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8 16: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在其著作《地心游记》中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冰岛火山口进入地球内部,从此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他到达地球内部之后,发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
思考:地球内部到底是怎样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世界最深的钻井不过12千米
目前,世界最深的矿井不超过3千米
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地球表层
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
不超过450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课堂导入
1.啄木鸟如何判断大树中是否有虫子?
2.如何挑选成熟的西瓜?
3.医生如何检查病人体内病症?
啄木鸟用嘴巴敲击树干,凭声音判断。如果声音是嘟嘟实心的声音,就说明里面生长良好;如果是咚咚的空心声音,就说明里面有虫子,该做手术了。
轻轻敲拍西瓜,西瓜发出“嘭嘭“声是熟的。发出”当当“清脆响声的是生瓜;发出”噗噗“响声的是熟过了的西瓜。
B超使用超声波进入人体。不同组织对声波有不同的反射特性,从而测量体内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内部不均一状态的设备。
▋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在其著作《地心游记》中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冰岛火山口进入地球内部,从此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他到达地球内部之后,发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
思考:地球内部到底是怎样的?
现在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吗?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点亮地球的明灯
1.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纵波(P波)、横波(S波)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点亮地球的明灯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对地面影响 共同点
纵波(P波)
横波(S波) 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波的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较慢
固体
上下震动
左右晃动
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1.地震波
【思考】
1、当地震发生时,坐在教室里的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中时,坐在船上的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思考:依据地震波的性质,人类可以将其应用于何处?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勘探
大型工程建筑检查地下构造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发现及划分
1.地震波
思考:
1.观察图片,判断哪个是横波,哪个是纵波?
2.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
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改变,波速突然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横波
纵波
说明面上下层物质组成、性质、 状态不同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深度/km
3.内部圈层主要特点
①固体岩石,莫霍界面以上;②厚度不一:洋壳薄,陆壳厚。
①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下地幔;②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①古登堡界面以下,分为外核和内核;②外核液态金属物质,内核固体金属球,密度、压力、温度都很大。
33km
2900km
讲练结合
2021年8月4日4时33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36.20°N,141.95°E)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外核 B.岩石圈 C.软流层 D.下地幔
2.图示四地,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B
讲练结合
下图1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
依据图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
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B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组成
地理意义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1.调节地球的温度
2.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3.形成复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2.水圈
组成
地理意义
参与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最活跃的圈层
3.生物圈
1.组成成分
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特殊性
2.空间分布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最活跃的圈层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形成过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B
大气圈
A
C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联系
活动
自然景观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图1.36为一张自然景观照片。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结构
外部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层
纵波
横波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