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20 09:31:5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练习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B.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C.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你认为上述现象最可能与下列哪项原理有关 (  )
A.循环原理 B.协调原理 C.整体原理 D.自生原理
4.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方法防治
5.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果基鱼塘 B.蔗基鱼塘
C.庭院立体农业 D.大棚草莓
6.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
C.因生物种类增加,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7.“菇—菜”立体栽培(下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
8.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9.下列相关实例的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建设时没有遵循自生原理,易暴发虫害
B.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引种杨树,没有遵循协调原理,导致杨树不能正常生长
C.桑基鱼塘的建设遵循的是整体原理
D.沼气池工程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原理
10.自开展“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示范实验研究”开始,相继引种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共计10余种,在围隔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体。试验区内营养盐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如试验区内氨氮和总氮仅分别为试验区外的1/13和1/5,有效地改善了水质。
(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   、   、   和   。
(2)生态工程的调控机制是   ,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
(3)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
【解析】【解答】A、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故A错误;
B、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故B正确;
C、生态工程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故C正确;
D、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将废弃物中的能量充分利用,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 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艺系统.其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 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
【解析】【解答】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分析】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单一品种的人工马尾松林不稳定,易受破坏;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自生原理。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4.【答案】A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项错误。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按照科学技术和规范化管理,将传统的农业进行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农、林、牧、副、渔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质的充分利用和提升能量的利用率。结合定义,选项D不符合生态农业,选项A、B、C,符合生态农业模式。故答案选:D。
【分析】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反复循环、充分循环,能量的分层利用、分级利用,提升能量利用率。从而把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地方。例如桑基鱼塘、沼气工程、果基鱼塘等。
6.【答案】C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该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生物种类,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腐生型的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分析】 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场。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场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7.【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蔬菜是高等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即利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食用菌消耗氧气。图中“X”可以表示CO2,“Y”可以表示O2,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分解蔬菜的遗体、残骸,属于分解者,B正确;
C、食用菌产生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物质,C错误;
D、该模式中存在C元素不同形式及循环,遵循了物质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D正确。
选项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1、该生态农业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
2、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8.【答案】B,C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藤→奶牛。生态学原理很多,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即主要利用了循环原理和自生原理。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分析】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场。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场有较多物种,是一种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9.【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三北”防护林建设时物种单一,易暴发虫害,这是因为未遵循自生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少,不适于杨树生长,引种杨树则是违背了协调原理;桑基鱼塘、沼气池工程都能充分利用物质,遵循了循环原理。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0.【答案】(1)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自生原理
(2)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太阳能
(3)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循环原理。(2)生态工程是人为控制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3)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分析】 1、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同步练习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
【解析】【解答】A、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故A错误;
B、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故B正确;
C、生态工程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故C正确;
D、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将废弃物中的能量充分利用,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 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艺系统.其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 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B.防止环境污染,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C.征服自然世界,主宰经济发展
D.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
【解析】【解答】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分析】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你认为上述现象最可能与下列哪项原理有关 (  )
A.循环原理 B.协调原理 C.整体原理 D.自生原理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单一品种的人工马尾松林不稳定,易受破坏;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自生原理。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4.生态农业是一个在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了
B.生态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一般采用生物方法防治
【答案】A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复杂了,但食物链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项错误。
【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5.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果基鱼塘 B.蔗基鱼塘
C.庭院立体农业 D.大棚草莓
【答案】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按照科学技术和规范化管理,将传统的农业进行有效的联系起来,实现农、林、牧、副、渔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质的充分利用和提升能量的利用率。结合定义,选项D不符合生态农业,选项A、B、C,符合生态农业模式。故答案选:D。
【分析】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反复循环、充分循环,能量的分层利用、分级利用,提升能量利用率。从而把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地方。例如桑基鱼塘、沼气工程、果基鱼塘等。
6.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
C.因生物种类增加,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
【答案】C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该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生物种类,达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腐生型的食用菌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分析】 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场。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场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7.“菇—菜”立体栽培(下图)是充分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光、温度环境优势,按照空间层次分布,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可代表CO2,“Y”可代表O2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属于分解者
C.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了能量
D.该模式遵循了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
【答案】C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A、蔬菜是高等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即利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食用菌消耗氧气。图中“X”可以表示CO2,“Y”可以表示O2,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食用菌分解蔬菜的遗体、残骸,属于分解者,B正确;
C、食用菌产生菌渣作为有机肥为蔬菜提供物质,C错误;
D、该模式中存在C元素不同形式及循环,遵循了物质循环等生态工程原理,D正确。
选项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选:C。
【分析】 1、该生态农业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可以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
2、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
8.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答案】B,C
【知识点】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藤→奶牛。生态学原理很多,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即主要利用了循环原理和自生原理。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木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分析】该生态农业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含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生态农场也含有较为简单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所以,该生态农业含有一般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及基本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适用于该生态农场。与传统农业相比,该农场有较多物种,是一种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9.下列相关实例的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建设时没有遵循自生原理,易暴发虫害
B.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引种杨树,没有遵循协调原理,导致杨树不能正常生长
C.桑基鱼塘的建设遵循的是整体原理
D.沼气池工程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原理
【答案】A,B,D
【知识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三北”防护林建设时物种单一,易暴发虫害,这是因为未遵循自生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少,不适于杨树生长,引种杨树则是违背了协调原理;桑基鱼塘、沼气池工程都能充分利用物质,遵循了循环原理。
【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10.自开展“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示范实验研究”开始,相继引种了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共计10余种,在围隔区内已经形成了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水生植物群体。试验区内营养盐的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如试验区内氨氮和总氮仅分别为试验区外的1/13和1/5,有效地改善了水质。
(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   、   、   和   。
(2)生态工程的调控机制是   ,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
(3)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   。
【答案】(1)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自生原理
(2)人为辅助下的自我调节;太阳能
(3)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知识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解析】【解答】(1)此项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原理、循环原理。(2)生态工程是人为控制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3)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分析】 1、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生态工程的设计所依据的是生态学和工程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
(3)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4)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保持很高的系统生产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