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他们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用之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故C正确;
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A;
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B;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因素来分析。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B.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C正确;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兴,禅让制灭”开创于夏朝,不是秦朝新制度的突出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B;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自为政,此消彼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确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考查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3.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更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A正确;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更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
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材料“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基本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长期以来的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心理对秦的统治多有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
东方六国寿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楚地的反秦斗争最为激烈,排除B;
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的反潜斗争,排除C;
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信息进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 )
A.郡县制受到挑战 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
C.存在着统治危机 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材料“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体现的是楚国日势力反秦思想浓厚,说明的是秦朝存在着统治危机,故C正确;
郡县制受到挑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与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亡汉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2021高一下·河南开学考)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征,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
材料与神权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制约的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材料体现的“时代”(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国家强大,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文化繁荣,疆域广阔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则正确选项应是秦始皇时代具有并开始的,故C正确;
AB项不符合秦朝的历史史实,排除AB;
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实行文化专制,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贡献,依据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2020高一上·尚义期中)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了秦的灭亡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故C符合题意;
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
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秦的灭亡,与题干措施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9.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
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博士大多为皇帝的顾问、智囊,他们参与廷议意味着统治集团的基础扩大了,故C正确。
皇帝制度加大了君主的独断裁决,并非廷议制度,A排。
此时丞相制度刚刚设立,君权与相权矛盾尚未显现,B排除。
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家进行了打击,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而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故B正确;
秦始皇的举措显然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A;
秦始皇的举措并非单纯针对王畿地区,排除C项;
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基层官员,而且不属于管理举措,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提取材料中县官的基本含义及秦始皇改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刑罚严苛 ②未行分封 ③焚书坑儒 ④征发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治理上,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律严苛。对内是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百姓的赋税徭役沉重,激化社会矛盾。特别是秦二世时期更为突出,这些因素是秦朝短命而亡的正确原因,C项正确;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②未行分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A项;
②未行分封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B项;
②未行分封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实行暴政,造成短命而亡。
12.《阿房宫赋》写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的秦朝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卒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楚人项羽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最终秦朝灭亡,所以材料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的是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故B项正确;
A CD三项都是秦实现统一或巩固统一的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
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
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难度中等。
14.(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
①加强基层控制 ②监督农业生产 ③平抑地方物价 ④保证赋役征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上计制度下,地方每年要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地方汇报的情况中包括了“人口、垦田……赋役”等数字,从而有利于监督农业生产和保证赋役征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项;
上计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无法体现平抑物价的作用,③说法有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上计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上计制度下,地方每年要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地方汇报的情况中包括了“人口、垦田……赋役”等数字,从而有利于监督农业生产和保证赋役征派。
15.(2017高二下·渭滨期中)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帝制是指君主专制,因此从封建向帝制的转型指的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答案为D项。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BC项不符合史实,不是这一转型表现出的特征,排除。
【评价】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从封建转向帝制”是指什么历史时期,在明确了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之后,也就很容易确定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征。
16.(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坚持以法治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行小篆字体”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公园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这句话表明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老百姓避免了战争的苦难,说明秦朝统一有利于民众从事安定的生产,创造了有利于生产的安定环境,故A项正确;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基础,也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的意义等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掌握秦朝统一的意义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8.(2016高二下·唐山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19.(2020高一上·青铜峡期末)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分析可知:作者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实现统一,D正确;
ABD虽然都是秦始皇的贡献,但是与材料“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需要掌握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意义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对“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的分析理解。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巩固国家统一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故 ①③④正确;
文字的统一与 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故②错误,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需理解秦统一的措施及具体意义,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促进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排除。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结合秦始皇的功绩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那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正确;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排除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郡县制的特征及意义,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2022高一上·陕西月考)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皇帝制度
C.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皇帝制度下,皇帝一人无法包揽全国政务,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解决的不是政务繁多的问题,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中央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及三公九卿制的职能进行分析。
2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并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该称号主要反映了( )
A.皇帝尊号的独特性 B.皇权地位的至上性
C.皇位世袭的合法性 D.君主专制的唯一性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正确;
ACD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5.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变成了民间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秦统治者的举措(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本用于军事训练的“角力”变为了单纯娱乐性质的游戏,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上的私斗行为,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故D正确;
A项夸大了该举措影响,排除A;
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全国民众,与打击六国残余势力无关,排除B;
“武礼”并非儒家的“礼”,与消除儒学影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6.(2020高一上·沧州期中)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
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二、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任怀国《资政通鉴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 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依据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以得出 统一国家; 推行郡县制。
(2) 特征:依据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概括即可。
(3) 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故答案为:
(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3) 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破解这一因局的措施,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对官僚体制的认识。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原因;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以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学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迁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上述材料,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列举自称“皇帝”以后的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他废除的是什么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新制度?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试简述新制度推广的意义。
【答案】(1)政治:推行郡县制;军事: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差别: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政治: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可得出推行郡县制,军事:根据“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得出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根据“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得出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 制度:根据“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得出废除分封制;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得出推行郡县制;差别: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可得出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 根据所学可得出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为:
(1) 政治:推行郡县制;军事: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差别: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郑樵《通志略》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其为大宗。其他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祖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那种政治制度?由材料分析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任用地方行政长官上有何特点?
【答案】(1)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变化:地方出现郡县建制。特点: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吸收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
(2) 通过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可知这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3)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可这在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最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要绝对服从中央。
故答案为:
(1) 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 变化:地方出现郡县建制。特点: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1)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作用。(2)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3)本题考查郡县制。主要考查郡县制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他们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
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 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B.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3.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更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4.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基本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5.《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 )
A.郡县制受到挑战 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
C.存在着统治危机 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
6.(2021高一下·河南开学考)2021年2月12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 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皇权受到相权制约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7.“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材料体现的“时代”(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国家强大,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文化繁荣,疆域广阔
8.(2020高一上·尚义期中)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了秦的灭亡
9.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力
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10.“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11.(2022高一上·齐齐哈尔期中)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刑罚严苛 ②未行分封 ③焚书坑儒 ④征发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阿房宫赋》写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的秦朝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13.(2018高一下·定远开学考)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14.(2020高一上·汕头月考)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
①加强基层控制 ②监督农业生产 ③平抑地方物价 ④保证赋役征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7高二下·渭滨期中)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6.(2021高一上·永吉月考)“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这句话表明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8.(2016高二下·唐山期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19.(2020高一上·青铜峡期末)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
2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巩固国家统一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B.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C.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23.(2022高一上·陕西月考)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他在中央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A.设立三公九卿 B.确立皇帝制度
C.建立户籍制度 D.推广郡县制度
2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并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该称号主要反映了( )
A.皇帝尊号的独特性 B.皇权地位的至上性
C.皇位世袭的合法性 D.君主专制的唯一性
25.角抵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角力”,是军民习武练兵的一种方式。秦灭六国后承罢讲武礼,为“角抵”,变成了民间一种单纯的娱乐游戏。秦统治者的举措( )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打击了六国残余势力
C.旨在消除儒学的影响 D.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
26.(2020高一上·沧州期中)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二、材料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任怀国《资政通鉴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学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迁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上述材料,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列举自称“皇帝”以后的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他废除的是什么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新制度?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试简述新制度推广的意义。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郑樵《通志略》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其为大宗。其他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祖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那种政治制度?由材料分析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任用地方行政长官上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用之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故C正确;
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A;
材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B;
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因素来分析。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C正确;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兴,禅让制灭”开创于夏朝,不是秦朝新制度的突出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分明”是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B;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各自为政,此消彼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确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考查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3.【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A正确;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更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
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材料“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长期以来的形成的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心理对秦的统治多有不满,并演变为反秦势力,南方楚地与秦地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故其反秦活动最为激烈,故A正确;
东方六国寿暴政摧残更严重不能解释楚地的反秦斗争最为激烈,排除B;
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不能解释各地的反潜斗争,排除C;
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郡县制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主旨信息进行分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材料“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体现的是楚国日势力反秦思想浓厚,说明的是秦朝存在着统治危机,故C正确;
郡县制受到挑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与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亡汉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征,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
材料与神权无关,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制约的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则正确选项应是秦始皇时代具有并开始的,故C正确;
AB项不符合秦朝的历史史实,排除AB;
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实行文化专制,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贡献,依据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故C符合题意;
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
保证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秦的灭亡,与题干措施无关,故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所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博士大多为皇帝的顾问、智囊,他们参与廷议意味着统治集团的基础扩大了,故C正确。
皇帝制度加大了君主的独断裁决,并非廷议制度,A排。
此时丞相制度刚刚设立,君权与相权矛盾尚未显现,B排除。
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家进行了打击,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而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故B正确;
秦始皇的举措显然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A;
秦始皇的举措并非单纯针对王畿地区,排除C项;
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基层官员,而且不属于管理举措,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提取材料中县官的基本含义及秦始皇改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治理上,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律严苛。对内是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百姓的赋税徭役沉重,激化社会矛盾。特别是秦二世时期更为突出,这些因素是秦朝短命而亡的正确原因,C项正确;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②未行分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A项;
②未行分封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B项;
②未行分封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不是秦朝灭亡的正确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实行暴政,造成短命而亡。
12.【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卒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楚人项羽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最终秦朝灭亡,所以材料中“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的是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故B项正确;
A CD三项都是秦实现统一或巩固统一的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
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
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
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难度中等。
14.【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上计制度下,地方每年要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地方汇报的情况中包括了“人口、垦田……赋役”等数字,从而有利于监督农业生产和保证赋役征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项;
上计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无法体现平抑物价的作用,③说法有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上计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上计制度下,地方每年要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地方汇报的情况中包括了“人口、垦田……赋役”等数字,从而有利于监督农业生产和保证赋役征派。
15.【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帝制是指君主专制,因此从封建向帝制的转型指的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答案为D项。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BC项不符合史实,不是这一转型表现出的特征,排除。
【评价】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从封建转向帝制”是指什么历史时期,在明确了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之后,也就很容易确定这一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特征。
16.【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坚持以法治国”“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行小篆字体”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公园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17.【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得免于战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老百姓避免了战争的苦难,说明秦朝统一有利于民众从事安定的生产,创造了有利于生产的安定环境,故A项正确;
使人们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基础,也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的意义等知识,解答本题注意掌握秦朝统一的意义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8.【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分析可知:作者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实现统一,D正确;
ABD虽然都是秦始皇的贡献,但是与材料“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需要掌握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意义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对“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的分析理解。
20.【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故 ①③④正确;
文字的统一与 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故②错误,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统一的措施,解答本题需理解秦统一的措施及具体意义,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被称为千古一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故A正确;
“促进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在政治方面的功绩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后在经济上的措施,C不符题意,排除。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秦统一的影响,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结合秦始皇的功绩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中“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是指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那县制的实施标志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项正确;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指夏朝的建立,排除A;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现象,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不符合材料中地方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郡县制的特征及意义,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3.【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皇帝制度下,皇帝一人无法包揽全国政务,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解决的不是政务繁多的问题,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中央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以嬴政一人之力远不能包揽全国所有政务,为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质量”及三公九卿制的职能进行分析。
24.【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正确;
ACD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5.【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将原本用于军事训练的“角力”变为了单纯娱乐性质的游戏,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上的私斗行为,有助于改善社会风俗,故D正确;
A项夸大了该举措影响,排除A;
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全国民众,与打击六国残余势力无关,排除B;
“武礼”并非儒家的“礼”,与消除儒学影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6.【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
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27.【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3)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 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依据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以得出 统一国家; 推行郡县制。
(2) 特征:依据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概括即可。
(3) 本小问的认识,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故答案为:
(1)原因:周王室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转变;从世袭到任命的转变;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3) 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以及秦朝破解这一因局的措施,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对官僚体制的认识。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原因;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以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政治:推行郡县制;军事: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差别: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政治: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可得出推行郡县制,军事:根据“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得出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根据“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得出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 制度:根据“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得出废除分封制;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得出推行郡县制;差别:根据“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可得出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 根据所学可得出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故答案为:
(1) 政治:推行郡县制;军事:解除额外士兵武装;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差别: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9.【答案】(1)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变化:地方出现郡县建制。特点: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有利于巩固吸收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
(2) 通过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妾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可知这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3)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可这在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最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要绝对服从中央。
故答案为:
(1) 分封制。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 变化:地方出现郡县建制。特点: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1)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作用。(2)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3)本题考查郡县制。主要考查郡县制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