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20 09:32:06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共25题,1~2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1~25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对而不全得1分,共55分)
1.路边的小草虽然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以下对其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的大量排放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3.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后来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黄顶菊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6.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  )
A.微生物病原体 B.除草剂
C.来自电厂的废热 D.燃烧产生的CO2
7.有位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创收达几万元。其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
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
C.该系统内蚯蚓和蘑菇为分解者
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
8.“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10.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雾霾天气,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拯救环境 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是(  )
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B.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燃烧煤炭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1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循环原理      B.协调原理
C.自生原理 D.整体原理
13.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15.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16.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进行易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17.1996年华南虎被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不足百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华南虎濒临绝灭的原因完全是人类的乱捕滥猎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C.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D.保护包括华南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
18.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19.如图所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个选项代表的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
A. B.
C. D.
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21.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在维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22.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23.下图是根据生态工程原理设计的“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工艺流程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工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设计能净化污水,原因是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
B.该设计运用了自生原理
C.如果污水中有机物较少,则应采用流程Ⅰ、Ⅱ
D.该工艺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
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B.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25.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Ⅰ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5分)
26.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 μg)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   下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   (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
(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
①画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
②从理论上说,1 000 kg的水稻最多可使蛇增重   。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   道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
27.近年来,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巢湖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暴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
(2)微囊藻是导致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并说明理由。   。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
28.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曲线甲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曲线乙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   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29.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级数应该越多越好,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为什么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 小草属于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A正确;
B、有的小草为其他种群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等,利于其他种群,有的小草和其他植物可能竞争光照、水分等资源,抑制其他种群的生存,B错误;
C、小草的种类繁多,可能体内含有对人类有利的基因,C种群;
D、小草也是一种植物,可能为一些动物(例如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D正确。
选项A、C、D正确,B错误。
故答案选:B。
【分析】 小草属于高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所以小草属于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的基石。小草属于植物,它们的种类较多,含有一些已知基因和未知基因,从而表现出一些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化石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会加剧温室效应,又会产生酸雨。因此,开发的新能源若不含C和S元素或含量较少,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分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出现极端天气等。气候变暖主要由于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出现和绿色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2、水资源短缺:由于淡水资源有限且含量少,没有合理使用以及浪费资源,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人均水资源越来越少。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导致外太空的一些辐射射线射入地球。
4、酸雨:酸气气体的过量排放,形成酸雨。
5、土地荒漠化:绿色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原因导致土地荒漠化。
6、海洋等水体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导致水体污染,引发赤潮等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导致生态结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没有天敌的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使本地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受到威胁,破坏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分析】 1、外来物种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可能会和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空间等,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2、生物多样性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答案】B
【知识点】治污生态工程
【解析】【解答】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水平结构,故A错误;图中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为增加了物质和能量投入,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故B正确;绿藻和黑藻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无机物,而不能吸收有机物,故C错误;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 A、某种生物适应自然,才可以在该自然环境下生存,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A错误;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一般情况下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C正确;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面对环境改变时,产生突变且利于生存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较低,D错误。
选项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选:C。
【分析】 当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自然选择下,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解答】A、某些微生物病原体可以在水中生存,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污染水体,A不符合题意;
B、除草剂可能含有不可降解的化学物质,使水体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来自电厂的废热,可以导致水体污染,C不符合题意;
D、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如果过量,可能引发温室效应,不污染水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猪以鸡粪为食,不属于三级消费者。
【分析】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业有较多物种,是一种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8.【答案】D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要下降,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分析】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结合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四种生物中哪种物种所含有机物的总量越多,营养级越低,画出相应的食物链。接着,再判断种群数量变化。
9.【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生态环境的物质组成可能遭受破坏,触发相关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A属于;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耕种的植物减少,生态遭到破坏,B属于;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依赖以及损坏等,C不属于;
D、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生态系统破坏,D属于。
故答案选:C。
【分析】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引发粮食危机等危机;②燃料、矿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需求增加;③多种物质、精神需求;④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产生相关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
10.【答案】A
【知识点】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虽然消除污染源头,但是不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绿色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转化成无污染物,A错误;
B、 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B正确;
C、 燃烧煤炭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可以降低酸雨的产生量,符合环保,C正确;
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 ,发展生态农业,符合环境保护,D正确。
故答案选:A。
【分析】 我国应对环境变差的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相关环境法律建设和法律执行力度;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等;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项错误;栖息地的丧失或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进行就地保护,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D项正确。
【分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1)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 、工业用 价值,旅游观赏 价值,科研 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2.【答案】B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协调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及其生存场所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是将东北虎迁出原地进行易地保护。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是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法制管理的措施。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4.【答案】D
【知识点】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A、 生物多样性越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B正确;
C、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特殊,食物一般比较单一,繁殖率较低,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C正确;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比如生物数量增加,导致环境资源短缺;环境资源短缺,导致生物数量减少,生物数量减少;生物数量减少,导致环境逐渐恢复;环境恢复导致生物数量增加;生物数量增加,导致环境资源短缺……由于因素改变,生物群落改变后,无机环境维持在平衡中,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选项A、B、C正确,D错误。
故答案选:D。
【分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1)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 、工业用 价值,旅游观赏 价值,科研 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分析题干“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可知,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分析】 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6.【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 三峡库区蓄水后, 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食物和栖息地受到影响,当地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 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将这些动物进行迁移到其他地方,给与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行易地保护。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是最好的措施。
故答案选:A。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7.【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 华南虎濒临绝灭的原因有人类的乱捕滥猎 、栖息地减少、食物少、近亲繁殖等,A错误;
B、对华南虎的“原地”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将华南虎迁移原地,在其他地方圈养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
C、 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不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别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进行保护,D正确。
选项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8.【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科技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枯竭是不可能因科技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分析】 1、人口的地球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10亿。
2、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普通生物有一定的差异。
3、历史事实和科学依据表明,自然灾害频发往往和人口过快增长有一定联系。
19.【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A项不符合题意;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B项符合题意;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C项不符合题意;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D项不符合题意。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 。民以食为天。随着年份增加,人均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 ,如何变化,将影响着国家的人口是否更好的生存,国家是否生存更为长久。
20.【答案】B
【知识点】生态恢复工程
【解析】【解答】由题知,该菌剂由多种微生物组成,故增加了土壤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物质循环指的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降解农药及其他有机物,加快了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农田动物的存活,从而增加了农田动物的种类;农田动物与害虫是竞争或捕食关系,能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由多种微生物构成,含多种基因,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将其运用于农药降解,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分析】 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这些复合菌主要可以充当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有毒物质分解、不易分解物质进行分解,变成无机物后,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必要的无机物。部分细菌可能和生产者结成互利共生关系,利于生产者的固定作用。
21.【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是采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实现的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思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废弃物的利用都能够避免环境污染,作物轮作、套种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均符合生态原理。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不利于土地的利用。
【分析】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在维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防治法利用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去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作物轮作、套种,合理利用种间关系和
22.【答案】A,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叶退化的锁阳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判断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正确;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高,B项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定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
【分析】由题意进行推测:①锁阳的叶片退化,依附在 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由此推测两种物种间的种间关系。②沙漠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较简单,由此推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之中的直接价值。④突变不是定向,但是自然选择可以定向选择适合环境生存的生物。
23.【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多功能生物氧化塘”较好地运用了自生原理,利用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高,则采用流程Ⅰ、Ⅱ;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低,则采用流程Ⅲ、Ⅳ。
【分析】 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将污水里面的部分废物,当做一种资源,经过沉砂、厌氧生物的作用,变成植物、藻类等可以利用的无机物,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物质的再生。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后,水可以用于养殖和灌溉,说明部分污水已经变成可利用的水。藻类和植物的工作效果相同,由此判断二者的关系。
24.【答案】A,C,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A项错误;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B项正确;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项正确;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
【分析】 栖息地是野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空间,栖息地的破坏包括栖息地的碎片化、栖息地的污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栖息地的种类变少、栖息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些情况可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
25.【答案】A,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A项正确;据图分析,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使得群落垂直结构更复杂,充分地利用光能,另外使得森林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据图分析,进行选择性砍伐,其自身恢复时间短,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需漫长的时间,再生生长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
【分析】选择性砍伐,可以砍伐一些衰老或较为粗壮的树木,使留下的森林的树有不同的树龄和种类,利于森林的更新和恢复。完全砍伐树木,树木都从幼苗阶段开始发育,具有一样的树龄,如果森林受到干扰(例如虫灾),森林难以抵抗,不利于森林的长久生存。
26.【答案】(1)人口密度
(2)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3);40 kg
(4)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1) 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 人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人口数量下降,导致人口密度下降。
(2) 沼气工程中,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甲烷菌等可以利用的原料增加,释放甲烷等物质增加,从而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
(3)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两种成分。从图中农田生态系统中找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画出的营养结构参考如下:
②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获取能量较少,增重质量较少。从理论上说,若使蛇增重最多,蛇捕食鼠的数量尽可能多,捕食青蛙数量尽可能少,同时,水稻传递给鼠的能量尽可能多,传递给昆虫的能量尽可能少。理想情况下,蛇捕食鼠,(捕食青蛙的量忽略不计,水稻的能量几乎传递给鼠),从理论上,1 000 kg的水稻最多可使蛇增重100020%20%=40 kg。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 1、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是人口增减的一个衡量指标。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②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3、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27.【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影响;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
(3)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正)反馈调节
【知识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生物与生活
【解析】【解答】(1) 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N、P等元素。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巢湖生态系统含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含有藻类的天敌以及竞争者等。它们可能抑制藻类过渡繁殖,有一定的维持生态系统能力。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2) N、P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作用重大,可以参与合成生物的蛋白质、核酸、ATP等重要有机物。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有影响的,原因是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
(3)蓝细菌属于自养需氧型生物,消耗氧气,进行异化作用。蓝细菌报废,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进而导致鱼类等生物缺氧、水有毒而大量死亡。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遗体、残骸变多,水体污染加重,分解者等分解作用产生更多P、N等元素,蓝细菌更加爆发。最终通过调节,偏离原先的平衡,这一调节方式是(正)反馈调节。
【分析】 1、藻类属于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果给藻类提供必要的元素、温度和光照等,藻类会大量生长、发育和繁殖。
2、藻类可以产生氧气,也会消耗氧气,释放有毒物质,危害其他生物生存。
28.【答案】(1)水平;样方
(2)B;F;甲
(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浅水区向陆地方向有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
(2)曲线甲上,B点纵坐标大于横坐标,种群数量增多;曲线乙上,F点在直线p上,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不发生变化。a点之前,曲线乙在直线p之上,种群数量增多,曲线甲在直线p之下,种群数量减少,因此,曲线甲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先恢复生产者数量。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2、Nt+1 /Nt >1,种群数量增加;Nt+1 /Nt <1种群数量减少。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向生态系统固定、传递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有关。
29.【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
(2)循环;CO2
(3)食用菌和蚯蚓
(4)不赞成;因为秸秆中所含的能量有限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使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分解者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2)菌床杂屑和动物排泄物杂屑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须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其中CO2的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食用菌和蚯蚓。
(4)由图示可看出,农作物秸秆进行了三级利用,秸秆中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秸秆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利用级数越多越好。
【分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往往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②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生态工程常用的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 / 1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人与环境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共25题,1~2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1~25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对而不全得1分,共55分)
1.路边的小草虽然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以下对其意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A、 小草属于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A正确;
B、有的小草为其他种群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等,利于其他种群,有的小草和其他植物可能竞争光照、水分等资源,抑制其他种群的生存,B错误;
C、小草的种类繁多,可能体内含有对人类有利的基因,C种群;
D、小草也是一种植物,可能为一些动物(例如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D正确。
选项A、C、D正确,B错误。
故答案选:B。
【分析】 小草属于高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所以小草属于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的基石。小草属于植物,它们的种类较多,含有一些已知基因和未知基因,从而表现出一些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的大量排放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答案】C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化石燃料中含有C和S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CO2和SO2,既会加剧温室效应,又会产生酸雨。因此,开发的新能源若不含C和S元素或含量较少,就可以既缓解温室效应,又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
【分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出现极端天气等。气候变暖主要由于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出现和绿色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2、水资源短缺:由于淡水资源有限且含量少,没有合理使用以及浪费资源,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导致人均水资源越来越少。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导致外太空的一些辐射射线射入地球。
4、酸雨:酸气气体的过量排放,形成酸雨。
5、土地荒漠化:绿色植被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等原因导致土地荒漠化。
6、海洋等水体污染:生活废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导致水体污染,引发赤潮等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导致生态结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后来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黄顶菊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没有天敌的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使本地原有物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受到威胁,破坏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分析】 1、外来物种可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可能会和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空间等,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2、生物多样性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
【知识点】治污生态工程
【解析】【解答】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水平结构,故A错误;图中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为增加了物质和能量投入,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故B正确;绿藻和黑藻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无机物,而不能吸收有机物,故C错误;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故D错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 A、某种生物适应自然,才可以在该自然环境下生存,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A错误;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一般情况下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C正确;
D、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面对环境改变时,产生突变且利于生存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较低,D错误。
选项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选:C。
【分析】 当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自然选择下,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6.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物的是(  )
A.微生物病原体 B.除草剂
C.来自电厂的废热 D.燃烧产生的CO2
【答案】D
【知识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
【解析】【解答】A、某些微生物病原体可以在水中生存,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污染水体,A不符合题意;
B、除草剂可能含有不可降解的化学物质,使水体污染,B不符合题意;
C、来自电厂的废热,可以导致水体污染,C不符合题意;
D、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如果过量,可能引发温室效应,不污染水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7.有位农民在自家庭院里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创收达几万元。其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中,人的因素非常关键,其中生产者是葡萄
B.该系统体现了物质、能量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
C.该系统内蚯蚓和蘑菇为分解者
D.猪在其中为三级消费者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人的作用非常突出。该生态系统属于一种小型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和高效转化。猪以鸡粪为食,不属于三级消费者。
【分析】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业有较多物种,是一种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8.“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要下降,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分析】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结合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四种生物中哪种物种所含有机物的总量越多,营养级越低,画出相应的食物链。接着,再判断种群数量变化。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学燃料供应紧,生态环境的物质组成可能遭受破坏,触发相关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A属于;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耕种的植物减少,生态遭到破坏,B属于;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依赖以及损坏等,C不属于;
D、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生态系统破坏,D属于。
故答案选:C。
【分析】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引发粮食危机等危机;②燃料、矿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需求增加;③多种物质、精神需求;④社会发展,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产生相关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体污染等。
10.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频发雾霾天气,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拯救环境 下列做法不符合环境保护的是(  )
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
B.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燃烧煤炭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
【答案】A
【知识点】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A、大批关停化工企业,虽然消除污染源头,但是不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绿色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转化成无污染物,A错误;
B、 发展水电,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B正确;
C、 燃烧煤炭时加入适量生石灰,减少二氧化硫的排,可以降低酸雨的产生量,符合环保,C正确;
D、在农村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 ,发展生态农业,符合环境保护,D正确。
故答案选:A。
【分析】 我国应对环境变差的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相关环境法律建设和法律执行力度;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等;④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进行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项错误;栖息地的丧失或破坏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进行就地保护,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几个层次,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出现,D项正确。
【分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1)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 、工业用 价值,旅游观赏 价值,科研 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循环原理      B.协调原理
C.自生原理 D.整体原理
【答案】B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协调原理是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之一,该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环境承载力。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3.建立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保护东北虎;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以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别属于(  )
A.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B.自然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
C.自然保护、易地保护、法制管理
D.就地保护、自然保护、法制管理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斑头雁等鸟类及其生存场所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就地保护措施。建立东北虎繁育中心是将东北虎迁出原地进行易地保护。将捕杀藏羚羊者绳之以法是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法制管理的措施。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D
【知识点】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A、 生物多样性越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B正确;
C、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特殊,食物一般比较单一,繁殖率较低,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C正确;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比如生物数量增加,导致环境资源短缺;环境资源短缺,导致生物数量减少,生物数量减少;生物数量减少,导致环境逐渐恢复;环境恢复导致生物数量增加;生物数量增加,导致环境资源短缺……由于因素改变,生物群落改变后,无机环境维持在平衡中,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选项A、B、C正确,D错误。
故答案选:D。
【分析】 关于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价值(1)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食用、药用 、工业用 价值,旅游观赏 价值,科研 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5.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分析题干“城市居民急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浑浊,而且腥臭难闻,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可知,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分析】 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6.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进行易地保护
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 三峡库区蓄水后, 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 ,食物和栖息地受到影响,当地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 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将这些动物进行迁移到其他地方,给与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行易地保护。选项A符合题意,B、C、D不是最好的措施。
故答案选:A。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7.1996年华南虎被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不足百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华南虎濒临绝灭的原因完全是人类的乱捕滥猎
B.对华南虎的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C.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已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D.保护包括华南虎在内的生物多样性,需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保护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 华南虎濒临绝灭的原因有人类的乱捕滥猎 、栖息地减少、食物少、近亲繁殖等,A错误;
B、对华南虎的“原地”圈养属于就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将华南虎迁移原地,在其他地方圈养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
C、 华南虎与东北虎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不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分别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层次进行保护,D正确。
选项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选:D。
【分析】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
18.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增长的情况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科技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枯竭是不可能因科技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分析】 1、人口的地球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10亿。
2、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普通生物有一定的差异。
3、历史事实和科学依据表明,自然灾害频发往往和人口过快增长有一定联系。
19.如图所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个选项代表的国家能生存更长久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A项不符合题意;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地维持下去,B项符合题意;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C项不符合题意;粮食产量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D项不符合题意。
【分析】 由题意可知: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 。民以食为天。随着年份增加,人均每公顷土地粮食产量 ,如何变化,将影响着国家的人口是否更好的生存,国家是否生存更为长久。
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知识点】生态恢复工程
【解析】【解答】由题知,该菌剂由多种微生物组成,故增加了土壤的物种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系统的稳定性,A项正确;物质循环指的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菌剂中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可以降解农药及其他有机物,加快了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农田动物的存活,从而增加了农田动物的种类;农田动物与害虫是竞争或捕食关系,能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由多种微生物构成,含多种基因,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将其运用于农药降解,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分析】 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科研人员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这些复合菌主要可以充当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有毒物质分解、不易分解物质进行分解,变成无机物后,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必要的无机物。部分细菌可能和生产者结成互利共生关系,利于生产者的固定作用。
21.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在维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是采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实现的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思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废弃物的利用都能够避免环境污染,作物轮作、套种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均符合生态原理。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不利于土地的利用。
【分析】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在维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生物防治法利用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去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作物轮作、套种,合理利用种间关系和
22.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A,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解答】由题干可知,叶退化的锁阳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判断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正确;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高,B项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定向的是自然选择,D项错误。
【分析】由题意进行推测:①锁阳的叶片退化,依附在 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由此推测两种物种间的种间关系。②沙漠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较简单,由此推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之中的直接价值。④突变不是定向,但是自然选择可以定向选择适合环境生存的生物。
23.下图是根据生态工程原理设计的“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工艺流程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工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设计能净化污水,原因是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
B.该设计运用了自生原理
C.如果污水中有机物较少,则应采用流程Ⅰ、Ⅱ
D.该工艺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
【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多功能生物氧化塘”较好地运用了自生原理,利用植物和藻类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使污水资源化。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高,则采用流程Ⅰ、Ⅱ;如果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低,则采用流程Ⅲ、Ⅳ。
【分析】 多功能生物氧化塘将污水里面的部分废物,当做一种资源,经过沉砂、厌氧生物的作用,变成植物、藻类等可以利用的无机物,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物质的再生。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后,水可以用于养殖和灌溉,说明部分污水已经变成可利用的水。藻类和植物的工作效果相同,由此判断二者的关系。
2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B.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答案】A,C,D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A项错误;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B项正确;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项正确;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
【分析】 栖息地是野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空间,栖息地的破坏包括栖息地的碎片化、栖息地的污染、栖息地的面积减少、栖息地的种类变少、栖息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些情况可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
25.下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Ⅰ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A,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A项正确;据图分析,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使得群落垂直结构更复杂,充分地利用光能,另外使得森林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项正确;据图分析,进行选择性砍伐,其自身恢复时间短,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C项错误;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需漫长的时间,再生生长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D项错误。
【分析】选择性砍伐,可以砍伐一些衰老或较为粗壮的树木,使留下的森林的树有不同的树龄和种类,利于森林的更新和恢复。完全砍伐树木,树木都从幼苗阶段开始发育,具有一样的树龄,如果森林受到干扰(例如虫灾),森林难以抵抗,不利于森林的长久生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5分)
26.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PM2.5(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 μg)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   下降。
(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   (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
(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
①画出图中的营养结构:   。
②从理论上说,1 000 kg的水稻最多可使蛇增重   。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   道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
【答案】(1)人口密度
(2)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3);40 kg
(4)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解析】【解答】(1) 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 人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人口数量下降,导致人口密度下降。
(2) 沼气工程中,使用粪便、秸秆、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甲烷菌等可以利用的原料增加,释放甲烷等物质增加,从而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
(3)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包含生产者、消费者两种成分。从图中农田生态系统中找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画出的营养结构参考如下:
②蛇处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获取能量较少,增重质量较少。从理论上说,若使蛇增重最多,蛇捕食鼠的数量尽可能多,捕食青蛙数量尽可能少,同时,水稻传递给鼠的能量尽可能多,传递给昆虫的能量尽可能少。理想情况下,蛇捕食鼠,(捕食青蛙的量忽略不计,水稻的能量几乎传递给鼠),从理论上,1 000 kg的水稻最多可使蛇增重100020%20%=40 kg。
(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反对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 1、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是人口增减的一个衡量指标。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②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3、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27.近年来,在每年的梅雨季节,巢湖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暴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   。
(2)微囊藻是导致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    ,并说明理由。   。
(3)图中a、b分别代表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
【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影响;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
(3)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正)反馈调节
【知识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防治;生物与生活
【解析】【解答】(1) 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N、P等元素。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利于藻类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引发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等。巢湖生态系统含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含有藻类的天敌以及竞争者等。它们可能抑制藻类过渡繁殖,有一定的维持生态系统能力。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巢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
(2) N、P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作用重大,可以参与合成生物的蛋白质、核酸、ATP等重要有机物。当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有影响的,原因是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
(3)蓝细菌属于自养需氧型生物,消耗氧气,进行异化作用。蓝细菌报废,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进而导致鱼类等生物缺氧、水有毒而大量死亡。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遗体、残骸变多,水体污染加重,分解者等分解作用产生更多P、N等元素,蓝细菌更加爆发。最终通过调节,偏离原先的平衡,这一调节方式是(正)反馈调节。
【分析】 1、藻类属于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果给藻类提供必要的元素、温度和光照等,藻类会大量生长、发育和繁殖。
2、藻类可以产生氧气,也会消耗氧气,释放有毒物质,危害其他生物生存。
28.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曲线甲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曲线乙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   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答案】(1)水平;样方
(2)B;F;甲
(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1)浅水区向陆地方向有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
(2)曲线甲上,B点纵坐标大于横坐标,种群数量增多;曲线乙上,F点在直线p上,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不发生变化。a点之前,曲线乙在直线p之上,种群数量增多,曲线甲在直线p之下,种群数量减少,因此,曲线甲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恢复生物多样性应先恢复生产者数量。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2、Nt+1 /Nt >1,种群数量增加;Nt+1 /Nt <1种群数量减少。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向生态系统固定、传递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有关。
29.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   。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   ,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   。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级数应该越多越好,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    ,为什么    。
【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
(2)循环;CO2
(3)食用菌和蚯蚓
(4)不赞成;因为秸秆中所含的能量有限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使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分解者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2)菌床杂屑和动物排泄物杂屑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须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其中CO2的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食用菌和蚯蚓。
(4)由图示可看出,农作物秸秆进行了三级利用,秸秆中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秸秆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利用级数越多越好。
【分析】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往往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①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②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生态工程常用的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