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2021-2023年浙江地区高考模拟试题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2023·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君子守国安民,足用保民,是谓至公耳。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讼不息,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臣愿固辞。”庄王从之,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雠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雠也。”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今弃法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廷理惧,遂刑其族人。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卷上。
虞丘子A喜B入C见D于E王F曰G臣H言I孙叔敖J果K可L使M持N国O政P奉Q国R法S而T不U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公法”与“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当”字含义相同。
B.“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久固禄位”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相与作歌”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两句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楚共王的胸怀眼界还不够大,还局限在楚国人的范围,不算“大公”,真正的大公无私没有国域界限。
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C.咎犯心胸宽广,一心为公,在国家需要人才时,举贤不避仇,放下私人恩怨举荐了虞子羔,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
D.令尹子文公私分明,大义灭亲。廷理执法不公,他愤而斥责,要求廷理秉公执法处罚自己的族人,受到百姓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
(2)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
5.虞丘子认为怎样做才算是忠心?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犹B不C忍D遽E麾F之G退H言I者J力K赞L从M天N祥O之P请Q从R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或“忧愁的样子”,这里是前一种意思,与《赤壁赋》“苏子愀然”中“愀然”相同。
B.庶,这里是“但愿、希望”的意思,与《出师表》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意思相同。
C.“索之固”的“固”可理解为“坚定、坚决”,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意思相同。
D.赞,古代指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也指一种文体,这一文体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文中作后一种解释。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才华出众,忠肝义胆。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的文采与忠心大为赞赏。
B.文天祥志节不俗,被寄厚望。他担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江万里,老丞相对他的志向和节操一向很赏识,期待他能担当国家重任。
C.文天祥身负重任,威武不屈。他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前往元军军营请和,敢于与大元丞相抗争;后又拒绝弘范招降,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D.文天祥一片丹心,临难从容。他被俘三年,最终都没有向元朝屈服,临刑前向吏卒表示自己的心事已了,而后面向宋朝下拜,从容赴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2)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
10.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进京护卫?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侠
[宋]费枢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州辟主簿,举秀才。魏正光中,解巾奉朝请。
后事周文帝为河北郡守。侠躬履素俭,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周文。周文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乃号为“独立使君”。
又撰九世伯祖《正侯潜传》,述裴氏清公,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欲何为也?”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
周孝闵帝践阼,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持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间,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侠尝遇疾沈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疾因以瘳。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一朝疾愈,此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莫不备足,搢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赠太子少师、蒲州刺史,谥曰正。河北郡前功曹张回及吏人等感侠遗爱,乃作颂纪其清德焉。
(选自《廉吏传》,有删改)
1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巾,“巾”,象布巾下垂的形状,此处是头巾的意思;解巾,除去头巾,意指戴上官帽,出任官职。
B.践阼,“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为主位;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指皇帝登基。
C.废,“废”此处是舍弃、停止之意,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废”字意思不同。
D.搢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B.裴侠注重“齐家”,亲自撰写清廉正直的先祖的事迹,送给宗族中知名的人,让后生作为楷模,对宗族中出现的错误观念以理驳斥,让那些人自惭形秽。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躬履素俭,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
(2)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间,奸盗略尽。
15.费枢在传论中评价裴侠“在郡而民歌之,入国而君赏之,发擿奸伏而吏畏之,忘身向公而天佑之”,请根据本文简要说明裴侠是怎么做到的,并用文中事例作出佐证。
(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B.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C.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D.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业”,职业。“生业”意为“生涯”“职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意思不同。
B.“体格”意为“体裁格调”,与《红楼梦》第三回中“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体格”意思不同。
C.“薄”意为“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相同。
D.“耻”意为“以……为耻”,与《师说》中的“而耻学于师”的“耻”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镇守南阳。
B.皇帝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磷造反,肃宗召其商量,认为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C.高适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劝谏,招致李辅国的嫉恨。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诋毁高适,高适因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一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明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记偏重他的才学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动、为官业绩等却一笔带过。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2)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
20.材料二中说高适“敢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浙江·温州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答毛宪副①书
王守仁②
昨承遣人喻以锅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
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扶势撞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幅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木尝辱某,某亦木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某之居此,盖瘴病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病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动吾心哉!
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
材料二:
先生曰:“……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天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
(摘编自《传习录》)
【注】①毛宪副即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②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而A居之B泰然C未尝以动D其中者E诚知生死之F有命G不以一朝之H患I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喻”字在文中的用法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用法不同。
B.“其为取辱一也”与“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一”的意思不相同。
C.“虽禄之万钟”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万钟”意思相同。
D.“爵以侯王之贵”的“爵”指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与巡抚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来信调和两者的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度并申说原因。
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巡抚的地方。
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巡抚下跪。
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作者已有所预料,但他并不畏缩: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巡抚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蛊毒瘴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
(2)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
25.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而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②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通“默”,沉默。②呴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③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几据杖”的“冯”,与《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
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
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
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
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
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
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0.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
(2022·浙江嘉兴·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定国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mào):昏乱,糊涂。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B.畏其敏 畏:担忧。
C.经月不至江上 经月:整月。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余观之 苟以天下之大
B.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乘月而归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 作《师说》以贻之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3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定 国 以 余 故 得 罪 贬 海 上 三 年 一 子 死 于 贬 所 一 子 死 于 家 定 国 亦 病 几 死 余 意 其 怨 我 甚 不 敢 以 书 相 闻
3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2022·浙江绍兴·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王母图序
归有光
新安鲍良珊客于吴,将归寿其母,作西王母之图,而谒予问瑶池之事。
予观《山海经》《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称西王母之事,信奇矣。秦始皇东游海上,礼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传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然终身不得至,但望之如云而已。汉武帝诸方士言神仙若将可得,欣然庶几遇之。穆王身极西土,至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瑶,乃秦皇汉武之所不能得者,宜其乐之忘归。造父何用盗骊、骅骝、骤耳之驷,驰归以求区区之徐偃王,穆王岂非所谓耄耶?
《列子》曰:“穆王觞瑶池,骤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呜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盖有悔心矣。然又曰:“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世之乐,犹百年乃殂,后世以为登遐焉。”《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觞瑶池之上,遂驱升于旸山。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山海经》曰:玉山,西王母山也,在流沙之西。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武帝内传》云:帝斋承华殿中,有青鸟从东万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顷之,西王母乘紫云辇,驾五色龙上殿,自设精馔,以盘盛桃,帝食之甘美。夫武帝见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廉、桂馆间,视穆王之车辙马迹周行天下,不又逸耶?岂公孙卿所谓“事如迁诞,积以岁年乃可致”耶?然史云“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则又何也?史又云“时去时来,其风肃然”,岂神灵怪异,有无之间固难言也?
庄生有言: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子其归而求之,西王母其在子之黄山之间耶?
今天子治明庭,修黄帝之道,西王母方遍现中土,人人见之。穆满、秦、汉之事,其不足道矣!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西王母之事 称:称赞
B.穆王岂非所谓耄耶 耄:昏乱
C.眉曰西王母之山 眉:题额
D.不又逸耶 逸:闲适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但望之如云而已 此亡秦之续耳
B.犹百年乃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乃纪其迹于石而树之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D.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蟹六跪而二螯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陈述鲍良珊因将为母祝寿画了一张西王母图像,并特意拜访我问询瑶池之事,交代作者作西王母图序的起因。
B.作者将武帝在宫殿见西王母与周穆王驾车见西王母类比,感叹神仙出入变幻莫测,告诫鲍良珊只需“归而求之”即可。
C.文章文笔朴素简洁,引经据典基础上,连发奇问,使传说自相矛盾,世间是否存在神仙本就难言,从而点明求仙之妄。
D.文章末尾叙说穆王、秦、汉求仙之事,相较于当世统治者大治明廷而不足道的事实,对当今统治者惑于成仙予以讽喻。
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传》 云 天 子 西 征 宿 于 黄 鼠 之 山 至 于 西 王 母 之 邦 执 圭 璧 献 锦 组 西 王 母 再 拜 受 之
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乃叹曰:“鸣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2)而博望侯使大夏,穷河源,不睹所谓昆仑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
(2022·浙江金华·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①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任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尚耳。自尔以来,转为心化,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愤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绩②,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③最有其分,手笔差易,文不拘韵故也。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所禀之分,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④,以此为恨,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⑤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⑥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吾书虽小小有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
【注】:①范晔:《后汉书》作者。②工巧图绩:工巧,技艺精妙的工匠:图绩,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③谢庄:宋骈文家。④事外远致: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⑤班氏:指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⑥赞:作史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有微解 微解:微小的见解
B.口机又不调利 口机:口才
C.吾思乃无定方 方:标准
D.以此为恨 恨:遗憾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尝为人言 为击破沛公军
C.自古体大而思精 蟹六跪而二螯
D.亦尝以授人 洎牧以谗诛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近人,读起来真切感人。
B.在信中,范晔说自己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天性不喜欢钻研书本,口才木讷,因此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C.范晔认为班固按自己的想法著史,其赞文于义理近乎无所取,只有志值得推崇;而自己所著的《后汉书》在史料的处理、编纂体例的创新方面,不一定比班固逊色。
D.本文关于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有自己的创见,且态度始终谦逊有礼,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常 耻 作 文 士 文 患 其 事 尽 于 形 情 急 于 藻 义 牵 其 旨 韵 移 其 意虽 时 有 能 者 大 较 多 不 免 此 累
4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2)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2022·浙江绍兴·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徙戎论
(西晋)江统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
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忠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此其已然之效也。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左右议以不臣。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张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指颡执赞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
及至周宝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两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故申、缯之祸,颠覆宗周;襄公要秦,遽兴姜戎。
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藩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选自《晋书·江统传》,有删改)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乖:违背,不协调
B.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 绝:偏远的
C.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微:细微
D.襄公要秦,遽兴姜戎 兴:崛起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中国壤断土隔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而犹四夷宾服 自其变者而观之
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吾其还也
D.而因其衰弊 因招樊哙出
4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四夷各族贪婪凶悍,难以管辖。当他们势力弱的时候,就对中国敬畏臣服,一旦势力变强,就有可能行背叛侵扰之事,要多加防范。
B.历史上当周朝衰弱,诸侯互斗时,周边各族就趁机渗入中原。加上有的诸侯国也想招抚它们为己用,内外勾结,从而促成了羌戎各族的骤然崛起。
C.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关中地区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处,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各夷族崛起后都主动住到了这儿,与汉人夹杂相处,已成朝廷心腹大患。
D.作者建议朝廷趁现在兵威正盛之时,迁徙诸羌、氐族等到更偏远之地,朝廷供应他们迁徙途中的粮食。从此之后胡人和汉人不再杂居,各得其所。
4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 以 待 之 有 备 御 之 有 常 虽 稽 颡 执 贽 而 边 城 不 弛 固 守 为 寇 贼 强 暴 而 兵 甲 不 加 远 征 期 令 境 内 获 安 疆 埸 不 侵 而 已。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左右议以不臣。
(2)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
(2021·浙江绍兴·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祠堂记
清·沈德潜
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其于理学,能开先矣。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
5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 处:相处
B.言者以危言中公 危:正直
C.则能课实效 课:考核
D.又尝出典乡郡 典:掌管
5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则移其民于河东
B.观其之南都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凡他人之所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其忠武之流亚与 其皆出于此乎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表明观点: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和志向,不能因为贵贱、荣辱、得失而有丝毫介意。
B.范文正公在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己任,学舍的起居饮食条件不佳,别人难以忍受,他却能安心读书,不以为意。
C.范文正公生平遭际坎坷,多次被贬,他虽然也曾担任台谏、州郡长官等不同的官职,但都未能“尽公之大用”,无法真正施展才华、建立功业。
D.范文正公历变不屈,矢志不渝,忠义之名妇需皆知,对于理学,他也是开启先河的人物。作者为其旧祠修葺而作的这篇碑记,是为了彰显范文正公不朽的节操。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 圣 祖 仁 皇 帝 命 从 祀 庙 廷 位 列 欧 阳 子 之 右 凡 以 见 功 业 之 所 从 出 也 隐 居 求 志 斯 能 行 义 达 道 士 之 身 处 草 茅 而 以 天 下 国 家 为 量 者 尚 以 文 正 公 为 师 法 哉。
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2) 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2021·浙江杭州·浙江省桐庐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宋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
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5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的下属没写完,加上上官大夫的谗言,所以怀王发怒而疏远了屈原。
B.屈原痛心怀王听力不好,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C.怀王在国内迷惑郑袖,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怀王不了解人招来的祸害。
D.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表示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也不会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他在自投汨罗之前还写了《怀沙》赋。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021·浙江·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 道
(唐代)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①为仁,孑孑②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③。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栗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注释:①煦煦: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②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③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6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之小仁义小:轻视 B.其所以为圣一也一:相同
C.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胥:沦落 D.庙焉而人鬼飨 飨:祭祀
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善假于物也 B.惟怪之欲闻 树之以桑
C.今之为民者六 乃使其从者衣褐 D.将以有为也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B.“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韩愈认为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肯定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治世主张,对当时有现实意义。
C.文章开篇,指出“道有君子小人”之分,“德有凶有吉”之异,指出老子“坐井观天”“其见者小”的原因是“小仁义”“非毁之”,从而非难了老子的道德说,逻辑推理极为严密。
D.选文多用排比句式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文章的磅礴气势,又把儒道与佛老,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阐述的一清二楚,不容置疑。
6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2)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2021·浙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朴
【清】唐甄
孙子问于唐子曰:“圣人之于天下,何由而治乎?”唐子曰:“毋立教者,毋设率形,使民日由善而不知。”孙子曰:“请闻其要。”唐子曰:“其尚朴乎!朴者,天地之始气,在物为萌,在时为春,在人为婴孩,在国为将兴之候。奢者,天地之中气,在物为茂,在时为秋,在人为老、多欲,在国为将亡之候。圣人执风之机以化天下,其道在去奢而守朴。”
孙子曰:“民之趋于奢也,如水之下壑也,何以能逆而反之乎?”曰:“请征诸故迹。昔者,秦奢而汉朴,及其治也,世多长者之行;隋奢而唐朴,及其治也,锦绣无所用之。夫二代之君,未闻尧舜之道也;与其将相起于微贱,鉴亡国之弊,以田舍处天下,人之化之则若此。岂惟君天下者哉?卿大夫亦有之。荆人炫服,有为太仆者,好墨布,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徙。荆之尚墨布也,则太仆为之也。岂惟卿大夫哉?匹夫亦有之。陈友谅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远徙。洛之尚褐也,则贾为之也。縠帛,衣之贵者也。布褐,衣之贱者也。贵贵贱贱,人之情也。有望人焉反之,能使一乡之人贵其所贱,而贱其所贵。盖风之移人若斯之神也。洛贾且然,况太仆哉!况万乘之君哉!”
孙子曰:“敢问行之之方!”曰:“先贵人,去败类,可以行矣。”“先贵人若何?”“捐珠玉,焚貂锦,寡嫔御,远优佞,卑宫室,废苑囿,捐差品,却异献。君既能俭矣,次及帝后之族,次及大臣,次及百职,莫敢不率。”“去败类若何?”曰:“好名者,无才而人称其才,无德而人称其德,使人巧言令色,便媚取合,而失其忠信之情,是败类之人也。多言者,以议论害治,以文辞掩道,使之尚浮夸而丧其实,是败类之人也。此二者,表伪之旗也,雕朴之刃也。《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是故善为政者,务先去之也。”
孙子曰:“始吾以为天下之难治也,今而后知天下之不难治也。苟达其情,无不可为也。”唐子曰:“天地虽大,其道惟人;生人虽多,其本惟心;人心虽异,其用惟情。虽有顺逆刚柔之不同,其为情则一也。”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6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日由善而不知 由:遵循
B.请征诸故迹 征:表征
C.盖风之移人若斯之神也 神:神奇
D.卑宫室,废苑囿 卑:使……低矮
6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圣人执风之机以化天下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B.人之化之则若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则太仆为之也 金就砺则利
D.洛贾且然 故且从俗浮沉
6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问答形式,首段借唐子之口提出治国主张,即让百姓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自觉向善,而要实现这一主张需要引领朴实之风。
B.汉唐之君“尚朴”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对于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如农夫、贫士的朴实姿态,给予了高度评价。
C.作者认为尚朴要从“贵人”开始,特别是君主对臣民有直接的示范引领作用,君主崇尚俭朴,就能去掉败坏社会风气的“败类”。
D.本文说理脉络分明,从尚朴的意义到如何尚朴,层层深入;综合运用了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语言整散结合,富有气势。
6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陈 友 谅 之 父 好 衣 褐 破 蕲 不 杀 衣 褐 者 有 洛 之 贾 在 蕲 以 褐 得 免 归 而终 身 衣 褐 乡 人 皆 效 之
6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趋于奢也,如水之下壑也,何以能逆而反之乎?
(2)虽有顺逆刚柔之不同,其为情则一也。
(2021·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声说
沙张白
鸟之声聚于林,兽之声聚于山,人之声聚于市。是声也,盖无在无之。而当其所聚,则尤为庞杂沸腾,令听者难为聪焉。今人入山林者,闻鸟兽之声,以为是天籁适然,鸣其自乐之致而已。由市声推之,乌知彼羽毛之族,非多求多冀,哓哓焉炫其所有,急其所无,以求济夫旦夕之欲者乎?
京师土燥水涩,其声噌以吰(1)。鬻百货于市者,类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苟谓鸟之呼于林,兽之呼于山者,皆怡然自得,一无所求,而人者独否,是天之恩勤(2)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然使此千百万人者,厌其勤苦,且自悔不鸟兽若,尽弃其业而他业焉,将京师之大,阒然寂然,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生民之所需,畴为给之?此又势之必不可者矣。顾使其中有数人焉,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则为圣贤,为仙佛,为贵人,为高士,何不可者。吾惜其自少至老,日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虽然,市者,声之所聚;京师者,又市之所聚也。揽权者市权,挟势者市势,以至市文章,市技艺,市恩,市谄,市诈,市颦笑: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甚且暮夜之乞怜无声,中庭之相泣有声,反不若抗声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君子之所哀,岂仅在市声也哉!
嗟乎!有凤凰焉,而后可以和百鸟之声;有麒麟焉,而后可以谐百兽之声;有圣人焉,而后能使天下之人之声皆得其中,终和且平,而无噍杀嚣陵之患。四灵(3)不至,君子之所为致慨也,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以听夫无所求而自然之鸣焉,是鸟兽同群,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注释:(1)噌吰(chēng hóng撑洪):象声词。喻音量宏大,如钟声。(2)恩勤:《诗豳风鸱鸦》:“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以“恩勤”称父母抚育子女的恩情和辛劳。此作“厚爱”解。(3)四灵:古以龙、凤、龟、麟称“四灵”。四灵出,兆示吉祥清明之世。
7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为曼声高呼 类:大多
B.不特若曹无以赡其生 赡:供养
C.子之所为致慨也 致:表达
D.而薄斯人之吾与也 与:结交
7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尽弃其业而他业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耻其所为,而从吾所好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反不若抗声疾呼者之为其事而不讳其名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若曰厌苦人声,而欲逃之山林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7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声”兴起“市”。开头从世上的各种“声”说起,说到“鸟声”“兽声”与“人声”的分辨,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转入“市”,不见雕琢。
B.中间三段由对“市声”的描述转入对种种“市”的行为的概述和议论。作者认为市者的曼声高呼是“生民之所需”,而出卖礼义,出卖良心,出卖灵魂,是可怕又可恶的“无声胜有声”。
C.文章题目为“市声说”,又是从“声”说起,可以说“市声”是全文叙述的中心,对市声的种种看法就是全文的主旨之所在。
D.《市声说》几乎没有一句声色俱厉、奋臂激昂的语言,但忧愤之情、悲慨之心在客观的语调中毕显,体现了沙张白简捷出于平实,锋锐见于舒展的散文风格。
7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无 非 市 者 炫 其 所 有 急 其 所 无 汲 汲 然 求 济 其 旦 夕 之 欲 虽 不 若 市 声 之 哓 哓 然 而无 声 之 声 震 于 钟 鼓 矣。
7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天之恩勤群类,予以自然之乐者,反丰于物而靳于人,此亦理之不可信者也。
(2)吾惜其自少至老,旦夕为抗喉疾呼,而皇皇于道路以死者。甚矣,市声之可哀也。
参考答案:
1.BGP 2.C 3.C 4.(1)我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
(2)我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权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与其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凭借道义活着),不如让我死了。 5.①不贪念权力,不长期占据在官位上; ②不欺骗君王,推荐贤能的人才;③廉洁,把官位让给其他人。(注意转述,从正面回答)
6.D H Q 7.C 8.C 9.(1)我选拔的人才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大概)就在你吗?你一定要努力。
(2)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陆。 10.(1)文天祥希望在国家有难时为国效力;(2)希望做天下忠臣义士的表率,齐心协力,保卫国家。
11.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 12.C 13.C 14.(1)裴侠亲身践行节俭朴素(的生活),像对待子女一样爱护百姓,所吃的东西只有菽麦盐菜之类,官吏、百姓没有不怀念他的。
(2)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等到裴侠到任,振作精神,揭发检举,数十天之内,不法的官吏受惩处,大略没有了这类事情。 15.生活简朴,爱民如子;市马不取,廉洁奉公;执法严厉,致使奸吏自首;病中忧公,因此病愈。
16.B 17.C 18.A 19.(1)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
(2)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 20.①高适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在于监军不关心军卒,南阳各路首领各持权力。
②高适在永王叛乱时趁机向肃宗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
③高适的诗歌里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
④高适在玄宗把各王子分封到各地时强烈劝谏不可以。
21.CEG 22.D 23.B 24.(1)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
(2)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 25.王阳明认为生死与穷通都是天命,不能因此而“动心”。他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
26.B 27.A 28.A 29.(1)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2)(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 30.①比较。比较不同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说明要敬重人才。②举例。讲述了古人重金买马首的故事,说明要通过实际行动吸引人才。③类比。在回答燕昭王“朝谁而可”的问题时,将自己类比为马头。
31.B 32.D 33.B 34.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35.(1)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的功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2)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
36.A 37.C 38.B 39.《传》云/天子西征/宿于黄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执圭璧/献锦组/西王母再拜受之 40.(1)穆王于是叹道:“哎呀!我不在道德上自我充实,却只满足于享乐,后世的人恐怕要指责我的过错了吧!”
(2)但是博望侯张蹇出使大夏,直走到黄河的发源地,也没有看到人们所说的昆仑山,这恐怕就像传说中武陵的桃源,近在人世却无法找寻。
41.A 42.C 43.D 44.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 45.(1)(后来)文章有所转变进步,只是才气缺乏,思维钝涩,所以每每挥毫写作,那些写成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完全令人满意的。
(2)看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即使懂得一些,也不一定从根本上理解。
46.C 47.D 48.C 49.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 50.(1) 所以当匈奴请求守卫边疆时,侯应陈述(认为)这件事不可行,单于到未央宫跪拜时, 左右大臣,仍认为他有不臣之心。
(2) 袭击毫无防备的人民,抢夺散布在田野间的仓库粮食,所以会造成灾祸、滋生事端,其产生的祸害无法预测。
51.A 52.D 53.C 54.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55.(1)我曾经私下里梳理他一生经历加以考量,发现处处节节都是足以摧折他的志向挫败他的事业的遭遇。(2)桐城张公让我写文正公祠堂碑记,于是特地揭示他不朽的节操彰显在石碑之上。
56.D 57.B 58.D 59.(1)(楚国)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楚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2)屈原来到了江畔,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面走一面吟叹,他面容憔悴,模样瘦削。
60.D 61.C 62.C 63.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64.(1)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华夏)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原(华夏)人。
(2)发扬先王之道来治理天下,使老而无妻的、失去丈夫的、幼而丧父的、老而无子的、残疾的以及长年患病的人都得到供养,这样做大概(差不多)也就可以了!
65.B 66.B 67.C 68.陈友谅之父好衣褐/破蕲/不杀衣褐者/有洛之贾在蕲/以褐得免/归而终身衣褐/乡人皆效之 69.(1)百姓追求奢侈,就像水流下沟壑,怎么能倒着流回去呢?(2)虽然人心有顺从、违逆、刚强、柔弱(等)不同,内心的情感却是一致的。
70.D 71.C 72.C 73.无非市者/炫其所有/急其所无/汲汲然求济其旦夕之欲/虽不若市声之哓哓然/而无声之声/震于钟鼓矣 74.(1)这是上天在厚爱各种生物,给以的天然乐趣,反而是对动物丰厚而对人吝啬,这也是不可信的道理。
(2)我为他们从小到老,早晚放开喉咙大声疾呼,却彷徨不安地死在道路上而哀伤。街市中的叫卖声太令人痛惜了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