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3 17:30:4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公既没(méi) 召(shào)滑 俯首系(jì)颈 践华(huà)为城
B.墨翟(zhái) 行(háng)伍 将(jiāng)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C.一夫作难(nàn)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 窥伺(kuī)
D.丰腴 (yú) 陈轸 (zhēn) 箭镞(cú) 鞭笞(chī)
3.(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为……排序
4.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非及乡时之士也 ②百有余年矣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流血漂槽 ⑦畔主背亲
A.①②④⑦ B.②⑤⑦ C.①③⑤ D.②⑥⑦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7.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
图一 图二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史称东西二周。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故曰“吞二周”。
B.“先王”,“先”,可以指“祖先,上代的人”,也可以是“尊称死去的人”。这里泛指秦以前的帝王。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黑色。
D.“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概括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叙述为主;文段(二)分析秦王失国的原因,以议论为主。
B.作者认为秦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攻守之势异,而“取与守”没有“不同术”。
C.这篇《过秦论》讲究铺陈渲染,行文又多用骈偶,琅琅上口,虽然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D.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并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2.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B.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徒通其意(徒然)
C.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首”。
D.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14.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罗列了许多的“六国之士”,表明列强联盟的强大,与下文陈涉的弱小形成对比。
B.“奋六世之余烈”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劳,也表明其功业离不开前几代君王的努力。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D.“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信的心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户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足,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B.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D.中人:中间的人。
1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B.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有智谋,讲信义,待人宽厚。
C.孝文王为使百姓变得愚蠢,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D.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铜人。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原列传(节选)》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③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④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乙)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①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②兮,鸱枭③翱翔。闒④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⑤、夷⑥为溷兮,谓跖、蹻⑦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⑧,宝康瓠⑨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吊屈原赋》)
【注】①罔极:没有准则。②伏窜:潜伏,躲藏。③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④闒:小门。⑤随:卞随,商代的贤士。⑥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⑦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⑧周鼎:比喻栋梁之材。⑨康瓠:瓦罐,比喻庸才。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能与世推移(   )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21.“斡”字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词义:①运转②主管
选择(乙)文材料二中“斡弃周鼎”中的“斡”字恰当的词义,并阐述理由。
22.对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3.把(甲)文第⑥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4.第⑤段中作者详细记叙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5.从语文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材料一中的画线句。
26.司马迁将处于不同时代的屈原和贾谊合传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请结合(甲)文和(乙)文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推断将其二人合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代指百越之地。即“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委命(于)下吏”。
C.省略句,省略动词“铸”和介词“以”的宾语“之”,即“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十二”为数量词,作“金人”的后置定语,即“铸以(之)为十二金人”。
D.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A.“孝公既没”中的“没”通“殁”,应读作“mò”;“系颈”中的“系”,应读作“xì” 。B.“墨翟”中的“翟”,应读作“dí”;“ 将数百之众”中的“将”,应读作“jiàng”。D.“箭镞”中的“镞”,应读作“z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4.【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①乡,同“向”;
②有,同“又”;
⑤无,同“毋”;
⑦畔,同“叛”。
其他句中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答案】5.C
6.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挣脱。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上文来看,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所以用“经历和心态”作为主语才能与上文衔接,这就排除AD。
由后文来看,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比较BC两项,C项“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与后文衔接。
由此看来,只有C起到了连接前后句语意的作用。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中有两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
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
7.【答案】构图要素:
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南京的“南”;
②整体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一是鼎,图二是印。
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徽标解析题。
首先认真观察徽标,指出所有构图要素,然后结合题干介绍,解说徽标寓意。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图二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南京”抽象而成。
鼎和印章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 构图要素:
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南京的“南”;
②整体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一是鼎,图二是印。
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概括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8.C
9.A
10.D
11.①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②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一)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二)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天下”作“王”的宾语,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B。“其道不易”和“其政不改”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在结构上对称,应各自成句,排除D。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说法错误。二周其实早在始皇之前就被消灭了,不是始皇“吞二周”。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本文叙史的特点……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说法错误。文章不讲求细节的准确,如“吞二周”。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藩篱”,指代边境;“却”,使……退却,击退。(2)“废”,废除,抛弃;“私爱”,个人权威;“焚文书”,指秦始皇焚书的行为;“酷”,使……严酷。
【答案】12.B
13.A
14.C
15.①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②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徒通其意”意思是: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徒”,一类人。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错误。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一种战略。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说法错误,原文“以弱天下之民”表明其目的是“弱民”。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弱”,使动用法,使……弱小,削弱;“爱”,吝惜;“致”,使动用法,使……来,招纳。
(2)“云”,名词用作状语,像云一样;“赢”,背着;“景”,同“影”,名词用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答案】16.C
17.D
18.C
19.①(诸侯)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②(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始皇)于是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北筑长城”的目的是“守藩篱”,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却匈奴七百余里”句意完整,“七百余里”补充说明“却”的范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D.“中人”,指平常的人。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孝文王为使百姓变得愚蠢”错,原文说“及至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由此可知,为使百姓变得愚蠢,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的人是秦始皇,而非“孝文王”。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1)“爱”,吝惜;“珍器重宝”,奇珍贵重的器物;“致”,招纳。
(2)“卒”,士兵;“将”,指挥;“众”,队伍。
【答案】20.改变/变化/变;洁净的样子
21.选①。理由: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如周鼎遭到舍弃,而那些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是当时朝廷颠倒是非,用“运转”是恰当表现这种境况的。
22.D
23.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24.对话通过屈原和渔夫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屈原这种高贵品格的敬仰和赞叹,同时流露出对屈原身处于“举世皆浊”这样时代下的同情。
25.画线句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突出无论是领导地位、武器装备、部队素质,还是将领水平,陈涉都比不上山东之国;紧接着以散句提出对此现象的疑问,引发后文与秦国力量的对比,为“过秦”作铺垫。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自然流畅,富于气势。
26.理由可以有:①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
②文学造诣高
③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
④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结合文本分析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意图,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或“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乙)
材料一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材料二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20.(1)“移”,改变/变化/变,句意: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2)“察察”,洁净的样子,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
21.选①运转。理由: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好比是被远转抛弃了的周鼎,而那些如瓦盆的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种颠倒是非的现象,用“运转”能恰当表现这种境况。另外“周鼎”属于名词物象,应该搭配“运转”,而“主管”一般指工作、事务。
22.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不与”是主谓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众莫不知”中“众莫”是复指短语作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因谗之曰”属于连动短语,“曰”断开;“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是上官大夫转述的话,省略了主语“屈原”,意思是屈原说……,在“曰”的前面断开,“平伐其功”中“功”为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23.“好辞”,爱好文学;“见称”,被动句,“见”表被动,被人称赞;“祖”,效法;“从容”,委婉含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竟”,最终,终于;“为秦所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秦国灭掉。
24.根据文本“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可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爱国无私的高尚品德和坚持操守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而通过文本“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可知,渔父回避矛盾,逃避现实,与屈原不同。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品德高尚爱国忠君却被流放)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25.画线句采用对比手法,陈涉地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部众和九国之师比,众寡极异;谋略与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前一段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诸侯攻秦之难遥相映照,后一段从多个角度与九国互为对比,都是为结论蓄势;陈涉如此之弱而亡秦,“何也”的提问则必然而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水到渠成。运用排比的句式,“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自然流畅,富有气势。句式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剖析秦始皇的失误,以警戒当世君主吸取秦帝国短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6.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可知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两人都文学造诣高。
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的《吊屈原赋》既是凭吊屈原,也是自伤。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可知两人都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
由“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代指百越之地。即“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委命(于)下吏”。
C.省略句,省略动词“铸”和介词“以”的宾语“之”,即“铸(之)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十二”为数量词,作“金人”的后置定语,即“铸以(之)为十二金人”。
D.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2.(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孝公既没(méi) 召(shào)滑 俯首系(jì)颈 践华(huà)为城
B.墨翟(zhái) 行(háng)伍 将(jiāng)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C.一夫作难(nàn)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 窥伺(kuī)
D.丰腴 (yú) 陈轸 (zhēn) 箭镞(cú) 鞭笞(chī)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A.“孝公既没”中的“没”通“殁”,应读作“mò”;“系颈”中的“系”,应读作“xì” 。B.“墨翟”中的“翟”,应读作“dí”;“ 将数百之众”中的“将”,应读作“jiàng”。D.“箭镞”中的“镞”,应读作“z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3.(2021高二下·北京月考)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失去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为……排序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4.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非及乡时之士也 ②百有余年矣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流血漂槽 ⑦畔主背亲
A.①②④⑦ B.②⑤⑦ C.①③⑤ D.②⑥⑦
【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现象的能力。
①乡,同“向”;
②有,同“又”;
⑤无,同“毋”;
⑦畔,同“叛”。
其他句中无通假字。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超然物外的宣告。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5.C
6.这种超脱不是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挣脱。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由上文来看,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宦海经历和心态的变化”,所以用“经历和心态”作为主语才能与上文衔接,这就排除AD。
由后文来看,下句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比较BC两项,C项“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与后文衔接。
由此看来,只有C起到了连接前后句语意的作用。
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中有两处语病:
一是句式杂糅,“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缘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
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作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
7.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
图一 图二
【答案】构图要素:
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南京的“南”;
②整体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一是鼎,图二是印。
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徽标解析题。
首先认真观察徽标,指出所有构图要素,然后结合题干介绍,解说徽标寓意。本题中两个徽标都是博物院的徽标,图一是一个鼎的形状,由汉字“四川”抽象而成;图二是一个印章的形状,由汉字“南京”抽象而成。
鼎和印章都是历史文物,所以,两个徽标的寓意一致,都体现了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 构图要素:
①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一是“四川”,图二是南京的“南”;
②整体构成古代器物的图形。图一是鼎,图二是印。
寓意:体现博物院是典藏历史的地方。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要求概括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史称东西二周。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故曰“吞二周”。
B.“先王”,“先”,可以指“祖先,上代的人”,也可以是“尊称死去的人”。这里泛指秦以前的帝王。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黑色。
D.“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意思是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以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概括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叙述为主;文段(二)分析秦王失国的原因,以议论为主。
B.作者认为秦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攻守之势异,而“取与守”没有“不同术”。
C.这篇《过秦论》讲究铺陈渲染,行文又多用骈偶,琅琅上口,虽然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
D.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并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答案】8.C
9.A
10.D
11.①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②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一)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二)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天下”作“王”的宾语,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B。“其道不易”和“其政不改”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在结构上对称,应各自成句,排除D。
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秦始皇消灭‘二周’统一了国家”说法错误。二周其实早在始皇之前就被消灭了,不是始皇“吞二周”。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本文叙史的特点……讲求细节的准确真实”说法错误。文章不讲求细节的准确,如“吞二周”。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乃”,于是;“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藩篱”,指代边境;“却”,使……退却,击退。(2)“废”,废除,抛弃;“私爱”,个人权威;“焚文书”,指秦始皇焚书的行为;“酷”,使……严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2.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B.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徒通其意(徒然)
C.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首”。
D.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14.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罗列了许多的“六国之士”,表明列强联盟的强大,与下文陈涉的弱小形成对比。
B.“奋六世之余烈”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劳,也表明其功业离不开前几代君王的努力。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D.“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信的心态。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12.B
13.A
14.C
15.①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②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徒通其意”意思是: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徒”,一类人。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错误。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一种战略。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说法错误,原文“以弱天下之民”表明其目的是“弱民”。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弱”,使动用法,使……弱小,削弱;“爱”,吝惜;“致”,使动用法,使……来,招纳。
(2)“云”,名词用作状语,像云一样;“赢”,背着;“景”,同“影”,名词用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户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足,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B.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D.中人:中间的人。
1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B.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有智谋,讲信义,待人宽厚。
C.孝文王为使百姓变得愚蠢,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D.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铜人。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答案】16.C
17.D
18.C
19.①(诸侯)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②(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始皇)于是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北筑长城”的目的是“守藩篱”,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却匈奴七百余里”句意完整,“七百余里”补充说明“却”的范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D.“中人”,指平常的人。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孝文王为使百姓变得愚蠢”错,原文说“及至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由此可知,为使百姓变得愚蠢,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的人是秦始皇,而非“孝文王”。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
(1)“爱”,吝惜;“珍器重宝”,奇珍贵重的器物;“致”,招纳。
(2)“卒”,士兵;“将”,指挥;“众”,队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屈原列传(节选)》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③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④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⑦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乙)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①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②兮,鸱枭③翱翔。闒④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⑤、夷⑥为溷兮,谓跖、蹻⑦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⑧,宝康瓠⑨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吊屈原赋》)
【注】①罔极:没有准则。②伏窜:潜伏,躲藏。③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④闒:小门。⑤随:卞随,商代的贤士。⑥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⑦蹻: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⑧周鼎:比喻栋梁之材。⑨康瓠:瓦罐,比喻庸才。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能与世推移(   )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21.“斡”字在字典中有以下两种词义:①运转②主管
选择(乙)文材料二中“斡弃周鼎”中的“斡”字恰当的词义,并阐述理由。
22.对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3.把(甲)文第⑥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4.第⑤段中作者详细记叙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5.从语文运用的角度,赏析(乙)文材料一中的画线句。
26.司马迁将处于不同时代的屈原和贾谊合传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请结合(甲)文和(乙)文中两则材料的内容,推断将其二人合传的理由。
【答案】20.改变/变化/变;洁净的样子
21.选①。理由: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如周鼎遭到舍弃,而那些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是当时朝廷颠倒是非,用“运转”是恰当表现这种境况的。
22.D
23.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24.对话通过屈原和渔夫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屈原这种高贵品格的敬仰和赞叹,同时流露出对屈原身处于“举世皆浊”这样时代下的同情。
25.画线句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突出无论是领导地位、武器装备、部队素质,还是将领水平,陈涉都比不上山东之国;紧接着以散句提出对此现象的疑问,引发后文与秦国力量的对比,为“过秦”作铺垫。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自然流畅,富于气势。
26.理由可以有:①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
②文学造诣高
③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
④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结合文本分析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意图,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甲)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或“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乙)
材料一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材料二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在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20.(1)“移”,改变/变化/变,句意: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2)“察察”,洁净的样子,句意: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
21.选①运转。理由:
“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前文一句慨叹屈原无故遇祸,抱负无法施展,将其境遇比附为“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言及屈原好比是被远转抛弃了的周鼎,而那些如瓦盆的佞臣却被视为珍宝,这种颠倒是非的现象,用“运转”能恰当表现这种境况。另外“周鼎”属于名词物象,应该搭配“运转”,而“主管”一般指工作、事务。
22.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平不与”是主谓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众莫不知”中“众莫”是复指短语作主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因谗之曰”属于连动短语,“曰”断开;“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是上官大夫转述的话,省略了主语“屈原”,意思是屈原说……,在“曰”的前面断开,“平伐其功”中“功”为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23.“好辞”,爱好文学;“见称”,被动句,“见”表被动,被人称赞;“祖”,效法;“从容”,委婉含蓄;“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竟”,最终,终于;“为秦所灭”,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秦国灭掉。
24.根据文本“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可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爱国无私的高尚品德和坚持操守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而通过文本“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可知,渔父回避矛盾,逃避现实,与屈原不同。屈原和渔父两种不同的处世价值观对比展现了屈原内心的郁结(品德高尚爱国忠君却被流放)和其矢志不渝的态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25.画线句采用对比手法,陈涉地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部众和九国之师比,众寡极异;谋略与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前一段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诸侯攻秦之难遥相映照,后一段从多个角度与九国互为对比,都是为结论蓄势;陈涉如此之弱而亡秦,“何也”的提问则必然而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水到渠成。运用排比的句式,“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自然流畅,富有气势。句式整散结合,整句中又含对比。节奏鲜明,整句铺陈,散句议论剖析秦始皇的失误,以警戒当世君主吸取秦帝国短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6.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可知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治失意之人。由“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可知两人都文学造诣高。
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的《吊屈原赋》既是凭吊屈原,也是自伤。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可知两人都忠君爱国且品格坚贞高洁。
由“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可知贾谊《吊屈原赋》表达对于屈原的敬重。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