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
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政权更迭
民族融合、区域开发
1、三国时期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使得三国鼎力局面继续维持
(1)曹魏(220-265)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亡。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2)蜀汉(221-263)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东吴(229-280)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史称东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西晋时期(280—316年)
西晋政权的建立依赖于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政权,内部政治黑暗,而西晋面临的外部局势是西北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的压迫。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天生弱智,引起了一批皇族展开对中央政权的争夺,并演化为长达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史称“永嘉之乱”。中国北方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西晋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3、五胡十六国和东晋时期
(1)北方:五胡十六国(304—439年)
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多数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大都学习汉族文化典章制度,推动了民族融合。4世纪下半叶,前秦在苻坚领导下统一北方,并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肥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建国后,历经三代君主的经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南方:东晋(317—420年)
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东晋是典型的士族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产生了王导、桓温、谢安等世家大族。内部存在诸多矛盾,世家大族与民众矛盾;南北世家大族矛盾;皇帝与世家大族矛盾,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东晋曾多次北伐,但内部不团结,少有建树。
司马睿
琅琊王氏(王导、王敦)
陈郡谢氏(谢安、谢玄)
颍川庾氏(庾亮)
谯国桓氏(桓温、桓冲)
4、南北朝时期
(1)北方:北朝(439—581年)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持改革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管理全国
文化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北魏孝文帝改革进步性:
改革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鲜卑族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了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③移植门阀士族制度,严重腐化了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社会矛盾
④改革损害了少数民族军人(六镇)利益,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灭亡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年)
高欢
宇文泰
高洋
宇文觉
隋朝
杨坚
秦汉
统一
分裂
统一
北朝的分裂: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内部动乱,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北方)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2)南方:南朝(420—589年)
420年,出身低微的士族武将刘裕篡夺东晋皇位,改国号为宋。宋朝后期大权旁落在萧道成手中,于479年篡位,改国号为齐。501年齐朝皇室萧衍举兵叛乱,建立梁朝。557年梁朝权臣陈霸先篡位夺权,国号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383年淝水之战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北朝(439-581)
隋
南朝(420-589)
宋
齐
梁
陈
灭
隋朝统一
补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
西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
东晋至南朝,山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战争、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和亲会盟、边境贸易、国家统一
二、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征
士族政治
(1)含义: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东晋时期,士族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柱。
材料一:(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3)代表: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陈郡谢氏(谢安、谢玄);颍川庾氏(庾亮);谯国桓氏(桓温、桓冲)
(4) 门阀政治产生的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济保障
九品中正制
创立:曹魏
特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评判标准:曹魏(家世、道德、才能)西晋(家世)
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被废除
(5) 门阀政治的主要特征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玄学
玄学清谈却是一种贵族式、沙龙式的学问,是在名士小圈子里展开的,是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
庶族名士:陶渊明
士族名士:王羲之
(6)衰落:争权夺利、人才凋零,皇帝排抑士族势力
课堂总结
1、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区域开发
(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归晋
(2)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3)五胡十六国和东晋时期:南北分裂、民族融合、士族门阀政治
(4)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一统天下
2、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国家分裂),中央官制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征
4、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
课堂小练
C
1、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 B. 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 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 D. 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 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B. 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
C. 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D. 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A
3、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 大大削弱豪族势力,推动社会发展 B. 造成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结束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豪族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