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1课时)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1课时)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18: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6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7 包身工/夏衍
8 荷花淀/孙犁
*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党费/王愿坚
单元写作 写作回忆性散文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曙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和珍等革命志士引导人民群众逐步觉醒,不断进步。包身工是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野蛮压榨、残酷迫害旧中国劳动人民罪证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作品的内涵,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Πλατ ν
文/鲁迅
第一课时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政论文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作者简介
政论文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作品简介
政论文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
▲《阿Q正传》中阿Q形象
解题
政论文
“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
《记念刘和珍君》
记:相当于“纪”,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纪念”。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刘和珍
解题
政论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
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鲁迅与柔石版画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
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写作背景

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反诬徒手请愿的爱国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帮凶和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也大写反革命的“闲话”,说惨案中死难者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为了澄清真相,揭露敌人,悼念烈士,鲁迅先生于1926年4月1日写成此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

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与左联
相关常识
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五四运动”以后,现代散文同小说、诗歌、戏剧等并称为最重要的文体。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预习检测-字音
菲 菲薄 攒 攒射
芳菲 积攒
率 轻率 拓 拓荒
心率 拓本
fěi
fēi
shuài

cuán
zǎn
tuò

预习检测-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桀ào àn然
好高wù远 ān熟
趋之若wù 万马齐yīn
dié血 屠lù
雉dié chuō穿
dié报 jié断
大dǐ 气yàn














预习检测-掌握词语
长歌当哭:
【例】革命失败,同志逃亡星散,我没有直接参加革命的资格,只好弄弄长笔,长歌当哭。
意思是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
殒身不恤:
【例】革命战争年代,湖北红安数十万子弟投身革命,14万英雄儿女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郑重其事:
【例】新年到了,一句问候不一定要郑重其事,但是一定要真诚感人。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延口残喘:
【例】有些服装品牌正在疲软的经济环境下延口残喘,而一切战略的部署都是为求光辉岁月的复苏。
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预习检测-掌握词语
明珠投暗:
【例】在旧社会里,众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或者学非所用,或者明珠投暗,不知糟蹋了多少人才。
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情随事迁:
【例】僧稠的才能和声望盖压群臣,他却在将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因情随事迁,产生厌世心理。
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急于事功:
【例】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
做事急于求成。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相同点】都有“慢慢走”的意思。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徘徊/徜徉
徜徉/徘徊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不同点】二者侧重点不同。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游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徘徊/徜徉
徜徉/徘徊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例1】流浪狗经常在乡野和街边徘徊。
【例2】我沿着古老的街巷漫步,徜徉在古镇独具一格的建筑里。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相同点】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
爆发/暴发
暴发/爆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不同点】二者适用对象不同。“爆发”多指人为的大的或抽象的现象、情况突然发作,如力量、情绪、事变等;还特指火山爆发。“暴发”多指自然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还可指一个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
爆发/暴发
暴发/爆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例1】曾经封杀电动车的深圳推出新政策,助推了电动车市场爆发。
【例2】2020年全球性的疫情暴发是对各个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考验。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相同点】都含有“含含糊糊”的意思。
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清楚
隐约其辞/闪烁其词
闪烁其词 /隐约其辞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不同点】“隐约其辞”强调的是不说清楚,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闪烁其词”强调的是知道缘由,但是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例1】王夫人之所以听了袭人的进言,赶着叫“我的儿”,这是因为王夫人察觉到袭人隐约其辞背后的担忧与忠诚。
【例2】在询问过程中,民警发现车内一男子闪烁其词,拒绝透露真实姓名。
预习检测-词语辨析
【相同点】都可形容使人十分震惊。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惊心动魄/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 /惊心动魄
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不同点】“惊心动魄”不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都可用,“触目惊心”仅用于能看得见的对象。
【例1】在这场与病毒惊心动魄的较量中,有一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那是鲜红的党旗。
【例2】广西查获一非法经营野味窝点,野生动物的冷冻尸体铺满一地,令人触目惊心。
思维导图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缘由
控诉反动政府

悼念刘和珍君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群众
记念主体
生前
追述生平事迹
遇害
详写遇难经过
教训意义
劝诫
徒手请愿
鼓励
愤然前进
思维导图
为了忘却的记念
纪念的人
五位青年作家
怎样纪念
时间
线索
交代写作目的 回忆 纪念
为什么纪念
背景
(纪念性文章)
思路
主旨
纪念
揭露
坚信

《记念刘和珍君》: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主旨

《为了忘却的记念》: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认真研读文本,理解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学习写作方法。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