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15:38: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孔乙己》教学设计
一、目标指向
1、在文中圈点批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学会通过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对孔乙己悲剧命运成因的讨论,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导入新课
出示一首诗:“穿了一身破衣;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嘴文话;走了一条歪路;活得一塌糊涂。”这首诗很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的悲惨形象。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落魄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自主学习,初次生成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 文章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那么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请从文中找出证据。
学生畅所欲言:
孔乙己没有死,这句话中作者说“大约”,表示估计,推测。没有明确的证据。
孔乙己偷东西被丁举人打折腿,最后一次来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坐着用这手走去了。这之后人们再也没见着他,可见他死了。
追问(1):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在这里矛盾吗?
预设生成:“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已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2)孔乙己最后到底有没有死呢?从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预设生成:孔乙已最后死了。
①孔乙已最后一次出现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看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说明他身体已经很不好,可能不久就死了。会死去。②)当时的天气“一天凉比一天”“将近初冬”,而孔扎乙己还穿着破夹袄,说明他很贫困,没有钱买衣服保暖,加上身体不好,很难熬过寒冷的冬天。③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暗示他已经死了。
合作探究,二次生成
(一)孔乙己形象分析
是谁逼死孔乙己的呢?孔乙己这样的悲惨命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先走进孔乙己其人,探究一下他的性格特征。
1、请同学们从文中圈点勾画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批注,小组交流合作,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预设二次生成:
外貌描写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第四段)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生活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他“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已是一个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不甘心居于下层的人。
②从文中第4段“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好逸恶劳,饱受欺凌和摧残的人。
“身材很高大”说明孔孔乙己原本具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贫“皱纹”“乱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他年事已高、处境療例的表现:“时常类些伤痕”表明他人欺凌:穿“长移”,说明他“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根深蒂因: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映了他的穷苦潦倒、四体不勤。一个好逸恶劳、穷困療倒,饱受欺凌和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逐渐显露了出来。
小结:他的自命清高、爱慕虚荣,他的不思进取、懒惰成性,让他一步步走向堕落。
语言描写
①“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②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
③“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④“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⑤“不要取笑!”
⑥“跌断,跌、跌......”
文中第4段“他对人说话,总龙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扎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已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可笑、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教人半懂不懂”,写出了他的迂腐可笑。不说“冤枉好人”,而说“污人清白”,这是孔乙己独有的文雅语言,显示出他的迂腐。他把文言词语“窃”与白话词语“偷”,把读书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借此为自己开脱,这反映了他虽不争气却尚知羞耻,而遮羞又显得十分荒谬可笑。这种歪解诡辩、强词夺理,更显其自命清高、迂腐穷酸、自欺欺人的特点。
小结:这几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自尊,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
⑦孔乙己是一个热心的人。从文中第7段“孔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ロ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可以看出。从孔乙己热心教“我”茴字写法看出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憾,这里既表现了他的热心、善良,又体现出他有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的渴望。
⑧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文中第8段“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可以看出。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之气,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孩子们再次把“眼睛都望着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善良的老头形象跃然于纸。
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
第4段“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学表现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要向酒店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分文不少,并向短衣帮炫耀。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他虚荣的心理。
②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③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第8段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伸”“罩”二字写出孔乙己因茴香豆不够分而
慌张的情态,既表现出他的贫困,又表现出他的善良。
④摸出四文大钱。
第11段“摸出四文大钱”。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一个“摸"字,表明孔乙己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已已经贫困不堪,也再无显揺之力。
⑤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
小结:从“排”到“摸”再到“走”动作的变化,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2、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我们结合文章对孔乙己的描写分析了他的形象,现在根据刚才的分析,请用一句话对乙
象进行总结概括。
预设: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热情善良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孔乙己身上具有的这些缺点使他在寒冬淡出人们视线,悲惨地死去。这是他个人的原因。
(二)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因素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哪些哪些人成为这一惨案的推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一个人进行分析,并整理出小组的简要理由,派代表发言。
预设二次生成:
推手之一:酒客
原文分析: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2.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3.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4.“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小结:短衣帮本身也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无权无势无地位。明明都是不幸的一群苦命人,却通过撕开他人的伤疤,取笑、嘲弄孔乙己,获得短暂的欢笑,何其悲哀。
推手之二:掌柜
原文分析:
1.“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酒钱呢!”
2.“哦!”“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3.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4.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小结:掌柜说了四次话,每次关心的只是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掌柜才停止那句话,它虽简短,但对穷人来说,比子弹还可怕。它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推手之三:小伙计
原文分析:
1.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2.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3.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小结:大人们嘲笑他,小孩子也在嘲笑他。因此,孔乙己的故事就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酒客、掌柜、小伙计轮流向孔乙己的对话,都是带有攻击性的,对准他的弱点、隐痛,使他难堪。孔乙己像个垂死的人,正在被一群尖声叫着的狼群撕咬。可以说,人情的冷淡、看客的冷漠、社会的凉薄一步步把孔乙己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此时再回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因为无人看见也没有提及孔乙己的死活(更加表明他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的确”:表示肯定,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最后一次来喝酒的惨状以及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除了以上三个推手,本文还有一个没出场的推手,是谁呢?大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一下他的作用。
推手之四:丁举人
丁举人是小说中唯一没有露面的人物。尽管小说只是借助掌柜和酒客的对话对其作了侧面的交代,但是给人的印象却极为深刻:他凶残而狠毒。 他的毒打是造成孔乙己身残致死的直接原因。而 丁举人随意拷打孔乙己,既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也不承担严刑拷打所造成的后果。科举时代爬了上去的丁举人把连秀才也未考中的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欲置他于死地。这事实本身也是对科举制度罪恶的深刻揭露。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摧残再现了封建权势者的残忍狠毒,更具体清晰的揭示出孔乙己悲剧的重要根源。
课堂生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原因:
(1)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2)制度原因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3)社会原因一民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
(4)个人原因﹣-﹣好喝懒做、偷窃。
教师助读,三次生成
孔乙己的不幸确实令人可怜,而他的思想和性格又让人可恨,但最让人可恨的是摧残了孔乙己思想和肉体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怀念这个不幸的苦人,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读他最后的背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同学们,我们在鲁迅先生笔下认识了这样一位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死去的悲剧人物——孔乙己。他那身着长衫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该怎样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呢?请结合下面材料和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资料一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资料二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说:“肃然不笑的看客们,将来会是中国未来的脊梁。”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中,倘使路人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撞人的。路人围观或至于高兴地人尽有,肯伸手辅助的人却是极少。——鲁迅《经验》一九三三年。
资料三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他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他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预设三次生成:
孔乙己,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大约的确死了,死在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我不由得想起抗疫的那段不平凡的日子,病毒的肆虐的确让我们惊心动魄,可背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更让我们看到温情的一面,“天使白 ”“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誉、国家安危融为了一体,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力量。“上下同欲着胜,同舟共济着赢”。人是要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回望历史,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经万众磨难而历久弥新。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中华民族的魂。用自己的诚与爱支撑起中华民族的魂。
三、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叙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杰炎凉以及人们精神的麻木。
四、布置作业:
假 如孔乙己生活在现代社会,又恰好是你的邻居,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孔乙己?
提示:可从思想方面、物质方面,可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等谈谈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