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联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礼记二则联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8 16: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诵读经典,明心启智
—— 《礼记》二则联读探究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感知选段的语言特色。
2.分析整理,把握两篇经典的精彩论述,品悟先哲的思想和情怀,明白阅读经典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大家好!有一位叫小语的同学最近经同学推荐,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的节目《论语》。该节目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了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小语非常喜欢这样让文字“活”起来的节目。
在读到《礼记》二则的时候小语就在想,《礼记》也是儒家论著的汇编,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她想邀请同学一起借鉴《典籍里的中国》中解读经典的方式,来解读《礼记》二则,策划一场迷你版的《典籍里的中国》。因此,小语设计了一份任务清单需要我们帮她一起完成,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任务一:典读讨论,积累知识。
1、“四书五经”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大家知道“四书”和“五经”分别指哪些书吗?
(屏显)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其中,《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们与《论语》《孟子》编排在一起,并为之作注。
《礼记》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传千秋。”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部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片段。
2、读《礼记》二则,说说这两则经典片段讲了怎样的内容 同学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寻根溯源,积累词汇。除课后习题字词外,辨析并积累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
(屏显)
不知其旨也
教然后知困
然后能自反也
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谋闭而不兴
通过辨析,明白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发展。比如:“旨”今多用义“意义、意思、目的”,也有“美味”之意,如:食旨不甘。“闭”的常用义是关上、合上,今义也有“阻塞”,如:闭绝言路。这些词语有义项与古义相同,在古义的基础上表意更丰富。
本文所选的《礼记》第一则说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骄傲浮躁。
本文所选的《礼记》第二则孔子在战乱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同社会。
任务二:诵读经典,品析论证
1.自读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朗读指导:
(屏显)
读出停顿:①领起字词后要有停顿,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②主谓之间要有停顿,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谋/闭而不兴”
读出拖音:句末“也”字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适当拖音。
2.互读品评。学生互相朗读,交流评价。
3.再读明心。
A.再读课文,你发现两文句式上有何异同点?
明确:
共同点:两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都用了很多对偶句。
不同点:《大道之行》有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更有气势。
B.找出两文论述的中心话题,比较两文的论述方式,说说在论说观点时两文的思路和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虽有嘉肴》中的“至道”与《大道之行》中的“大道”有相同点和内在联系吗?
思考,讨论。
明确:《虽有嘉肴》的论证思路:类比引出论题--层层推进论述--得出结论--引用补证。属于层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大道之行也》的论证思路: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定义大同社会。属于总分总的横式结构。
“至道”和“大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建立和谐、平等的良好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学习并追求“至道”,会让国家出现“大道”之景象。古人求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也需要每一位公民爱学习、乐学习、终身学习。
任务三:演说经典,明心启智
学生围绕《礼记》二则中提到的“至道”和“大道”设计对话模式,完成诵读。
揣摩语气语调神态手势等,角色演读。
演读提示:
①想象情境,进入角色,语速宜缓慢。
②读出语气:注意句末“也”的语气,《虽有嘉肴》有意味深长的语气,《大道之行》充满希冀期望。
③读出情感:揣摩每一句的情感。如“不知其旨也”读出遗憾、惋惜之感。
示例:经典片段《虽有佳肴》中提到“至道”即“最好的道理”,在学习上,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好的。

学生1:“夫子,您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夫子:“虽有佳肴……其此之谓乎!”
男女生对读
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男:学然后知不足
女:教然后知困。
男: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女: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诵读声中回荡。

学生言偃与孔子对坐相谈。
言偃:“先生,您游历四方是为了什么?”
孔子:“为了大道。”
言偃:“什么是大道?”
孔子:“大道之行……是谓大同。”
男女生对读
男:选贤与能。
女:讲信修睦。
男:不独亲其亲。
女:不独子其子。
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女: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男有分。
女:女有归。
男: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仿佛就在眼前。
任务四:致敬经典,畅说收获。
1、阅读了《礼记》二则我明白了经典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示例一:经典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经典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典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建设这样幸福美好的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学畅说阅读经典《论语》的收获)
示例二:经典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典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典告诉我们修身做人可以:人不知而不愠。
2、阅读经典的价值在于我们能从中碰触最高贵的灵魂,了解最高超的智慧,学习最深刻的思想,得到最深刻的启迪。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传千秋。我们热爱经典,我们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