被金钱利益所蒙蔽。讽刺了社会上部分人只顾金钱利益而无视人格尊严的现象,据此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社会那些只顾追求物质利益而慢慢丧失自己,忽视人格的人。
【点评】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之音。(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7.名著阅读。
(1)图一和图二都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的插图,它们适合插入鲁迅的哪篇散文中 请说明理由。(任选一幅图作答即可)
图一 图二
(2)品读下面的小诗,说说它表达了冰心小诗怎样的主题。
虹儿!/你后悔么 /雨后的天空/偶然出现,世间儿女/已画你的影儿在罗带上了。
【答案】(1)图一适合插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鲁迅在三味书屋私塾上学的情景。(或:图二适合插入《阿长与<山海经>》中。图二中,由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朝花夕拾》中只有《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此情节。)
(2)冰心的这首小诗表达了歌颂自然的主题。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1)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三味书屋课堂教学的情景,只要熟悉《朝花夕拾》的文章,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内容。由图二中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只要熟悉《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我们自然就能想到《阿长与<山海经>》。
(2)考查冰心小诗的主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冰心诗歌的三大主题,即童心、母爱、自然。由小诗的内容分析可判断出这首小诗歌颂的是大自然。
故答案为:(1)图一适合插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鲁迅在三味书屋私塾上学的情景。(或:图二适合插入《阿长与<山海经>》中。图二中,由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朝花夕拾》中只有《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此情节。)
(2)冰心的这首小诗表达了歌颂自然的主题。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熟。
(2)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二、阅读理解。(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释担而立
③睨之久而不去
④但微颔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 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以钱覆其 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11.文章为什么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
12.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往往通过语言向外界传达。请你根据下面的对话,发挥想象,揣摩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陈尧咨:“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
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答案】8.夸耀;放下;斜着眼看,文中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只
9.B
10.①(老人)看到他放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11.本文详写卖油翁酌油,主要是为了表现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12.示例:陈尧咨的心理活动:“这个老人太不知趣了,懂得什么!居然这样看不起我射箭!”
卖油翁的心理活动:“小伙子,你的射箭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5)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从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归纳出相似内容即可。
8.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凭借/用 B在 C.他(代指 陈康肃公 )/葫芦 D但是/表示修饰关系。故选:B。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1)句但:只、不过。颔:点头。(2)句安:怎么。轻:作动词用,轻视。
11.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详写的作用。此类题型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就容易理解了。详写卖油翁酌油,主要是为了表现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说是详是略是由中心决定的。
12.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1)句“亦”是“也”的意思,表示轻视与傲慢。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不会轻易放过的。买油翁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示没什么可骄傲炫耀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一个路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心想: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站起来准备迅速逃离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后,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顺。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
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14.本文详写了哪一件事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15.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16.“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17.结尾说:“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3.①进入中学,成为大人。②能够承担责任。
14.本文详写了邻家孩子用自行车带“我”上学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经过。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
15.①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有些惭愧,帮她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送她回家,并决定常常去看她。②从中反映出“我”的道德良知,以及敢于承担责任、善良、诚实等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示例:①当“我”对“长大”的含义有曲解时,父母能够一脸笑意地纠正和教育“我”。 ②当“我”送被撞的老太太回家并决定要常常去看望她时,父母赞赏和鼓励“我”。
17.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其语境义。
(2)文章详略是以文章的中心来决定的。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4)本题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
(5)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13.“长大”有双重含义,第①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长大”的表面含义,指实际意义上年龄的长大;第②句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长大”的深层内涵,可结合文章主旨理解。
14.文章详略是以文章的中心来决定的。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本题可围绕中心的表达来思考详写内容及作者的用意。
15.第一问要从撞倒老太太后的情节中去筛选、提炼信息,包括“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的动作、语言描写等,并通过这些内容来概括“我”的品质。解答第二问,可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我”的品质。
16.文章标题为《我长大了》,全文所选事例都围绕成长来写,举出一例,结合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给予的关怀和教育来谈即可。
17.对结尾句子的理解,要紧扣作者对“长大”的理解,突出“承担责任”和“长大”的关系。一般而言,结尾往往有点明主旨的作用,解答时需要围绕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三、写作。(40分)
18.请以《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和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要理解“点赞”的含义,它表示肯定、喜爱、赞美的意思。写作时必须明确:为谁点赞;为什么为你点赞。其实,只要身边美好的、传播正能量的人和事都是本文的写作范畴。体裁上,适合写成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的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仔细琢磨,找见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材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g)
B.默契(qiè) 憎恨(zèng) 烦琐(suǒ)
C.模样(mó) 震悚(sǒng) 粗拙(zhuó)
D.诘问(jié) 取缔(dì) 愧怍(zuò)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挚痛 斑谰 田垄 烦琐 B.竹杆 镐头 絮说 惶恐
C.惊骇 霹雳 自矜 烦燥 D.荒僻 镶嵌 门槛 忿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九院)对吵对打。
B.“大自然把原子能禁锢着。我们有权利把它释放出来,用它去杀人吗 ”爱因斯坦说。
C.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D.欢呼吧,呵!海岸,响吧,呵!钟。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 。 。 ,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为了与他们论是非、争黑白,鲁迅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呕心沥血
②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至少一半要拜对手所赐
③所以才有了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杂文
④看看他那些对手吧,胡适、林语堂还有郭沫若,个个都是国家级文人学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6.仔细观察下面的一幅漫画,说说它的讽刺意义。
7.名著阅读。
(1)图一和图二都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的插图,它们适合插入鲁迅的哪篇散文中 请说明理由。(任选一幅图作答即可)
图一 图二
(2)品读下面的小诗,说说它表达了冰心小诗怎样的主题。
虹儿!/你后悔么 /雨后的天空/偶然出现,世间儿女/已画你的影儿在罗带上了。
二、阅读理解。(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释担而立
③睨之久而不去
④但微颔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B.尝射于家圃 取一葫芦置于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以钱覆其 口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11.文章为什么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
12.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往往通过语言向外界传达。请你根据下面的对话,发挥想象,揣摩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陈尧咨:“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
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④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我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⑤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⑥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⑦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一个路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心想: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站起来准备迅速逃离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
⑧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后,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顺。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
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14.本文详写了哪一件事 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15.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16.“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17.结尾说:“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写作。(40分)
18.请以《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名和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中,“亘”应读gèn ;
B项中,“契”应读qì,“憎”应读zēng;
C项中,“模”应读mú,“拙”应读zhuō。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答案】D
【知识点】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项中,“谰”应为“斓”;
B项中,“杆”应为“竿”;
C项中,“燥”应为“躁”。
故答案为: D。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答案】D
【知识点】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项中的句子搭配不当,“发现”应为“发明”;
B项中的句子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应为“学校其他领导”;
C项中的句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就”应为“才”。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科目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也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比较常见和重要的一项内容。小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方法后,就可以在造句、写文章时避免或少出错误,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文章中出现的病句,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4.【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 (九院)是对“研究院”的注释, 应在“研究院”后面;
C叹号应在引号内;
D应为“ 欢呼吧,呵,海岸!响吧,呵,钟! ”
故答案为:B
【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可知②句是总写,提出论点;④句承接上句,指明他的对手是谁;①句是对论点的论证;③句是指明了①句的结果,明确了文段的逻辑关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6.【答案】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社会那些只顾追求物质利益而慢慢丧失自己,忽视人格的人。
【知识点】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描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揭示寓意需要在读图基础上,分析构图元素,联系现实,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首先观察画面,左侧是一个医生指着视力测试表最上方最大字体的“人格”二字,而右侧是一个双眼呈铜板状的人左右摇头,上书他说的一句话:“看不见!”接着分析画面,看不见“视力测试表”上最大字体的“人格”,象征着部分人对“人格”视而不见,甚至放弃了人格;而眼睛上的“铜板”图案,则暗示了该人看不见“人格”的原因,是被金钱利益所蒙蔽。讽刺了社会上部分人只顾金钱利益而无视人格尊严的现象,据此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社会那些只顾追求物质利益而慢慢丧失自己,忽视人格的人。
【点评】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2)看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分析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4)看夸张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解漫画题时要注意分析漫画的夸张之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之音。(1)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2)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7.【答案】(1)图一适合插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鲁迅在三味书屋私塾上学的情景。(或:图二适合插入《阿长与<山海经>》中。图二中,由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朝花夕拾》中只有《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此情节。)
(2)冰心的这首小诗表达了歌颂自然的主题。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1)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三味书屋课堂教学的情景,只要熟悉《朝花夕拾》的文章,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内容。由图二中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只要熟悉《朝花夕拾》中的文章,我们自然就能想到《阿长与<山海经>》。
(2)考查冰心小诗的主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冰心诗歌的三大主题,即童心、母爱、自然。由小诗的内容分析可判断出这首小诗歌颂的是大自然。
故答案为:(1)图一适合插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由图一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字可知该图是描绘鲁迅在三味书屋私塾上学的情景。(或:图二适合插入《阿长与<山海经>》中。图二中,由站立的女人和捧着书的小孩可以判断出是长妈妈和少年鲁迅,《朝花夕拾》中只有《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此情节。)
(2)冰心的这首小诗表达了歌颂自然的主题。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熟。
(2)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答案】8.夸耀;放下;斜着眼看,文中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只
9.B
10.①(老人)看到他放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11.本文详写卖油翁酌油,主要是为了表现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
12.示例:陈尧咨的心理活动:“这个老人太不知趣了,懂得什么!居然这样看不起我射箭!”
卖油翁的心理活动:“小伙子,你的射箭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5)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从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归纳出相似内容即可。
8.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凭借/用 B在 C.他(代指 陈康肃公 )/葫芦 D但是/表示修饰关系。故选:B。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1)句但:只、不过。颔:点头。(2)句安:怎么。轻:作动词用,轻视。
11.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详写的作用。此类题型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就容易理解了。详写卖油翁酌油,主要是为了表现卖油翁的技艺,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说是详是略是由中心决定的。
12.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1)句“亦”是“也”的意思,表示轻视与傲慢。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不会轻易放过的。买油翁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示没什么可骄傲炫耀的,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答案】13.①进入中学,成为大人。②能够承担责任。
14.本文详写了邻家孩子用自行车带“我”上学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经过。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
15.①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有些惭愧,帮她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送她回家,并决定常常去看她。②从中反映出“我”的道德良知,以及敢于承担责任、善良、诚实等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示例:①当“我”对“长大”的含义有曲解时,父母能够一脸笑意地纠正和教育“我”。 ②当“我”送被撞的老太太回家并决定要常常去看望她时,父母赞赏和鼓励“我”。
17.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其语境义。
(2)文章详略是以文章的中心来决定的。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4)本题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
(5)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13.“长大”有双重含义,第①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长大”的表面含义,指实际意义上年龄的长大;第②句出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长大”的深层内涵,可结合文章主旨理解。
14.文章详略是以文章的中心来决定的。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要详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略写。本题可围绕中心的表达来思考详写内容及作者的用意。
15.第一问要从撞倒老太太后的情节中去筛选、提炼信息,包括“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的动作、语言描写等,并通过这些内容来概括“我”的品质。解答第二问,可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我”的品质。
16.文章标题为《我长大了》,全文所选事例都围绕成长来写,举出一例,结合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给予的关怀和教育来谈即可。
17.对结尾句子的理解,要紧扣作者对“长大”的理解,突出“承担责任”和“长大”的关系。一般而言,结尾往往有点明主旨的作用,解答时需要围绕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8.【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要理解“点赞”的含义,它表示肯定、喜爱、赞美的意思。写作时必须明确:为谁点赞;为什么为你点赞。其实,只要身边美好的、传播正能量的人和事都是本文的写作范畴。体裁上,适合写成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的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命题作文必须以这个题目为作文题,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仔细琢磨,找见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材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